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二五就业建设工作规划

时间:2022-12-16 08:43:00

导语:市十二五就业建设工作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十二五就业建设工作规划

一、“十五”时期就业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就业再就业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空前的重视,被列为“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一系列文件,制定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就业再就业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实行联席会议的督查制度,积极开展“两保”和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2001到2004年4年间,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89105人,其中再就业59495人。为9万多名各类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介绍成功人数3万多名。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组织劳务输出近3万名。培训42789人,结业40647人,培训后就业25838人。共计征收失业保险基金17378.78万元(其中清欠2366.71万元),征收率达到94.07%;共支付失业保险待遇12204.09万元,确保了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失业人员档案馆,接收失业人员档案22272卷(转出806卷);2004年末失业保险参保216011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和社区就业实体累计完成总产值92775万元,完成增加值32215万元,实现税利5797万元,吸纳安置9616人。2004年末,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全市有184个社区建立了就业服务工作站。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方面:

1、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市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为社会系统工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支持。二是我市市场就业机制无论是在制度上或是在手段上都日趋完善,为实施“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者“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市场就业观念已基本形成。四是通过多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实践锻炼出了一支熟悉政策熟悉业务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同时积累了丰富听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六是随着政府对就业工作投入的加大,逐步形成覆盖市、区县、街(乡镇)、社区的按就业服务“新三化”要求建立的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并且,就业服务设施更加现代化,制度更加规范化、手段更加科学化。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失业保险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建立市经济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将进一步促进该项事业的发展。

3、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实现,必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给社会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随着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逐步完成,民营经济等新兴经济群体的日益发展,管理也更加规范,再加上社区就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们将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不利方面

1、我市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6万人,而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2万左右,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另外,就业结构上的矛盾也非常严重。

2、随着大城市建设和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失地无业农民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在统筹城乡就业的前提下,政府对就业政策会做有利于失地无业农民适当调整,如贯彻就业平等、提供社会保障等等,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使我市就业供求总量矛盾更加严峻。

3、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大多数是成为失业人员进入社会,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员在社会待业,同样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提供就业岗位。而每年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却是弱项,多年的积累,大量新成长劳动力需要通过技术培训实现就业。

4、在失业保险工作方面,随着改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原有法定参保企业的失业保险基金征收工作将更加困难。部分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在申报时存在参保人数、工资总额、开户银行和帐号等项目少报、瞒报、错报行为,影响基金的征缴。在基金调控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根据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存在一定缺口,基金发放工作将会受到挑战。

5、劳服企业改制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大多数劳服企业无资产,无资金,职工得不到妥善安置,致使企业改制工作难以进行。社区就业工作力度不够。社区就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分工上造成了就业部门主抓社会就业工作,民政部门主抓社区服务业相关工作,而有些部门重视社区服务业发展,忽视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如社区服务业工作有工作经费,而社区就业工作则没有,制约了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

6、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展难。一是申贷时间过长,失业人员反映强烈。二是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不能满足失业人员的小额贷款需求和政策的执行。三是缺乏工作经费,特别是各街(镇)劳动保障所,承担了小额贷款工作的贷前调查和到期贷款的收贷工作,由于缺乏工作经费,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十二五”就业工作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总书记“新三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统领就业服务工作,坚持“肩负民生之本志存就业,坚持以人为本高效服务”的就业服务精神,统筹城乡就业,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就业优先”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逐步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总量;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劳动市场,基本上建立起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快劳务输出产业化的进程。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市就业服务管理体系的市场基础完善、培训基地完善;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水平;努力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少数失业者基本生活有保障并为就业做好准备;社会总体上处于比较充分的就业状态。促进我市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四、发展目标

(一)就业再就业今后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00人(其中:2006至2008年每年新增26000人,2009和2010年每年新增21000人),帮助90000名(每年180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引导和帮助80000名(每年16000名)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市场就业,组织劳务输出125000人(每年25000人,到2010年末全市劳务输出总数达700000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健全,城乡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就业更加充分。到20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就业再就业培训五年组织50000名(每年10000名)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组织3.5万名城镇各类求职人员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其中:2006至2007年每年6500人;2008年7000人;2009至2010年每年7500人)。

(三)失业保险

1、参保人数逐年净增2000人,2010年达到22.30万人。失业保险缴费人数比例逐年上升1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95%,稽核面保持30%以上,失业保险费征缴额逐年上升200万元,2010年度征收额达4800万元。

2、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就业再就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用于保生活与促就业的资金比逐年递增例日趋合理。

(四)劳服企业、社区就业实体“十二五”期间,劳服企业和社区就业领域新开发就业岗位78000个,其中社区就业人数达到67400人。劳服企业、社区就业实体累计总产值达154800万元,增加值达50450万元,税利达8920万元。

1、2006年,总产值达24200万元,增加值8295万元,税利1539万元,社区就业实体达1500个,劳服企业和社区就业领域新开发就业岗位3000个,其中社区就业人数2900人。

2、2007年,总产值达26620万元,增加值8863万元,税利1631万元,社区就业实体达2000个,劳服企业和社区就业领域新开发就业岗位5000个,其中社区就业人数4500人。

3、2008年,总产值达29280万元,增加值9749万元,税利1761万元,社区就业实体达3000个,劳服企业和社区就业领域新开发就业岗位15000个,其中社区就业人数13000人。

4、2009年,总产值达37670万元,增加值11211万元,税利1937万元,社区就业实体达5000个,劳服企业和社区就业领域新开发就业岗位25000个,其中社区就业人22000人。

5、2010年,总产值达37037万元,增加值12332万元,税利2053万元;劳服企业发展达到110个,从业人员达到17222人;社区就业实体达6000个,从业人员达到73967人;劳服企业和社区就业领域新开发就业岗位30000个,其中社区就业人25000人。新增就业78000人,其中社区就业人数达到新增就业人数的80%以上。

五、工作措施

(一)突出重点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1、实行目标责任制。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实施社会系统工程。坚持就业再就业工作联系会制度和督察制度,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

2、贯彻落实“新三化”,狠抓就业服务基础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失业人员登记制度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服务从以往的以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为重点转变为国企、城镇集体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并重。二是实行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实行公共就业服务七统一,真正起到方便服务对象,整合资源,成就品牌的作用。三是提高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素质,改变工作方法,简化办事程序,逐步使工作下移,实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四是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高就业工作透明度,接受全社会监督。

3、加强督促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以扶持政策作为促进就重要手段,按照中央、省就业再就业相关扶持政策,结合自贡实际,有创新地制定有利于促进我市城乡就业的扶持政策,把政策扶持面扩大到集体企业失业职工、再就业救助对象以及失地无业农民。把执行扶持政策效果作为考核相关部门的重要目标。继续实施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成果制度。认真落实好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四项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开发补贴。

4、继续实施再就业救助工程,并使之制度化一是要进一步开展调查,准确掌握救助对象基本情况,建立台账,利用计算机进行动态管理。二是要建立基本救助制度即保生活的救助制度,利用社区平台把生活困难的救助对象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是要继续开展以送岗位为重点的“一走五送”活动,并逐步制度化。四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实施再就业救助的社会系统工程。

5、实行统筹城乡就业,逐步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一是以统筹城乡就业思想来指导就业一体化工作。二是建立城乡劳动者就业平等的政策,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三是制订鼓励我市城乡劳动力跨地区参与竞争就业的措施,特别是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四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打造劳务品牌。

6、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一是劳务输出要走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在保持劳务输出总量和提高劳务输出质量上下功夫。要实现“五个转变”,即由无序性向有序性、有组织性方向转变;由临时性、季节性向固定性、长年性转变;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转变;由体力型逐步向智能型、技能型转变;由周边地区逐步向覆盖全国转变。形成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全方位的劳务输出格局。二是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思路,构建劳务输出职业培训网,广泛开展输出前培训。并根据用工市场需求,搞好储备性培训、合同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力争用1—2年的时间,使90%以上的输出人员都经过相应的职业培训。三是构建劳务输出组织管理网络,县区、乡镇政府、各劳保所要切实担负起和履行好劳务输出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构建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市场供求台帐,依靠准确可靠的务工信息引导有序输出,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并做好对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依法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四是研究制定输出人员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创业指导、政策咨询、技术和创业培训,尤其是在税费减免、土地使用、市场摊位、用电用水、银行贷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五是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力争5年时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设立3到5个劳务输出分公司,10个办事处,走大中城市与向小城镇转移相结合、本地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季节性与常年转移相结合、有组织与自由转移相结合的路子。

(二)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着力点,增强就业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培训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1、加强领导,抓好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再就业培训工作职责,制定相应培训计划,纳入再就业目标任务考核;区县就业服务机构要具体负责就业和再就业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和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具体指导;财政、税务、工商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再就业培训优惠政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参与再就业培训工作,特别是各区县政府要把再就业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来抓。

2、突出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心,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合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和下岗失业人员求职要求的专业、工种开展培训。认真落实政策,抓好创业培训。以提高技能和转变就业观念相结合开展培训。

3、规范和扩大再就业培训基地。坚持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制度化,运作严格规范化,真正为失业人员作好事,作实事,树立政府形象。根据我市再就业培训实际需要发展一批再就业培训基地,扩大再就业培训的覆盖面和培训规模,组织培训集团。每年按规定对已经命名的再就业培训基地进行评估。

4、落实和用好再就业培训政策。继续对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实行免费再就业培训培训;财政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就业训练中心,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其他经确认的机构再就业培训所需经费纳入预算,按规定给予补贴。

5、继续推行就业准入制度。贯彻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和《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为失业人员提供服务,并严格贯彻执行减半收费的规定。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活动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切实为失业人员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

(三)建立日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和调控失业”的功能。

1、狠抓扩面。以非公经济组织扩面为重点,将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从业人员。加大稽核力度,建立企业参保缴费的诚信制度,改革征收体制,做到应收尽收。各级财政要把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列入财政预算。强化失业保险的征缴,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确保失业人员及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待遇。将失地无业农民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建立缴费和享受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制定基金不敷使用时的调剂和各级财政补贴的办法。

2、建立失业保险促就业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补贴办法。建立企业对富余人员采取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储备的补贴办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培训成果制度。建立公益性岗位和公共就业项目补贴办法,实施工资性和社会保险补贴。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

3、建立失业调控制度。完善城乡劳动力失业登记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切实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严格监督和规范企业裁员,切实做好关闭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有效调控失业人数过快增长。使失业人数不超过经济活动人员的5%,缩短失业周期,将失业6个月以上人员所占比例控制在50%以内,调控失业群体出现的时间及分布,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持就业局势的相对稳定。

4、完善失业保险服务体系。建立布局合理、职责明确的市、区县、街镇、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开发和劳动保障事务的综合效能,以人本服务的理念,开展直接面向失业人员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到2006年建立起专门的失业保险服务大厅,为参保单位和失业人员提供参保、缴费、待遇审批、待遇发放一条龙窗口服务。到2010年建立起完善的就业服务计算机网络,实现就业、失业、失业保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工作间的信息共享、互相利用、互相监控的机制。

5、加强基金监管。严格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杜绝违规违纪,实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

(四)以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和社区就业实体为突破口,拓宽就业再就业主渠道,

1、巩固和发展劳服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和利用劳服企业自身的各种优势,促进劳服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主体。拓宽劳服企业向社区和小企业的发展领域,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力量放在开发就业岗位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来,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发就业岗位。

2、进一步加大社区就业工作力度。

(1)政府要把社区就业纳入就业渠道,制定协调统一的社区就业的扶持政策,解决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失业人员的社区创业资金等问题,引导社区就业的发展。

(2)加强组织引导,尝试“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开发服务项目,提供社区就业岗位。

(3)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不断完善社区就业管理,逐步规范社区就业行为。一是整合社区服务的资源,二是制定和实施社区各服务项目的服务标准,三是加强监督与管理,四是培育和规范社区服务企业,使其形成适合社区服务特点的规范的经营运作方式,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3、抓好社区就业重点项目建设。以自流井区为主中心区,以大安、贡井区、沿滩区各主要城镇街道和荣县的旭阳镇、富顺的富世镇为副中心,各劳服企业、各工矿职工居民区为辐射点,突出重点,主副相辅,以点带面。运用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推行创业培训十小额贷款模式,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走创业式就业的路子。以孤寡老人、残疾人、青少年及社区居民为对象,建立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帮扶组、青少年活动室、以及守楼护院的保安巡逻组,开展扶贫扶优、便民利民、婚丧事、家政卫生保洁、初级卫生保健及文化体育服务、青少年及青少年帮救、治安联防服务、社保延续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形成功能完善、内容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4、加强服务工作,

(1)对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就业型企业和社区就业实体的认证,在认定范围方面政策要放宽,尽可能简化认定程序和手续,实施限时服务并指导帮助被认定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

(2)进一步抓好促进劳服企业和社区就业实体发展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3)深入企业搞好现场服务;积极为劳服企业、社区就业实体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交流服务;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社区就业实体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公务员之家

六、工作重点(支撑项目)

(一)建立劳务派遣租赁集团,通过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来拓

展我市的劳务租赁派遣业务,改变企业用人模式。由10个左右租赁、派遣机构组成的劳务派遣专业组织,劳务租赁派遣人数达到每年1-2万人,政府投入年度运行费用40万元。

(二)建立企业就业事务咨询中心。企业就业事务咨询中心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领导的独立的公益性咨询顾问机构,为事业编制由政府投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管理。免费为企业提供多项服务,如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免费咨询服务,免费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指导,包括人员薪酬、人员结构、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事务。由10人左右组成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年度运行费用50万。

(三)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孵化园。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指导和培训,全面提供创业服务,通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促进我市的就业。提供SYB(创业意识培训)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自主创业意识,从主观因素来解决创业问题。提供优质的“一条龙”扶持创业服务,使有创业意识的下岗失业人员轻松得到帮助。通过提供优质的创业场所,给创业者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通过SYB、IYB、EYB培训,培育那些微小的个体经济和小企业,通过各项指导和扶持,使他们有能力来创办自己的事业、企业,改善和扩大企业的发展。总的说来,是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增强他们创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各项扶持办法,给予他们创业的客观优势。整体上就到达通过我们的服务促进他们积极创业,创造并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减少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创业孵化园的服务对象是有创业意愿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其他弱视群体。初步预算创业孵化园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年度运行费:200万。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开发一套多元化、本土化的培训资料,建立一条龙促进创业的工作机制,带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性、开创性的小老板,开发一批新的就业岗位。预计年培训创业人员2000人,年开发2000个就业岗位,吸纳入场创业者1000户,5000人以上。创业孵化园还将对每一户进场者进行年度评估,对经过扶持不见成效的淘汰出孵化园;对经扶持创业达一定势力和规模的,迁出孵化园。每户入场时间最多不超过三年。

(四)组建自贡市就业技术培训集团

组建自贡市就业技术培训集团(以下简称“集团”)。以市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就业训练分中心和再就业培训基地为补充,其他社会民营培训力量参加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实体,为国有、集体、民营相结合的联合体。自收自支、自付盈亏,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直属市就业局领导。集团以各独立的就业训练分中心,再就业培训基地,技术培训学校(社会办学力量)为核算单位,采取独立核算,自付盈亏,集团实行分级考核和核算,统一管理。

集团以市就业训练中心新大楼为基础,按目前常年开设的烹饪、电脑、美容美发、物业管理、家政服务、车工、钳工、焊工、电工、家电维修、电动缝纫等拳头专业组织完善教学设备,配套辅助项目设施,使集团形成5000平方米,具有电化教室、专业课教室、综合教室、专业实习场地齐全,年培训各种专业技术人才12000人的培训规模。总投资1000万元,资金来源:由市再就业解困基金中解决40%,就业转失业再就业资金中解决30%,就业训练中心和再就业培训基地自筹30%,作为就业技术培训集团的筹建资金。

(五)社区就业重点项目。

1、2006年-2008年,建成富台山隧道下岗失业人员免税区和汇东梨园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总投资1200万元,从业人员11000人。

2、2007年,建成露水湾老年公寓、自贡市家政服务中心、市远达物业管理公司。总投资2800万元,从业人员3500人。

3、2010年前,在川矿、电业局、晨光、硬合公司家属区及方冲陆续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总投资1450万元,从业2200人。

(六)组建“富顺县深加工就业开发总公司”。

总公司下设“肉类深加工集团公司”、“综合深加工集团公司”两个集团公司:

1、“肉类深加工集团公司”由两个“基地”和一个加工厂组成。一是以富顺星罗棋布的塘、堰、水库为基础,建立“环保型水产基地”,养殖经济价值高的鲶、鳝、鳖、蛙一类水产品和鸭、鹅等家禽,二是以永年区为中心,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放养鸡、羊、免,再以两个基地产品为原料,兴办肉类加工厂。“肉类深加工集团公司”占水域9000亩,山地5000亩,加工厂40亩。总投资0.8亿。可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从事农副业生产10000人。

2、“综合深加工集团公司”以富顺山地为基础,建果、木、菌生产基地,以及大米、红苕、甘蔗生产基地,形成生产纸、糖、酒、果品以及家具等综合型的农产品深加工公司。

“综合深加工集团公司”规划已成林基地15000亩,新植10000亩,总投资1.2亿。可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约5000人,从事农副业生产1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