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1-06 09:59:00
导语:文物业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章规划依据及规划范围
一、规划依据
制定本规划的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3《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4《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6《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
7《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
8有关文物及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普查资料及考古发掘的相关资料。
二、规划区域范围
市全域。
三、规划对象范围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本区域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名城(街区、村镇)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与名人文化相关联的文化遗产;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第二章资源现状及发展形势
一、文物资源现状
(一)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境内已调查发现各类文物点5768处。已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9处,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2处,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02处,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26处。文物点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省的文物大市。
(二)文博机构: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14个。
(三)馆藏文物:全市各地馆藏文物114193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的一级文物101件,二级文物380件,三级文物1266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6460项。县级467项;代表性传承人有国家级2人,省级23人。
(五)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六)古建筑古民居:共发现古建筑古民居1200多处。
(七)古山寨:全国文物普查中共发现古山寨遗址351处。
(八)名人文化资源:历代名人有1600余位。为推进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文物事业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绩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明显成就。
1一批文物及文化遗产法规政策相继实施。文物保护制度初步建立;
2文物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明显提高;
3文物及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古文化遗址遗迹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文物保护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4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博物馆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免费开放取得新进展,文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6文物科研工作取得新进步。文物安全工作切实得到加强,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民众,文博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增长。
(二)困难和问题
也要看到市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有待增强,肯定成绩的同时。建设工程中破坏损毁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文物保护政策特别是五纳入”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三是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和工作需要;四是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四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五是经费投入不足,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文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资金缺乏而无法进行。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遵循文物工作规律,紧紧围绕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快博物馆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构建文物保护体系和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确处理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事业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文博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促进大别山试验区文化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原则;坚持围绕大局、惠及人民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战略
(一)实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优先战略。以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文物保护制度建设、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文物保护队伍建设、文物调查申报、文物安全保障为重点。
(二)实施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战略。以提高文物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重点。发挥文物博物馆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带动战略。以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为重点。
(四)实施文物保护体系及支撑体系构建战略。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为重点。
第四章发展目标及规划布局
一、总体目标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通过三至五年乃至十年的努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文物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全面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和质量建设明显提高,保护文物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实现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与文物保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文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博物馆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步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力支撑和积极力量。
二、具体目标
(一)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法规政策。
(二)适时启动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古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规划编制。
(三)全面排除境内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
(四)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保障特色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得到全面保护、研究和展示。
(五)全面完成市、县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
(六)文物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单位安防、消防设施全面达标。
(七)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
(八)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政策。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九)健全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十)完成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新建、改扩建任务。实现陈列展览和接待观众目标。
(十一)做好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十二)加强文物保护维修。争取国家、省支持。
(十三)完成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后续工作。启动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
三、规划布局
(一)重点实施六个一批:保护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一批综合性、专题性博物馆、纪念馆;实施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形成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一批文化遗产品牌、历史文化研发中心和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发展一批文化产品、旅游精品线路和文化服务项目。
(二)构建十大特色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体系;古遗址保护利用体系;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保护利用体系;文物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利用体系;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体系;名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禅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黄梅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古建筑古民居及古山寨保护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三)特色项目规划:
规划一个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前期研究项目:考古遗址公园;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一流的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科普园区;打造两个科技普及园区:印刷科普园区。
中医药研发中心,开发三个文化遗产研究发展中心:文化研发中心。黄梅戏创作与研究中心;
构建禅宗文化旅游景区。
第五章主要任务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项目申报
(一)着力抓好市区及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抓紧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全面启动保护规划编制。按规定核定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保护文物本体及其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
(二)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三)加强市区及临近周边区域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四)加大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力度。
(五)加强古山寨、移民文化遗产、工业文化遗产、二十一世纪文化遗产保护。
(六)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续工作。对普查发现的5768处文物点进行分类拣选。
(七)加强全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已公布的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二、古遗址遗迹保护
(一)认真落实《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市区、临近周边区域及全市古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编制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
(二)做好全市古遗址保护工作。
(三)保护市区及临近周边区域的省级古遗址、古墓葬。
三、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及基本建设文物保护
(一)加强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管理。防止建设工程对文物的破坏,做好地下文物片区的保护工作。
规划一批重点保护、利用项目,推进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与文物景观点建设相结合。开发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名人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二)建立完善考古发掘管理制度。加强考古工作队伍建设;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地位,形成以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为主的工作格局,将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作为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城市考古工作,配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城市发展史的考古调查;开展区域文明探源工程,着力构建区域文明表达体系;积极开展以配合古遗址保护为重点的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为编制古遗址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要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的保护和初步研究,加强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出版工作。
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一)实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立文化(文物)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协调机制。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格局、风貌和特色,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二)实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三)编制《市城市紫线控制规划》界定公布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四)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制定保护规划。
(五)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五、博物馆建设及馆藏文物保护
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共计14个,目前。馆舍面积5002000平方米不等,普遍面临库房安全、消防、安防、恒温、恒湿设施不达标或没有配备设备等问题。
(一)要统筹规划。通过新建、改扩建,完善和提高场馆综合服务水平,完善设施、扩大数量规模的同时,提升内涵质量;鼓励发展专题类博物馆,积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保障特色文化遗产能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得到全面保护、研究和展示。基本形成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市、县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为补充,规模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博物馆建设体系。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
(二)市直建成功能健全、省内一流的市博物馆新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文物资源大县新建、改扩建综合博物馆,其中,新建综合性博物馆,县博物馆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博物馆进行馆舍完善提高,县维修现有馆舍。
(三)发挥文博和文化资源特色优势。突出纪念馆建设,加强行业和民间博物馆建设,打造博物馆建设的一县一品,形成特色系列。
(四)加强专题类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市直重点建设好苏东坡纪念馆、名人文化园、市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县(市、区)专题类博物馆建设项目:县黄梅戏博物馆、废名纪念馆。市纪念馆,县博物馆等;支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
(五)实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达标工程。市级博物馆进行标准化建设。
(六)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摸清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完成文博单位馆藏文物鉴定,建立健全馆藏文物目录档案;做好珍贵文物的抢救修复和养护,主要做好一批字画、绢、丝织品、铜器的保护修复,提升保护状态;开展社会流散文物特别是近现代文物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拓宽藏品来源渠道,确保馆藏文物数量逐年有所增加。
(七)争取“十二五”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申报国家项目及经费。其中。展览提升项目6个,馆舍维修项目7个,消防项目11个,技防项目12个,防雷项目个2保存环境达标项目6个,考古发掘项目7个。
六、名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一)重视红色名人文化、东坡名人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加强名人文化资源保护。保护修缮一批名人故居、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做好名人遗物实物征集;做好名人文化典籍的保护、整理、出版工作;加大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申报一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一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名人文化重点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东坡赤壁和已有名人故居、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的保护;进一步对全市名人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资料数据库;鼓励县(市、区)及社会各界建设名人文化特色博物馆。
(二)加强名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名人文化园、东坡赤壁、苏东坡纪念馆、遗爱湖公园、东坡广场及“一河两湖”生态文化园区。县(市、区)以各具特色的名人文化为品牌,规划一批建设和保护项目。
(三)加强名人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实施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和名人文化重点设施建设的同时。作好名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规划。
七、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及科学技术保护
(一)完成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后续工作。搞好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核准公布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建设,建立文物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古籍资源数据库,为科学决策和构建文物保护体系提供依据。
(二)加强文物法制工作及文物保护制度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物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
(三)加强文物科学技术保护。做好文物科研工作。制定文物科研及科学技术保护规划,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科研人才队伍,开展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藏品保护项目研究;抓好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开展具有学术意义的专题考古调查研究,做好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及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重视考古成果转化和考古知识普及;做好文物藏品的科技保护规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文物维修、馆藏文物修复及博物馆馆藏环境达标计划。
(四)加强古籍保护。认真开展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的普查。实行分级保护;做好国家级、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强古籍修复工作,有效利用古籍保护成果;加强古籍保护队伍建设。
(五)积极开展文物交流合作。提升科研合作水平。
八、文物安全和行政执法工作
(一)全面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及行政执法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二)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物安全设施,努力争取文物风险单位技防达标;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防盗设施建设;对省级以上古建筑和重要的市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安装消防、防雷设施。
(三)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建立部门间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和县、乡、村三级保护工作机制;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打击文物盗掘、文物走私、文物破坏、文物非法经营等各类文物行政违法和文物犯罪行为,促进文物安全保护。
(四)加强社会文物管理工作。规范文物经营行为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打击非法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文物流通秩序。进一步加强对文物鉴定的管理。加强社会文物管理制度建设,开展社会文物登记工作,掌握民间收藏文物的保存状况,建立规范、健康的社会文物保护管理秩序。
九、文物社会宣传工作
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文博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好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做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创新文博宣传方式,提升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做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
做好普查资料的整理、编目、归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研究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17大类、4个专集、共40本。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搞好传习和展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者。
(二)统筹规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融入民众生活。
十一、发展文博相关产业
(一)全面贯彻文物工作方针。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参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景点)文化遗产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优势在保护前提下,加大投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培植文化遗产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整合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文物旅游、文物复制、文物信息、文物出版、文物展示、文物创意、文物流通、文物知识产权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搞好文物藏品的深度开发利用,研发文物衍生品和服务项目;开发一批文物精品旅游线路、一批文物系列邮品、一批文物复制仿制工艺品、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大对文物展示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红色旅游重点景区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推进古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形成文物保护和利用机制。
(四)创建具有文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第六章重大工程项目
一、红色旅游中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
以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及相关红色文化资源为规划范围。
二、博物馆体系建设工程
市、县国有博物馆、纪念馆为主体,基本形成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行业和民办博物馆、纪念馆为补充,综合性、专题类博物馆协调发展,规模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建设体系。
三、名人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实施一批名人文化资源保护、设施建设、活动繁荣、艺术精品生产、旅游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城市形象塑造工程。依据《名人文化建设规划》分步推进实施名人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名人故居、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的保护利用。
四、禅宗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建设禅宗影视基地、佛教图书馆、东山五祖禅文化景区,开展“禅游大别山·禅之韵”活动;打造横岗山佛教圣地,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四祖寺、五祖寺;规划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名人文化功能区。保护“浴佛井”等。
五、文物保护单位、项目申报与保护维修工程
积极申报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着力推进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工程。规划编制保护维修项目、消防项目、技防项目、防雷项目、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护项目、保护规划编制项目;博物馆文物库房新建、改扩建项目、展览提升项目、馆舍维修项目、保存环境达标项目、考古发掘项目等。
六、古遗址保护工程
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着力推进已申报第七批国保古遗址及一批省保古遗址的科学保护。
七、古建筑古民居及古山寨保护工程
重点保护维修对象是华河古民居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是文物的重要特色。重点加强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维修。15处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古民居。
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
注重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历史城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同时。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研究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重点保护国家级8项、省级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十、专项规划编制工程
重点推进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拟从重要古遗址、古建筑古民居、古山寨、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名人文化遗产等四个方面,为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启动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物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
强化工作职能。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健全文物管理领导机构。
二、制定保护政策。落实保护措施
认真制定和执行《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市城市紫线管理实施办法》等。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严格依照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充实文物保护执法力量;充分发挥文物管理和执法部门作用。
三、增加资金投入。保障事业发展
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共同承担的原则。切实保障重点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和实施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的文物考古队伍、研究队伍、管理队伍、安保队伍,不断提高文物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大力培养文物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利用报刊、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第八章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文物)部门的重要职责。贯彻实施本规划。
制订好本地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建立规划落实的责任机制,本规划与国家、省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文化(文物)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及时通报实施情况和成效,文化(文物)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检查评估。并进行总结和完善,财政、规划、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积极主动做好本规划的落实工作,共同推进我市文博事业加快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市文化系统(文物单位)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开创我市文物事业新局面。
- 上一篇:县长在换届学习会致辞
- 下一篇:县长在工商代表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