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工作回顾与来年工作部署
时间:2022-06-17 06:06:00
导语:市区工作回顾与来年工作部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贴心民政”服务品牌为总抓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着力实施“七大民心工程”,不断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圆满完成园博会、全运会等重要活动的有关服务保障任务,各项民政事业实现新发展。年12月,市局和济阳县民政局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机关。
一、年全市民政工作情况
(一)“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
1、“贴心民政”品牌创建工作初见成效。经过多次论证研讨,确定了“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创建思路,即:以“贴心民政、惠及百姓”为主题,以“七大民心工程”为载体,以系列子品牌为支撑,以“四心”理念和“三服务”要求为保障,走民政服务品牌化、服务品牌系列化道路,不断提高民政工作水平和社会满意度。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先后下发《关于创建“贴心民政”服务品牌的意见》、《创建“贴心民政”服务品牌的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开展“贴心民政”十佳子品牌和十佳创建单位评选活动的通知》、《关于在全市推进“贴心民政进社区”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创建服务品牌的全面开展。先后5次召开全系统工作会和1次品牌现场观摩会,对品牌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深入推进。6月17日,举办品牌专家论证会,邀请山东大学等驻济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省民政厅、市委政研室等单位有关领导进一步研讨品牌创建工作,为品牌创建工作提供了理论保障。在全市开展“贴心民政进社区”等活动,全市447个社区居委会主任和63个街道分管主任在舜耕会堂宣誓,推动了品牌创建工作向民政工作一线延伸;面向社会开展“贴心民政”标识征集活动,最终定为“牵手”标识;向市民发放了40万册《贴心民政服务手册》,在《日报》开辟了“贴心民政”专栏,对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品牌创建工作进行了系列报道。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品牌,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服务流程,拓展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推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子品牌,在全系统上下形成了争创“十佳品牌”和“十佳单位”的浓厚氛围。经社会评审和内部评审,“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等10个品牌、市中区民政局等10个单位分别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福彩发行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十佳品牌”和“十佳单位”荣誉称号。4月16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对我市创建“贴心民政”服务品牌的做法作出重要批示,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民政部办公厅主任王来柱、《中国民政》主编王然等来济专题调研了“贴心民政”创建工作。焉荣竹、张建国、殷鲁谦、李家政、齐建中等市领导也就贯彻李学举部长批示精神、推进品牌创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6月4日,省民政厅厅长张国琛带领有关人员专题调研,并下发(鲁民〔〕49号)文件,在全省民政系统推广了“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创建做法。一年来,市局先后在民政部“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定位”座谈会、全省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交流会等会议上作了典型介绍,新华社、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快报》、民政部《民政信息参考》、《中国民政》、《中国社会报》、《山东通讯》等媒体详细介绍了品牌经验做法,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2、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全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民政部门树形象”的目标要求,广泛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分析存在问题,落实各项整改措施。注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出台了《市民政系统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实施细则(试行)》,开展了“走进民政看民生”、“民政局长现场办公日”、“政务公开月”、“局长在线答疑”等活动,宣传民政相关政策,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11月11日,召开局系统作风建设会议,出台《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和作风建设的意见》,大力倡导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作风,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作风,积极争取、善于协调的作风,顾全大局、相互配合的作风,老骥伏枥、善始善终的作风,谦虚谨慎、勤奋钻研的作风和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作风,在全系统形成了“比学习、比干劲、比境界、比业绩”的良好氛围。通过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增强了科学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民政服务对象等社会各界代表,广泛开展“走进民政看民生”活动,与会人员对民政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各种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年,市局承办的13件人大代表建议和17件政协提案全部办结,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并被评为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办理工作先进单位。每月举办一期“民政局长现场办公日”活动,共为市民解决各类疑难问题4136件。创办“贴心民政”专刊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刊,编辑《民政信息》48期,上报政务信息1000余条,在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等刊发信息500余条;联合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开展“贴心民政”好新闻评选活动,40家等单位和个人获得表彰;结合局机关东迁,对档案室5.95万卷、1.2万件各类文书档案进行整体搬迁,整理文书档案(—)2745卷、6359件,初步实现了民政档案数字化。《民政志(1948—2007)》、《民政改革发展30年(1978—)》和《本色—市民政系统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纪实》,被评为全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果二等奖;大力开展保密知识宣传,局系统涉密计算机全部实现安全监管;加快推进“网上民政”建设,民政网站先后被评为“年度全市政府系统优秀网站”和“优秀政务网站”;加强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工作力度,全年共办理673件,办结率100%。及时解决上访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028件(次),办结率达到98%,群众满意率达到96%。
4、加强政策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月”活动,征集调研文章60余篇,编辑出版《年“贴心民政”调研文集》。成立市局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出台《市民政局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标准》,民政执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规范。制定下发《关于规范性文件制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文件管理工作。落实党风廉政责任书,与28个局属单位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加强重点民政工程廉政建设,与市中区检察院签订了《廉洁工程责任书》,借助外力共同打造“阳光工程”。5月12日,召开局系统廉政报告会,邀请市中区检察院负责人作廉政辅导报告。6月25日,市局在全市“构筑惩治预防体系、打造廉洁高效”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了“小金库”、非税收入情况和优抚安置经费使用情况的整治工作,对市属13个军休单位开展财务内审,对3个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全年投入各类民政事业经费8.74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追加财政预算近3000万元,同比增长93%。老干部、机关党总支、机关服务中心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5、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抓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国家拉动内需投入大量资金和省民政厅支持的机遇,确定年为“基础设施建设年”。2月,市局顺利完成了搬迁到龙奥大厦办公的任务;全市筹集资金2600多万,完成41个社区服务用房改造任务,新(改)建面积3万多平方米;投入500万元加强敬老院建设,全年新改建5处,三年来全市共投入2.15亿元,新改建农村敬老院77处、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34处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入住率达到70%以上;计划投资1.35亿元集养育、教育、医疗、文体、康复为一体的市儿童福利院开工建设,目前已投入6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7000多万元,建设3万平方米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大楼,目前己开工建设;投入500多万元,对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建筑物进行了改造和维护。
6、注重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和教育培训经常化,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干部选拔聘任、监督管理机制,全年局系统调整交流5名县(处)级领导干部,提拔使用12名科级干部。出台《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专业技术职位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事业单位社工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在全省民政系统率先开展政府购买社工岗位工作,市局分别为市社会福利院、市精神病院、市救助管理站和市殡仪馆购买了5个工作岗位;历下区分别在中创开元山庄社区、甸柳街道第一社区、区老年公寓购买了3个工作岗位。建立“社工”网站,开展社会工作网上人才库建设。举办了全市民政系统庆祝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在全市职工健身操大赛中市局代表队荣获三等奖;在市直机关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上市局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毕爱胜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政行业优秀技能人才”,市殡仪馆业务大厅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市莲花山殡仪馆女子化妆班和市精神病院五病区被授予市级“青年文明号”;市社会福利院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市殡仪馆女子化妆班班长孙贻逊荣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二)加强五个体系建设,民政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1、社会救助工作更加规范。一是落实低保和五保标准提高任务。年1月1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30元,农村由年人均不低于1080元提高到1200元;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2600元提高到27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1700元。一年来,全市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生活补贴1.91亿元,保障48万户(次)、151万人(次),低保覆盖率达到2.22%,月人均补助水平城市达到196元、农村达到67元。二是社会救助工作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开展“阳光诚信低保”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全市社区普遍成立低保评审委员会,聘请100名低保对象为首批低保义务协管员,严格低保审批程序,保证了低保对象进出有序、动态管理、应保尽保。联合市物价局、财政局、统计局出台《关于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挂钩联动的通知》,低保标准调整工作规范化进一步提高。10月22日,市政府在全省社会救助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历城区创新工作机制,依托“区阳光民生救助平台”,整合救助资源,实施阳光民生救助;长清区在全区各社区(村)普遍设立“低保听证家园”,低保申请者、业务主管部门和社会监督代表面对面地核实、审查,在一定程度避免了错保、漏保和人情保现象;拓展救助范围,市中区在全市第一个出台《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办法》,全区低保边缘家庭享受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八项救助内容,使低保边缘家庭得到全方位救助;天桥区出台政策,改变过去一次性救助办法,提高临时困难家庭救助标准和救助次数,遇突发特殊困难最高救助可达1万元。9月27日,市政府在商河县召开全市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推广商河县敬老院规范化管理经验做法。三是救灾备灾能力得到提高。今年我市多次遭受雨雪等自然灾害,受灾158.8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5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3432.49万元。完善救灾制度,下发了《关于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灾情报送制度的通知》,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建立了三级灾害信息员制度,加强灾害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全年投入救灾款967万元,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联合省民政厅举办了省暨市首个“防灾减灾日”图片展,提高广大市民避灾自救知识和技能。四是慈善救助作用发挥明显。加大募捐力度,深入开展“帮助特困家庭过好年”、“雪中送炭”和“慈善超市爱心卡救助”活动。5月15日,召开首届慈善大会,焉荣竹、张建国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一年来,全市各级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8938.14万元,其中慈善总会募集善款1914.92万元,日常性捐赠38.8万元,同比增长7.8%。慈善总会支出善款1097.42万元,大力开展“情暖万家”、“康复助医”、朝阳助学”、爱心助残”、“夕阳扶老”等五大救助工程,受益人数达16万余人(次)。在“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表彰大会上,慈善总会被授予“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奖”。
2、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总揽,全面加强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建设。一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创建工作,全年打造128个社区,培育了50个亮点社区,使展开总数达到231个社区,为群众提供了广泛、周到、便捷的社区特色服务。出台《市城区精品社区打造标准》,全市35个社区达到精品社区标准,其中16个社区被省民政厅表彰为省级精品社区。在全市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评比活动,经省、市考核验收,首批15个街道、40个社区被确定为市级示范单位;市内4区和全市11个街道、22个社区被表彰为全省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10月,在民政部召开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历下区、市中区两个区及槐荫区振兴街街道等5个街道、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街道毕家洼西区社区等6个社区被表彰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4月21日,总书记视察了历下区燕山街道燕子山小区社区,对社区各项服务工作给予“全国值得提倡”的高度评价。二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将405个农村纳入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健全农村社区服务队伍,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平台,改善农村社区基础服务设施。投入50万元,向农村500个社区图书室援建图书500套。不断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全市开展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和难点、重点村治理。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章丘市、平阴县积极争创农村社区“全覆盖”,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6月4日,省民政厅厅长张国琛一行到章丘市调研农村社区建设,对章丘市在农村社区推行“双十”服务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12月6日,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汤晋苏到章丘市专题调研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明确表示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推向全国。另外,市中、槐荫、天桥、历城、章丘、平阴6个县(市)区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县(市)区,历城区、章丘市、平阴县及全市9个乡镇(街道)、17个村被表彰为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
3、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深入推进。一是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果。深入开展“心系国防、情暖军营”救助行动,投入14万元,救助困难军人家庭100户。深化“军地共建结对子”活动,在生活保障、子女就学、法律援助等方面为部队排忧解难。积极推进社区双拥工作站建设,创新拥军服务形式。6月6日,全国双拥办副主任董华中到我市专题调研“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八一”期间,市主要领导先后到军区、军区空军、省军区和武警山东总队等驻济部队走访并赠送慰问金700万元。一年来,为驻济部队官兵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共计1000余万元。12月17日,全省双拥工作社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推广了我市“党委领导、政府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唱戏”的社会化拥军经验做法,市委副书记殷鲁谦在会上作典型发言,我市历下区燕山街道等9家单位被评为省双拥工作社会化示范单位。二是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建立健全以医疗、住房、生活、精神抚慰和轮流休养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新型优抚保障体系,全年共发放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优待金12259万元。结合建国60周年,走访慰问全市5660名在乡优抚对象,发放2.5万册《优抚对象服务手册》,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共计152万元。民政部在平阴县举办全国性培训班,推广了该县优抚对象就医“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的经验做法。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优抚对象门诊慢性病认定工作。开展“功臣安居行动”,全年投入210万元,完成169户农村困难优抚对象修建住房任务。开展“十个一”特别关爱行动,创新形式组织了为优抚对象发年画、贴春联、挂光荣牌等活动。投资40多万元完善市精神病院(优抚医院)硬件设施配备,组织优抚对象轮流休养,全年共组织4期72人休养。深入开展“烈属寻亲直通车”,先后为烈士亲属找到138位烈士墓地。加强社会监督,市、县两级均出台了《关于建立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建立1019名优抚对象联络员队伍。三是军休安置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军休管理社会化模式,开办军休网站和《军休》内刊,举办全市军休系统“庆国庆、迎全运、红歌会”、“迎全运、促和谐、庆八一”书画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军休干部文体生活。投入600多万元,完善军休所内部硬件和软件建设。军休三所、市中服务处和张晨生、孙寿民等分别被民政部及省、市民政部门表彰为先进军休所和先进个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退役士兵安置力度,制定下发《市城镇退役士兵安置考试考核暂行办法》,鼓励城镇退伍士兵自谋职业。一年来,共接收安置军休干部365名、退役士兵4150名。四是复退伤残军人稳定进一步强化。全系统上下积极稳妥地做好涉军稳定工作,加强工作调度、信息报送和值班制度,做到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在中央、省、市“两会”及第七届园博会、建国60周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等敏感时期,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做到了措施严密,防范到位,未出现一例到省、进京群体上访事件。此外,过军供应站创建“军人之家”品牌,加强军供规范管理,投入33万元改善军供环境和条件。7月17日,通过了民政部、总后勤部联合开展的军供站正规化建设25周年检查验收工作。一年来,共接待过往军列19列、4257人(次)。
4、社会福利工作进一步提高。一是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4月23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议,在全市52个街道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社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的老人提供由政府买单的全额和半额服务。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10月,举办了由市内五区民政部门和全市60多家老年公寓参加的宣传(咨询)日活动。目前,全市有老年公寓63家、床位6556张,平均入住率达到60%以上。在全市大力推广“贴心一键通”电子保姆,聘请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担任公益宣传员,为全市3000户百岁老人、独居(空巢)老人、全国劳模、低保优抚对象等提供了24小时紧急救助和365天全程看护。二是关注特困儿童行动扎实推进。一年来,实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和城乡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三项免费手术80例,3名孤残儿童接受了“微笑行动”(跨国唇腭裂手术)矫治治疗。市社会福利院在全院大力弘扬“五心”服务理念,以“把孝心献给老人,把爱心献给孩子”为服务宗旨,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在院老人和孩子提供了家的温暖。推进家庭寄养工作,103名孤残儿童在唐王家庭寄养基地55个家庭中得到较好的照料。年,市社会福利院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全省首家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并荣获全国“涉外收养工作爱心奉献奖”,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夫妇被聘请社会福利院荣誉顾问。在全省率先开展“齐鲁福彩助残行动”,为全市270多名低保家庭肢体残疾者,免费安装更换了假肢矫形器具。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意见》,开通流浪乞讨人员咨询电话(8008606115),全年集中开展27次重点救助整治,救助7250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080人),城区主要干道、重点场所、区域基本杜绝了流浪乞讨人员,为全运会在全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福彩销售业绩稳步提升。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加强投注站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开展“福彩百千助学”活动,全年共投入100万元对全市1000名贫困高三学生每人资助1000元。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了福彩销量整体提升。一年来,累计发行各类福利彩票6.05亿元,筹集彩票公益金2.12亿元,同比增长26.4%。此外,市精神病院满足困难群众的需要,低保家庭患者床位费、护理费、治疗费优惠50%,全运会期间接收流浪乞讨精神病人58人,并为29名流浪精神病患者找到了亲人。加强福利企业管理,67家企业年检合格。目前,企业职工总人数达3587人,安置残疾职工1426人,残疾职工的比例占44.2%。
5、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实现新发展。一是加强婚姻收养登记管理。深入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依法办理婚姻登记69911对,其中节假日预约结婚登记3000余对,占结婚登记总量的8%。认真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问题,联合市公安局等四个部门共同出台《市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弃婴公告364人,办理收养登记230人,保护了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联合全运会组委会办公室、市文明办等部门,突出公益性主题,为部队、困难家庭、农民工的45对新人举办了“百合之缘”集体婚礼。二是殡葬管理取得新成效。联合市发改委等11部门下发《市公墓清理整顿方案》,规范殡葬市场,加大殡葬价格的透明度;继续对低保等特困群体推行“五免一送”服务,全年减免丧葬费用40万元;投入150万元,整修玉函山公墓上山道路及停车场,方便了群众祭奠;在清明节祭奠高峰期,大力倡导“绿色殡葬、文明祭奠”,免费发送鲜花10万余支,持鲜花祭奠的群众达到95%以上。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做好上下协调、接待来访、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政策把关等工作,妥善处理了泰灵塔问题的有关事宜。市局社会事务处、高传伟分别被民政部表彰为“年度清明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济阳县从严治理丧事大操大办的陋习,在乡村试点设立公益性骨灰堂,为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三是社会组织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牵头开展全市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较好地解决了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覆盖率低、活动难等问题,目前全市新社会组织已建立党委19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200个、党小组127个,促进了新社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一年来,全市登记(备案)社会组织6451个,其中社会团体1962个、民非企业2379个、社区民间组织2110个。对全市各类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送年检上门”服务,方便社会组织开展例行年检。加强社会组织信息化管理水平,开通网上业务办理功能,创建“省心一点成”服务品牌,全省首家实现社会组织的网上注册、登记。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财务行为,全面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举办了四期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班。开展“社会组织送公益”活动,到边远农村送医药、送科技、送资金、送服务。组织社会组织为农村经济协会捐赠10万元,积极帮助农村残疾人、复员军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体脱贫致富,变为社会组织输血为帮社会组织加强造血功能;加大社会组织执法力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社会组织进行执法检查的实施意见》,全年共检查各类社会组织200余家,提出整改意见700余条,撤销社团(民非单位)48个,取缔非法组织2个。四是加强区划地名工作。结合历下区、历城区、商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撤销孙村镇,设立孙村、巨野河两个街道办事处;在历下区设立舜华路街道办事处,将智远街道办事处的贤文庄、牛旺庄、徐家庄和龙洞街道办事处的草山岭村4个村划归舜华路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商河县玉皇庙街道办事处,设立玉皇庙镇。年度,全市辖六区、一市、三县75个街道、61个乡镇(11个乡、50个镇)。配合全运会,加大地名命名和路牌设置力度,全年共命名地名65个,设置更换市区120条主控道路及1000条支路、街巷的路牌2300余块,迎全运公益广告画面1000余幅;完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在重点场馆和酒店周围设立20块地名查询触摸屏,为外地来济客人提供短信、语音、触摸屏、网站“四位一体”的地名查询服务。区划地名处被评为“第十一届全运会筹办工作突出贡献集体”。积极开展地名文化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扎实推进“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向基层延伸,推出市中区和槐荫区“边界矛盾排查调处中心”、章丘市界线义务监督员等界线管理的新模式、新亮点,打造了商河县依法治界、依法管界的新做法、新经验。我市在全省平安边界考核中名列第一,在全省平安边界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并获得省综治委通报表扬。出版发行新版《市城区地名图》和《市东部新区地名图》。
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民政工作,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政事业健康发展。广大民政干部职工围绕创建“贴心民政”服务品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勤奋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反思一年来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品牌创建工作起点和标准还不够高,个别单位对“贴心民政”创建工作重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创新办法不多、力度不够,制约了品牌建设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二是民政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不高,与其他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三是部分民政干部还存在干事创业精神不够强,主动创新意识不够强,工作服务标准不够高等问题;四是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落后,成为制约民政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等等。
二、年全市民政工作意见
年,全市民政工作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按照市委书记焉荣竹“三个适应”要求(即社区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相适应,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贴心民政”品牌创建为总揽,以实施“七大民心工程”为主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保障,加强民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推动品牌创建工作不断“深化、细化、实化、优化”,实现民政工作长效发展,为建设“创新、品牌、魅力、和谐”做出新贡献。
(一)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民政事业长足发展
1、深入推进品牌创建工作。健全品牌创建长效机制,突出“服务”这个重点、贯穿“服务”这条主线,进一步做大、做亮、做强“贴心民政”品牌;加强民政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三服务”流程;在地名路牌等载体及窗口单位、社区等民政工作一线上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推广“贴心民政”标识,宣传“双十佳”;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力度,继续开展“走进民政看民生”、“民政局长现场办公日”、“局长在线答疑”等活动;启动“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年”,举办“贴心民政”论坛,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民政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民政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扎实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社工岗位政府购买和社工人才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拓展服务领域。
2、突出民政工作规范化建设。启动“工作机制规范年”,进一步完善各项民政工作机制和制度,推进全市民政管理和服务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围绕提升和创新两个主题,2010年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科学编制全市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全面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并做好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衔接。加强趋势研究和定位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尽可能地将民政工作的重要指标、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为全市民政事业实现新跨越提供保障。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相关制度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出台低保和五保标准适时调整的规范性制度,完善分类施保制度,推进提标、扩面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贯彻落实新的《山东省农村五保供养办法》,研究制定我市推进五保供养工作的办法或意见。三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相关制度。研究制定《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细则》,落实和完善各项优惠措施,从制度上为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保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统一孤儿养育标准,完善孤儿生活、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就业等保障制度。四是服务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出台《市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五是将部队拥军救助和地方社会救助相结合,探索建立加强困难军人救助的规范性制度,纳入全市社会救助大局,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3、加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抢抓新机遇,全面落实重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基础。投入500万元,加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对已开工的市儿童福利院、市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大楼,狠抓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廉洁工程;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完成新建殡仪馆、市救灾物资仓库和市社会福利中心(市老年公寓)项目的规划、选址和立项工作以及革命烈士陵园整体规划建设工作;积极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主动协调,加强规划,推进市救助管理站(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社会福利院爱心院、市精神病院(市优抚医院)病房楼等工程的规划、建设。
4、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贯彻执行民政部及省民政厅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全力实施“金民工程”,以省民政厅政务专网为依托,建立民政政务内、外网数据分中心和安全保障工作,完成全市民政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任务;制订民政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建立全市民政系统视频会议网络,对“民政”网站进行改版,增强“网上办公”功能,打造新的特色栏目;发挥网络的舆论阵地作用,加大对民政政策的动态宣传,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加强信息化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技能展示等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民政干部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全力实施“七大民心工程”,进一步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1、进一步实施“暖心工程”,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围绕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建立社会救助工作长效机制为重点,提高三项标准、探索健全完善六项制度,深化一项工作、推进三项试点。“提高三项标准”,即: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类施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2800元/年,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1800元/年。“健全完善六项制度”,一是加强与财政、统计等部门的协作,建立动态调整城乡低保和五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自然增长制度;二是探索建立《市贫困群众临时救助制度》;三是探索出台《市医疗救助操作细则(暂行)》;四是探索制定《市低保家庭教育救助暂行办法》;五是探索制定《市五保供养机构规范化管理考评细则》;六是探索制定《关于对敬老院加强设施设备建设的奖励机制》。“深化一项工作”,即继续深化创建“阳光诚信低保”服务品牌,进一步提高人均补助水平,城乡低保覆盖面保持在2.5%以上。制定、完善低保工作审批审核流程,在县(市)区试点推行“三级联审”、“收入评估”及“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低保审核效率和透明度。深化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稳步提高集中供养率,确保全市所有敬老院集中供养率稳定到70%以上;强化应急救灾工作,完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在2010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救助活动,全市投入7000余万元,救助城乡低保特困家庭等10万户、30万人。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投入1437.8万元开展“情暖万家”、“康复助医”、“朝阳助学”、“爱心助残”、“夕阳扶老”等五大救助工程,加大大病救助和经常性临时救助工作力度。
2、进一步实施“放心工程”,完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补助提标任务,完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各项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在全市推广“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开展农村优抚对象门诊慢性病认定工作,健全优抚对象轮流休养保障网络;继续开展“功臣安居行动”,基本解决优抚对象住房困难;加强社会监督,推动基层优抚政务公开工作;完善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实现优抚对象服务范围全覆盖;创新优抚对象精神抚慰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发挥以优抚对象医疗、住房、生活和精神抚慰和轮流休养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保障体系作用;加强基层优抚工作人员开展服务意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培训,完善基层优抚基础数据统计,逐步建立完善优抚对象电子档案和文书档案;加强革命烈士陵园建设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高烈士褒扬水平。建立全市军休干部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推进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为特征的军休工作信息化建设;成立和打造军休艺术团品牌,进一步丰富军休干部文体生活质量。推进经济补偿、扶持就业、重点安置、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体系建设,借助蓝翔技术学院等社会资源,统筹城乡退役士兵培训工作,大力加强农村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谋职业金补助标准,力争自谋职业率在09年的基础上提高10%。加强各种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保障和维护复退伤残军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军供站管理,服务过往的部队官兵。
3、进一步实施“舒心工程”,完善社会福利工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范围,在全市城区各街道全面推开居家养老服务,并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扩大服务人数,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落实;严格养老服务机构的审批程序,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地发展;推进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开展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齐鲁福彩助残行动”和城乡低保家庭先心病儿童免费手术等四项免费医疗项目,提高孤残儿童和特困家庭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在市区内试点建立2至3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落实对流浪乞讨人员辖区责任管理、即时服务的措施,使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和有效管理。
4、进一步实施“称心工程”,完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体系。继续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总揽,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建设步伐,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在城市,加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建设,力争完成150个社区打造任务,使达标社区突破70%;继续打造精品社区,重点支持大项目建设。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推广天桥区纬北路街道康桥社区和北园街道柳云社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历下区文东街道中创开元山庄社区“和谐社区”培育发展模式和历下区甸柳街道甸柳一居“社区自治”经验,在全市探索建立统一的“邻里节”。在农村,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覆盖面,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2010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全面展开这项工作,到2011年实现“全覆盖”;加大农村精品社区打造力度,制定出台《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指导标准》,市内四区农村精品社区打造不少于5个,其他县(市)区不少于10个。认真宣传贯彻修改后的《村委会组织法》,进一步规范选举程序,提高村居民自治水平;积极稳妥地开展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力争60%以上的村实现规范化;打造“贴心一键通”服务品牌,完善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功能,惠及更多群众。
5、进一步实施“顺心工程”,完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完成全市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任务;继续举办“百合之缘”公益集体婚礼,倡导文明节俭婚俗;完善殡葬服务保障体系,对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实行免收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对城市无人认领遗体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实行政府买单;清明节前,在部分经营性公墓中面向城市特困家庭推出公益性墓区;倡导树立“绿色殡葬、文明祭奠”新风,在全市殡葬场所全面推行“鲜花祭奠”,积极探索骨灰多样化处理等绿色殡葬方式;推动殡葬改革不断深入,坚决杜绝土葬问题发生,推广济阳县农村殡葬改革管理方式;加强遗体的运输、管理工作,探索建立殡葬服务专线,第一时间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殡葬服务。
6、进一步实施“省心工程”,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体系。继续组织好全市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开展社会组织送医、送药、送科技、送培训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社会组织“网上审批”和“网上年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市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意见》、《市行业协会职能承接办法》、《市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实施意见》、《市行业协会商会评估办法》、《市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意见》,落实和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职业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开展地名理论文化研究,加大乡镇地名标志设置力度,完成国家地名数据库上报工作,编辑出版《市地名图集》,提高地名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地名规划编制、论证、报批工作,提高地名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行政区域界线管理规范性文件,推动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开展。推行福彩专卖制度,加强福彩投注站规范化建设;培育福彩销售增长点,努力扩大福利彩票发行量;进一步发挥福彩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方面的作用,做大做强“福彩百千助学”品牌。
7、进一步实施“安心工程”,完善双拥共建工作体系。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为契机,建立完善各项双拥共建工作长效机制。加强拥军“窗口”建设,各县(市)区都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和“文化进军营”等活动,推出双拥一条街、双拥典型和双拥示范点,成立双拥艺术团,在重要地段设立大型双拥宣传牌;协调落实好元旦、春节及“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的走访慰问活动;学习贯彻全省双拥工作社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精神,加快社区双拥工作站、社会化双拥活动基地和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两新”组织拥军工作;积极发挥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调有关成员单位研究出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单位的双拥工作规范性意见,促进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强对双拥模范城(县)的动态管理,出台双拥模范城(县)考评办法,完善创建双拥模范城(县)竞争激励机制。协调部队开展扶贫帮困、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军民共建和谐社区等活动,加大医疗、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互助力度。
- 上一篇:安全生产研讨班讲话
- 下一篇:商品市场改造建设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