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见
时间:2022-11-20 05:40:00
导语:市委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和谐某各项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构建和谐某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某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新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要求;是实现某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和根本保证。
2、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紧紧围绕“1142”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紧迫问题,为某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3、基本原则。
必须促进和保障经济的大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为我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实现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各族人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必须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主要目标。
构建和谐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必须统筹谋划,分步实施。从长远来看,就是要按照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某建设成为物质丰富、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就近期而言,构建和谐某要顺应民意、着眼民生,从当前群众最紧迫、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力争用5年时间,切实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些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某的进程中受益:
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到2010年,实现年产石油天然气当量、原油加工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四区两乡功能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理顺管理体制,按照现代化城市标准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社会事业,城市品质、品位有明显提升。
依法治市、以德治市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发扬民主,规范执政行为,促进公正执法。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民族团结工作深入发展。各族人民和睦共处,互帮互学,共同发展进步,“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社会稳定有序,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及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格局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
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实现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人的充分就业,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对生活困难家庭的救济机制。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稳步发展接续产业,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构建和谐某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经济建设,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建设富裕某
5、统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突出资源优势,加快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石油石化经济。各中央石油石化企业要抓住集团公司“西部快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突破发展瓶颈,使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争取发展的主动权,实现油田原油产量位居西部第一、中油集团公司前列;炼油化工加工能力西部第一、乙烯生产能力全国第一;稠油加工能力西部第一;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实力西部第一、国内一流,全力打造世纪油田,带动某经济整体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密切协作,协调发展,特别是要统筹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谋求石油石化产业地区效益最大化。按照集团公司、自治区石油石化发展规划,按照“一区两园”格局,统一规划管理,滚动开发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化石化工业园区。要积极整合某各石油石化企业的各种资源,创新开发思路,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和石化下游产业,最大限度地延伸石油石化产业链,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突出比较优势,加快大农业开发,不断壮大农业经济。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为核心、科技是支撑”,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要求,科学规划、科学开发、科学管理,与周边地区区域融合、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良性互动,大力发展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并重的沙棘产业、绿色果蔬生产加工、林板纸业、畜产品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中草药业、生态农业旅游业,培育一批有市场、有资源、能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开发项目,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促进两乡农牧民致富。将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区域农副产品加工中心、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突出区域特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搞活某经济。要根据某的区域特点,加强对第三产业的规划和宏观调控,加强产业引导,整合产业力量,形成规模优势。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形成一批技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积极构筑有利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加快第三产业的优化整合,提升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传统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其向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向过渡。要注重培育中小企业,进而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我市成熟的石油石化及工程技术服务工业体系优势,培育发展一批以“专、精、特、新”为特色、市场潜力大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并推动地方中小企业与中央企业形成协调合作的企业网络,通过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升整体竞争能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某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突出政策优势,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和障碍。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石油化工及下游产品加工业、农业综合开发、旅游业及其配套的服务业、社会中介服务业。鼓励改制企业开拓区外市场,取得市场新突破。申请建立“某市城市商业银行”,突破资金的限制,促进某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着力促进某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6、统筹区域发展,增强城市实力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坚持以战略和全局的眼光统筹谋划区域发展,根据各个区的特点,统筹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注意明确各区的功能定位,明确主攻发展方向,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实现优化组合,努力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构造各自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通过推动各经济板块互连互动、协调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7、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方针,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区域共同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做好乡镇建设规划,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推进农村实事工程,加强农村水利、交通、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社会事业,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与大农业综合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镇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之路,从而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8、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城市活力
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创造优惠宽松的一流的政策环境,创造一个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某真正成为商家愿意投资的城市。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争取一批知名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外资大项目落户某。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整体格局。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促进内外资本融合、内外管理合作、内外技术交流、内外市场衔接,提高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加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建立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公允某
9、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坚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坚持把发展经济与致富百姓结合起来,在推进改革、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特别是在出台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时,更加自觉地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放在首位,边发展经济边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建立公平机制,加大惩处力度,打击非法所得,保护合法收益。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10、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
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大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低保、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要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实行就业援助政策,加大政策扶持性岗位开发力度,完善公益性就业岗位储备制度,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政府援助就业,积极开展就业帮扶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有质量的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让每位有就业意愿的人都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择业空间。实施“创业行动”,鼓励和扶持社区、家庭型创业,推广失业人员创业指导制度,大力支持创业式就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现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帮助失业人员和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切实帮助未就业人员提高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更快更好地实现就业。
11、构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金落实、管理规范、配套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新型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体的长效救助制度,有效保障我市困难群体的生活、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基本权益,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各种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要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和城乡“低保”工作,尤其要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各项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和福利设施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的各种权益。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全面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要通过社会救助、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等多方面的措施,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尽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适度保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及销售对象,大力发展普通商品房,着力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确保购房者权益,实现居者有其屋。
12、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市场主体积极性。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利用财税政策调整利益关系。依法治税,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困难群体和经济薄弱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弘扬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落实工资指导线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欠薪报告制度,扩大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鼓励企业合理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建立兑现外来务工人员工资的长效机制。加强税收征管,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让市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和谐的政治环境,建设民主某
13、充分发挥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营造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
市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市人大、政府、政协、军分区、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及中央石油石化企业的领导,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整体发展的合力。市委要从提高执政能力高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驾驭全局的领导水平和能力,增强影响全局的战略决策能力。要提高市委常委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提交市委常委会及其全委会。要继续完善运行机制,多层面、全方位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推进石油石化产业以及地方经济整体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真正能够联系群众、服务大众、关怀社会,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确保党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科学决策、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形成团结民主、工作顺畅的良好局面。
14、发展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确保人民政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特点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围绕构建和谐某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等组织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一切积极力量,为构建和谐某建立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的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基层群众充分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引导人民群众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团结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构建和谐某作贡献。
15、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建立市、区两级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投入的重点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初步构建起政府依法行政、企业自主决策、社会中介组织自律服务的多元社会治理结构。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要不断加强公共政策的规范性,提高政府引导和控制社会的行政管理效率。
16、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民主化决策机制。建立领导决策征询意见制度,凡属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采取公示、听证、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征求人大、政协、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努力做到民主协商在决策、实施之前。完善督促检查制度,加强决策实施的督促检查,建立信息反馈和政策评价机制,及时对决策进行修正和完善。建立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追究决策责任。
17、深入实施依法治市战略,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制化。要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突出对“一府两院”工作、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持续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切实做到落实有规划、执行有措施,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入贯彻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机关的社会公信力。贯彻落实执法为民,坚持“无错案、无瑕疵、无上访、高效率、高质量”和“依法遵规、文明礼貌、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快捷便利、群众满意”两项标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提升其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能力。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推行执法责任制,加强和完善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等配套制度建设,严格查处违法执法行为,落实好执法责任。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和政法干部执法档案管理,把执法活动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贯彻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程序和保障机制,拓展法律援助的深度和广度,特别要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工作,进一步发挥国家机关的调解作用,扩大民商事案件的调解面,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权。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法律素质,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1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研究和落实,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提高廉洁从政意识,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高度重视党风政风建设,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措施,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环节,以人财物管理为重点领域,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制度创新,加大治本力度,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严肃查处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活力某
19、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市民素质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市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共同理想。要围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认真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特别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在全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着力打造“诚信某”,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风尚。推进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信用主体建设,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继续深入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建立分级动态管理、合同信用评价等制度,鼓励我市企业争创国家和省级“重守”企业。要充分调动、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步形成人人讲求诚信、建设文明油城的良好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20、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要不断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要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建设,坚持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创建工作为重点,全面推进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和创建质量。要以服务居民为龙头,广泛开展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五位一体的创建活动,构筑新型城市社区,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使市民安居乐业。要不断扩大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创建覆盖面,提高创建水平。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手段,要转变文化建设观念,树立“文化强市”理念,把文化建设既作为某城市发展的目标,又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战略手段。要加快研究制定某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某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重点内容和主要措施。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研究解决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创新机制,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的方针,着手研究解决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要根据某的实际情况培育文化市场,制定相关政策,要按照文化经济一体化规律和以德治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市场、文化生产、文化企业、文化消费和文化管理在内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提高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文明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丰富和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要深入培育“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某精神,牢固树立使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构建和谐某的良好舆论氛围。
21、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发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富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广泛地教育各族干部群众。要广泛开展“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教育,形成增进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要认真深入实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素质高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等事业,采取各种措施增进各族人民感情,使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2、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组织、协调、引导和服务作用,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强化科技部门能力建设,构建全面系统的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及人才激励机制,依托石油石化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融合,形成规划统一、分工合理、结构优化和精干高效的技术创新体制,为全市各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体制保证。要整合地区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集成全市科研力量,集中攻克重大关键科研难题,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环境、人口、资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缩小城乡、区域教育水平差距,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全市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让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让具有学习能力和深造意愿的青少年都能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高等教育;让更多的市民能获得多层次继续教育的机会。要鼓励各类人才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努力把某建设成学习型社会。要改革人才培训教育体系,整合职业培训市场,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加强对各类培训、教育机构的引导、服务和监管,推动全市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向专业化、制度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要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各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要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结合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对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和动态管理;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建立统一开放、信息互通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吸引外来人才来克创业,把我市建成适宜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的热土。要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
23、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对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加强乡镇卫生医院建设;大力发展惠民医院和慈善门诊,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加强行风建设,强化医护人员职业道德,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和加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发展。完善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有计划建设一批体育场馆,强化体育市场管理,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建设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以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以干预和控制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重点,积极开展建设“健康城市”活动,努力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加强社会稳定工作,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建设平安某
24、建设和谐社区,夯实和谐某的社会基础
强化社区党建,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依法处理好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进社区自治,实现社区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满足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社区建设要面向群众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职能单位的服务要进入社区,建立警务室、社区医疗点、文化体育设施,发展劳动就业、家政服务、扶贫救助等服务业。引入市场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实体,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在新建社区大力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发挥作用、共同协商社区事务、共同开展社区服务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新模式。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营造人人平等的良好风尚。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增强社区活力和凝聚力,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幸福家园。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保健、保险等领域的监证、咨询、等服务职能,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25、构建全方位的社会稳定大防控体系
一是要密切关注民族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的最新动向,制定各种防范、打击预案,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牢牢把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二是要把“平安创建”活动纳入到建设和谐社会中来,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把预防和减少犯罪融入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治安问题,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增强震慑效应和控制打击现行犯罪的能力,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创造安全有序和公正高效的治安环境,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舒畅的生活工作环境。三是要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与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势力进行斗争的自觉性、坚定性。要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四是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五是要抓紧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推进“网格式”巡逻防范机制,实施派出所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城市群防群治工作方式,发展规范化的保安服务业,政府扶持建立治安防范公益性岗位,不断壮大以治安志愿者为骨干的城市群防群治队伍,提升技术防范水平,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努力创建政治安定、经济安全、社会安宁的平安某。
26、构建及时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化解矛盾的排查调处机制和运转高效的处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工作机制,把维护稳定的工作做在平时,把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建立在平时,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避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二是要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主动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影响稳定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和把握突发性群体性矛盾变化莫测的规律,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要把握原则,坚持“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方针,既要采用说服教育、沟通协调的方法,更要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做到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对个别违法犯罪分子和敌对分子要有效控制并依法处置。四是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五是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坚持以情治访、依法治访、联合治访,健全人民群众信访渠道畅通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六是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优势,形成最大合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7、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综合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建立全市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系统,实现危机前后管理系统的顺利对接。强化危险源的排查、跟踪、监控,努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围绕自然灾害、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研究制订突发事件处置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全社会安全防范技能。提高及时获取、准确分析、按需监控、适时信息的能力,对媒体和社会公众进行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组建政府专业救助力量,建立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系统,探索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8、加强国防建设
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的功能作用,强化全民国防观念,落实拥军优属有关政策,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创建成果。
29、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依法规范全社会的安全行为,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问责制,着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石油石化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秀美某
30、加快绿色某建设,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深入实施“绿色某”战略,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实施城市绿化工程,积极推进绿化养护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运作方式,加快形成爱绿、护绿、养绿的长效管理机制。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及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这一战略决策,以农业综合开发区及城市周边大型防护基干林带建设、林纸一体化建设等林业生态和产业工业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管理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全面启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城市生态敏感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公益林、湿地、水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以环城森林圈建设为重点,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心环网片相交融、点线面相结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绿化生态网络系统。从满足城乡人民方便、舒适、健康的生活需要出发,积极创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加大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力度,努力提高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按照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的标准,严把环保审批关,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保预审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要继续开展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有效利用大气环境容量,调整热力布局和能源结构,削减烟气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煤烟污染、油烟污染、扬尘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加强交通干线、建筑工地及其他各行业噪声污染防治,控制噪声污染,切实打造空气清新、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保护好饮用水源地;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一批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使城市水、气、声环境分别达到所属功能区标准。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保障食品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解决长期污染扰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按照“一年一变样、五年大变样、十年变大样”的奋斗目标,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促进公路、铁路、飞机场建设,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深入实施“畅通工程”,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健全城乡防洪、防震、防空和消防设施,切实增强综合保护和抗风险能力。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以市为主导、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权明确、协调高效的管理新体制,建立起重心下移、属地管理、责任明晰、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形成组织协调、前置管理与后续监管的有效衔接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城市管理新途径。进一步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赢利性市政公用服务,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信息网络,加快城市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1、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落实节能、节水、节材、节约用地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各项措施。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积极支持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各类企业特别是石油石化企业的科技进步,进一步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进行循环式生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项目。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建立和完善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力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态知识和循环经济知识,引导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倡导节约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活动,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逐步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把某建成资源循环型节约型城市,使我市循环经济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三、构建和谐某的保障机制
32、建立高效运转的领导机制
加强领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党政部门履行职能、通力协作,社会有关方面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格局。集中精力抓好政策制定、环境建设、工作组织和实践推动,形成构建和谐某的合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原则,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分阶段加以具体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研究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坚决克服消极畏难情绪,改变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过硬品质和一身正气带领群众积极为构建和谐某贡献力量。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探索有效的新方式。
33、建立抓好落实的责任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和任务,把目标、任务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部门,切实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强化目标考评、实行奖惩激励的工作责任制。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改革完善督查和考评方式,制定绩效考评体系,做到督事、评绩、考核、查纪统一起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4、建立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
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建立起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坚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大力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要通过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5、建立求真务实的研究机制
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和集团公司的要求,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领导干部带头,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紧密结合,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努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方式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6、建立全民参与的互动机制
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真正动力。要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发挥各自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充分调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把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到和谐社会建设上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运用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开设专题专栏,组织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和典型报道,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 上一篇:优化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 下一篇: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