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委五年总结五年意见
时间:2022-09-16 10:51:00
导语:经委五年总结五年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带领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战胜了“非典”突发事件和严重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克服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和煤电运紧张的突出矛盾,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工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提前一年完成“十五”工业主要指标,为“十一五”全市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五年来工业发展成就
⒈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五年来,各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均保持平稳增长,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
与2002年相比,我市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2007年,全市工业实现现价产值420亿元,为2002年2.2倍,年均递增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现价产值290亿元,为2002年2.7倍,年均递增21.7%;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30亿元,为2002年2.1倍,年均递增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8亿元,为2002年2.5倍,年均递增20.2%;全市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40亿元,为2002年2.8倍,年均递增22.9%。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亿元,为2002年1.7倍,年均递增11.2%;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可达168%,比2002年提高了42个点。
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市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精细化工及农产品深加工、玻璃及玻璃制品、专用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等三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正真起到了支柱产业的作用,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预计2007年,三个支柱产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1.6%,比2005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04-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实现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比2005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04-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6%。同时,大中型骨干企业不断增加,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预计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319户,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有33户,比2002年增加15家。
五年来,围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着力改造现有老工业企业。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120.8亿元,年均投资增幅在20%以上。通过大规模的工业性投入,全市工业企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合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具规模。烟厂、八一集团、丰原集团、环球药业、华益公司、天润公司、液力机械厂等一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⒊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五年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是结合技术改造,加快企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2003年以来,我市企业开发新产品1200多项。完成技术创新项目983项,其中:国家重点创新项目12项,省重点创新项目125项,新产品共创产值150亿元,利税25亿元。先后有金威公司BB内燃机滤清器、丰原生化BBCA牌饲料级赖氨酸和天润公司聚丙烯酰胺等3个产品获国家名牌产品称号,昊方公司汽车空调离合器系列5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华皖集团花鼓灯牌棉印染灯芯绒等33个产品获省名称称号。
积极推进企业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产学研联合体。目前,我市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开发机构18家,在海外设立的开发机构2家。通过产学研联合,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如振冲安利公司通过与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几年来研制新产品30多种,有24种获国家新产品称号,其中,三缸同步吊臂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
4.加快产业布局,推进退市进园
根据城市规划和企业改制情况,在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加快产业布局调整的步伐。于2004年出台《全市工业企业退市进园工作实施意见》。明确自2005年起,用8年时间将分布在市圈提内、龙湖以西、燕山路以北的工业企业退出市区进入各工业园区。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全市工业现状,制定了产业布局和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即打造5大工业经济板块(西部工业经济板块、都市工业经济板块、怀远工业经济板块、固镇工业经济板块、五河工业经济板块)和一条沿淮工业经济带,整合9大工业园区。截至目前,工业企业“退市进园”进展顺利,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预计到2007年底,全市工业退市进园企业将达28家。
⒌企业改革取得突破,多元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2003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退”要求,截至2006年4月,国有、集体企业已完成改革任务的有374户,占总数的80%,涉及在职职工10.91余万人,涉及离退休职工4.61万人,涉及资产总额83.3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269户,占国有企业总数的89%,涉及在职职工8.36万人,涉及离退休职工3.59万人;涉及资产总额73.36亿元。集体企业105户,占集体企业总数的63%。涉及在职职工2.55万人,涉及离退休职工1.02万人;涉及资产总额9.97亿元。五年来,我委还承担指导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共完成2.4万人。
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通过产权置换等方式,基本完成改制,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好转。130户国有小型企业改革全面展开,2005年底已基本完成改制。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在规模工业中,股份制企业经济总量跃居第一。丰原生化、丰原药业、方兴科技、**水建均已上市,环球药业、八一化工、天润化工等企业的上市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⒍县域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发展,三县工业实力较2002年翻了一番。预计2007年,县域工业实现产值160亿元,为2002年2.1倍,绝对数增加84亿元,年均递增16.1%,占全市工业比重为38%;完成工业增加值45亿元,绝对数增加25亿元,为2002年2.2倍,年均递增17.6%,占全市工业的32.8%,比2002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各县在发展工业经济中,注重扶优扶强,着力培育有影响力、带动力、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规模以下工业。预计2007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5亿元,为2002年3.5倍,绝对数增加40亿元,年均递增28.8%;完成工业增加值19亿元,为2002年4.3倍,绝对数增加14.5亿元,年均递增33.6%;全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160户,比2002年增加85户。县域工业化率有所增大,达到24%,较2002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二)五年来取得成绩的原因
回顾五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一定的发展成绩,首先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五年来,为支持工业发展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每年均组织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并提出“全党抓经济,优先抓工业”的口号,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政策引导,专门出台了扶持工业发展的43条政策意见,每年市财政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对符合政策支持的项目积极给予资金扶持。四是,建立健全工业发展考核体系,实行奖惩兑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五是,出台“十一五”全市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六是,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在全市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极大推动了全市工业的发展。其次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工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五年来,我市工业企业先后克服了洪涝灾害、流域限批、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和运输能力不足等诸多矛盾对工业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深化改革,保持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年来,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克服“非典”突发事件、洪涝灾害、环保限产等不理因素影响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周边城市特别是省内兄弟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一是发展速度不快,工业经济总量偏小。1-9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只占到全省的4.4%,居全省第9位。二是工业投资偏低,大项目少。今年1-9月份,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60.52亿元,同比增长65.1%,增速较高,主要是基数低等原因造成。但与全省先进地市相比,仍有差距。工业项目中,有牵动力的新建大项目较少。三是产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工业产品主要以中间产品为主,终端产品份额小,产业附加值低。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的纵向联合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不强。四是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弱,缺乏大企业支撑。大多数企业缺乏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和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五是结构调整任务较重,加快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瓶颈制约矛盾突出。
二、未来五年工作意见
(一)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2008年-2012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工业化发展面临十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的重大机遇。第一,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阶段,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面展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突出发展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将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长期方向,这不仅把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推上一个较高的起点,也带来许多现实的机遇。第二,我市被国家列入享受比照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国家在投资、税收政策、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将进一步加大,必将为我市工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第三,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京沪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使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日益显现,为我市优先接受东部发达地区的辐射,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优化工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第四,我市的工业基础较好,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工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全党抓经济、优先抓工业的氛围已经形成。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打造工业强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实施“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整结构、增量提质、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原则,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引导和服务力度,放手发展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各类中小企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进程。
(三)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我市工业将按照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部署,大力实施“8765”工业振兴工程,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000户,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达到700亿元,把**建设成为在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加工制造业中心。
2008年要努力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力争增长16%以上;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4%。
(五)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
⒈大力实施节能降耗,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实施节能减排,大力节约能源、降低消耗,让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环保优先,鼓励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较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把节能减排作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依靠科技、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机遇,将节约集约意识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强市的全过程,使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2008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继续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以重点耗能企业为重点,做好年耗能在1千吨标煤以上重点企业的管理;开展对能耗高、管理差、设备落后企业开展能源监测工作;开展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工作;制定县区及上重点企业的节能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
(2)做好丰原生化、八一化工、华皖碳纤维、皖啤酿造国债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做好方兴科技、泰格药业、电厂丰原国债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3)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指导和组织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工作,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并建全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好综合利用相关指标的统计工作。
⒉加强综合协调,搞好工业运行保障,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与分析,重点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重要生产要素和受市场供求关系波动大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运行监控,切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报告工作。加大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工业经济正常有序运行。加强煤电油运协调,强化协调调度,保障电力供给。
2008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一是制定2008年工业强市行动计划,并做好目标分解。二是强化对县区重点企业考核,抓好奖惩兑现。三是完善工业发展的改革措施。四是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在专精特新成长型好的中小企业中实验大企业培育。
围绕“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运行调控的手段和办法,着力抓好五项制度的落实。一是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分级监控制度的落实,加强对产值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监控,指导县、区经济主管部门做好运行调控工作。二是抓好经济运行定期分析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制度的落实,把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作为监测分析工作的着力点,超前研究应对措施,增强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三是抓好定期调研制度的落实,排出工作计划,坚持每月到县、区经济主管部门及有关企业开展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强跟踪,做到对重点企业分析到户、监测到户、服务到户。四是认真做好电力调控工作,对全年的电力管理工作和迎峰度夏电力调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五是抓好奖惩激励制度的建设。对2007年工业强市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县区、企业工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奖优罚劣。
⒊强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未来五年要进一步加强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项目的管理,认真做到“突出两个重点”、“注重五个结合”和“明确五项要求”。“突出两个重点”就是突出对全市经济带动性大的重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五个结合”就是在具体实施上,坚持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与资产重组相结合、与提高产业关联度和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五项要求”就是立足于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找项目、围绕预期市场选项目、选择好的项目载体定项目、按照程序跑项目、诚守信用建项目。
2008年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搞好项目规划和储备,保持项目工作的连续性。按照“建成一批、见效一批、在建一批、规划一批”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市工业投资项目库,在上报省的“百千工程”项目、市“3461”项目库中的基础上,组织企业申报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对结构调整起带动作用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和中小企业短、平、快项目,力争新增项目储备100亿元,不断增强工业的发展后劲。
二是突出重点,抓好千万元以上项目建设,特别是列入省“百千工程”计划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争取液力机械厂30万米油缸和4万台变矩器、昊业捷特威公司年产3000万只滤清器等40个千万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环球药业年产5000万片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产业化等4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三是围绕“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六大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出台的有关加快工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项目谋划工作。努力规划和推进一批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十一五”工业项目库中重点技改项目的前期工作,特别是环保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改项目进度。
四是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一批产学研联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试点,给予优先支持,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⒋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我市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偏弱,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未来五年我们要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着力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要把创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继续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创业意识、培育创业主体、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努力实现我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2008年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研究制定《2008年**市全民创业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同时在严格考评的基础上,开展2007年度全民创业的考核评比评选表彰活动。二是以二次创业为主题,积极推进企业创新。加强对“二次创业”重点企业的分类指导,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三是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引导各县区大力培育和推进各类创业基地(园区)、创业社区(创业一条街)建设,加快重点创业基地(园区)项目建设进度。四是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各县区建立一个创业辅导中心,建成一支创业辅导师队伍,扩大创业服务功能。
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未来五年我们要结合**市工业布局现状,在空间上逐步步形成“5+1”工业总体布局框架,即五大工业经济板块和沿淮工业带。“五大工业经济板块”包括市区西部工业经济板块、市区东部工业经济板块、怀远县工业经济板块、五河县工业经济板块和固镇县工业经济板块;“沿淮工业带”由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组成,包括**工业园区和五大工业经济板块中的孝仪能源产业园、怀远经济开发区、长淮工业园、沫河口工业园和五河经济开发区。同时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积极发展新型产业;加快重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发展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2008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国家限制和淘汰的行业项目严格把关。引导创业者投资方向,努力克服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的状况。二是进一步做好产业集群工作。积极引导滤清器、化工、汽车零部件、纺织等产业加快发展,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扶持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提升全市经济发展后劲。三是继续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产品有市场、有潜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上项目,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强化协调与支持,促其内引外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四是加快园区平台建设,配合有关县区积极推进滤清器产业园、船舶工业园规划、启动和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市区工业企业“退市进园”,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工作计划,开展招商引资。通过“退市进园”和招商引资,提高园区的产业聚集度。
⒍积极抓好招商引资为工作,推进经济协作发展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是做大我市工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五年要进一步提高我市工业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工业的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圈。
2008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按照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我委派驻苏州招商小分队作用,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二要建立“两淮一蚌”经委系统的对接机制、互动机制,加强信息交流,探讨区域经济合作。三是加强与东部发达发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的联系,建立合作平台,组织企业开展对流,推进产业协作。四要积极推进上海食品工业园项目和工业美术产业园项目的工作进度,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⒎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事关经济的发展,对于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氛围,意义尤为重大。未来五年要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科技保安、依法治安,以严格的责任机制抓安全,以改革的思路促安全,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排除各类隐患,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2008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宣传。继续开展特殊工种、安管员、生产经营负责人安全培训工作,举办《安全生产法》宣传讲座,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
2、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特大伤亡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有关直接人员和领导人的责任。
3、完善安全监管工作和事故防范应急预案,严把“三同时”验收关,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和安全隐患的整改,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⒏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严格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五年我委将围绕“勤政廉政、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使机关上下进一步改变服务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
2008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结合我委工作实际,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崛起,把效能建设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做好行政项目进中心工作,严格执行各项岗位责任制度。同时,加强科室间协调与协作,实现工作资源共享。三是搞好政风评议、“政民连线”及上电视活动,做好机关服务工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