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质量强市建设意见

时间:2022-06-14 05:52:00

导语:市委办质量强市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委办质量强市建设意见

质量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发展品质的核心体现,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进一步强化质量支撑,发展质量经济,增强质量在全市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现就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品质为目标,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着力打造“质量”,为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持久保障。

(二)总体要求。把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城市价值和品位、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加强质量建设。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质量创新战略“三大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三大体系”,大力建设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提升工程”,促进质量基础建设显著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显著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二、工作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面构建起质量强市的体制机制,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质量品牌城市。

(一)产品质量目标。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质量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制造业重要产品国家级、省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保持稳定。规模以上企业通过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认证率达到6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二)服务质量目标。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程质量目标。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全面加强,全市受监竣工工程质量合格率保持100%,工程优良率达到55%,建设市优质结构工程200项,住宅工程“三小间”、屋面和外墙渗漏、现浇板裂缝、几何尺寸控制等质量问题基本消除,质量投诉明显减少。一批工程项目获得鲁班奖等国家级工程质量奖。

(四)环境质量目标。90%的地表水体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95%以上;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到85%以上,各县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到90%以上;COD年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末下降13.3%;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下降17%,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工作任务

(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

1.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以“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为发展主轴,进一步加强品牌规划、品牌培育和政策扶持,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树立品牌形象。一是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做强工业品牌,突出抓好汽车、机械装备、石化、优特钢、新能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8个过千亿级产业链和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与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牌产品培育工作。积极创立和发展服务业、农业等非工业领域品牌,促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老字号等品牌发展。形成各行各业品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品牌经济格局。二是着力建设区域品牌。把培育区域品牌作为质量强市的重要内容和引领项目,加快形成一批以名牌企业为基础、以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为骨干、以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为标杆的区域品牌。依托潍柴动力、福田重工、孚日家纺、歌尔声学等骨干企业,打造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区域品牌;依托海化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打造海洋化工产业区域品牌;立足资源和传统技术优势,不断培育壮大县域特色,打造昌乐电声乐器、寿光防水卷材、临朐铝型材等县域品牌。三是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企业自我保护、行业联合保护、司法行政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对各级各类品牌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对品牌企业在人才引进、财政税收、项目申请、融资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重点扶持,享受优惠政策。到“十二五”末,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省长质量奖9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8个、名牌产品320个、省服务名牌5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培育市长质量奖30个。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构建具有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构建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机制,及时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是建立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先进标准体系,推动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的制(修)订,积极推动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是建立高水平的标准体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农业方面,重点是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和食品标准体系,全面推广“安丘模式”,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强化技术标准研究。完善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和WTO/TBT的跟踪渠道,开展先进标准、技术壁垒和重要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应对国外技术标准的风险预警通报机制。整合全市标准信息资源,为技术标准研究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快联盟标准制订实施。突出抓好汽车、装备、石化、优特钢、新能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联盟标准制(修)订工作。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专利技术为核心,以健全质量诚信制度为抓手,加快联盟标准的研发、制订和实施。四是积极开展工程、服务、环境、能耗等地方标准规范制(修)订,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到“十二五”末,累计参与制订国际标准6项、累计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50项,落户或参与加入的国际和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定工作组达到3个以上,每年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数量不少于20个,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在产业集群中制定实施20项联盟标准,建设30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3.深入实施质量创新战略,提升质量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原动力。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企业科技开发机制,加大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力度,保持产品的生命力。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创新,吸收和学习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贯彻落实《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市场、文化环境,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二)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强化质量基础。

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增强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重要工业品、危险化学品、农产品、食品和药品的监管,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质量整治,完善区域性产品质量集中整治工作系统,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和执法联动机制。推进设备监理工作,对设备形成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打击逃避监管行为,防止不合格商品出入境。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质量安全。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

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检验检测、标准信息、认证认可、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基础,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接轨国际的质量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块状产业集群发展,配套建立一批国家、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提升一批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标准研究、技术服务、产业技术质量状况分析、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海洋化工产品国家质检中心、内燃机产品国家质检中心、电声器件国家质检中心和省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检中心、省服装与纺织品质检中心、省商用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鼓励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咨询服务。到“十二五”末,争取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分别达到4个、15个。

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增强质量行为约束能力。建立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制定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

(三)狠抓四大实体质量建设,提升质量整体水平。

1.提升产品质量。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诚信、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强制性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开展质量安全预警工作,探索和实施分类监管制度。以安全、优质、高效、品牌为主攻方向,建立完善农产品、畜牧产品及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

2.提高工程质量。认真贯彻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第5号令),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全面加强和改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全面落实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减少质量投诉。大力推进建设工程开发和应用,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加强监理市场监管,规范监理企业行为,提高建设工程监理水平。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再治理”活动,逐步消除质量缺陷和隐患,争创省无质量通病示范工程。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等优质工程奖和省、市优良样板工程奖,打造一批实力强、质量优、信誉好的工程建设品牌企业。

3.改进服务质量。重点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健全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不断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规范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积极引导重点服务行业实施标准,提高服务业竞争力。

4.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为突破口,以保护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全面落实“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策略,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加快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逐步解决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围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养殖业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五大重点,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监测、评估,强化土壤污染的环境监管。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各领域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和节能减排计量保障体系,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强市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组织开展质量强县(市、区)、质量强镇(街道)、质量强企活动。市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质量工作合力。各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要积极发挥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二)建立质量责任考核机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贯彻实施质量强市工作的检查考核,确保质量强市工作的长效化和机制化。要把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激励约束的依据。

(三)健全质量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质量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质量工作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国家级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等检测机构建设在资金、用地方面的支持力度。足额保证食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经费。严格落实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标准、名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经营理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质量安全、提升管理水平。要监督企业严格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履行质量检验检测义务,落实售后服务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倡导科学的质量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引导企业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违法排污行为。

(五)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校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等专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一线员工。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一批精通质量管理和品牌运营的经营管理人才,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加快推进质量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建设,重要产品生产企业的关键质量岗位应当配备必要的质量工程师和具有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

(六)优化质量建设工作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质量强市建设的舆论宣传,加大对制假售假和质量不合格企业的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市长质量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走质量强企的发展道路。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政策引导,重点向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倾斜。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畅通“12365”、“12315”等质量投诉举报渠道。把质量安全纳入普法宣传范畴,开展全民质量法制宣传。继续深入开展“质量月”、“3·15”、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倡导理性科学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