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开发意见
时间:2022-09-29 11:53:00
导语:人才资源开发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市,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提高我市跨世纪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全国、全省技术创新大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1999〕19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确立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明确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根据传统工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围绕我市工业支柱产业、重点产品生产开发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养和引进汽车、船舶、发动机、电线电缆、纺织面料、生物制药、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新型电光源、粉末冶金、新材料工业等工程技术类人才和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力争到“十五”期末,市区新增工程技术类人才3500人,其中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增2500人。各县(市)也应明确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确保“十五”期间工程技术人才数量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数量的增长高于工程技术人才数量的增长。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加快建设三支高层次人才队伍:(1)国家、省、市中青年专家队伍,“十五”期末达到300名左右,其中农业技术类、工程技术类专家达到60%以上;(2)能够有效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十五”期末达到500人左右;(3)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十五”期末达到600人左右。
2.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计委、市经委、市科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劳动局等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全市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人事局具体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逐步建立起一个组织健全、信息通畅、资源共享、覆盖面广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网络。
二、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3.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继续做好我市与有关重点高校联合办学的工作,培养适用专业本科以上层次人才。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特点与高校专业设置特色,争取在三年内与东南大学、吉林工大、华中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东船舶学院、江苏理工大学、**大学等高校合建我市信息产业、车船制造产业、光电缆产业、制药与精细化工产业、机械冶金产业的继续教育基地。争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渠道。采取政府公派、企业委派等多种形式,组织我市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重点科研院所、国家级大集团进修,加快我市现有科技人才知识更新的速率,提升技术创新的水平。为了盘活闲置智力资本、缓解就业矛盾、增强市区长线专业和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人事部门牵头,在各联合办学的高校间开辟学历教育的新途径,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成教形式有组织地批量选送这类毕业生至相关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参加此类学历教育的毕业生,在五年内保留其毕业生派遣资格,派遣后可按其所取得的最高学历享受工资待遇。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调整职教结构,大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适用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把在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的人才及流动人员、农村人才纳入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范围。分行业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将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
4.加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工作力度,形成我市高级尖端人才的集聚点。加快在重点企业集团中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争取立项工作,已建站的企业集团应尽快在有关重点高校设立分站,以吸引更多的博士后进站工作,帮助企业解决重大科研课题。争取到“十五”期末,全市博士后工作站达4到5家。
三、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全方位引进各类优秀人才
5.凡属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都要全面放开,积极引进。重点引进:(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且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员;(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3)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的学科、技术带头人;(4)带项目或资金来我市创办、合办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员;(5)在国外取得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6)其他具有特殊专长的人才。上述重点引进人才只要在我市落实用人单位,或投资兴办科技型企业,即可办理调入手续,配偶、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并免收城市增容费或类似费用。如配偶、未成年子女是农业户口的,可随同其在现住地登记城镇户口。需要安排配偶工作的,用人单位应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妥善安排;人事、劳动部门应予积极协助。凡属我市重点引进的人才因要求流动或出国留学等原因被原单位辞退、除名或作为自动离职处理的,经人事部门审批,可以恢复原身份,合并计算工龄,并帮助其重建人事档案;用人单位应为其补交基本养老保险费。到我市所辖县(市)工作的,可将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粮关系放在市区,由市人才服务中心为其人事与户粮关系。
6.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博士,或有突出贡献并能够为我市带来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经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认定后,发给优秀人才引进通知书。引进人员可凭通知书为其在中小学就读的子女选择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其入户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负责联系并及时办理入学手续,有关单位不得拒收并不得收取政府规定以外的费用。对于我市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用人单位应帮助其解决住房,并给予一定数额的安家费。具有硕士学位的,用人单位应给予不低于2.5万元的安家费;具有博士学位的,用人单位应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安家费。各级政府要为引进技术创新人才优先提供经济适用住房。
7.打破常规,弹性引进人才、智力。鼓励外地高层次人才以多种形式为我市企业提供长期或短期服务,保证其来去自由。引进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根据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调入、特聘、借用、返聘、兼职、项目招聘等方式。对暂不将户粮或行政关系迁入我市的人才,可采用《特聘工作证》制度,为其办理临时户口或暂住证;在扬受聘期间,工资、福利和各项政策性保险等,享受本地同类工作人员的同等待遇。外地大中专毕业生暂不符合市区落户条件,但已落实了企业用人单位的,可将人事户粮关系暂放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企业服务满一年后,视企业需要可正式办理调入、迁入手续。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毕业生、重点高校非长线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及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只要愿意来扬工作,均可先迁入户口,再落实接收单位。
8.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引进的优秀人才的工资待遇,可由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协商确定。从境外引进的优秀人才,在享受工资、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外,可参照国际惯例,与用人单位协商其他方面的待遇。
四、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激励机制
9.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施收入与绩效挂钩,让对企业作出贡献的经营者、科技骨干和营销骨干得到应有的报酬,让创新模范人物得到社会的尊重。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参与企业分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对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份期权制度,年薪标准参照企业经营者年薪的标准制定。企业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实施转化后实现的税后利润中,对科技成果完成者,前3年可提取不低于15%,后3年可提取不低于7%作为奖励;企业自主开发的非本企业主导经营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在实施转化后实现的税后利润中,对科技成果完成者,前3年可提取不低于25%,后3年可提取不低于15%作为奖励;对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企业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实施转让后,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30%的转让收益。
10.对企业优秀人才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增加住房公积金。企业应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按不低于本人工资总额的10%;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取得博士学位人员,按不低于本人工资总额的6%;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具有硕士学位人员,按不低于本人工资总额的4%,缴纳补充养老保险。上述人员住房公积金的单位缴存率增加4个百分点,由单位按时缴纳,并存入个人住房公积金帐户。个人与单位实行协议工资的,其补充养老保险、增加住房公积金的比例、数额可由双方另行商定。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酌情参照执行。
11.实行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政策。企业聘用的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其年工资收入分别不低于市、县(市)城镇职工上年度人均收入的1.2倍、1.6倍和2.5倍,上不封顶。低于上述标准的,个人有权提出提前中止劳动合同,并不承担违约责任。人才最低工资收入保护的规定应作为必要条款在新签订的劳动合约中加以明确。人才最低工资收入标准由市、县(市)政府每年公布一次。
五、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配置、管理、评价、使用体制,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12.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应人才流动发展需要、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人才交流场所,成为全市人才流动与人才供求信息的集散地。全面拓展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完善人事服务,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人才测评体系,推广人才测评工作。开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老年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等专业化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退休人才信息库与乡土人才信息库,并在两年内实现**人才供求信息网与国家、省人才信息网的联网。
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机制。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应积极完善争议仲裁制度,以保证人才流动与智力流动的有序进行。
13.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管理办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推行竞争上岗,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行科技项目承包制与项目课题招投标制度。企业科技人员项目中标后,所在企业应对科研所需人、财、物提供相应保障,项目完成后应按协议兑现奖励。
14.继续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进行以业绩评价为主的评审试点,破除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积极推行评聘分开,重点解决专业技术职务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科技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的职称评定工作。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评价机制,构建由政府、用人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发挥作用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考试、考核和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客观、科学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力和素质。
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并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主动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优质服务。
- 上一篇: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 下一篇:培养工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