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

时间:2022-11-20 05:41:00

导语: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建立和综合利用各种社会机制,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社会、人文环境,以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营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环境。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关键是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让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要努力营造和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浓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以实现,创造才能得以发挥,创造成果得以肯定。在人民群众的创业活动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营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环境。

第二,营造民主平等的政治环境。一个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公平社会。只有社会公平,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才能融洽协调,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一个讲公平的社会必定是充满诚信的社会,没有社会诚信就不可能有社会公平。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度,采取切实措施主持、倡导和维护社会公平,建立言行一致、既讲公平又真正实践公平的政府。要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形成诚实守信的利益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引导各行业及其从业者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行业的价值,营造社会的公平。教育和引导广大公民提高自身信用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机制,建立和完善金融、保险、商业、医疗、个人信用体系。

第三,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营造一个困有所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氛围。城市要实现低保应保尽保,灾民和特困户救助体系应更完善,五保供养工作还需稳步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应大力发展。同时,加大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对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城市低保措施政策要进一步配套,明确各部门尤其是工商、卫生、教育、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职责,并抓好督促落实,为低保对象解决医疗、住房、助学、就业等一系列实际困难。

第四,营造文明和睦的人文环境。要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趋势,摒弃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欺骗欺诈等社会公害,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

第五,营造安定团结的社区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营造安定团结的社区环境。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以政策法律为依据,以群众的承受能力为限度,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结合起来,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严防矛盾激化和事态的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