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工作总结

时间:2022-01-05 15:24:08

导语: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工作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工作总结

一、“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县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特色靓县”战略,聚焦制造业优化升级、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科技创新提级赋能、服务企业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2019年平均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16-2019年平均增长7.8%。2020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双重压力下,全县10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70.3亿元,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4.3%;营业收入266.5亿元,增长3.6%;利润总额30.5亿元,增长15.9%;利税40.1亿元,增长14.1%,全县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健康运行态势。二是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17-2020年实施新上技改重点项目282项,投资额超200亿元。开展企业梯次化培育,截止到2020年底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信部1家、省级1家、市级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1家、省级14家、市级30家,“瞪羚企业”省级5家、市级8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省级1家、市级2家,绿色工厂国家级5家、市级14家,省首台(套)技术装备企业1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三是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7-2020年326个技术创新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6年末的50%增长到2020年末的70%;自2017年以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总数达到50家;全县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市众创空间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家,海外研发机构2家,市级科技孵化器1家,2家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复审验收,2家院士工作站获得省市授牌;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来建立研发机构5家;实施省级重点研发计划3项,市级以上科技专项30多项,对上争取资金总额达3600多万元。通过搭建创新载体平台、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取得了3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成果。积极打造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获批2家农业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紫金玫瑰基地与全县15个村签订服务协议,在玫瑰镇、东阿镇推广种植仁用酸枣展示田400余亩,辐射带动了滩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道地药材基地与安城西张营等6个村签订黄芩药材种植合作协议,发展黄芩种植150余亩。示范基地与帮扶村签订协议,引进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四是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创建智慧泉城示范工程1个,“互联网+”示范工程1个,市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1家,2017-2020年上云企业达到1046家,3家达到四星级上云企业标准,2家企业获得上云标杆企业。对全县重点扶贫村开展信息技术辅导近300人次。出台《县促进5G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开放公共资源加快5G基站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截止2020年全县共建设5G基站609个。

二、2021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21年1-9月份累计完成245.84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到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争取突破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021年全县在建工业投资项目124个,1-9月份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8.77亿,同比增长77.77%;完成技改投资22.27亿,同比增长161.51%;预计到年底完成工业投资过40亿元,技改投资过25亿元。目前4家企业“小升规”入库,预计到年底可完成9家入库任务。

(二)突出服务企业,擦亮“服务至上、高效工信”服务品牌

一是建立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将领导干部包挂“四上”企业、部门联系中小企业等平台整合,打造对上联系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对下联系服务县内企业,横向联系县级包挂领导、县直部门和企业家协会的综合服务企业平台,由服务企业平台牵总,各部门设立服务专员,统一受理、分类处置、限时办结、督办回访、汇总考核的涉企服务“一网通”,目前,全县已有70家部门走访调研企业190家次,企业反映的问题,服务部门自行协调解决27项,提报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协调转办事项18项。

二是打造惠企政策洼地。开展“点菜单式”“送政策上门”服务,举办7次“助企发展科技政策培训”系列活动,“点对点、一对一”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对上争取申报资金超5500万元,目前到位资金3192.17万元,其中5家企业申领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资金918万元;齐发药业获得促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专项资金581.89万元;52家企业获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兑付资金771.35万元;24家企业获得高企补助610万元;鑫贝西获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240万元;发放企业稳岗稳产5万元,兑付655名外来留济过年人员补贴56.93万元;9家小升规企业奖励资金9万元。同时,近期将兑付《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对企业各项奖励扶持政策。

三是切实做企业的“娘家人”。充分发挥工信在政企对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做服务企业的桥头堡。针对企业资金运转困难、新冠疫情影响融资难等问题,为海丽管道等4家企业申请科技股权投资、金融贷款3800万元。为全县50家在营加油站办理年检初审,新批复成品油网点规划1家。联系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到企业开展产学研精准指导,组织企业参加中科院成果对接会,帮助玫德集团、海丽管道、擎雷科技建立了建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研究生见习基地,为20多家企业纾解技术难题30多项,促成青岛橡胶研发基地建设、活性肽研发等20余项技术合作项目。会同人社等相关部门组织县内10家铸造企业参加中铸协年会、博览会,玫德集团获得中国铸造行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玫德集团李新太、县玛钢厂张进军两人获得第五届“兴业杯”中国铸造大工匠荣誉称号。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首届省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七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赛区选拔赛。强化服务企业和企业家意识,组织召开了2021年企业家座谈会暨政府第二批经济咨询聘任仪式,组织了企业家协会换届,选举出新一届企业家协会领导班子。

(三)突出科技创新,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一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牵头制定《县关于加快“科创”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县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工作指引》《县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项目管理,优化实施细则,推动科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运作。

二是深入推进创新载体平台搭建。开展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作,25家企业完成了三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申报率同比实现翻番,48家企业纳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做好高质量研发平台的储备培育,指导玫德集团申报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区典型应用场景。推荐齐发药业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推荐锦水众创空间升级省级众创空间。

三是大力开展科技项目攻坚。推荐博科生物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导齐发药业等7家企业申报市揭榜挂帅项目,锦水环保申报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竞技计划;积极开展新冠疫情防控科研项目攻关,鑫贝西开展的“集成核酸提取技术”及“快速检测核酸站”项目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及市级社会民生专项;强化对基础科研课题的引导支持,帮助县医院和齐发药业申报了临床医学及社会民生专项。截止目前,技术合同交易额登记达到1380万元。

四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助力乡村振兴。引导东润种业、华玫生物、惠农等3家企业申报了示范基地。发动3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关键时间节点,深入企业、村居及黄河滩区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服务,今年以来培训技术人员500多人。

五是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申报泰山领军人才、泉城产业领军人才、泉城特聘专家(“5150”引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服务我县重点产业,玫德集团获批泉城产业领军人才创业类支持,储备7个项目申报年度人才计划。引导21个企业(项目)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17个项目进入决赛,其中白泽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物联网架构的全智能型环保设备”项目荣获大赛三等奖,入选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上海交大王天富教授的“玫瑰大健康项目”在上海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四)突出绿色低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和企业上云工作。组织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全部进行两化融合评估,目前我县已有6家企业获得两化融合贯标证书,推荐5家企业申请市级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打造典型示范引领项目,玫德集团与浪潮集团进行平台企业生态签约,弘正科技与联通公司进行重点项目的签约。玫德集团的基于标识解析的产品追溯平台,被评为2021年市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推荐项目。推荐北秦物理网技术有限公司北秦城市安全管理平台、北秦能源管理平台、北秦物联网数据平台3个平台纳入黄河流域数字同城超高速枢纽工程产业大数据项目。

二是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截止9月底,全县共开通5G基站252个,通信基础设施建设76处,其中新建16处,存量改造60处,完成5G通信建设32处,其中新建6处,存量改造26处,县城区域实现5G全覆盖,并逐步推进乡镇全覆盖工作。加大农村弱电线缆整治工作,确定6月份为“农村弱电线缆整治工作月”,集中人力物力,特别是6个样板村的弱电整治,按照要求,起早贪黑、不分节假日,紧密锣鼓地进行线缆入地、捆扎整齐、废线剪除等工作,当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三是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我县海丽管道、黄河特钢等5家企业被评为第三批市绿色工厂;孔村镇作为炭素产业聚集区被评为第一批市绿色环保标杆产业集群(集聚区);我县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市绿色发展工业园区;我县迈克管道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钢塑复合钢管产品被评为绿色(生态)设计产品。全力做好第二轮环保督察自查梳理、督促落实和案件整改工作,成立县工信局保障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协调联络组,切实做好对我县工业企业督察期间的联络、保障、协调工作。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攻坚克难,抢抓发展机遇

瞄准“五个”建设,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坚持存量崛起和增量激活相结合,在全力培育壮大高端五金、医药食品、炭素电极、绿色建材、节能环保五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科技及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加大产业链垂直整合力度,构筑集聚集群集约、高端高质高效、专业专注专长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质的提升。培育新增长点上再发力,对标全省十强产业、全市十大产业和“新基建”领域,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

(二)加大投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我县转型升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科技专项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二是推进平台提能。树立平台思维,依托龙头企业在本行业的承接带动力量,建立八大发展平台:以玫德集团为龙头打造科创研发和信息化平台;以山水为龙头打造绿色建材平台;以福胶为龙头打造康养食品平台;依托澳海炭素打造石墨新产品研发平台;依托华玫生物打造高端玫瑰发展平台;依托鸿瑞新材料打造功能高分子材料平台;依托博科生物打造高端医疗装备平台;依托琦泉热电建设清洁能源平台。

(三)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启动规划引领。以《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为指引,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细化产业发展趋势。二是推进产业提档。鼓励扶持精密铸造、智能电气业、铝加工压延、新型炭制品、高端水泥等制造产业发展。三是推动企业提效。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梯次化培育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行业“小巨人”;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引导推动企业“小升规”。四是加快技术改造。确保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动高端五金、炭素电极、医药食品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四)细化措施,增强内生动力

一是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重点服务好我县山水水泥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泰德包装年产2万吨EPP发泡塑料珠粒项目、玛钢钢管智能化工厂项目、欧莱博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等8个列入市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重点项目。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让企业享受到工业技改的普惠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家投资的动力和热情,真正发挥新投产项目对工业增幅增加的拉动作用。二是紧盯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和升规入库工作。切实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调度,确保应统尽统。积极做好上规入库,对年内竣工投产的新建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达到2000万元的规下工业企业筛选建立重点培育入统企业库,实施动态管理、重点监测,不断增加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校企合作加大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加快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的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训平台,打造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四是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梯次化培育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行业“小巨人”。

(五)做优环境,强化服务保障

强化服务企业和企业家意识,建立完善务实精准高效的制度体系,在要素保障、投资激励、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打造企业发展的一流生态。一要专业精准指导。强化工业运行监测,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确保有效预警、及时分析、建议有力、指导有方。二要学懂弄通宣传。对惠企政策加强学习,做到心知肚明。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惠企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真正让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借势发展。三要用心用情服务。坚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努力方向,完善政企直通车和领导干部联系包挂“四上”企业制度等服务制度,着力用好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弘扬“店小二”精神,叫响工信局“服务至上、高效工信,做一个奔跑着的有情怀的工信人”的党建服务品牌,立足“建制度、立规矩”,瞄准建设学习型机关、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工信讲堂”,真正做到“在,您放心”。四是锻造本领业务。加强业务学习,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认真学习外地产业规划,企业升级改造、两化融合发展等经验,做到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不断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学习。围绕县委、县政府新要求、新标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用新思维、新手段、新方式来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