人才工作意见

时间:2022-10-05 05:04:00

导语:人才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工作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宁党办〔2005〕9号),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明确人才工作目标任务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人才结构为核心,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建设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管理体制取得新进展,基本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法规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总体目标是:按照“党管人才”的总体要求,用好稳定现有人才,培养造就后备人才,大力储备未来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经过5到10年努力,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基本构建中卫人才施展平台。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与全市经济结构相适应;人才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达到全区先进水平;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创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加速培养各类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制定出台激励人才的政策措施。抓住国家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和自治区实施的“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机遇,实施中卫市“131”人才工程(即:选拔10名市级专家、30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0名青年科技后备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卫市“人才工程”人选中的比重。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专业的中短期培训和研修学习。定期开展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功勋奖的评选活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进行重奖。单位、部门可根据实际对专业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给予定期补贴或一定的奖励。

(四)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坚持抓好党政机关人才的培养。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制定实施“一把手”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和定向培养,组织引导党政领导干部自觉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构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框架,全面提高党政领导人才素质。拓宽培训渠道和方式,选派干部到区外发达地区挂职、到市直部门和县、乡挂职或担任领导职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锻炼。完善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逐步推行公务员培训学分制。不断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建立带薪学习制度,鼓励党政干部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力争2009年使全市党政人才学历达到大专以上。

(五)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为契机,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支持和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著名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联合培训现有人才和急需人才。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指导有条件的企业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采取校企、研企联合等办法,建立企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站,为企业和行业培养人才。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和管理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拓展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参加培训、评定职称、评选专家等方面工作的领域。

(六)建立继续教育带薪学习制度,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分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和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终身教育。农业、科技、卫生和教育等行业主管部门及各单位要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采取公共课与专业技术课相结合的培训内容、脱产集中学习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制定继续教育学时与职称评定挂钩制度,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中卫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七)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农业产业化,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为抓手,努力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利用多种培训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级教育(职业)培训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协会的作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大力开发和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多种形式到乡村基层服务,建立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工作制度。

(八)统一规划,逐步改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以市(县)委党校为核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和适用教材建设,推进与市外的联合办学,努力改善我市教育培训基础设施。

三、大力引进人才智力,打造中卫人才展示平台

(九)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建立和完善客座拔尖人才聘用制度,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参与我市发展和建设。对不改变户籍和国籍来我市创业或工作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市外人才和智力。

(十)对来中卫企业工作或创业的各类人才要敞开大门、热情欢迎。只要愿意落户,本人及家属、子女、亲戚都可在各县和城区落户,同时允许人才就业地与落户地相分离;自带高科技来中卫创业的人才,可以在注册资金上予以放宽,在选用厂址或租用厂房上可给予优惠政策;企业因工作需要聘用的市外人才,可以不迁户口,不转人事关系,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当地常住人才同等对待,并根据有关材料为其建立人事档案,由其所在企业按当地政府规定补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经费。

(十一)优化环境,提高人才聚集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社会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优化服务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快建立公共人才服务体系,推行引进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由政府人事部门牵头,科技、教育、公安、财政、就业等部门配合的人才引进“一条龙”服务窗口。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和我市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氛围。优化法制环境,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对人才合法权益实施法律保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办法。优化居住环境,市、县两级政府要尽快建立人才公寓,以租住形式解决引进外来人才的过渡住房问题。

四、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十二)建立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公正、科学地评价各类人才。针对党政干部,要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常性考察和任期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可指导企业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深化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审委员资格证书制度和职称等级管理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加快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十三)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轮岗工作力度。健全并逐步完善干部任前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任职承诺制、戒勉谈话制等制度,不断增强干部工作活力。选拔一批学历高、懂经济、懂工业、善管理、熟悉国际规则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改善班子结构。制定不称职干部认定标准和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加大调整不合格、不称职干部工作力度,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上取得新突破。

(十四)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按照分类管理、以岗定薪的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新补充人员,一律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择优录用。对不同事业单位的领导,试行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形式。将不担负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用人权逐步下放,由用人单位在核定编制内,自主决定人员使用,并有计划地留出一定编制空额,解决专业技术骨干和急需人才的引进问题。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立专业技术岗位,通过竞争确定人员。按照岗位性质、责任大小、工作环境等因素,确定各岗位待遇,引导工资、奖金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现酬效(绩)、贡献挂钩。积极探索技术、知识、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途径和办法,建立多样化的分配体系。改革职称评定制度,以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实行评聘分离,对身体不好、年龄偏大、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可提前退岗,不占本单位职称指数。

(十五)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人才市场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搭建开放共享的人才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全国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和部分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建立各类人才互动合作平台,拓展人才交流载体。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指导工作机制。

破除一切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和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人事业务,为各类人才流动和就业提供服务,逐步建立起面向社会和各类人才的“公共人力资源部”。研究制定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为人才跨地区和在不同所有制单位流动创造条件。加强对各类人才服务行为和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加强人才流动中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十六)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管宏观,就是管方向,管全局,主要任务是确定战略和制定规划。管政策,主要是牵头制订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本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环节中的重要制度。管协调,主要是领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实施重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进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统筹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管服务,主要是构建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和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各种保障。各级党委和市直各部门都要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十七)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和市直各部门要建立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凡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和专家制度。

(十八)加强人才管理部门和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人才工作队伍建设,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从事人才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工作者的素质,努力造就一支精通人才资源理论、具有人才管理经验、掌握人才管理规律的高素质人才工作者队伍,把人才管理部门建成人才资源“开发部”。

(十九)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树立人才资本投资理念,建立完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市里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各县也要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和创业资助等。用人单位要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培训。鼓励和吸引市内外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我市人才开发事业。

各县、市直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确保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