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国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22-05-16 03:10:00

导语:未来全国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未来全国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实施,更好地发挥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作用,结合我国标准化工作现状和发展要求,特编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规划纲要》。

一、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现实基础

期间,我国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明确定位,突出重点,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在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政府推动标准化工作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近几年来,随着标准化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标准化行政管理方式已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推动型逐步转变,全市运用政策手段推动标准化工作的局面初步显现。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确认;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标准化工作。政策出台,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企业执行标准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伴随着出口的高速增长,我国企业快速接轨国际标准,积极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据统计,我国741家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达81%,企业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明显提高。

市场主体的标准化意识日益增强。据统计,我国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1项,行业标准67项;承担了1个全国专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工作;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标准创新型企业,数量列全省县市前茅。

标准化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巩固消灭无标成果,全市累计完成企业标准备案1750项,基本杜绝了无标生产现象。推动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累计确认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96家,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不断深入。全市建立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增加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工作职能,出台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行动方案》,建立了WTO/TBT-SPS通报咨询中心上虞工作站。积极参与评议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开展了对欧盟ROHS指令、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重大技术壁垒的深入研究,取得了实效。及时黄色预警信息和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评议意见,较好地维护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

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在国家标准化领域缺少标准话语权,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落户上虞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量偏少,我国竞争优势产业的全国TC和SC秘书处没有在上虞落户。尽管我国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总数达到184个,但以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参加国家标准起草的不到四分之一。二是企业执行的技术标准水平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水平仍然较低,与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仍较大,企业知识产权、专利融入标准的数量偏少,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还依赖于量的扩张。三是标准信息服务滞后于产业发展。随着出口的高速增长,我国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国际、国外标准的动态信息,开展国际贸易,但企业普遍反映难以检索到需要的国际、国外标准。四是标准化人才支撑薄弱。企业标准化人员往往不参与产品的研发,且人员偏少,而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普遍缺乏标准化基础知识,企业的技术成果难以在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中得到有效反映,这也是造成企业主体作用难以发挥的因素之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两创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充分运用标准提升和标准创新手段,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实现上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突出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标准与市场的适应性,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的优势和作用,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自主、接轨国际”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鼓励自主创新,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促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创新协调发展,增强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标准话语权,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同时,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标准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增强应对和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争。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以我国块状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结合涉及人体健康、资源、环境、安全等领域的焦点问题,着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标准创新,鼓励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研究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用先进标准提高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绩效,引领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标准支撑。

(三)主要目标

——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接轨,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85%以上;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科技创新成果、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的年度标准转化率达到35%以上;

——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研制平台,争取2家以上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标委、工作组落户我国,培育发展3家以上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标委;

——以企业为主体研制国家、行业标准60项,其中80%以上与国际国外先进标准接轨,争取2-3家企业参与国际(ISO、IEC、ITU)标准提案评议;

——创建10家以上省标准创新型企业;

——以主要产业为重点,建设标准化专家库,培养3名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50名国内标准化专业人才,500名基层标准化骨干人才;

——建成构建全市照明电器技术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体系,形成快速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提升技术标准水平

推进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加强我国优势产业重点产品和出口重点产品与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关联度研究,及时跟踪分析、研究确定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目标与措施,编制《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指导目录》,重点推进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培育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引导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实现产品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为重要目标。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联盟组织,研究制定与国际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的行业协会标准或企业联盟标准,通过协会、联盟的自律机制推广实施,带动产业升级发展。到末,我国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接轨,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85%以上。

研究编制重点领域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以机械装备、精细化工、轻工纺织、照明电器、光伏及绿色能源五大产业和我国区域块状特色产业为重点,研究编制技术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标准支持。在全面收集跟踪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相关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对重点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比对和客观评价,明确产业提升空间和标准提升目标。通过推广实施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引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二)积极争取标准话语权

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以市委市政府的《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的“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重点”为重心,注重产学研有机结合,以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领域标准的研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建立科研与标准制定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科研与标准研制、科研成果推广与标准、产业结构调整与标准更新换代相同步,使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融入标准,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培育发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围绕我国主要产业集群,以及1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引导并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秘书处工作,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活动并争取标准制修订的主导权,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培育有条件的企业成为ISO/IEC/TC、SC的观察成员或正式成员,提升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地位。在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和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行业,建立以龙头企业和技术机构为骨干的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集合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开展标准化基础工作研究,推动企业技术标准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服务标准化工作

重点提高现代物流、旅游、社区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化水平,建立适应全市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规范和提高服务业质量水平。重点在旅游、现代物流、零售(超市)、会展等服务行业开展标准化试点,大力推广实施旅游、物流、零售、会展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点带面,扩大服务标准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深化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

进一步完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工作机制,建立预警工作制度,以省WTO-TBT/SPS通报咨询中心为依托,积极参与对我国经济有较大影响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评议和研究,期间,重点加强对食品、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跟踪研究,及时红色预警和黄色预警,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大应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指导帮助农业等弱势产业应对工作的技术援助,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促进全市外向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五)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探索技术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省地方标准服务网、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平台、浙江质量网等为依托,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积极探索国家、省和市、县技术标准信息共建共享的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和建立技术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照明电器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为社会提供便捷通畅的技术标准信息渠道。为满足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育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检测、认证、咨询等技术服务机构在标准化活动中技术和管理优势,加强合作,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标准审查以及标准推广应用工作,为企业提供标准、认证以及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提高企业标准化整体水平。

(六)建立技术标准专家库,实施“355”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我国主要产业,以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和有效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为突破口,建立有效的技术标准专家库和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满足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期间,重点培养3名以上掌握国际标准化规则、熟悉专业技术、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高级人才;50名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专业标准化人才;500名参与全市标准化活动的骨干人才。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联系人制度,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骨干培养,提高标准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合力构建协调推进机制。在市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施,按照本纲要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把标准化战略工作列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分解落实目标责任。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惩。努力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

(二)完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市政府将要把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列入本地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科技计划、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中,加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经费投入,将农业、食品、安全、卫生、环保、资源节约、基础、通用、公益等领域的标准研究和制修订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筹集和使用机制,支持我国相关单位承担国家、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鼓励相关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制,资助技术标准战略课题研究项目,奖励在标准化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的企业和单位。

(三)以人为本,加快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掌握国际标准化规则、熟悉专业技术、精通外语的国际型标准化高级人才。培养一批活跃在国家层面上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中级人才,主要方向是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骨干培养以及优秀人才的引进,加大对企业管理者和标准化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基层标准化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专家库的建设,切实发挥专家的作用,为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积极鼓励我国各级标准化人才参加国际、国内的标准化活动,开展国内外标准技术交流、合作和研讨,定期组织举办标准化专题国内外论坛。

(四)优化服务,建立健全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相关的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科研、检测、咨询服务等实施标准化体系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化活动中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标准制修订、标准审查以及实施监督工作以及开展标准化学术和经验交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科研机构和检测机构要利用在自主创新和标准研制方面的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发挥推动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融合的排头兵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标准的研制。围绕我国主要产业,建立国际、国外先进标准、技术法规及合格评定程序数据库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优化配置标准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准确、便捷”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

(五)扩大宣传,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采取媒体宣传、宣贯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目的、重要意义,介绍先进的标准化管理经验和标准化管理的先进典型;加强《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社会各界的标准化意识;形成“讲标准、学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努力促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标准化工作的良好局面,推进标准化体系的实施。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开展国内外标准技术交流、合作和研讨,定期组织举办标准化专题国内外论坛。指导、帮助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与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乃至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的沟通、合作渠道;加强与兄弟省市和发达国家在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加合作成果,提升合作水平,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