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管理意见
时间:2022-09-28 09:53:00
导语:机构编制管理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围绕一个中心,力求六个突破,加强五项建设,建立完善五种机制,全面实施十大工程”的工作思路,我县编制部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发展,把“五种机制”同编制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
一、开展调研,积极探索,寻求改革新途径
按照自治区编办的安排部署,**年为重点“调研年”,围绕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重点进行调研,寻求推进这两项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有效途径。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协调组织、纪检、监察、人事、财政等部门对全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的机构编制情况进行了调研,掌握了全县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情况,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乡镇机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结合“五项机制”建设,我们按照公开、公正、透明、便民的原则,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能予以公开的内容全部予以公开,并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宣传工作到位。我们通过引发宣传单、制作展板公开办事程序、承诺服务事项等形式积极宣传法规政策和政务公开内容,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二是制度到位。在原定制度的基础上又重新修订和完善了26项工作制度来加强各项工作的管理,加强举报电话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奖优罚劣、开拓进取的激励、奖罚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三是工作落实到位。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和政策规章办事,强化目标考核的责任机制,按照制度规定对干部职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各单位和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分析原因认真进行整改,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和效能机关的建设,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三、明确责任,严格把关,确保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结合“五项机制”建设,我们始终牢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一、三、五”的制度规定,始终以制度为准绳,在贯彻落实制度的基础上求创新,求突破,求发展。
“一”就是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由编委及编办一个部门承办、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一家行文,严禁违反机构编制审批权限和程序决定机构编制事项,重大的机构编制事项必须由机构编制部门提出审核意见,经编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特别重大或重要的还要提交党委政府审定,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
“三”就是牢牢控制机构编制管理“三道防线”,即:机构编制统计月报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审核制度、《机构编制管理系统》管理制度;坚持编制、人事、财政三部门数据联审制度;坚持编制、人事、财政对全县使用编制和工资基金的检查、监督制度。
“五”就是继续认真贯彻中央编办提出的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规定。即:一是不准超编进人;二是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内设机构级别;三是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四是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五是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按照宁党办发〔2006〕39号文件规定,对违反机构编制“五不准”规定的,要严肃处理,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追究领导责任。由主要领导批准的,主要领导在任期内不能提拔使用;由分管领导批准的,分管领导要免职;由经办部门负责人批准的,经办部门负责人要撤职。各部门,各单位不得直接向党委、政府提交涉及机构编制的具体事宜,凡直接提交的,党委、政府不上会、不研究。
四、加强监督,巩固成果,防止机构编制管理反弹
自2002年以来,我县先后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乡镇编制实名制管理、党政群机关编制实名制管理、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事业单位清理整顿、乡镇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和教育系统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工作。在这六次大的机构编制改革过程中,我县均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尤其是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被自治区编办评为先进集体,实名制工作中,主任被评为先进个人,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在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过程中,以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无序增长,解决混编混岗为目的,按照“三定”和“九定”方案,将编制与岗位一一对应,并落实到具体人,做到定编到人、定岗到人,建立健全了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在编人员基本信息库”和“非在编人员基本信息库”,并及时更新信息库信息,按照自治区的工作安排有望在今年推行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四部门联动机制,共享一个信息库,进一步规范编制与人一一对应的管理机制。确保实名制管理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进一步拓宽分流渠道,创新思路,积极分流消化非在编人员,采取提前退休、辞职、调整岗位(向空编单位调整)、调整编制等措施,争取五年内彻底解决非在编人员。另外为确保乡镇机构编制五年内“只减不增”工作任务,对目前乡镇(闽宁镇)9名非在编人员,积极想办法、找出路,力争尽快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
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和乡镇农业体系改革工作,一些年轻、文化素质较高、群众反映较好的同志走上了重要岗位,个别在工作中不积极、自由涣散、工作能力差的人员落聘,真正体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用人机制。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各事业单位都在本系统或本单位内对竞争上岗情况进行了公示,确保机构改革工作期间单位人心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纪律不犯。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整顿后领导职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计划在五——十年内逐步解决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严堵入口关,积极消化超编人员,实现空编后面向全区招聘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积极与区编办协调,争取自治区能给我县置换一些编制和增配一些领导职数以解决我县的实际困难。三是针对我县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认真调研,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
五、依法管理,盘活存量,充分发挥编制效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规定》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对地方机构设置、编制管理、职责权限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贯彻落实法规,我们加强职能调研,调配编制资源。2002年机构改革以来,许多部门职能发生了变化,从客观上要求与职能相对应的编制配置需要适当调整。对编制进行重新调整,以实现编制配置与职能需要的科学对接,使部门“闲置”的存量编制资源,调整到切实需要的部门去。在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基础上,通过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提高人员编制的使用效率,协调处理总量控制与结构性矛盾的关系,协调处理好定编定岗到人、实名制管理与搞活用人机制的关系,协调处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与公共服务、公共管理需要增加人手的关系。我们在搞好监督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编制效用的发挥,拓宽渠道,多途径解决公务员队伍的断层和结构失衡问题。通过编制人才规划,探索党政机关对特殊职位、特殊专业人才采用“聘用制”等方式,解决公务员队伍“人才断层”和“后继''''乏’人”问题,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培训考核制度,从内涵上有效地缓解了编制资源不足的矛盾。
六、规范管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机制
近几年,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认真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创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政权建设,发展地方经济,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做好新时期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需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解放思想与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相结合,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解放思想中实现新突破。
(一)理顺体制机制,规范职能运行。我们从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合理配置部门职能、理顺部门职能关系、规范行政行为。针对各部门的职能大都是2002年机构改革时核定的,我们根据发展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划清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同时,以调整后的职能为依据,建立部门履职情况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与职能对等的责任追究机制,规范部门行政行为。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对各部门出现的越位、缺位等行为,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依法依规进行制止和纠正。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服务意识。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机构编制工作的定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明确自己的责任。把推进机构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主线,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清除经济社会发展体制和机制中的障碍,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好务。二是增强大局意识。把机构编制工作融入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转变就机构谈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思维方式,努力实现从被动承办向主动参谋转变,从数字管理向职能管理转变,从单向思维向综合思维转变。三是强化宗旨意识。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取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也必须靠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奋斗。机构编制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工作,必须以服务和服从党和政府工作的全局,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搞活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来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内在活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干部、职工价值体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协调同步。
(三)以规范化管理为核心,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在做好日常管理审批的同时,我们更加重视监督管理,逐步由重具体审批转向宏观管理,由重日常管理转向政策研究,由重事前管理转向监督检查,以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使机构编制管理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强化管理措施,创新运行机制。二是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机制,始终坚持机构编制"三个一"的审批制度,完善机构编制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机构改革成果。三是创新机构编制督查机制。把监督检查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特别是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监督检查,制定并出台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办法,规范机构编制执法行为,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四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手段。实行“阳光编制”,积极推行编制政务公开,规范编制公开的内容、程序,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置于社会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下。完善编制实名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数据库,会同组织、人事、财政、审计部门,对现有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机构编制情况,为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以提高干部素质为目标,创新内部合力。作为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我们不断向各部门、各单位宣传上级的方针、政策,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性工作关系。经常到部门和基层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沟通互动,力争把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和政策变为各部门、各单位的自觉行动。明确机关的责、权、利,严格奖惩兑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争先创优”的工作格局。
七、创新理念,推动机构编制工作的大进步
一是树立科学化的理念。在工作思路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注重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由局部思考向立足全局思索转变,由注重近期成效向着眼长远效益转变。在工作方法上,勇于改革,注重创新,积极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认真进行吸收消化再创新,不断革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狠抓机构编制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广软件管理及网络技术,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二是树立法治化的理念。现在,机构编制管理缺少的不是法律法规,而是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工作中,我们倡导树立“编制就是法规”的法治意识,严格遵守机构编制各种法规政策,切实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不接受他人请托,违背原则打擦边球、搞暗箱操作;不去踩底线、越雷池,搞顶风违纪违规;对各种违背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行为,敢于坚持原则,善于抵制拒绝,不怕得罪人。
三是树立人本化的理念。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把以人为本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逻辑起点,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努力方向,在设置机构、划定职能、确定编制、审批用人条件以及人员进编时,努力使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显露。
- 上一篇:鼓干劲促发展督查通知
- 下一篇:农业发展中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