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着重研究问题的建议
时间:2022-07-25 03:38:00
导语: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着重研究问题的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努力解决由土地引发矛盾的建议
我国土地利用上引发的主要矛盾有三:①耕地急剧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压缩,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重大战略的实施;②城乡建设(包括各类园区等)用地总量不断增大,在占用耕地过量的同时,使摊大饼式的“大城市病”日益加重,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大方针难以实现,不利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③由土地引发的上访日益增多,不利于安定团结。上述主要矛盾的出现,国土资源部门负有行政管理责任。行政管理上又主要是行政执法不力。建议:
(一)当前,最迫切的是对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中查出的问题,履行行政执法或监督检查职能,一件一件地做出处理、整改并对涉案人员做出行政处罚、党纪、政纪、刑事处分,使治理整顿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在国土资源系统深入开展对土地法律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制度……学习、宣传、教育,加大依法行政力度。首先是用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监督检查等等规定,执行好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做好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及对其中违法行为的有效查处工作。
(三)深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十月二十一日常务会议的有关规定,努力做好土地管理法修订及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调控和土地市场都呈现出规范有序的局面。
(四)下大力量做好土地信访工作
1、经土地管理部门履行统一征地职能,征地后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不到位,引起的上访,有关土地部门必须尽职尽责,监督检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落实;
2、各种违法用地引起的上访,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对违法用地做出处理或监督处理,在处理中合法合理解决被占地农民的实际问题;
3、由土地权属争议引起的上访,土地管理部门要履行地籍地政管理职能,做好土地确权工作。
二、对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的几点建议
(一)研究造成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混乱的深层次问题,协调、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国营矿山与其他所有制矿山企业的利益关系。
(二)各级地方政府与矿山企业脱钩是搞好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顿的前提。部分地区由于认识偏差、利益驱动造成矿产资源管理地方保护色彩浓厚,应按照三中全会“权力与责任脱钩、权利与利益脱钩的要求”,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三)从法制建设、政策执行、行政管理等方面对各种经济成分的矿山企业做到一视同仁。
(四)强化矿业市场的统一性和开放性,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探索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多种流转形式。
(五)加强基层地矿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三、对深化地勘单位改革,落实国办发76号文和国资发358号文的建议
(一)要处理好地勘队伍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既不能强调稳定而影响改革,也不能强调改革而影响稳定。当前,有些地勘单位以保持稳定为名,推行“保事业牌子,走企业路子”,实际上是在推行双目标改革,而两个目标平行并进是永远不能实现企业化经营的,这种倾向应当引起领导机关的重视。
(二)国土资源部对地勘单位改革的政策指导和跟踪调研责无旁贷。建议部责成一个司局,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三)要求各省的地调院必须是“事业实体”,其经常性支出和基本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在承担国家地调任务时又搞项目联系,甚至招标、投标,前后是有矛盾的,具体如何操作应当考虑。
(四)在省一级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关键是省财政要拿出工作经费,而不在非组建一支队伍不可。只要有经费,通过项目联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勘查剩余能力完全可以完成。同时,由于一个省每年的公益性地质工作类别不同、多少不一,用一支固定的、专业的技术队伍无法适应,必然还会出现为养活队伍安排公益性地质工作,而不是为公益性地质工作选择地质队伍。
四、对国土资源大调查如何争取更好的成果的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大调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明确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大调查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根据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制定好规划,提出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目录,作为调查申报立项的依据。
(二)每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经费有限,评价项目应相对集中。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项目应单列,有较大的投资力度,否则难有作为。重要项目由地调局负责招标、评标、成果验收;一般项目可仍由大区项目办负责组织。
(三)由于大调查发现矿产地属国家所有,无矿权之争,应鼓励打破部门、单位界限,实施强强联合,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国家重点项目的任务。这种联合有利于打破部门界限,有利于深化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
(四)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更新装备,尽快加强先进勘查技术、方法、手段的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
五、对如何满足快速增长期经济建设对土地、矿产资源的需求,从地下水的角度研究思考水资源安全的建议
(一)关于如何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1、规范土地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
(1)认真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做好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认真编制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规范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加强土地市场监管,努力健全土地一级市场。
(2)在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放开搞活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即二级土地市场。包括划拨国有土地取得合法资格后进入二级市场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
(3)抓住机遇,利用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相当于进口我国紧缺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可以考虑在提高我国粮食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适当增加粮食进口,适当增加国内建设用地的供应。
(4)努力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杠杆作用,调控东、西部地区的建设用地供求关系,统筹区域发展。
2、大力挖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目前我国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潜力很大。
(1)国家应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鼓励中低产田改造和农地整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制定鼓励政策,推进旧城改造,减少城镇化对农地的占用。
(3)加快农村居民土地整理,治理“空心村”,将闲置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成耕地或农用地,增加城镇土地供应。
3、严格控制新增量建设用地
对于增量建设用地,除数量控制外,加强集约利用控制。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增量土地的集约利用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予供地。努力把“四荒”地规划开发成建设用地。
(二)关于如何满足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1、实施我国贫矿资源(超过套改原资源储量的1/3)开发利用战略,建立相应的贫矿资源利用政策、管理、资金和技术体系,使之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利用。
2、提高油气资源的综合回收率。目前国外石油的综合回收率达到50%,我国不足30%,潜力较大,如能提高1%,相当于增加可采石油储量6000万吨,相当增加一个大油田。
3、加快培育和建设矿业权市场,制定有利于促进多元投入,加强商业性地勘工作和矿业开发政策,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和矿业的发展。
(三)关于从地下水角度对水资源安全的思考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使用和调度。同时要综合考虑地下水具有的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双重功能,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其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功能。
1、华北、东北地区的大平原和西北内陆盆地地区是地下水资源的重点开发区,地下水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华北平原从总体看,深层地下水已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并产生大面积地面沉降,要控制开采和保护,如有条件可进行地下回灌。浅层地下水要结合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科学利用。
西北内陆盆地区域要做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联合调度,综合利用,上中下游兼顾。加强地下调蓄,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
2、节约用水是解决供水紧张局面的最重要环节。通过经济杠杆和建立“水市场”,加速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关键是在政策设计上要达到“节水和农民的增收互动”。农业节水如能到位,则工业、城市、生态用水水源就可从农业节水中得到长期保障。
3、将土壤水纳入水资源管理系统,重视土壤水的开发利用,使农作物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与土壤水的优化利用相适应。
4、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要兼顾其环境效应。要依据其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利用地下水,防止产生水资源枯竭、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盐碱化、沙漠化等地质灾害、生态灾害。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六、对进一步推进“走出去”资源战略实施的建议
部作为我国矿产资源的主管部门应该做好形势分析、信息服务、政策鼓励、外交沟通工作。
(一)分析我国矿产资源有缺口的主要矿种及数量。
定期摸清我国矿产资源的“家底”。不仅仅是矿产资源数量,更重要的是我国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各主要矿种的“经济可供应量”;定期调研全球相应矿产品的供应形势,结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主动积极参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的制定。
(二)多方面搜集有关投资、金融、矿业政策等信息,为资源型企业在海外投资找矿、以及参股、控股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信息。
(三)加强对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地质技术援助,掌握资源情况,为国家和企业资源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提升这些国家地质工作水平,扩大找矿的视野。这对我国、受援国经济发展都有利。
为此,应积极疏通援外主管部门,在援外款项中,列入地质工作的项目,落实援外地质工作资金。
(四)积极参与矿产资源政策及矿业政策的制定
1、促进大矿业集团形成,培育自己的矿业跨国公司。
2、建立国外矿产资源勘查的资本筹集机制。
七、对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对已完成工程尤其是其中一些质量不高的部分,一定要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对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要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并且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为此,要完善库区20个区县(自治县、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二)认真总结水库蓄水到135米水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精心做好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划,特别要抓好规划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以正确合理地进行防治措施分类,科学制定工程技术方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带有“法规”性质,一经批准,务必努力实施,实践过程中可以事情发展而修改完善,但必须经过批准,克服随意性。对已完成工程,要加强跟踪监测,抓好最终验收,切实把好工程质量关。
(三)坚持群测群防体制,保证其正常运转。
- 上一篇:关于国土资源工作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建议
- 下一篇:对治理规划方案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