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局加强依法监管发展计划
时间:2022-12-22 09:45:00
导语:质监局加强依法监管发展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质量技术监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行政监管和技术保障工作。《*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以“省、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思路,总结“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自身发展规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今后五年*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并制定了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十五”期间质量技监事业发展回顾
(一)全县质监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五”期间,在省、市质监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质监工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思想观念切实转变;服务经济踏实有效;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技术实力显著提升;基础建设全面加强。质监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1.加强质量宏观指导,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在提高全县经济增长质量中积极发挥推进作用。
“十五”期间,全县质量工作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始终把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着眼点、生命线,转变观念,主动介入,努力扩大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帮助重点企业推行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五年中,全县累计有320家企业通过并已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20家企业通过并已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县主要工业产品质量保持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产品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质量指数保持在93以上,产品合格率和质量指数五年来稳中有升。积极鼓励、支持、培育、辅导企业开展名牌产品创建活动,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名牌产品。五年来,全县累计创建浙江名牌产品6个、嘉兴名牌产品37个(其中农产品7个)。名牌战略的实施,为提升我县企业竞争力和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质量监督,严格依法监管,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了打假治劣主力军作用。
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质量问题,以实施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为重点,加大了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关注热点产品的监督抽查整治力度。坚持结合节假日、季节性和不同消费群体等产品特点实施专项监督检查。我县产品质量监督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执法打假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监管,连续三年被县政府评为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十五”期间共办理和查处各类违法案件736起,有效净化了生产经营市场。
3.加强“两个安全”,积极关注民生,在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积极发挥维权作用。
(1)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20*年8月,根据国务院有关部署和要求,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原县劳动局承担的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职能划转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面对新任务,我们全面开展了锅炉、压力容器、气瓶普查验收及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普查登记工作,对全县所有的特种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等7个环节依法进行监察。基本建成特种设备动态管理系统,把特种设备的监察网络延伸到乡镇村庄和社区。建立了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强制检验制度、执法检查制度、事故处理制度、安全监察责任制度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重大节日前开展安全大检查已经制度化。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监督支持的监管新格局。据调查统计,“十五”末全县共有各类特种设备4563台(套)。
(2)加强食品质量监管,严把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关。2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国发[20*]23号文件规定,质监部门承担了原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监管职能。*质监局在承担该项监管职能后,主要开展了建立组织、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分类分级监管、“双确认”、“三员四图”、监督抽查、专项整治、日常巡查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等相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和查访,已基本摸清了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情况,建立了食品企业基本信息库。“十五”末全县共有食品监管企业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3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有8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四定”监管。一是落实了“一企业一档案,一镇一台帐”。二是建立了由局长总负责、分管局长具体负责的监管网络。所有食品企业均落实了监管责任人。三是对全县食品企业实施了ABCD分类监管和高中低风险等级分级监管。四是开展分行业整治,加强小作坊企业的监管力度。五是加强对实施QS认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证后监管工作。六是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七是实行逢节必查制度,及时做好食品的检查工作。八是开展“豆制品放心工程”。
4.加强计量基础,推进标准先行,在保证经济运行、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中积极发挥技术先导作用。
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十五”期间,全县工业产品采标63项,登记产品标准备案1395项,企业参与11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农业地方标准47项。“黄沙坞柑桔”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海塘秦山对虾标准化养殖推广示范项目(3500亩南美白对虾无公害标准化养殖)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秦万芦荟(国家级示范)、县水产行业协会对虾(省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计量管理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县计量器具检测率逐年提升,计量标准证书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有效率达100%,主要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周检率达100%。
(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全县质监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年12月实施系统垂直领导管理体制后,我局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加强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狠抓队伍建设,加大行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力度,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系统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年在乡镇建立了四个质监工作站,聘请了133名专(兼)职质监员、协管员,初步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质量监管网络。技术机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末,技术机构固定资产达1000余万元;创建了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568类产品、729项参数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853类产品及参数通过了省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质监事业发展与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履行职能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基础性管理工作系统化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技术机构的技术保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县建设滨海新城,打造临港产业基地、文化休闲胜地、开放和谐福地的重要时期。新形势对质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开拓质监工作的新局面。
总体建设迎来“三大新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县的重点产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加了机会,也为建设一流的*质监体系带来了契机。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将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质监部门在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方面职能,直接关系到全县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质监部门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将更加突显。三是“十一五”期间,*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为质量、计量、标准化等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为创建一流质监体系提供了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跨越发展具备“三大新基础”:一是宏观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消耗型转向节约型,为质监事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宏观基础;二是政策基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质监事业的发展,把质监工作纳入各级发展规划中,并在财政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了倾斜和支持,为质监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区位基础。随着沪杭、乍嘉苏高速公路,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成,*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外地来盐投资建厂的机会将大大增加,给了质监部门更大的用武之地
事业拓展增添“三大新动力”:一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转变和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发展需求,为质监工作向贴近民生、服务人民转型增添了新的社会需求;二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质量振兴,为质监系统工作领域的拓展和技术机构的升级,增添了创新动力;三是在深化体制改革中,政府加快转型,强化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进一步推动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改革、整合、监管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激活本系统的内源动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深入实施“五大战略”,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区域质量、确保安全为目标,构筑品牌建设、技术标准、质量监管、检测检验、廉政惩防五大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求新、求实、求进,全面履行各项职能,依法行政,努力增强工作有效性,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全局,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充分发挥质量、标准化、计量和认证认可等工作的保障和服务作用,促进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宗旨,狠抓源头质量,特别要把好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产品质量关,突出食品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两大工作重点,切实有效履行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打假治劣等职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质监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质监精神,促进干部职工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建设“和谐质监”。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有效履行质量技术监督职责,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优质高效的质监公共服务;实行依法决策,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我县质监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坚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深化监管模式、人事制度和技术机构的改革,不断推动工作机制、管理方式和技术进步的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促进技术机构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质量技术监督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年,全县质监部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显著提高,全面构建大质量工作、技术标准、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队伍建设五大体系,加快规范化、系统化、社会化建设步伐,实现服务理念、监管方式、管理思路、技术机构发展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在促进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加强自身建设等五个方面力争实现新跨越。
1、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全县总体质量水平稳定提高,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稳定在96以上;
——深入实施争创名牌战略。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实现零的突破,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浙江名牌产品20个、嘉兴名牌产品50个(简称“1225”工程)。力争实现质量赶超项目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数量显著增加。
——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标准化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及农产品检测体系更加健全,物流、信息、旅游等第三产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得到加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机制更加完善。全县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大幅度提高;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切实加强能源节约、环境监测、资源保护、法定评价等领域的计量基础管理工作。工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计量器具制造企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率达到85%以上。
2、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构建较为完善的食品、特种设备等质量安全监督、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得到有效落实,质量水平明显提高,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得到有效防范。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万台事故率控制在0.5起以下,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0.8以下。
3、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产品质量长效动态监管机制有效形成,国家、省、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均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打假治劣力度进一步加强,有效预防新的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法制计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计量监管不断加强,强制检定能力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资源集聚、能力一流,并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构建完成。
——建立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
——技术机构要确保业务收入的10%以上用于检测项目建设,在产品质量检验领域、计量检定校准领域、重点区域特色实验室项目等方面做精做强,实现布局合理化、服务便捷化、装备智能化、效益最优化。
——检验检测能力适应全县先进制造业项目,建立特种设备检测服务点,满足政府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需求。检验检测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5、加强系统自身建设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质监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明显增强。不断引进各类适用人才。
——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更加完善。
——技术机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各县(市)前列。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十一五”时期,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中心,高举以质取胜旗帜,大力实施名牌和技术标准两大战略,加快规范化、系统化、社会化步伐,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改革创新四项原则,实现服务理念、监管方式、管理思路、技术机构发展模式和工作机制的五个转变,全面构建品牌建设、技术标准、质量监管、检验检测、惩治和预防腐败五大体系,全面推动质监事业的发展。
(一)坚持以质取胜,打造“品牌*”
积极开展质量兴县活动。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要求,完善全社会质量兴县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广泛开展质量兴县、名牌兴业活动,全面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积极组织实施质量奖励制度,扶持优质产品优先发展。积极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合力推进“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和群众团体在质量维权中的作用,提高广大消费者质量维权意识,营造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
完善名牌建设体系。围绕名牌的培育、提升、经营和保护,形成“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认定”的名牌建设体系。综合运用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合格评定等手段,认真实施“1225”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特色经济区域中龙头企业争创国家名牌和区域名牌的主动性。继续探索名牌建设的新载体,扩大名牌产品的产业领域,健全名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免检产品的质量监控手段,扶持更多具有区域特征的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鼓励更多优势产业产品获得免检称号。
强化质量基础工作。完善质量分析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质量信息监测、预警和制度。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形势分析工作,提高质量形势分析的科学性,为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全县重点产品生产企业质量信息库,配合市局建立健全质量诚信评价体系,优化量化指标和评价方法。大力开展质量帮扶,进一步引导企业树立“以质取胜”的思想,加强自律,强化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积极开展质量认证、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赶超和降废减损等活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按照“建队伍、强制度、严处理、重实效”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质监工作站、镇(区)、村(社区)、企业三级质监员(协管员、安全员)的作用,加强产品的日常巡查和现场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质量预警机制和质量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强化对涉及安全健康、节能环保、国计民生等领域产品,以及重点工程建筑材料的监督抽查力度,改善质量监督手段,着力帮助企业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质量预警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网络,使区域性、行业性的产品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化获证企业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增强证后监督工作和无证查处力度。
(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充分发挥标准化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根据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特点,深化内涵,扩大外延,加大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加快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分析全县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进一步探索服务标准化试点,推动服务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健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以点带面,推动服务行业快速、健康地发展。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为重点,加强能耗定额、取用水定额、减量化包装、家用电器能效等级、绿色建筑评价、绿色饭店等一批节能、节水、资源节约和利用技术标准的宣贯、实施。以保护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防止欺诈为重点,加强产品安全、卫生和标识标注等一批强制性标准的宣贯、实施。
建立标准化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协调、推动和监督作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推动企业、行业协会、技术机构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广工作;强化标准化行政管理和监督稽查为一体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完善标准化工作制度,完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和协调工作机制,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自主、接轨国际”的标准化工作新机制,构建政府管理、社会参与、公开透明的技术标准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全县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主力军。
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要充分发挥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共同推进全县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以全县先进制造业培育基地为切入点,以行业龙头企业、检测中心等为依托,围绕自主创新,组建优势产业的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通过分析支撑全县国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加强科技成果到技术标准的二次开发,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技术标准,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技术标准占居市场先发优势,实现科技成果快速形成为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良性发展,重点解决全县产业发展中技术标准的竞争力问题。“十一五”期间,力争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5项。
完善特色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分析国内外贸易发展趋势和全县产业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跟踪、研究和分析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和国际标准,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国家标准、行业技术标准为主体,以其它技术标准为补充,采用一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制度,严格企业标准备案的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建立企业标准备案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强制性标准的实施。通过分类实施、逐步推进,构建一批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先进性、市场适用性和前瞻性的全县特色产业链的技术标准体系。
(三)强化安全监管和打假治劣,建设“平安*”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争取政府重视和推动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形成多级负责、责任分担的工作责任制,构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市场准入、标准、检验检测和执法检查“四位一体”的监管工作机制。严格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全市食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认真实施巡查、回访、监督抽查、强制检验、许可证年度报告审查等“五项制度”,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行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四定”责任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重大事故处理应急机制”。预测食品质量安全形势,预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食品质量安全情况。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重点监管及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重点整治。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高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预警水平和处置能力,坚持事先预防与监管并重。坚持扶优治劣两手抓,深入实施食品行业“示范引导工程”,推动食品产业的品牌建设。
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不断完善“体制健全、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长效动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监督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格局。落实各级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落实企业、检验机构和安全监察机构三方安全责任,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全过程安全监察制度。加快安全监管信息化步伐,完善特种设备动态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镇(区)质监员、村质量协管员和企业质量安全员的作用,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加强重点设备、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强化使用环节监管,提高事故隐患整治工作的有效性,全县特种设备重点监管企业的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率、持证上岗率、定期检验率及事故结案率“四个率”基本达到100%。坚持“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和“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四不放过原则。对重大危险源与重点监控企业、重点设备实施动态监控和预警,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强化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行业协会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自律管理。
加大打假治劣力度。落实打假工作责任制,完善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加强综合执法,进一步严格履行稽查机构职责。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质量的监管,重点查处大案要案,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深化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和资源节约等产品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打假协作网的作用,支持和鼓励举报质量案件,及时查办和处理产品质量申诉和举报案件。
(四)强化计量及合格评定监管,提高技术保障能力
推进计量工作。建立完善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重点加强涉及公众利益、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新技术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校准市场,有序引进竞争机制。加强资源消耗、环境保护领域的计量工作,通过实施企业“节能计量”示范工程,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能源计量管理和检测技术。进一步加大节能和环保领域的计量监控力度,加强公共水源取水单位和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的计量监督管理。大力开展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计量器具质量的动态管理,促进企业计量管理水平提高,促进计量产业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和重点用能企业计量检测体系。
加强计量监督。进一步改进强制检定监管方式,重点强化医疗卫生、电信、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法制计量工作。加强对重点计量器具制造和修理的管理。大力推进“C”标志评价工作,强化商品量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保证能力,集中抓好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以及零售商店商品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定量包装生产企业商品净含量抽样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商贸领域的计量专项整治工作,保证市场计量行为基本规范。
强化合格评定监管。以突出认证活动主体的合法性、行为的规范性和结果的有效性为重点,强化市场监管,组织认证有效性检查,加大对认证、咨询、检测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支持和培育检验、认证、校准等中介组织,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建设“竞争充分、运作规范、社会认可、结果可信”的合格评定环境。
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强制性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和检测结果的公正性监管,提高强制性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管理体系认证的认可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持证率达到40%以上。积极推动节能节水节材、绿色标志、能源效率、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森林产品等自愿性产品认证,进一步推广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绿色市场认证和HACCP认证等科学手段,不断提高认证服务经济能力。
(五)提升能力,加强科研,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快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大检验检测装备和人才资源的投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检验检测项目,力争做到服务便捷化、装备智能化、效益最优化。“十一五”期间,累计增加检测装备投入500万元;力争引进和培养研究生8名、博士生1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加强科研开发与创新工作。进一步形成加强科研开发与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充分运用科研经费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技术机构自主研发能力和检验检测项目科技含量。明确技术机构科研重点,加强对检验检测新技术研究、技术标准、计量校准方法等方面研究,重点开展产品质量问题分析诊断等检验检测应用研究。“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科研开发经费250万元;完成县以上科研项目10个,其中力争国家级2个。
加大技术机构监管力度。根据政府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内部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技术机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引导技术机构进一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技术机构综合实力。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推动系统内外技术机构实现优势互补、联合重组,发挥先发优势。加大系统内外技术机构的监管力度,将技术机构纳入法制化管理渠道,确保技术机构出具数据的公正、科学性。
四、主要措施
(一)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增强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提高民主决策能力、总揽全局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领导水平。加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力度,提高执政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促进公务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在全局培育和弘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公务员精神。加强稽查执法队伍建设,改善稽查执法队伍结构,提高稽查执法队伍素质,建立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业务过硬、公正廉洁的新型质监稽查执法队伍。“十一五”末,局领导干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公务员队伍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5%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人才知识结构有明显提升。技术机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75%以上。其中,国家级检测中心高层次人才占单位人数的40%以上。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在培养中青年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基层质监网络建设的新路子和新方法,稳定基层质监员队伍,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质监员业务能力。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符合系统实际,具有系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成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和奖惩兑现四个环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实施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承诺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强化重要岗位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科学用权、民主用权、依法用权水平的提高,提高机关行政能力。加强经济监督,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重点治理社会反映强烈、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风问题。
(二)推进质监法制建设。加强法制队伍建设,逐步健全法制机构。增强执法监督,确保监督保障作用有效发挥。做好“五五”普法工作,抓好行政公务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学习。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法办案程序,细化履行执法职能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充分履行行政监督职能,加强层级监督、专职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强化技术执法、专项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机制,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水平。
(三)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深入实践“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质监精神和“大局为重、政令畅通、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质监理念,在全局形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协调协作、不断进取”的质监新文化,努力打造“和谐质监”。创建学习型机关,提升干部素质和学习能力;创建节约型机关,切实有效地降低行政成本。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两提高一降低)机关效能建设主题活动。加强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宏观战略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新路子,研究促进提高经济质量增长的方式和途径,研究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的办法和措施。总结监督经验,增强质监工作决策的科学性。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加强行政机关管理创新能力建设,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工作需要。严格执行“四个严禁”要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推动质监工作深入基层,贴近百姓,创优服务,创新形象,建设“文明质监”。
- 上一篇:文科物理课程研讨论文
- 下一篇:县职业中学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