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时间:2022-09-29 04:17:00
导语:人才队伍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2010年**市人才开发规划》和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稳定队伍、吸引人才、调整结构、创新机制、扩大总量、提升素质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
2.基本要求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科学人才观。
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建设小康、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和“六个更加,一个努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全方位开发人才资源。在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基础上,加强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开发人才资源,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大力培养选拔青年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妇女人才、党外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重视发挥老年人才作用。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实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3.实施高层次党政人才培养工程。以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知识更新为重点,有计划地培养高层次党政人才。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党政干部培训人数每年要达到全市干部总数的20%,县级以上干部5年内必须参加累计3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县级以下干部必须保证年均12天的脱产培训。市委组织部每年选派200名左右的县级和县级后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或高等院校学习进修;选派一批年龄在45岁以下的县级干部和县级后备干部到省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选派一定数量的县级以上干部到国外学习考察。
4.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视野开阔、富于创新、善于创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政府适当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面投入为辅的培训投入机制。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选派50名左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赴外学习、进修、考察。
5.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的培养,尤其要培养一批我市急需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现代高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农牧局等部门,每年选派600名左右年龄在40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或进行带职带教培训。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每年选派50名左右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学习。
6.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建立一支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技师为骨干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制定和完善技术等级制度,提高相应待遇。
7.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拓展信息传递渠道,推进农村技能培训课件开发。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农牧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单位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利用“三培双带”、“科普冬训”、“星火培训”、“阳光培训工程”等活动,实施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青年农民的科技培训、各类能工巧匠的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等工程项目,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400期,培训人数不少于10万人(次),农村党员的培训面达到95%以上,切实培养一批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较强、能够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工巧匠和农村实用人才。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8.健全优秀人才奖励政策。制定《**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办法》,每两年评选20名左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并给予一定奖励。每两年选拔1—2名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重奖。对关键岗位上的学科带头人、技术专家和科技骨干,除享受国家、省、市政府津贴外,用人单位应给予一定的技术津贴。
9.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工资分配机制,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向贡献大的人才倾斜。对在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某一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企业的主要经营者、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等的工资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10.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公正、及时、有效地办理人事、劳动争议案件,依法保障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的培养、评价、激励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生活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吸纳各类人才
1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和完善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健全人才住房补贴等保障制度。为保证人才的引进,从全市总编制中预留一部分作为机动,专门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的引进。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特殊措施吸纳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对需要到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以及携带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的特殊人才,市人才市场负责推荐联系用人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的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直接录用。引进的人才因辞职、辞退或带来人事关系上其他问题的,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同意后,可办理调动或人事关系接转手续,其原有工龄连续计算。
12.创新引才、引智方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思路,建立健全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采取“产业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等多种模式,大力引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紧缺人才和急需人才。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对我市引进的各类人才不受其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的限制,在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聘请市内外高层次人才组成“专家顾问团”,对我市的一些重大决策提供论证、咨询,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由市委、市政府颁发《**市人民政府顾问》证书。外国专家和省内外专家及来我市帮助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宁工作期间,视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和资助,做出突出贡献的,除按规定给予重奖外,可由市政府授予“**市荣誉市民”称号。
五、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不断加大人才投入
13.深化党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围绕加快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积极推行党委(党组)研究干部票决制度,继续大力推进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绩考核制度,全面推行辞职和责任追究制度,逐步推行党政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交流、轮岗力度。
14.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创新。事业单位稳步推行“人员聘用、人事”的人事管理模式,促进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打破部门、单位、地域和所有制限制,使人才由单位、部门所有变为社会共有。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分级聘用、合同管理、严格考核、流动更新”的用人制度,并逐步推行雇员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强化岗位意识,逐步用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在规范岗位的前提下,实行人事动态管理,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聘用后,工资按照现有岗位发放。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要向社会公开招聘,用工实行聘用合同制,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对科研、生产、开发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科技骨干或特殊人才,退休后可按有关规定返聘。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情况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
15.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评价坚持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坚持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坚持社会和业内认可。根据**市的实际和人才队伍状况,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规范全市人才的社会性评价机制和相关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人才社会性评价工作。
16.用好用活现有人才。通过营造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平台,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开发力度,进一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发展环境,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尽最大努力防止人才外流。
17.建立**市人才发展资金,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列入财政预算不少于200万元,各区(县)列入财政预算不少于30万元,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年按比例增加投入。人才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人才招聘、引进国内外智力、人才市场建设、人才培训和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以及为高层次人才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补贴等。广泛筹集资金,建立政府引导、金融和社会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投入机制,为人才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加强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
六、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合理流动
18.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培育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市人才市场,积极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类服务业务,积极为人才提供个性化和丰富多样的优质服务。加快市人才交流开发中心的体制改革,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把人才市场建设作为提高全市人才工作整体水平的突破口。进一步整合人才市场资源,提高人才市场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
19.引导和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积极鼓励高校应届毕业生、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到社区、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创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自主创业的,政府有关部门在企业注册、创业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便利。对从我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基层艰苦地区和以短期、定期、项目或合同等方式进行智力输送、对口帮扶的各类科技人才,保留原单位工作关系,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
各区县和市属各有关单位要尽快制定出结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和奖励的具体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人才强市战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