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纪实意见

时间:2022-10-04 05:19:00

导语:党建工作纪实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建工作纪实意见

**村位于兴隆乡东部,地处两县四乡接合部。全村国土面积33平方公里,平均海泼950米。全村有37个村民小组,农户1465户6531人。党总支1个、党支部5个、党员142名。

在二十多年前,乡间曾流传过一首儿歌:“蚂螂(当地对蜻蜓的俗称)、蚂螂歇凉,蛾蛾(当地对蝴蝶的俗称)、蛾蛾赶场(赶集),你赶**坝,我赶保隆场,……”可见,当时在儿童的印象中,农村赶场都是在**和保隆两地。由此可知**曾经有过热闹与繁华。然而八十年代后期,这里逐渐萧条,生产落后,社会秩序混乱,致使这个曾经繁华一时的村镇逐渐悄无声息。

近年来,**村总支以新农村建设契机,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突破口,制定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的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带领全村群众,认真分析村情,两眼盯准市场,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拓宽致富道路,在短短的几年间,全村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持续增长、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场一片繁荣、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生活水平大副度提升,一个衰退已久的村镇正在渐渐的复苏……

群众感慨地说:**的变化,靠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筑牢了基层党建这块“基石”!

筑牢“堡垒”,凝心聚力谋富路

近年来,兴隆乡党委从提高**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入手,全面推进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发展和致富带头人,把党员中的能人培养成村组干部的“三培养”工作。一是立足特色产业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在黄瓜、黄牛、油菜、煤炭产业共培养了16名产业发展带头人,也将其中12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了党员。二是立足于农民外出务工作回乡创业平台,把产业发展较好,思想素质较高的2名致富带头人吸收为党员,使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产业发展更好,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为周围群众的致富更好的服务,带领他们加快发展。三是立足村“两委”换届,将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培养为村组干部。在村“两委”换届中,根据组织推荐、群众公推公选,吸纳了3名比较优秀的党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37个村民小组长中,有26个是致富带头人,占70%。通过加强“三培养”工作,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大大促进了产业发展。

其次是着重提高村组干部的内在素质。一是抓好每年的党员培训。在每年的党员中,**村扩大了培训的范围,将所有村组干部纳入培训,并请县委党校,县各部门农业农村工作的专家到现场,在田间地块进行培训指导。每年参加集中培训的人数在200人左右。二是组织村组干部外出学习。近年来,共组织村组干部外出到山东、四川、以及就近的一些县进行学习共计156人次。通过外出学习,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宽了,发展思路清晰了,干劲更足了,从而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搞了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加强与乡内其他村发展交流。兴隆乡六个村的“一村一品”特色明显,**村“两委”每年都要组织部分村组干部与乡内其他村进行发展交流。通过组织村组干部到乡内各村进行参观学习、取长补短、为加快发展借鉴和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近年来、**村与乡内其他村的交流达15次,引进很多实用技术和发展经验。

再次是大力培养新型党员干部。新型农民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培养新型农民就要先培养新型党员干部,为培养新型农民起好头、带好路。一是根据村民思想守旧、小进则满、小富即安,村内封建迷信活动流行的实际,组织党员学习党和国家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党员树立并坚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头破除封建迷信,一心一意把心思用在发展上。二是按照培养“六有”新型农民的标准,通过“云岭先锋”工程建设平台,先将广大党员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技术、有经营头脑的发展带头人。三是努力提高广大党员服务于民的能力。根据产业发展中“产前抓示范、产中抓服务、产后抓市场”的思路,各党支部将产业发展中党员的示范、服务、找市场作为党员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此项活动,党员相互交流和与外界交流频繁,也充分发挥了带头发展产业的作用。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他们先富起来,更有利地带动了周围群众致富。

通过新型党员干部到新型农民这条党建思想加工线,切实解决了许多群众的思想问题,生产出了许多新型农民,等、靠、要思想不复存在,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明显发挥。目前、全村已经建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示范点三个(大窝凼、街子、马家沟),通过示范点的带动,激发了村民的建设热情,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新农村建设正纵深推进。

共建新村,携民踏上复苏路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总支在县乡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发扬民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蒿了**的定位,即:“乡内工业村、县乡交界村、高原农业村、农产品交易平台村”。制定出了“建好一个环境、打造一个中心、建立四个基地”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建好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打造一个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建立天然反季节蔬菜基地、黄牛养殖基地、特色红苕粉条生产基地、煤炭坑木林基地。并从六个方面对全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初步规划,即:《村庄分布和建设规划》、《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农业特色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村中心集镇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软环境发展规划》。同时还由各党支部各党员带头学习和加大了对村情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规划的宣传,通过规划和加大宣传,使发展思路和目标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村村民齐心协力抓机遇,谋发展的思想,通过一次规划,逐步实施,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稳步持续推进。两年来,全村新修村组公路46公里,实现各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自来水管道安装5120米,修小水窖80个,解决了全村三分之二人口的人畜饮水问题;全部农户实现通电;固定电话安装达到524个,移动通信覆盖全村;户间连接道路硬化5500米,打水泥公路2公里;三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上按照“五通十建”的标准完成80%。

创新模式,农民走上致富路

**村曾是烤烟大村,在烤烟生产退化以后。为了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村“两委”抓住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带领全村人民大力发展黄牛产业。由于技术、管理、销售等各方面存在问题,黄牛产业在一度时期出现小产业无法适应大市场的局面,虽然黄牛发展的数量上去了,但整体优势还是没有上去,表现得比较散、乱、质量差、效益低。为了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年成立**村养牛协会,开始走“支部十协会连市场”的路子,协会设立了黄牛冻精改良站一个,建立了一个占地近4亩的黄牛交易市场,支部的带领下协会每年都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的养牛技术,寻找市场,对养牛农户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为给全村科学养牛提供样板,协会还建成了规范化养殖场两个。短短的几年内,全村养牛数量从350头增加到了2050头,每年村民养牛收入近80万元。

**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黄瓜、南瓜、佛手瓜、大白菜等蔬菜生长,而且自然的比周边地区迟一个多月,形成了天然的反季节蔬菜。加上与周边市级、县级城市较近,本村内交通方便,有很好的市场和利润空间,每年全村出售的新鲜反季节蔬菜约有180万斤,收入在120万元左右。但是由于农户生产管理的差异导致产品质量不高,销售时也是好劣相杂,价格上不去,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为了抓好新鲜蔬菜的生产销售和提升特色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作强作大特色蔬菜产业,**村采取支部搭台,合作社唱戏的思路,成立了**村黄瓜专业合作社,走“支部十专业合作社十市场”的路子,主要从两个方面作大全村的蔬菜产业。一是组织农户把新鲜黄瓜加工成干黄瓜丝再出售,并对黄瓜生产、加工、销售进行一条龙服务,合作社还制定保护价,对统一外销所得利润进行二次分利。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促进了产业发展壮大。二是与各城市新鲜蔬菜商人签订合同,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规划、生产、运输、销售新鲜蔬菜,实现了生产成本较低、价格较高、利润较好的良好局面。

通过支部的核心作用、专业合作社的市场桥梁作用的良好发挥,大大克服了以往产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全村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年全村共生产销售新鲜蔬菜188万斤,收入132万元,干黄瓜丝产量也达到了22万斤,产值220万元左右,目前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农村增收的道路也越走越宽。

**村近几年的发展成绩一半归功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外,另一半还应归功于工业发展。在一度时期,由于全村社会治安混乱,矛盾纠纷突出,导致外商不愿意来投资,特别是水、电、路等方面问题突出,工业生产极不顺利。村“两委”根据打造良好工业环境的总体思路,强化宣传教育,针对打造良好投资环境制定了村规民约,用以规范村民行为,加上党员干部的宣传和带头,许多问题都很快就解决了,实现了为企业打造良好投资环境的目标。随着国家对工业发展的支持,**村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境内已经建有四个煤矿、一个红砖厂、四个砂厂,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000万元以上。全村常年在各厂的工人就有近500人,总收入在600万元以上。工业发展使农民的现金收入大大增加,提高了市场购买力,也为**村集镇繁荣提供了保障,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实现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前上1000亩连片的烤烟生产地也闲置了下来,村两委又借全县煤炭坑木建设的机遇大规模发展坑木林。通过大户连片承包的形式促进了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进程。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快速发展,已经建成一个年加工能力为50万斤的粉条厂,投产一年来生产经营效益较好。工业发展带来一系列良好的连锁反应,使农民收入大副度增长、农民自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家产品生产加工业迅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更加富裕。

喜看变化,党旗招展处处新

9月12日,笔者来到变化后的**村,只见一间间房屋整洁有序,一条条道路盘旋曲折,一根根白杨翠绿欲滴,楼阁亭榭边,花草争奇斗艳;石桌木椅上,老人悠闲对弈;校园里,孩子们追逐嬉戏……一幅幅祥和画面展示了**村复苏后的累累硕果。

“自从建沼气池以来,村里的环境好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说起建沼气池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王帮平滔滔不绝。他说现在全村有70%的户用上了沼气,形成了“以田养畜、以畜生沼、以沼育田”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活文明卫生又方便,这是**村用上沼气后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生产生活方便了,商品交易实惠了”。自**集镇兴起赶集后,全村老百姓已很少因为购买东西到周边集市赶集了。当地老百姓都觉得,这里已应有尽有了,想买什么都可以买到,完全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无需舍近求远。这样既节省了出外赶集的车费,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不耽自己地里的农活。

“精神生活丰富了,文明程度提高了”。街坊居民随意倒垃圾的习惯改了,各自的家门前经常都清扫得干干静静,打架斗殴,饮酒闹事、聚众赌博等现象已鲜有发生,每年“两委”逢年过节组织的各种娱乐活动,使居民的视野开阔了,生活充实了。经营者对人热情了,百姓说话客气了,外来商人逐渐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