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发展意见

时间:2022-09-11 05:10:00

导语:加快工业发展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快工业发展意见

**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建设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蚌埠经济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我们既面临区域竞争的压力,又面临发展的政策机遇和产业转移机遇。要实现蚌埠“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道路,通过工业振兴来实现蚌埠经济的振兴。为此,特就加快全市工业发展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明确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l、把握加快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工业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引领、优势企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园区开发和发展循环经济六大突破。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通过企业创新、二次创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把蚌埠建设成为安徽省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生物质产业基地,在区域及行业竞争中争先进位、奋力崛起,实现工业新跨越,再创工业新辉煌。

2、坚持加快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资产重组和整合力度,大力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加速城镇化,促进市区工业与县区工业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产业集聚,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坚持开放带动原则。以大开放为主线,通过外联重组、二次创业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以全民创业为契机,发展数量众多的优势中小企业,实现我市企业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增长。

坚持创新推动原则。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研发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既发展高科技产业,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就业的发展之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明确加快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工业总量大幅提升。到2010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超220亿元,年均递增14%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180亿元。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十五”末降低20%。

投资规模显著增加。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达到500亿元。工业投资额占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高于40%。工业项目投资额占市“3461”行动计划投资总额的比重高于50%,省“861”行动计划中我市工业项目所占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把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生物质、精细化工、玻璃深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力争到2010年,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工业企业1家、超百亿元1家、超30亿元3家、超10亿元6家、超亿元40家。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3个,省级技术中心达到2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达到5个,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达到50个,积极争创国际品牌。

园区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到2010年,六个省级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达38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超180亿元,怀远经济开发区、固镇经济开发区分别超50亿元,五河经济开发区超45亿元,蚌埠工业园区超40亿元,蚌埠经济开发区超20亿元。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工业项目建设

4、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充分利用促进中部崛起、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工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在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中明确工业项目资金所占的比重。建立重点项目责任制,做到实施一批、启动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狠抓工作落实的力度,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

5、支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设立蚌埠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库,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均列入项目库。对列入项目库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的重点项目,根据实际支付前期费用(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相关论证的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按60%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多为80万元;1亿元以上(含1亿元)5亿元以下的按50%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多为30万元;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1亿元以下的按40%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多为10万元。

6、鼓励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对2年内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亿元以上的竣工投产工业项目,一次性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10万元。

7、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期间以及注册、变更、登记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涉及上缴省级以上的收费,由市和县区财政分别按50%比例承担,市财政部门根据各县区和相关执收单位提供的原始凭据进行核实,按月结算。

8、鼓励外来投资者兴办工业项目。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在600万美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市外境内投资者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5年内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9、支持大企业投资和入驻。世界500强企业和市外投资者投资总额在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以及跨国(省或市)工业企业将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但不再重复享受本意见其他扶持政策。

10、支持现有企业再投资。企业年度(或跨年度的12个月内)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自投产之日起,第一年奖励企业新增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第二年奖励企业新增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25%、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

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自投产之日起,第一年奖励企业新增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第二年奖励企业新增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第三年奖励企业新增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

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自投产之日起,第一年奖励企业新增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第二、三年奖励企业新增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第四、五年奖励企业新增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

11、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库,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入库的项目进行资助。其中每年优选15个技术改造项目和15个技术创新项目,每个项目予以20万元以内的资助;优选5个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和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每个项目予以15万元以内的资助。

12、提高项目中介人的奖励比例。对成功引荐外来投资工业项目的第一中介人,在蚌发(**)22号文件奖励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到位资金的1‰再给予一次性奖励。

13、鼓励节约项目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强度在500万元/亩以上的工业项目,项目按期建成投产后给予企业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协作

1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产业经济规模,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加速产业集聚度,鼓励同类企业走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以产业协作方式,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优势主导行业。

15、鼓励市外资金投资主导产业。对引进市外资金在我市创办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主导产业企业进行补贴,根据实际完成投资额,按银行同期中长期贷款年利率利息(为期一年)的50%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补助资金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予以兑现。

16、支持行业协会发展。对新组建的行业协会给予10万元的资金补助。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政府每年根据协会提供服务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

17、支持产业配套。鼓励工业企业从市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60%奖励主导企业,40%奖励配套企业。

四、壮大工业规模,促进企业发展

18、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通过外联重组、企业创新、二次创业,着力培育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强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改制企业引进战略合作者,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鼓励现有企业实现产权制度多元化,创新机制,通过优势互补,联合扩张,形成竞争优势。

19、鼓励企业壮大规模。对首次年销售收入超过一定规模、增幅超过当年全市平均水平且当年盈利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超过l亿元的奖励2万元,超过5亿元的奖励5万元,超过10亿元的奖励10万元。对首次入库税金超过一定规模、增幅高于**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平均增幅(11%)且当年盈利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入库超过500万元的奖励5万元,超过1000万元的奖励10万元,超过2000万元的奖励15万元,超过5000万元的奖励30万元,超过1亿元的奖励50万元。

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条件的,按其中的最高奖励数额进行奖励。

20、支持企业争取上市。企业(公司)拟上市改制(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到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涉及房产、土地等产权过户和产权变更,按非交易行为处理。其中,按规定收取的有关费用全免,涉及到地方税收部分先按规定征收,再按征收额奖励给交纳企业。改制(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经批准进入上市辅导期三年内,按规定上交的所得税属于地方的部分,由实际收取的市、县(区)直接奖励给企业,在企业上市后兑现。企业首次发行股票上市后,按募集资金额的1‰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

21、支持企业外联重组。本市企业引入市外战略合作者,自引入战略合作者变更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享受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待遇。

22、鼓励市外企业在蚌发展。新办或从外地整体搬迁来蚌的工业企业,竣工投产后,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时,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1%一次性奖励给企业法定代表人,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

23、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网络,构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服务平台建设,重点用于中小企业培训、信息平台构建、技术智力支持、融资体系建设等工作,为企业创新、二次创业提供保障。

五、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24、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引进吸纳”和“培育孵化”并进的原则,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完成各种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争创省市和国家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积极支持驻蚌单位、科研院所在蚌投资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联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我市企业的转化。

25、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给予奖励,其中,国家级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省级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

26、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新列入国家级、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的工业企业,按信息化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20万元。

主持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并获得认可和实施的企业,每项分别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10万元、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7、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凡产品荣获“中国世界名牌”称号的,一次性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0万元;荣获“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20万元;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一次性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称号的,一次性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3万元;荣获“安徽名牌”或“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1万元。

28、支持企业强化质量管理。对新获得质量奖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获全国质量奖的奖励5万元,获得安徽省质量奖的奖励1万元,新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合一认证(或相当水平认证)的奖励1万元。

四、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打造工业发展平台

29、认真做好园区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工业布局,适度扩大园区规模。重点镇、中心镇规划要预留好工业发展空间,市县主要工业园区的规划面积要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各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满足工业和工业园区的发展需要,有剩余指标的地方由市国土部门统筹调剂给急用的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使用。工业用地价格执行国家允许的最低价。积极推进市区工业企业退市进园。要把园区、企业的发展与物流中心建设、物流通道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流转顺畅、有利于园区和企业发展的物流体系。

30、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对工业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贴息资金实行“总额控制,按季结算,先报先贴”。

鼓励工业园区(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对在园区建设三层(含三层)以上标准化厂房的产权单位实行奖励,按其当年实际建成的标准化厂房的建设资金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30万元。

31、鼓励工业园区(开发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各工业园区(开发区)要突出产业特色,加快产业聚集。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本区产业集聚发展要求的,可按我市工业布局的要求推荐到其他园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指标由引荐县区和落户县区按6:4的比例分享;由此而实现的税收,从有地方留存部分时起5年内,由引荐县区和落户县区按4:6的比例分享。

32、支持本市企业入园发展。对入园发展的本市工业企业视同新建工业项目,享受市外境内投资者新办企业同等政策待遇。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使企业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积极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开展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攻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拉长循环产业链,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加大环保治理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企业的污染物要做到稳定达标排放。

3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对于企业购置的资源综合利用的专用设备、专有技术,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额不超过20万元。

35、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对于列入国家、省循环经济或清洁生产试点项目的企业,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2—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36、鼓励企业节能降耗。对超额完成市年度节能降耗考核指标的重点耗能企业进行奖励,一次性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支持工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37、加强对工业强市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工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强化工业的领导力量,加强和完善工业管理机构,保证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工业企业项目专员制,新上项目、新办企业按规模配备政府专员,全程跟踪服务。对于重点工业项目,实行领导同志对口联系制度。建立工业发展情况报告制度,市、县区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每年向人大、政协作12次专题报告。

38、强化对工业发展目标任务的考核。建立**工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健全县区工业发展目标考核机制,把工业总量、投资规模、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工业税收、技术创新、品牌等指标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细化成考核项目,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县区。建立工业发展目标考核机制,加强对县区工业经济的考核,列入组织部门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与领导干部的使用挂钩。把奖励资金用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发展奖励。对促进全市工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市、县区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39、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都要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实行集中投向、统一管理,并随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加。专项资金支持的范围是全市各类所有制工业企业。按照“谁收益,谁支持”的的原则,本意见涉及的补助、奖励资金由受益的同级财政列支。

40、积极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加快工业发展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使加快工业发展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面向不同层面和领域,挖掘、表彰、宣传、推广一批促进工业发展的典型。要加强二次创业意识的宣传和培训,促进企业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树立做大企业的气魄和现代企业的理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

41、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简政放权,清理各种收费项目。压缩各种收费和审批环节,政府所有审批项目和需要收费的项目都要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对需要审批项目实行首问负责、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压缩个人自由裁量的空间。凡是处罚事项,必须坚持“两告知一签字”(即行政执法机关在给予企业行政处罚之前,履行规定的宣传、告知义务,并由其负责人签字或盖章)。减少对企业的检查,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执法部门对企业检查事前向政府报告制度。提高机关效能,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和政风评议活动,建立企业评议政府部门机制,加强纠风办和投诉中心建设,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究”。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跟踪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42、积极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快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工业企业信用档案,逐步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政企银合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银企合作项目对接会。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我市工业项目的支持,鼓励各种资本投资我市工业项目。支持发行企业债券,扩大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各种资本建立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43、为企业家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稀缺资源。要尊重企业家的劳动、创造和贡献,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子女、孙子女可优先选择上市、县中小学校;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子女、孙子女可优先选择上市、县中小学校并免缴计划外收费;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年可选派1人读EMBA、MBA或其他硕士学位,学费由同级财政列支。每年对纳税大户进行表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家,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对符合条件的外地来蚌投资企业家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本市以前出台的相关文件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