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国民经济五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20 01:34:00

导语:区国民经济五年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国民经济五年工作计划

“”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战略机遇期,编制并实施好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回顾

“”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抓住新机遇、建设新”这一工作主题,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较好地完成了“”规划中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呈现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来,全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四园两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老城连片开发、新城分步启动和周边园区建设,实现了规模经济、外向型经济等领域的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预计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0.2亿元,年均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898万元,年均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2亿元,年均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7.3亿元,“九五”时期的4倍,年均增长31%。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改造农村道路100公里,总投资达6500万元。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45∶55调整为35∶6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3676元提高到年的5774元,年均增长9.5%。工业发展的速度与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3家,实现销售收入64.8亿元,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和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以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为突破口,传统三产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华联商业街、润华汽车主题公园、匡山汽车大世界、嘉华购物广场等大型、高档次市场和商贸设施的建设成效显著。新兴服务业态逐步发展,全区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次产业比例由年的5.4∶39.5∶55.1调整为2∶33.7∶64.3。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济南市“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要求,坚持“四高”方针,城市建设管理取得新进展。“”期间,完成城建投资32亿元,比“九五”增长了2倍。相继完成了经六路西延长线、经一路、经十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拓宽改造。建成了经六路跨铁路桥、纬六路道桥、段店立交桥等大型设施。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完成了547条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旧城(村)改造稳步启动,房地产开发势头强劲,“”期间,完成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90亿元,竣工面积420万平方米。老城区重点实施了新世界阳光花园、阳光100、舜承苑等开发项目,新城及周边地区相继实施了实力荣祥、外海城市花园等住宅小区以及前屯、刘庄、大金等村居改造项目建设,实现了从镇村到城市的初步过渡。城市综合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了经十路、二环西路等路段的美化绿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8.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2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期间有所提高。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构筑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现代化省会城市需要的、新型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创了城市管理新局面。

(四)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期间,引进外资企业43家,按新口径测算,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可达6000万美元,比“九五”增长了3倍。通过内引外联,多渠道招商引资,外商投资领域逐步扩大,利用外资呈多元化发展。出口创汇有了新的突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出口企业达58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不断增多,产品覆盖机电、化工、纺织、轻工、农副产品等5大类,近百个品种,辐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区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2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长54.6%。

(五)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事业加快进步。5年来,全区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52项,专利申请量达到265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重视发展农村、学前、民族、特殊教育的同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完成了十二中学、古城中学、南辛庄小学等改造工程。“”期间,教育投入累计达到6亿元,比“九五”增加了1倍。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6万人。文化体育事业不断繁荣,新增健身路径80余条,社区文化活动常年不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公共卫生保障有力,成功战胜非典疫情,积极创建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之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了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就业、再就业和离、退休人员进社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五年安置就业、再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统计、审计、技术监督、安全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执法监督部门认真履行了职能,档案、老龄、侨务、残疾人、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妇女儿童等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坚持依法治区,强化综合治理,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培育树立了一批文明诚信典型。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创出了道德讲坛、小巷文化等15个市级文明创建品牌。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创建、建设和谐社区的经验在全省推广。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发展了西市场诚信社区、青年公园安全社区等品牌,形成了“一街一特色、一居一品牌”的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等各个领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广泛开展了“双拥”共建活动,保持了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区荣誉称号。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有效。坚持依法治区,强化综合整治措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卓有成效,社会持续稳定,城乡人民安居乐业。

“”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区域经济总量相对较小,部分产业和行业对财政的贡献度偏低。二是城市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城市化步伐急需加快。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优势不明显,名企名牌产品较少。四是对外开放步伐较为缓慢,经济外向度不高,利用外资规模小。五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待于加强,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改善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时期内着力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环境。

“”时期,是我区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我们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各种压力的挑战。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投资需求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将进入一个快速变动和不断优化的时期,适应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及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将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规模展开,济南市提出了“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思路,实施“四沿”带动,城市建设进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轨道。西部新城建设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政策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张庄军用机场搬迁进度加快,腊山新区建设逐步启动。发展空间广阔,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必将为我区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带来新的重大的战略机遇。同时,宏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也给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区域竞争日益加剧,能源、生态、环境条件的约束,城区改造、村居整合任务艰巨等压力。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善于应对,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

“”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牢牢抓住发展这第一要务,进一步深化拓展“四园两区”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老城连片开发、新区分步启动和周边园区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在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城市建设、社会发展上实现较大突破,努力把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省会城区。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全局性的高度构建经济结构的总体框架,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优化。加强统一规划,注重资源整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合理优化布局,完善统一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区域竞争力。

三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区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

四是坚持新型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基础地位的作用,在培植主导产业和提升名企名品上,实施大的突破。

五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推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六是坚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和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实现政府从经济管理者向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转变。

(三)发展目标

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跃。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6.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7%,到2010年达到18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3%,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2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36∶62.7。

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到2010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5.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6平方米。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城市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6.7%,达到14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达到40亿元。利税年均增长9%,达到5亿元。过亿元企业达15家。

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到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到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2.4亿美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28项。申请专利2800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9%。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两镇、四新办全部达到市级教育示范乡镇,并积极争创“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卫生、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5‰左右。

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就业、再就业岗位继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8%,到2010年达到8500元。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治安良好。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三、发展布局

“”时期,按照济南市实施“四沿”带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区将进入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结合全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以充分发挥我区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突出规模效应和空间集聚效应,规划和调整好区域发展布局,对于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加强产业支撑、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能力为原则,积极引进、引办规模项目,加快各类市场的更新换代和业态升级,高标准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西市场商贸区、现代化物流园区、黄河生态休闲度假区和经十路、二环西路“三区、两带”的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按照工业园、民营科技产业园和经十西路西部产业带“两园一带”的总体布局,突出园区建设、企业膨胀、科技创新。着力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装备、非金属材料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五大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推进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稳定优化第一产业。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村城市化建设。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坚持以工促农,以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农业,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四园两区”发展思路,即:现代物流园、工业园、汽车经济园、都市经济园、西市场商贸区、腊山新区。

(一)现代物流园。充分利用经十路西部紧邻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及铁路济南编组站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化物流业,实现胶济产业带与京津塘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沿线产业带的产业对接。在东至京福高速公路,西至铁路编组站,南至经十西路,北至小清河区域内,规划建设面积7.7平方公里的山东国际物流项目。以“现代化、国际化、人文化、高标准”为规划建设理念,布局为现代综合作业区、国际物流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科创区、现代国际物流包装加工区、文化休闲景观区、高档居住区等六大功能区块。采用自动识别分拣传输、自动包装两大操作流水线做支持,铺设全球物流、运力调度、商务配送、包装与分拣自控、仓储与搬运控制、物流管理等六大信息网络。力争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流产业园区。

(二)工业园。在东至京福高速公路,西至津浦铁路,北至黄河,南至小清河,规划建设面积13平方公里,发展工业园区。加快相关产业向园区的集中、转移和整合,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和竞争优势,为传统粗放型工业向以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搭建新的平台,形成“两园一带”发展格局。工业园片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尽快打通园区直通经十西路的跃进坝路。立足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的引进,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民营科技产业园区:以新沙、南沙、李家寺等7个村为重点区域,以孵化器和留学生创业园为依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拓展产业园发展空间。一带(经十西路经济产业带):以经十西路为中轴线,小李、大李、新庞、河圈、古城和河王六个村为基地,重汽特种车公司、红旗凯沃特公司、沃尔达公司、润华集团四家企业为依托,以军用车、油罐车、半挂车、车轴为主打产品,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业。并随着现代物流园区的先期启动,积极在园区内发展、建设、引进为园区服务的包装及加工企业,打造西部品牌工业基地。

(三)汽车经济园。以经十路、二环西路沿线为发展重点,依托汽车大道,整合相关产业。以现有的鲁滨汽车、红旗凯沃特、中国重汽、沃尔达汽车、润华汽车、匡山汽车大世界等企业集团为龙头,结合未来几年的发展,建设集汽车制造、改装、配件生产、销售、汽车文化、信息、汽车俱乐部多功能为一体的省内最大的汽车城。依托润华集团等龙头企业,突出产业特色健全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汽车园区的总体规划,积极构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汽车核心市场和集散地。

(四)都市经济园。依托不同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省会经济的新路子,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定位、综合配套的原则,突出社区资源的优化整合,进一步拓展都市经济平台。对辖区各类闲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依托社区信息、人才、资金、加工等社会资源,以劳动、技术密集型和研发加工型产业为主体,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项目发展都市经济。进一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向“空间”和“高度”要效益。结合经一路、经十路等道路的沿线开发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商务楼、写字楼,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引进一批专业性、集聚性、拉动性强的总部型现代服务企业,使其成为全区培植固定税源、发展区域经济、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

(五)西市场商贸区。把发展西市场商贸区作为济南西部商贸区域形象的标志摆到重要位置,努力打造都市经济品牌,发展多种服务功能商业。以经二路华联商业街为中轴,向东延伸至纬六路,向西至纬十二路西侧南、北片区,沿经一路向北至津浦铁路。以老城连片开发和经一路打通改造为契机,加快西市场商贸区的综合改造、规模膨胀和形象提升,重点在业态调整、功能开发上下功夫,延伸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完善经营服务功能,努力将其建成济南西部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到“”末,新增营业面积30万平方米。

(六)腊山新区。以二环西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两侧,以新济南站为依托,规划形成以物流、商务、金融产业为支撑,突出行政、商住、文化特色的腊山新区。结合段店立交文化广场,担山立交绿化美化工程及沿线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都市型产业,有效吸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管理中心等入驻发展,以现代配套商务为新型业态,应对东部崛起,顺延都市繁华,链接大学新城,沿经十路向南北辐射。突出规模效应和空间集聚效应,不断提高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效提升。积极发展黄河生态休闲度假区,对黄河沿线进行低密度、大绿化、生态保护性开发,公共绿地区域以外重点发展休闲等服务业,构建起完善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体系。积极搞好腊山居住片区,以腊山以南,市中区界以北,玉符河以西,高标准建设大型经济实用房和高档居住区,为大规模旧城改造提供充足房源,有效提高济南市西部的居住生活质量。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围绕实现新时期全区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

(一)创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以加强产业支撑、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能力为目标,加速第三产业由外延式向内涵式、高档次发展的转变。壮大骨干市场规模,加快传统商贸流通业的改造和业态升级。围绕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物流、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1、发展商贸流通业。

以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区为发展目标,以结构升级为突破口,进一步调整完善业态结构,推进商业基础设施布局的战略调整。一是改造和提升商贸设施。坚持服务城市,膨胀规模,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引进、引办规模项目,不断完善城区服务功能。以老城连片开发改造为契机,加快西市场商贸区的综合改造、规模膨胀和形象提升。充分发挥华联商业街向经一路沿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其建成济南西部集经营、仓储、美食、娱乐为一体的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进一步规范匡山服装城、段店汽配城、张庄汽配市场等专业市场经营秩序,调整铺位设置布局,加大硬件设施更新,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和新型营销方式。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方式和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以连锁商业为主题的零售体系、以专业市场为主题的批发体系和以总、总经销为主体的采购体系,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兴业态,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商业网络。积极采用以计算机订货系统、网络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手段,形成现代化硬件设施与现代化软件建设相匹配的现代商业新格局,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管理水平。

2、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结合腊山新区规划和功能定位,以二环西路和经十路为轴心,加快发展山东现代物流园基地建设。加大与浙江现代集团、美国克么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协作力度。在实施好信息中心、管理中枢工程项目的同时建设好物流发送、配送中心项目。提升现有物流企业档次水平。对全区具有相当规模的博远、华东等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引导,整合物流资源,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其向专业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全区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物流产业群和物流品牌。

房地产业。抓住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搞好腊山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完善,具有一定超前性和示范性的大中型商居组团。加快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开发高中低档商品住房,形成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抓好新世界阳光花园、阳光100国际新城、现代中央花园等开发项目。培育发展房地产二、三级市场,促进房地产的交易,规范发展房地产经营交易中介机构和物业管理公司,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旅游业。突出独特城市风貌、优美自然风光特色,以黄河为依托,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突出生态旅游观光。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丰富且无污染,离市区近的优势,规划实施好沿黄生态休闲度假区的建设。建设美里湖、玉清湖、跃进湖三个生态休闲度假区,形成“春观柳、夏赏荷、秋垂钓、冬洗温泉、假日旅游”的特色风景区。进一步搞好腊山、匡山、美里湖、黄河森林风景区建设,使其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信息服务业。围绕建设数字化泉城的要求,加快我区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完善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着力培养和树立一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典型,加大扶持力度,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提高我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社区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社区服务与物业服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和管理覆盖面,尽快使其成为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行业。积极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卫生等便民利民服务,发展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社区救助和福利服务。建立和完善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促进全区社区服务业全面发展。

(二)坚持“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重点企业为依托,整合现有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自主创新,努力培植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后备规模企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水平。

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过企业联合重组、技术进步、国内外市场开拓、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形成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技术装备先进的重型特种车、摩托车及汽车配件、铁路货运特种车及配件的工业生产体系。汽车专用车生产。以重汽集团特种车公司、红旗-凯沃特公司为龙头企业,走规模化发展路子,重点发展军用、半挂、油罐、消防、厢式货车等特种车和改装车。汽车零部件生产。以轿车车轴、汽车空调、汽车低温装置为主打产品,重点抓好沃尔达公司、汽配厂、新金发公司等企业,推动企业由机械产品配件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化。摩托车生产。以隆昌、豪达公司为基础,重点搞好二轮、三轮摩托和四轮休闲摩托的生产。铁路运输设备及配件制造。以济南机车车辆厂、同力达车辆配件厂、济南铁路局配件厂为龙头,重点发展铁路货运特种车和机车配件两大类产品。

2、机械装备制造业。机床工业。以济南二机床集团为依托,在保持全钢机械压力机系列锻压设备、数控龙门式膛铣床系列产品国内市场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利用外资力度,重点发展高效、大型、精密、专用数控机床。通用设备制造。重点抓好砖瓦机械厂等企业,大力发展功能先进的微机控制机电一体化试验设备等通用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九阳、二变公司为核心企业,加快融资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九阳公司要确保家用豆浆机国际第一品牌,加快商用豆浆机和高档电磁炉的研制开发。变压器产品要以节能、低噪音、免维护变压器和平式变压器为重点迅速膨胀规模。

3、非金属材料制造业。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墙体装饰材料,改善产品结构,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最终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污染低的群体产业。重点发展滑动水口、铝塑板、塑钢门窗、商品砼、砌块砖、桥梁板等产品。

4、食品加工业。从农副产品的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入手,向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纵深发展,形成以市场带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格局。粮食加工及糕点制造。发挥“民天”、“冠中华盛”品牌优势,大力推进工艺调整与改造,加快产业化进程。重点抓好民天面粉、宝昊粮油和华盛食品公司。蔬菜加工业。以樱龙、丰农、汇川等企业为基础,在巩固原有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做好浓缩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市场打开局面,该行业年出口创汇总额力争达到4000万美元。肉制品加工。以技术进步为先导,推广连锁经营方式,加快产业规模化程度推进,重点发展以福德、富康为首的肉制品业。

5、生物技术业。加大与科研部门的合作,积极研制开发高效、无毒、广谱抗菌的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的生物用药和防治禽病的兽药两大类产品。以健康药业、东方药业、泉城制药、光明兽药、科隆博奥等企业为龙头,不断提高东方活血膏、麝香壮骨膏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国家一类生物制剂“咽炎灵”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生产,中成药向现代化产品和缓释、控释制剂两个领域发展。不断提高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尽快形成品牌优势。

(三)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和精种特养三大特色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搞好吴家堡文明生态镇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农村城市化格局。

1、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坚持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和落实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以水利为基础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水资源保障、防洪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治理“三大体系”。搞好玉符河湿地保护项目建设。“”期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农村学校无危房、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体娱乐场所。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在“”期间完成“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继续搞好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实施防洪、灌排等工程。

2、加快农业结构和农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围绕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以主要公路、铁路、河流为主体的生态体系保护网络,提高全区林木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以黄河为依托,突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黄河休闲生态区,发展特色农业。以小清河两岸、京福高速以西为无公害产品种植区域,搞好大米、白莲藕、食用菌无公害产品种植。积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培植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重点搞好丰农、樱龙、福德等龙头企业,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抓好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中心等项目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互动,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农村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实施新农村社区化建设工程,加强社区服务管理。走新农村建设多元化道路,结合济南市城市规划,积极推进村庄整合和迁村并点,对区域内农村居民点进行迁并整治,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从农村实际出发,以生态村整治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搞好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吴家堡镇为主线,积极搞好文明生态镇及和谐特色村。加快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努力创造农村人与人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到2010年,90%的村居基本达到文明村居的标准。

(四)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搞好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以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为目标,坚持“四高”方针,围绕全区经济发展和建设大局,搞好老城、新城和周边三大板块规划设计,高标准进行城市改造、新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积极配合支持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路网建设,积极实施城市快速路公交(BRT)段改造工程,搞好经十一路、阳光新路、跃进坝路、现代物流大道、党杨路、大学城等道路的拓宽及综合改造工程。积极实施济南市“四沿”带动战略,围绕综合整治,建设好段店立交周边改造、担山立交绿化等区域标志性工程,绿化、美化小清河、玉符河、腊山河以及玉清湖水库,搞好腊山公园和峨嵋山公园。全力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完成西市场、中大、省立医院周边等老城棚户区综合改造任务,实施张庄机场搬迁,适时启动西部新区开发。抓好段店村、大金村、匡山村等旧村改造工程,论证和策划好腊山居住片区建设,积极促进村庄整合,实现集中连片商居组团建设。高效能搞好城市综合管理。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和“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城市管理各项法律及规章制度。理顺城市管理范围,将京福高速公路以东整个区域全部纳入城市管理的范畴。到2010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5.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6平方米,城市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五)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努力扩大出口创汇规模。“”期间,加快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植一批知名出口品牌,努力提高外贸出口的效益和水平,继续扩大传统优势规模,抓好丰农、樱龙、成林塑胶、九阳等农产品、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出口大户,积极拓展出口产品新领域,形成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抓好培植载体建设。依托两园载体功能、片区改造开发,大力引进引办工业型、出口型、加工贸易型外资项目,实现产品国外包销,培植形成一批稳固的出口创汇基地。到“”末,外贸出口达到2.4亿美元,年均增长15%,实现出口额1000万美元的企业5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境外兴业,不断带动我区产品出口。

2、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抓住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外商投资者普遍看好山东,看好济南的有利时机,在利用外资上实现大的突破,抓住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围绕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创汇能力和综合实力,将引进外资落实到制造业、商贸服务业和农业等重点领域。到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2亿美元,年均增长15%,力争引进千万美元的外资制造业大项目8个,500万美元的创汇外资项目5个。挖掘企业现有资源,积极鼓励隆昌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走与外商合资、合作的路子。结合新区建设,在片区开发改造和加快片区土地招拍挂的速度上做文章。重点搞好香港新世界公司开发中大槐树南区项目、香港群盛集团房地产开发项目、香港宏润段店集贸市场改造项目、加拿大世纪汇川等项目。引进大的国际连锁企业,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运用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装备、工艺、技术进行更新、改造和提升。

(六)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突出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的推动力。突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原则,把握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积极实施产学研工程,支持大学在我区建立博士、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要把科技投入作为最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和生产性投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提高企业和个人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构筑多层次的全民教育体系。全区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继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争取再有两所学校跨入省级规范化学校行列。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搞好二十中与三中整合以及营东小学与槐南小学扩建并校工程,完成中学改造和阳光小学的建设。继续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新建段店、小饮马、美里湖第二小学,扩建大金庄、周官屯等小学。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三年内农村教育水平逐渐提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到2010年,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机制灵活、开放多元,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具有区特色的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3、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步伐。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拓宽人才成才渠道,扩大人才市场服务范围,开拓服务领域,完善以人事为主体的服务内容,为企业提供人才引入服务,拓宽人事管理新领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开办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教育培训,引导园区、企业、行业组织参与多层次的商贸流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企业、城市建设与社区发展、现代农业、传统特色产业培训,构建适应现有人才不同知识结构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和一流人才。培养适用性、实用性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及一支技术熟练的工人队伍。

4、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现代文化和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为主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为目标,搞好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时期,城区社区体育设施达到100%,80%的村建有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举办好区第七届全区运动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促进作用。

5、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全面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改革管理体制,传染病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综合卫生防病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对全区居民的全面覆盖。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医疗设施建设,区级综合医院达到功能齐全,满足辖区内基本医疗的需求。要通过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两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推动社会互助,加快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全区居民健康水平。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完善劳动社区平台建设,增强法制意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探索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评价系统和考核办法,完善目标责任制和内部管理服务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对失业基金的管理,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稳定完善工伤保险,继续实施生育保险,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向街道和社区延伸。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和城镇低保,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社会困难群体保障问题。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7、进一步扩大就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高度重视、关心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工作,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做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和离退休人员进社区的服务工作。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作为再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提供即时岗位援助等多种帮助,满足多层次需求。做好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动输出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千方百计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更多岗位和机会。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促进人口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及国家“一法三规”的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大力提倡“关爱女孩”行动,搞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现行的生育政策,积极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实行晚婚晚育,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强化妇女儿童保健制度和设施建设。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健全老年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保护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作为全区发展的基本策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继续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建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设立重点区域烟尘控制区,重点消减PM10等细颗粒污染物。加强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促使其废水在全面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减排放总量,促进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大对噪声污染的控制和管理,创建噪声达标区、“安静居住小区”,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秸秆禁烧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逐年递增。

节约保护土地资源。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对土地资源实行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控制农村居民点外延扩张,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鼓励有条件的村镇通过改造、迁并,将适宜耕种的土地调整出来复垦、还耕。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使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有序。坚持开源节流,兴利除害的方针,合理开采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城区。

(八)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强城区文明建设。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出发点,以整合社区资源、建设文明社区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和争做文明市民活动。着力抓好诚信商务和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健全国民经济动员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干部群众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以保障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邪教组织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化法制教育,不断健全和完善治安防范体系,严格依法办事,妥善处理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化基层建设,加强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及时预防和化解各类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着力打造“平安”。加强安全监控和管理,严防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让我们全区上下紧密团结在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努力完成“”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