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分类管理意见

时间:2022-09-24 11:20:00

导语:党员分类管理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员分类管理意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下岗失业党员、离退休党员、外来党员纷纷涌入社区,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党员数量不断增加,组成结构更趋复杂,呈现出群体构成多元化、精神需求多样化、价值体现多重化的特征。为更好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我们根据社区党员群体特征和要求,积极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增强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拓宽了社区党建的新途径,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科学划分类别,构建管理网络

(一)掌握党员信息,科学划分类别。在全面掌握社区党员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党员年龄、职业特长、身份及活动规律等不同特征,将社区党员划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和流动党员等六大类型。同时,建立“一卡、一本、一册、一表”,即党员分类信息卡、党员活动情况记录本、在职党员活动登记册、年老体弱党员联系表,为实施分类管理提供了“分而不散”的管理依据。

(二)创新组织设置,优化党员组合。结合社区具体实际,适时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在辖区7个社区党支部,分别设立了离退休党员、下岗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党小组,并在党员比较集中的东大街社区金门商城设立了住宅小区党小组。同时,将党员的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党员的群体特征和居住情况,把社区党员编入相应的党小组,构建了“街道党委—社区党组织—各类党小组”的新型组织网络,夯实了分类管理的组织基础。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供人力支撑。针对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后,管理层次增加,管理目标多样,管理难度加大的实际,我们专门举办了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培训班,对办事处党务干部、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以及社区各类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进行了政治理论、城市管理、社区服务和党建知识培训,进一步深化了广大社区党务干部对分类管理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实施分类管理提供了人力支撑。

二、针对群体特征,实施分类管理

(一)对在职党员进行“双重”管理。针对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居住在社区,大多具有专业特长的特征,坚持由社区与单位党组织共同管理。通过建立登记报到、公开身份、活动纪实、意见反馈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共同管理的“双向互动机制”。单位党组织向社区党组织介绍在职党员的特长;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才能和特长,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每半年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情况和表现反馈给单位党组织。通过“双重管理”,使在职党员“八小时内有单位管,八小时外有社区管”,极大地调动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对无职党员进行“岗位”管理。针对无职党员体现先进无手段、发挥作用无平台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以人定岗、以岗定责”的原则,全面推行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社区工作实际和需要,设置了社区监督、公共事务、民主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4大类16个岗位,严把自愿报岗、支部议岗、公开竞岗、培训上岗等关键环节,组织305名无职党员上岗履职。使无职党员有位有为。

(三)对下岗失业党员进行“温暖”管理。针对下岗职工党员生活困难、急需就业的实际,坚持鼓励与帮扶相结合,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党组织通过引导下岗失业党员改变择业观念,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大力兴办经济实体,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支持他们二次创业等措施,积极为他们再就业铺路搭桥。对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困难的党员,党组织通过捐款、结对帮扶等形式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针对这部分党员流动性大、人员难组织、活动难开展的特点,坚持动态跟踪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我们在7个社区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专门负责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求流动党员定期以书信、电话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登记、专人定期联系、《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严格《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查验,确保了党组织与党员“不断线”,党员“离家不离党”。

(五)对离退休党员进行“属地”管理。针对离退休党员空闲时间多、工作经验丰富以及行动多有不便的实际,坚持属地化管理。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把他们编入离居所较近的党小组,条件具备的,建立小区、楼栋党小组,对离退休党员党组织要求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对身体状况较好,又有一定特长的离退休党员,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引导支持他们参与或牵头组建老年曲艺队、书画队、民乐队、棋艺社等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娱乐健身活动,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六)对年老体弱的党员进行“关爱”管理。针对这部分党员年老体弱多病,不便、不能参加组织活动的实际,社区党组织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社区党组织专门为他们设计了“联系表”,联系表上除记载党员的基本情况外,还特别设置党组织传达事项、党员意见建议两个栏目,党组织通过联系表,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结对帮困、重大节日上门看望慰问、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服务等形式,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服务。

三、强化工作措施,增强管理实效

(一)明确管理要求。采取统一要求与分类要求相结合,在对党员的基本权利方面实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党员的特征,分类提出要求。如对在职党员提出了“同住社区,共建家园”的要求;对无职党员提出了“认真履岗、服务社区”的要求;对离退休党员提出了“离而不休、发挥余热”的要求;对下岗党员提出了“带头再就业、带动再就业”的要求;对流动党员提出了“离乡不离党,党性不流失”的要求;对年老体弱党员,提出了“管好自己子女,争创文明家庭”的要求等等。增强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可操性。

(二)丰富活动载体。在广泛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社区党员承诺制等主题实践活动的同时,还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如在职党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创一户文明家庭、参加一项社区服务、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关心一户特困家庭)、离退休党员“五大员”(争当党的政策宣传员、计划生育信息员、综合治理巡查员、帮教青少年辅导员、环境卫生保洁员)、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下岗失业党员“双带”(带头再就业、带动再就业)活动以及年老体弱党员争创“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为各类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有效平台。

(三)完善考核机制。各社区党组织严格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根据不同类别党员的要求,对履行职责、执行制度、发挥作用、参加组织活动等情况,坚持每半年检查一次,一年综合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办事处党委将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纳入年度党建目标考核,对各社区党建工作进行综合考核时,对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情况进行重点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比先进党组织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考核,确保分类管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实施社区党员分类管理,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了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提升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实施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增强了党的组织生活和活动的吸引力。实施分类管理打破了原有的“一刀切”、“大一统”管理模式,把有共同经历、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爱好和年龄相近的党员编入同一党小组,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形式、内容、时间,使党的组织生活和活动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北大街社区通过开展革命歌曲竞赛、老党员座谈会等形式,使老党员的组织生活出席率由原来的不足70%提升到95%以上。晨练、傍晚时分,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三五一组,带着环境卫生维护红袖章的离退休老党员,有的拿铁钳捡拾纸屑,有的在纠正车辆违章摆放,有的在铲除野广告……,晨曦夕阳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实施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实施分类管理,改变了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党员发挥作用的主动性,使有不同特点和才能的党员找到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居住在莲花池社区的15名三中在职教师党员,在党员副校长宁永勤的组织带动下,依托社区市民学校,定期举办有关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知识讲座,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虎头桥社区无职党员王建忠自申报社区环卫保洁岗以来,自购涂料、铲刀、铁刷等工具,四年义务清理辖区野广告4万多公斤,其本人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城市美容师”,**年被评为汉中市“十佳优秀市民”。居住在金门商城的退休党员余成义,针对小区群众数量较多,宣传工作相对薄弱的实际,充分发挥自己在宣传方面的工作经验,坚持每月在小区出2期宣传板报,受到了居民的一致称赞。

三是实施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施分类管理,使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党员的情况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党员的困难和需求解决的更加及时,对党员的服务更加细致周到,使社区党员比以往更多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从而大大地增强了社区党员的归属感,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实施分类管理后,北大街社区党支部针对辖区外来经商党员较多的实际,主动上门服务,及时帮他们接转组织关系,并为他们提供从落实经营场所、代办各种证照、代缴各种税费到子女入托、上学等“一条龙”服务,使外来党员切实感觉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北大街、莲花池、莲湖社区党支部坚持每年免费为年老体弱党员体检2次,定期上门看望慰问,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服务,大大增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