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兴县进程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2-03-27 09:57:00

导语: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兴县进程的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兴县进程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实施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兴县进程,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产业兴县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实施产业兴县的战略意义。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实施产业兴县战略是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符合巴东县情的选择,也是实现兴县富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我县部分产业已初具雏形,正处于特色产业优势逐渐显现的发展阶段,培植独具特色的重点特色产业,形成产业聚集,对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实施产业兴县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支撑,以规模效益为重点,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县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巴东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实施产业兴县的主要目标:到2011年,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家,电力、煤炭、铁矿、建材、药化、白酒等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形成3-5个产值过1亿元的工业产业;畜牧、烟叶、蔬菜、魔芋、茶叶、干鲜果、桑蚕、小杂粮等产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有3个能够挤进省级板块、产值过2亿元的农业产业,3-5家企业成为州级以上龙头企业;旅游、文化、物流业产值达到16亿元。培育发展一批能占领一定省内乃至国内市场份额、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基础性产业。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骨干产业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省、州政策和我县实际,加快编制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质量兴县规划等相衔接,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到2011年,发展形成一批优势产业。

4、围绕资源开发,做大做强工业产业。

电力产业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快沿渡河、桥河、后河、泗渡河、庙坪河、支井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加快配套电网建设,发展水电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1.3亿千瓦时,年产值达到3.5亿元。

煤炭产业

以落实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实施资源整合为契机,加快麻沙煤田、辛家煤田等重点煤田的开发,规范开发秩序,严格税费征管,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使全县年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规模的矿井控制在23家,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到2亿元。

铁矿产业

结合国家和省、州关于铁矿资源的开发政策,重点开发黑石板铁矿和龙坪铁矿,实行市场化运作,规模化、集约化开采。完成试验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的论证、探矿权证的申办和项目核准手续,建成年产60万吨铁矿精选矿厂,年产值达到3亿元。

建材产业

加快对金字山、朝阳水泥厂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旋窑生产线,发展壮大硅酸盐水泥制造业,开发新型墙材、承重、混凝土砌块及复合多功能建材产品,年产值达到1亿元。

药化产业

以时珍堂为龙头,重点开发中药饮片、中间提取物和新药品,以药材专业合作社和药业公司为龙头,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加快中药材原产地保护,其中规范化种植达到10万亩,年产值达到2.3亿元。

白酒产业

以三峡酒业公司和水布垭实业公司为龙头,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

5、突出优势和特色,发展一批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

畜牧产业

以恒兴公司为龙头,年加工50万头以上生猪,加快畜牧品种改良,采取专业大户带动、农户分散饲养相结合的办法,扩大饲养规模,生猪饲养量达到135万头,出栏达到65万头,年产值达到12亿元。

烟叶产业

以烟叶产销经营部为龙头,稳定“两烟”种植面积6万亩,实现年收购量16万担,年产值达到7000万元。

蔬菜产业

以绿野、民富等公司为龙头,发展白菜、萝卜、辣椒、苷蓝等蔬菜产业,开发精深加工,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高山反季节蔬菜达到10万亩,年产值达到6.5亿元。

魔芋产业

以多仁、绿梦公司为龙头,做好魔芋产品精加工,实现产品增值。魔芋种植达到7万亩,年产值达到2.5亿元。

茶叶产业

以金果、三环茶叶公司为龙头,探索规模经营路子,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面积达到3.8万亩,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干鲜果产业

以汇源集团为依托,积极组建储藏、运输、销售企业,建好10万亩柑桔基地;以退耕还林为契机,积极发展其他干鲜果8万亩。年产值达到2.5亿元。

桑蚕产业

以鹏程茧丝绸公司为龙头,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桑蚕,建设桑蚕基地5万亩,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

小杂粮产业

以土家人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红小豆、绿豆、荞麦等小杂粮5万亩,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6、拓展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旅游产业

以神农溪、水布垭景区为重点,以自然生态为支撑,以民族文化为灵魂,以“纤夫活化石,土(家)苗风情园”为形象定位,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打造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突破3亿元,力争实现神农溪创国家AAAAA级景区、水布垭创国家AAAA级景区的目标,争创湖北首批“中国旅游强县”。

文化产业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运作、风险自担”的原则,以经营文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网络、影视、广告、图书、会展、演艺、设计和艺术品、印刷品、文体用品等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并围绕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物流供应产业

以“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为重点,充分利用铁路、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和长江、清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特色产品市场、专业市场,依托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好农村超市,逐步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综合配套的城乡市场体系和现代营销网络,发展现代物流供应业,努力把县城区、野三关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供应中心。积极储备和集约土地发展房地产业,发展饮食、商贸、中介、信息、广告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供应产业产值达到11.5亿元。

三、创新机制,拓展途径,为全面落实产业兴县战略提供保障措施

7、培育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积极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且有一定规模、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用地、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积极引导企业走联合和集团发展之路。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导组建专业协会,发展专业经纪人,与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的综合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建立联合研发体系。着力在优势产业中培育产值过亿元和纳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增强整体优势。进一步开放领域、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回归工程”,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8、打造区域品牌。实施质量兴县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适时引导同一产业的企业品牌整合,着力解决“只有产品没有品牌或只有品牌没有产量”的问题。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大名牌推介力度,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打造一批产业知名品牌。加大政府对市场营销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集中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拓展市场,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县政府对品牌建设实施奖励。

9、建好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加快巴东工业园和湖北巴东移民工业园建设。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鼓励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引企入园。

10、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统一领导,建立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产业发展问题。县委、县政府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块资金、主抓一个产业、负责一家龙头企业、一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和任务,建立科学的产业评价体系。将县级有关项目可用资金实行捆绑运作,用于产业发展。整合县域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银企会商制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认真做好产业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储备工作,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产业扶持。组建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项目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有效规避项目决策失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建立无绩效退出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速度与质量的统一。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要围绕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实际,摸清底数,制定规划,细化目标,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和完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产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奖惩,并作为单位主要领导实绩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

11、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巴东精神,创造积极的创业环境。建好办实“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继续执行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十不准”规定,进一步清理公示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加大政务公开和治乱减负力度,完善企业投诉、案件受理和查处制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社会和企业诚信建设,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12、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资源开发与环保、节约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企业有关垃圾、污水处理设计、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建立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节约绩效评估体系。加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着力实施好“党政人才、高技术人才、企业人才、实用性人才”四大人才培养工程,用政策、环境、资源和待遇形成各种人才的聚集洼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3、形成发展合力。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好引导、扶持、协调、服务的作用,抓紧制定本地、本部门推进产业兴县进程的具体举措,真正在全县形成重视产业发展、关心产业发展、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进一步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