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信局两化融合建设意见

时间:2022-05-15 11:18:00

导语:市经信局两化融合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经信局两化融合建设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市是省政府确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化融合试验区”)城市。为切实做好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四个环节、七大产业、十大工程”为总抓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两化融合推进的政策引导,积极做好平台搭建、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内在动力,促进企业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电信运营商、软件企业创新服务产品,积极为两化融合提供日益完善的服务。

2.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加强全市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规划,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根据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制定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全面带动产业信息化。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信息化。

3.坚持示范先行、点面结合的原则。结合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推进,突出重点产业,聚焦重点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培育先进典型案例,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三)工作目标

到年,建立基本完善的推进两化融合规划政策体系;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龙头企业和重点工程有较大的示范作用;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建立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农业、节能环保为主要构成的新信息时代经济体系。到年,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两化融合推进模式,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新性、示范性两化融合试验区。具体目标为:

1.到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增加值增长幅度不低于40%。

2.化工、医药、机械、陶瓷等行业发展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优势行业。组织实施200个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项目。

3.将20家应用信息技术有创新突破、有行业竞争力的示范企业打造成为行业标杆,建设35个进入省“4个100工程”的典型项目工程。

4.全市传统产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实现产品设计研发和流程控制信息化。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

5.建立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和5个公共服务平台,每年至少为1000家企业提供服务。

二、主要任务

实施“四七一〇”工程,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渗透、倍增和创新功能,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全面开展新信息技术在环保、安全、节能领域的应用,打造绿色低碳经济。

(一)突出抓好四个环节

结合我市目前企业开展信息化情况,大力推进新信息、先进制造、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四个环节的应用。

1.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并行设计、虚拟制造等技术和嵌入式软件、专用芯片融入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优化研发设计手段,实现设计研发的数字化,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促进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

2.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融合,促进工业精细化生产。积极推进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柔性制造(FMS)、集散控制系统(DCS)、智能传感等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生产控制的智能化、精准化,促进精细化生产。

3.推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广应用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等技术的有效应用,改造管理流程,实现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4.推进电子商务与采购和营销体系融合,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推动外向型生产企业普遍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B2B、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广射频识别(RFID)和物联网等技术、产品,优化企业采购销售流程,提高产品可追溯性,提升企业采购和营销效率。

(二)重点推进七大产业

在化工、机械、建材、纺织、轻工、医药、陶瓷等七个产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加快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工业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化工行业。深化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平台建设,加强以生产制造系统(MES)为核心的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平台建设,推进生产层MES和经营层ERP系统的集成应用,到年,全市石化行业70%以上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促进全行业初步进入循环经济轨道。

2.机械行业。加快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推广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统,提高行业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推动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共享和系统整合。到年,规模以上企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0%以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应用率达到85%以上。

3.建材行业。推动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集成,形成流程型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实现节能减排。开发推广智能技术、生产各工序和全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加强对高耗能炉窑等的计算机控制,推进工艺装备升级换代。到年在主要工序和关键岗位全部实现DCS控制,初步实现管控一体化行业。

4.纺织服装行业。推动纺织企业从单机自动化向系统自动化、车间自动化发展;构建从种植加工、纺织生产、服装设计及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服务平台,发挥信息化对品牌和营销的作用,鼓励企业建立行业营销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各环节的应用推广。到年,规模以上的纺织服装、化纤和印染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应用普及率达到80%,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达到80%以上,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轻工行业。提高自身信息化利用水平,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到年,在造纸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6.医药行业。通过信息化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推进实施精细化、及时化和全面化的管控,提升企业物流、生产、产品设计管理的效率;加强信息系统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建设;提升制药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及检测水平。加快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到年,全面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医药企业达到8家。

7.陶瓷行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专业化分工步伐,加强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建立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重视信息技术的再造管理。到年,主要建材装备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加快实施十大工程

结合市产业特征,在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组织推进200个创新性、示范效应明显的两化融合项目,实施两化融合十大重点工程:

1.龙头企业示范工程。以市工业百强企业和创新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将5家企业打造成为全国的行业标杆,实现本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突破,精选30家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大力推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PCS)、能源管理系统(EMS)和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2.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程。以实施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两化融合的核心和突破口,围绕重点传统行业,突出四个环节,到年,组织实施100个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工程项目。一是改进生产过程,重点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和生产过程数字化。二是改造企业运营模式,重点推进企业实施ERP,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三是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重点推进PLC、CIMS在工业产品上的嵌入和集成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提升网络营销能力,鼓励企业自身应用或借助第三方开展电子商务。

3.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示范工程。立足我市重点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企业实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管理和工业产品的渗透融合。到年,建设10个业内领先、技术水平先进、有较强推广示范作用的行业信息技术推广中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

4.数字化装备制造中心示范工程。在机械装备制造业选择重点骨干企业,实施装备制造信息化示范工程,带动工业产品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智能化。到年,建设10个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装备制造加工中心,发展现代装备制造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数控技术,提高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5.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中心工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改善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竞争优势。到年,面向重点行业,实施10个供应链管理典型示范项目,支持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提升对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带动行业发展。

6.能源监测自动化控制中心工程。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借鉴和引用国内外技术水平高、管理先进的能源环境监控中心,进一步创新管理思路和工艺技术,面向建材、医药、电力、化工等行业,到年,建设5个对能源消耗分析、评价与预测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能源监测管理控制中心。对水、电、燃气等能源进行监测、控制,实现能源系统动态平衡和优化,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7.信息服务业提升工程。支持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发、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积极发展面向行业的电子商务。依托我市化工、医药、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到年,建成5个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壮大电子商务服务业。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工程,推动市电子商务发展。充分发挥通讯运营商的作用,推动“无线城市”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层次,按照重点区域—城区—全市覆盖的建设模式,到年,建设成覆盖全市的高带宽、高可靠性的“无线城市”,打造5个示范无线社区和园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8.数字农业服务工程。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村务管理等领域,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新典型和新模式。重点推进临淄区试点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农村财务管理系统、农村民主重大决策系统建设,以及桓台县、沂源县、淄川区的精准农业、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年,重点培育5个重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9.节能减排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扶持和培育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面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加大对节能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有针对性的在高耗能行业和公共领域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信息技术。到年,重点培育5家节能减排信息化示范企业。

10.物联网建设工程。推进以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发展。建设完善的物联网研发机构,初步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进RFID技术与各行业技术的融合。进一步巩固我市RFID产业在省的龙头地位,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强RFID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发展RFID技术应用的基础服务,积极参与国家RFID相关标准规范的制订。扶持泰宝集团和公众一卡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强化自主创新,拓展RFID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到年,重点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电力等10个示范项目,全力打造高水平的物联网产业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市信息化办公室),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科技局、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及各行业协会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起调度、验收、考核、推广等相关的工作制度,切实形成有序高效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政府要把两化融合工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建立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工作措施。

(二)构建服务支撑体系。组建市推进两化融合专家组,聘请信息化领域专家,对我市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政策、技术方案等进行论证指导和决策支持。建立市、区县两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和面向重点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工业信息化运行形势监控分析系统,各示范企业、重点工程要定期上报相关数据。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在推进本行业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定期制定《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重点指导目录》,分行业制定两化融合推进行动计划。

(三)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强化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加大对两化融合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对创新性、示范效应明显的两化融合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国家和省的两化融合扶持资金给予配套,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要与技术改造、产业调整与振兴、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发展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支持中小企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金融机构对于列入两化融合的重点项目和企业,要给予信贷配套支持。优先推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软件产业、电子商务等科技与信息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四)建立考核监督体系。进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方法研究,分别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同时建立与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相适应的考核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工作督查通报、责任追究和效能监察制度。对在促进两化融合各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省市人才政策,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引入力度。支持有关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倡导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搭建企业CIO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