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财政支出意见
时间:2022-09-11 06:17:00
导语:管理财政支出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的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经济与财政良性互动机制,认真解决收入增长有限性和支出需求扩张性的矛盾,切实改变“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绩效”的观念,克服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现象,防止发生财政违法违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加速奋力崛起为主题,以资产管理为基础,以预算编制为龙头,以预算执行为关键,以支出效益为导向,以法治监督为保障,以金财工程为支撑,全面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安徽”服务。
(二)基本原则。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原则:
公共性原则。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财政供给范围。保障社会基本公共需要,营造市场运行良好环境。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建设发展财政、协调财政。
公平性原则。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让全省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民生财政、和谐财政。
规范性原则。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要求,完善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行为,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着力解决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建设透明财政、法治财政。
绩效性原则。按照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确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绩效预算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建立覆盖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制度和办法。着力解决财政支出效益问题,建设精细财政、绩效财政。
创新性原则。按照政府管理创新的要求,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新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支出管理方式创新。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推进政府理财技术创新。着力解决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设科技财政、效能财政。
(三)目标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出管理的目标任务是:建立结构合理、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管理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二、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建立更加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
(四)整合公共资源,强化财政统筹。全面清理政府性收支,逐步将全部政府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完整的公共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运筹公共资源的水平。大力推广设备共建、资源共享,继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现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统筹使用。健全化解债务的激励约束机制、举债责任追究和偿债准备金制度,控制县乡政府性债务规模,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五)完善转移支付,理顺分配关系。改进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建立客观、公正、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理顺省以下纵向的分配关系。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提高省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拓宽市县政府自主统筹安排财政支出的空间。客观评估各地财政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差异,科学测算“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建立以标准收支为基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清理现行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将其分为取消类、整合类、固定数额类和保留类,分类处理,逐项规范;采用因素法、公式法和以奖代补等方法,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改进部门切块资金分配格局,逐步将其纳入专项转移支付统一分配,理顺政府财力横向分配关系。
三、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建立更加完整的公共支出体系
(六)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支出范围。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功能,科学掌握市场运行规律,市场办得了、办得好的事,政府要主动提供服务,优化经济运行环境;政府可以和市场合力承担的项目,应尽量扩大市场的作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按照受益原则、行政管理原则和区域利益原则,确定跨行政区域的项目支出比重。合理确定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投入范围,推广专家评审和公示制度,区分轻重缓急安排资金,注重增加公益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合理确定财政支持事业发展的投入范围,对纯公益性事业,按政策予以保障;对准公益性事业,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对非公益事业,逐步减少投入并将其推向市场。
(七)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要向民生工程倾斜,按照责任落实到部门、效果体现在基层的要求,夯实基础管理制度,细化基层一线工作措施;巩固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制度和支付方式改革,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民惠农补助资金,真正做到“一线实、一卡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向“三农”倾斜,整合支农资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向保护环境倾斜,加大对节能减排、公共卫生和生态安徽建设的投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八)创新支出方式,放大乘数效应。广泛应用利益诱导机制、财政补贴和减免税费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支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要采用投资、贴息、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入的“酵母”作用,吸引各方资金,加大对全省经济增长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区域扶持力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产业、企业的支持,要采用资本金注入、贴息、转贷和投资抵免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励自主投入,主动优化结构,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对事业单位的支持,要转变养机构、养人员的传统做法,大力推行“以财养事”,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促进事业单位改革。
四、严格规范,提高效率,建立更加高效的财政支出运行机制
(九)深化预算改革,严格预算约束。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力度,省本级要在规范预算决策机制,推行绩效预算上取得新成绩;省辖市级要在完善预算定额体系,实行综合预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县级要在编制流程和编制方法的规范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不断提高人员经费保障水平,逐步完善人员定额、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努力做到资源配置公平,有效保障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着力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在建立项目库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切实保障政府施政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率,对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制定月度均衡计划,随到随拨;对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按进度拨付,实行限时办理、超时默认制度;对于应急性、突发性的预算资金,实行随到随办、特事特办。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对追加数额较大,以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项目,要采用专家决策和追加听证的办法,不断提高预算的科学合理性;对预算执行中因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其他难以预见的重大因素必须发生的追加,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坚决维护预算的法定严肃性。
(十)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各地要按照国库统一管理、严格开设程序、同类专户归并、慎重选择银行的原则,清理结转和整合专户,及时清理撤销政策执行到期处于闲置和不必要的账户,归并资金性质相同或相似的账户;严格控制新开财政资金专户,能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不再开设财政资金专户。加强财政专户资金的拨付、管理与核算,保证资金专款专用,账户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除有特殊规定外,一律缴入国库。省辖市级要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资金范围,完善工作程序。县级要加快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转轨工作,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会计核算中心的财政性资金账户改为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付后清算。
(十一)建立动态监控机制,保障财政资金规范运行。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实时动态监控为重点,建立综合核查、信息披露、检查通报、处理整改相配合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行机制。要逐步拓展动态监控范围,健全财政国库内部监控机制,保障财政国库体系安全运行;将外部监控范围逐步扩大到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所有资金和单位,以及上级政府补助下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着力提高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水平。
(十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升“阳光工程”效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政府和社会公众利益。规范操作程序,创新采购方式,探索电子化采购系统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采购资金节约率。着力源头治理,健全防治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发展,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目标的实现。
五、控制成本,注重效益,建立更加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十三)坚持勤俭节约,严控行政成本。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人员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口;严格小汽车配置标准及编制管理,探索公务用车社会化、货币化改革;控制会议次数和规模,推广使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节约会议经费支出;前移成本控制关口,加强出国(境)考察经费管理;提倡公务接待工作餐和自助餐制。要推行公务卡支付办法,提高行政经费管理透明度。要研究制订考核指标,把行政成本纳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控制一般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管理机制。
(十四)推进绩效管理,注重支出效益。继续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认真总结绩效评价试点经验,建立科学、规范、量化的绩效预算。按照科学、简便、精准的要求,明确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绩效考评办法,建立自我考评与社会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合理运用考评结果,促进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支出效益“双提高”。
六、依法理财,强化监督,建立更加严格的财政支出监督检查制度
(十五)自觉接受各界监督,提高民主理财水平。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舆论监督,完善部门预算查询系统,提高政府预算公开度;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收支数据,提高政府理财透明度。
(十六)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提高支出监管水平。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体系,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检查体系,扩大财政监督检查面,加强支出环节和专项资金检查,构建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十七)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健全地方财政立法、执法和普法“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清理、修订和完善地方性财政法规制度,做到财政支出运行各方面、各环节有章可循;完善财政执法责任制,试行财政执法监督听证制度,推行执法错案追究制度,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切实抓好财政“五五”普法工作,营造良好的理财法治环境。
(十八)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提高科技理财水平。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全省金财工程实施方案,抓好制度建设、标准建设、网络安全建设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保证各级政府理财更加精细、高效、透明。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长效机制
(十九)切实加强领导,增强理财施政的本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努力保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把财政支出管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全面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要切实加强领导,妥善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研究解决财政支出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掌握新形势下的生财之道、聚财之法、用财之效、理财之方,进一步增强理财施政的本领。
(二十)强化管理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要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推动,部门参与,合力推进”的办法,制度先行,细化考核,强化措施,夯实基层,把财政支出管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基层。财政部门要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奖惩措施,促进财权、事权与责任的有机结合;使用财政资金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明确直接责任人,健全内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延伸责任链条,强化监督检查,形成齐抓共管的财政支出管理责任体系。
(二十一)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各级各部门既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步骤,强化保障措施,建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长效机制;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复杂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既要勇于实践,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不断创新管理,又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开创财政支出管理的新局面。
精品范文
8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