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局十三五工作总结

时间:2022-06-21 05:07:42

导语:经信局十三五工作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信局十三五工作总结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经信局积极贯彻落实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强化项目谋划推进,精准施策帮扶企业,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是规模工业稳定向好。1-10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较1-9月份提升0.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三区第一,其中当月增长8.1%,较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县区第一。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

二是工业投资较快增长。1-10月份工业投资增长9.5%,较上月提升8.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1.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县区第一;技改投资增长41.7%,较上月提升3.2百分点,高于全市30.9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县区第二。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抢抓复工复产。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做到预案先行,分类分批有序复工。相继制定印发加强复工企业管理、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等各类指导性文件,建立复工复产管理推进、包保联系、指导督查、协调服务、政策扶持五大机制,派出工作专班对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督查,建立返淮人员动态台账,密切监测健康状况。累计深入企业指导复工复产756家次,积极帮助30多家企业联系购买防疫物资,筹措口罩8万多只陆续发放给复工企业,全力帮助企业做好防控保障、供给保障、用工保障、物流保障。

二是加大项目推进。围绕食品制造、信息技术两大主导产业,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加大要素保障和协调调度,加快项目推进实施。全年编排并动态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9个,其中续建项目9个,计划新开工项目10个,总投资68.9亿元。目前,9个续建项目中,今麦郎饮品、阜邦生物科技等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完美生物科技正在安装调试设备,计划12月份试生产。1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中,博大新能源、联旭科技等4个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电子信息产业园4栋厂房已封顶,家家悦2栋厂房主体正在施工。

三是扩大优质增量。加大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通过对新建投产企业和“小升规”企业加强调度推进,紧盯竣工投产、营业收入、材料申报等重点环节,目前已有今麦郎、阜邦生物、人良生物、德兰和创、盛美诺等13家企业纳规,1-10月份完成产值2.4亿元,拉动全区制造业增长5.8个百分点;皖骏汽车制造计划12月份申报纳规。预计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以上,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拉动全区制造业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

四是积极盘活存量。针对“僵尸企业”情况,“一企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盘活方案,通过招商盘活、兼并重组、司法拍卖、协商收购等方式分类分批处置。目前,全区共摸排上报“僵尸企业”25家(其中纳入省调度17家,纳入市调度25家),共涉及土地1278.77亩,其中天宏、三和诺、天地人成功拍卖,盘活土地356.28亩;良友木业通过协议收购,盘活土地17.39亩;中易物流通过收购重组,盘活土地130.21亩;天燕食品、顶味食品、丰硕食品、伯洋纸业等企业通过二次招商,盘活土地398.94亩。

五是推进科技创新。高标准举办了省调味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开展产业、技术、人才交流合作;成立了省调味品产业创新联盟,积极与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举办了“杨府锦杯”省第七届工业设计大赛食品创新设计专项赛,通过鼓励企业推动设计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加强新产品研发和商标品牌建设。金冠玻璃、正大源被认定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尊龙环保、油西建材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产品;合众机械等3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工业精品”;徽香昱原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曦强乳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金富士等2家企业成功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

六是释放政策利好。制定出台《区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战胜疫情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兑现区新型工业化第二批、第三批政策资金1751万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的财政奖补、降成本、科技创新、减税降费等系列政策措施,组织思朗食品等41家企业89个项目申报争取制造强省、市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发展、疫情防控政策资金3176万元,帮助曦强乳业等13家企业进入国家、省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并获批专项再贷款1.91亿元。累计为各类企业减免各项税费1亿元,为45户重点企业发放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1280万元,切实让企业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全力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七是加强帮联服务。开展了“四送一服”“三包三抓”和奋力推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四送一服”两个专项行动,落实落细“四送一服”联系包保机制,扎实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大走访大帮扶。“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社保、融资贷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产品销售等实际问题,及时做好问题分办交办、调度催办、限时督办等工作,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问题,共走访调研企业532家次,收集办结各类问题25件。

二、“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中国碳谷·绿金发展战略,以品质建设为统领,以产业招大引强、扶优扶强为抓手,以企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为目标,主动作为,明确任务,落实举措,全区工业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新突破。

一是产业基础发展良好。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调整成功获省政府批复,主导产业由原来的单一食品产业调整为食品制造(生物科技)和信息产业。围绕两大主导产业,统筹打造信息产业园、源创客科技小镇、生物科技孵化基地三大平台,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截至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数达69家,特别是食品制造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企业数达34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信息产业逐步壮大,一批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成功签约落地,目前全区共入驻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28家,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凸显。园区形成了以嘉士利、今麦郎、苏太太等食品企业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群;以完美生物、盛美诺生物、阜邦生物等企业为主的生物科技产业群;以深圳裕维鑫达电路板、大川电路板、台湾奇扬智能科技等智能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打下良好基础。预计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是2015年的2.1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6%左右。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大技改投入和科技研发,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重点骨干企业装备技术进步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校,建设了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黄淮海食品研发中心、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全区企业已拥有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7家。

三是品牌特色优势显著。通过突出抓好品牌培育,实施商标战略,区已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品牌。截至目前,全区工业企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30个、名牌产品11个、省“工业精品”4个。其中,思朗饼干、曦强乳制品获评“中国好食品”,徽香昱原公司被评为“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尊龙环保、油西建材产品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绿色产品;曦强乳业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工厂;徽香昱原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此外,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工业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达70%以上。

四是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积极对接淮海经济区,参与“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开展境外企业洽谈合作,先后引进香港锦泰食品、美国新选择、完美集团、新西兰公司等食品企业。加快进出口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开展自营出口,全区共有进出口实绩食品企业5家,电子信息企业2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春秋季糖酒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知名展会,鼓励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全力打造展会品牌,连续七年举办中国食品工业博览会,好食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为加快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引进和推动一批VR/AR研发、产业、展示、人才、金融、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成功举办首届2019VR产业峰会,签约VR企业17家,为做大VR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聚奠定良好基础。

五是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四送一服”活动深入开展,建立了联系包保、问题交办、协调调度、督查督办推进机制,持续开展走访调研,摸排、收集并持续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用地、环评、施工、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各类问题;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开展项目、科技、人才等要素全方位精准对接,全力支持企业加快发展。产业配套政策逐步完善,相继制定出台了《区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区支持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支持VR产业若干政策(暂行)》等各类扶持政策,通过专项资金引导、强化要素保障等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优、发展前景广的行业骨干和龙头企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虽然我区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全区工业企业传统型、粗放型居多,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生物科技、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二是在企业规模上,企业产值规模和税收贡献小,综合效益低下,存在“大生产、小市场”的现象,缺少引领行业的“领头羊”和成长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支撑。三是在产品档次上,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生产品种相对单一,核心产品和拳头产品少,大部分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在品牌特色上,地方知名品牌特色不突出,小品牌数量多,对于区域品牌宣传塑造重视程度不高,区域品牌在全国竞争力弱。五是在技术创新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差,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研发投入和技术研发的应用不够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新产品开发、升级换代速度缓慢,产品和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六是在发展环境上,受能源、原材料、物流、人工成本等提高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加大生产经营风险。企业缺少成熟的产业技术工人,高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引进难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