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发展生态特色工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04 02:13:00
导语:县发展生态特色工业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提出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继东南沿海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县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抢抓这一机遇,动员全县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努力把靖宇建设成生态特色工业示范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与自然资源
我县地处长*腹地,生态资源良好,环境系统完整,可恢复性强,是全省生态建设中等示范城市。
森林资源??全县有林地面积2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4.2%,活立木蓄积量为3000万立方米。
经济动植物资源??全县野生动物35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700余种,野生食用植物200余种,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主产区,是“中国西洋参之乡”和“中国西洋参种源基地”。
矿产资源??全县已发现矿产30余种。其中有优质矿泉水水源地47处,日涌量达15.1万吨,是“中国长*靖宇矿泉城”。煤炭资源丰富,远景储量1.5亿吨,普查储量7800万吨,精查2468万吨,原煤年产达到45万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此外,还有金、铁、铜、硅藻土、泥炭、石灰岩、火山渣等矿产资源。
水能资源??境内属松花江流域,共有大小河流31条,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5.2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量9万千瓦,已开发1.3万千瓦。
旅游资源??有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湖库区、龙湾湖、赢海景区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及农夫山泉、娃哈哈、西洋参工业园区,具有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
(二)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克难攻坚,艰苦创业,使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立足资源开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力打造矿泉城品牌,引进了农夫山泉、娃哈哈等知名企业落户靖宇,初步形成了以矿泉水为支撑,以医药、冶炼、绿色食品为优势的生态资源工业经济体系。2003年,靖宇县生产总值652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2200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59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385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146万元,人均储蓄存款5059元;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3.2平方米和8.2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3年,开工建设了宇辉地方铁路,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公里,“一横二纵四出口”公路建设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中心城镇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工资、养老金、民政优扶等资金的基本保付,保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主要矛盾和问题
靖宇经济发展既有历史形成和积累的矛盾,也有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缺口较大。靖宇属后发展县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到2003年,靖宇县生产总值仅实现6520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28元,比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3627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3.6∶37.9∶28.5,由于二产业总量规模小,没有形成对三产业的有效牵动,致使三产业发展滞后。全县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仅有农夫山泉、娃哈哈、西洋参集团和东林冶炼4户,特别是境内没有大型中省直企业,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入不敷出,2003年全县当年财政资金缺口达到3371万元,累计资金缺口达到6814万元,县、乡两级财政的困难困扰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2、传统主导产业衰退,新型产业支撑作用没有突出显现。在“八五”前后,林参产业是我县的主导产业,由于多年来对林木的过量采伐和参林矛盾加剧,致使这两大产业逐年衰退,产量下降,效益下滑。林参两大产业由“八五”期间年均占全县GDP的65%,下降到目前的24%,木材采伐量由最高年份的2.3万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0.8万立方米,人参产量由最高年份的1042万公斤,下降到目前的657万公斤。医药、冶炼、矿产等新型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到2003年,医药、冶炼、矿产、矿泉水四大工业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县GDP比重的17%,支撑拉动作用仍不十分明显。
3、资源转化层次低,开发利用不充分。现有工业企业“原材料”型产品多,产业链条短,效益流失严重。煤炭100%作为原料输出,中草药材加工转化率仅为24%,木材加工占原木采伐量仅为21.2%;目前全县矿产资源开发仅占11.2%,水能利用率为14.4%,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4、所有制结构不优,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由于历史和体制等诸多原因,我县工业经济不仅总量小,而且所有制结构矛盾突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经济总比重过高,民营经济发展明显不足,没有形成自主增长机制。企业改制面临较大困难,全县仍有9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没有转制。
5、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到2003年末,全县下岗失业人员达到955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仅占45%,全县每年需就业和再就业岗位与可提供及新增的就业岗位之差为4050个,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较大。目前全县企业职工实际参加养老保险7000人,参保率为64%,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57%和30%,全县每年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约800万元。全县城镇纳入动态“低保”对象14778人,农村约有1.5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
此外,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人才十分匮乏,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和“官本位”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仍较严重,行为方式、工作方法及发展环境还不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站位不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不强。
二、发展生态特色工业总体构想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发展生态特色工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靖宇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兴县、企业富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依托资源优势,面向两个市场,抓住机遇,突出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矿泉饮品、矿产能源冶炼、现代中药、绿色农特产品、林木深加工五大产业,矗立产业支柱,形成区域格局,壮大经济实力,努力把靖宇建设成中国著名的长*矿泉城。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依靠市场机制推进生态特色工业发展。
坚持科技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深度开发与发展新型产业并重,注重先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传统产业。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抓好工业经济的同时,促进农业和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实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经济与社会同发展。
坚持争取外援和发挥自身优势并举,挖掘内部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一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发展与建设并重,抓好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解决再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在发展壮大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紧密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体制结构、领导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促进和保障发展生态特色工业目标的实现。
(三)规划目标
从2004年起到2010年,把靖宇建设成全国著名的矿泉城,并形成以矿泉饮品、矿产能源冶炼、现代中药、绿色农特产品加工及林木深加工五大产业为支撑的生态特色工业产业基地。
到2010年,靖宇县生产总值达到185000万元,年均增长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00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实现在全省位次前移;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19∶59∶22;财政收入达到15000万元,年均增长18.4%;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7.6%;全社会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000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亿元。
围绕这一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4至2005年,生态特色工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抢抓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政策机遇,立足资源开发,盘活存量,扩充总量,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初步建成3?5个有发展前途且较大规模的新型产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05年,靖宇县生产总值达到82000万元,年均增长12%,工业增加值达到29000万元,年均增长27%;财政收入达到6000万元,年均增长14.2%;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第二阶段:2005至2007年,生态特色工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靖宇县生产总值达到1*000万元,以2000年为基数,提前3年翻番,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到47000万元,年均增长27%;财政收入达到10000万元,年均增长21.4%;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矿泉饮品、矿产能源冶炼、现代中药、绿色农特产品加工及林木深加工产业为重点的新型经济支撑体系建设具备一定规模。
第三阶段:20*至2010年,全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规划目标基本实现。新型生态特色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的56.2%,对地方财政贡献率比重达到80%以上。国有经济完成战略性调整目标,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0%以上,全社会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000个,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发展生态特色工业的产业布局
围绕建设生态特色工业总体目标,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政策机遇,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全力打造生态特色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矿泉饮品业
依托“中国长*靖宇矿泉城”和“吉林长*矿泉水基地”这一命名,加快发展矿泉饮品业,扩大生产规模,打响矿泉品牌,提升靖宇矿泉城知名度,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矿泉饮品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县矿泉饮品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吨,增加值达到4.4亿元,占全县GDP比重的24%,我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矿泉饮品生产基地。
做大做强农夫山泉、娃哈哈两大企业。继续加大对农夫山泉、娃哈哈两大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建设与两户企业相配套的蓝莓、胡萝卜等原料基地,延伸产业链条,促使企业加快技改步伐,扩大规模,增产增效。实施农夫山泉年产15万吨农夫果园生产线项目建设,使农夫山泉饮品年生产规模达到45万吨。加强与娃哈哈总部的联系与沟通,通过争取政策支持,促使娃哈哈早日进行技术改造,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的矿泉系列饮品生产线,使娃哈哈矿泉饮品年生产规模达到42万吨。
积极盘活做大吉源、德亚、双龙泉等小型矿泉水企业。加强与长*酒业、长春亚泰等企业的联姻与合作,使小企业攀高结贵,扩大生产规模,改良生产和经营网络,创造知名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继续引进大财团、大企业到我县投资建厂,扩大矿泉饮品生产规模,提高我县矿泉饮品在国内外竞争力。要立足矿泉资源,加强与康师傅、雀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力争在2005年前后再引进1?2户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落户靖宇。
(二)矿产能源冶炼业
立足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矿产能源冶炼产业,到2010年,矿产能源冶炼工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占全县GDP比重的13%。加大矿产勘探力度,通过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对矿产资源实行规模化和规范化开发,利用招商引资,改造现有龙马煤矿、新宇煤矿,完善生产技术装备,扩大生产规模;在马档矿区5线以北新建一座年产45万吨煤炭矿井;整合全县铁矿资源,新建设一座年产30万吨铁精粉项目。同时,积极规划设计开发金、硅藻土和泥炭土等矿产资源。
水利能源重点搞好装机1.5万千瓦的蒙江电站、装机1.3万千瓦的白江河电站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县地方水电装机总量达到4.6万千瓦。谋划整合水电资源,积极使地方水电业向集团化方向运作。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省、市做好核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把我县建成重要能源基地。
冶炼工业在充分利用拥有工业硅对外贸易出口权的优势基础上,做大做强东林冶炼集团公司工业硅和活性炭项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强强合作,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改进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抓住与大连兵工合作的机遇,积极运作,新建4台9000KVA年产20000吨工业硅电炉,配套烟尘治理同时回收微硅粉10000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利用煤炭资源建设10万千瓦热电厂和年产5万吨工业硅项目,总投资8亿元。到2010年,全县工业硅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配套烟尘治理回收微硅粉2.5万吨,形成煤?电?硅?供热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同时加大研发力度,使工业硅逐步向高科技、精深加工、国际市场方向发展。
(三)现代中药业
依托我县丰富的药材资源,打响“天然、纯正、独特”的长*品牌,建立稳定的具备一定产业规模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符合GAP标准的中药农业、符合GMP标准的中药工业、符合GSP标准中药商业,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骨干、商业为纽带的现代中药产业群。到2010年,现代中药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占全县GDP比重的8%。
建设林下参、刺五加、北柴胡、五味子4大地道中药材保护基地,发展西洋参、吉林人参、林蛙、平贝母、穿龙薯蓣、细辛、北芪、蒲公英等8大人工中药材生产基地。实施参业振兴工程,大力开展农田土、老参地、草炭土种参实验,解决林参矛盾,实现参业可持续发展。依托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国家医药保健品公司及海南养生堂等知名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资源、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运营机制,着力培育具有长*特色、疗效显著、消费者认可度高的专有品牌,以品牌拉动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洋参果消渴胶囊、洋参二醇组皂苷针剂等国家二类新药及洋参蛤什蚂油冲剂、洋参果口服液等新产品的研发进程,积极开发西洋参、皇封参及高丽人参系列产品,努力开拓升白康口服液、人参茎叶皂苷、参苏补肾胶囊、皇封参等健康医药产品。扶持华洋药业、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公司、皇封参股份有限公司等医药重点企业。盘活皇封参股份有限公司存量资产,完成其中成药生产线GMP改造任务,重振皇封参药业。建设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公司、西洋参中药饮片公司、通宝中药萃取科技有限公司、海源中药饮片公司等医药企业GMP生产线。整合医药企业优势资源,设计包装项目,争取将“升白康口服液、人参茎叶皂苷新药开发”、“西洋参、人参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长*中药饮片生产线建设”、“穿龙薯蓣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列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努力把我县的现代中药产业建设成为吉林省重点中药产业基地和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绿色农特产品加工业
顺应21世纪“天然、营养、无公害”的消费趋势,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创新,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和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以山野菜、食用菌、蓝莓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肉食牛、梅花鹿为主的精品畜牧加工业和以林蛙、山鸡、狍为主的绿色精品养殖业,形成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群。到2010年,全县绿色农特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占全县GDP比重的5.8%。
加强山野菜保护地建设,加大山野菜家植、食用菌栽唷⒗遁?耘嗟燃际醯难芯苛Χ取V氐阕銮孔龃罂翟瓷秸渎躺?称菲笠担?プ∑湓谌?形寮衣躺?称芳庸て笠道Π笊瓯ü?依瞎ひ祷?馗脑煜钅恐锌毓?1%的优势,使其年产达到3万吨山珍食品,成为*市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抓好蓝莓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蓝莓饮料等项目建设。到2007年,绿色食品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2010年达到15万吨。利用我县丰富的草场资源,实施“草变肉”工程,大力发展以鹿、牛、羊等食草型动物为主的精品畜牧业。推广梅花鹿单公小群配种、黄牛三元杂交冷改、绒山羊改良等技术,优化种群质量。加强特色牧业小区和牧业强乡建设,到2010年,全县特色牧业小区要达到10个以上。梅花鹿、马鹿存栏达到3.3万只,牛存栏达到10万头,羊存栏达到5万只。积极兴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加大与长春皓月,吉林德大等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发鹿及牛羊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畜牧加工业年产值达到2亿元。
(五)林木深加工产业
借助省属森工企业位踞靖宇及周边的地域优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搞好林产品深精加工和综合开发。到2010年,林木深加工产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占全县GDP比重5.4%。通过招商引资,整合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搞好深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林木产品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加工转变,由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转变。吉强木业完成仿古家俱生产线改造;华兴木业完成高细度指接拼板生产线改造,扩大两户林木企业生产规模,增加对外出口贸易额。规范和取缔小炭窑,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退耕还林工程”、“薪炭林工程”三个项目建设进程,充分利用森林采伐剩余物、森林抚育清理物,设计建设年产1万吨工业型炭厂项目,生产工业炭、活性炭、木焦油等产品,实施林炭一体化工程,为工业硅等生产提供充足原料。发展经济林,利用全县6000亩葡萄基地,设计投资6800万元,建设年产2万吨葡萄果汁发酵站项目。同时,积极协调周边森工企业局在我县建设木材精加工企业,扩大林木制品生产规模。
在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同时,抓好旅游、建材、化工等产业,促使旅游业和其他企业发展壮大。旅游业要全力打造“吉林靖宇火山矿泉群国家地质公园”这一平台,重点抓好*湖仁义景区、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龙湾湖、赢海旅游区等景区、景点、景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松花江旅游经济带,形成以观光、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以旅游开发带动生态特色工业发展。建材工业要改造扩建华润建材水泥和泡沫玻璃生产能力,使其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万吨和1万立方米。
全力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其中销售收入3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达到12户,1亿元到3亿元企业达到5户,3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户,培育起“小巨人”重点龙头企业群。
四、发展生态特色工业的措施
按照建设生态特色工业体系的要求,立足资源,借助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优势,引进外资外企外智,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建设一批新型生态工业项目,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弘扬全民创业精神,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创利、勤于创业的氛围。自觉摒弃旧的思维定势和发展理念,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的束缚,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有利时机,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掀起全民“二次创业”热潮,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发展生态特色工业、振兴靖宇经济的伟大事业中。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牵动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生态特色工业,重在项目建设。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我县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全县未来7年项目的规划涉及工业、农业、城建、交通等十几个领域。我们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作为振兴靖宇经济的核心之举,以此挺起工业强县的脊梁。坚持依托资源上项目,在开发资源型项目上求突破;要集中精力上大项目,抓住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不放松,千方百计做成做好;要重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项目,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手合作,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民营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传统产业调整改造和新型生态特色工业项目建设。研究国家投资导向,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选上一批新项目。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增强发展生态特色工业的内在动力,是实现靖宇经济振兴的关键和前提。一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积极稳妥、因企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以股份制、民营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改革。通过实施产权出售、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2004年全部完成改制任务。二是推进实施企业集团战略。整合重组有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提高运行水平和规模能力。按照“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的思路,运作西洋参集团、康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及农户的联合合作。积极探索能源、矿产、冶炼等资产整合重组,做大做强产业。三是加大改制企业规范力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入的行业和领域,给民营经济发展让出作业面。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盘活国有资产,参与新型生态工业项目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不断扩充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扶优促强民营企业。力争7年时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县GDP总量的90%以上,对财政贡献率达到80%以上。争取到2010年涌现一大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纳税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群,发展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纳税超千万元的民营龙头企业。
(四)大力招商引资,全方位扩大开放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努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对外经贸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带动传统产业调整改造和新项目建设。一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宽松环境。要树立诚信和长远观念,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引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加快生态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在做大做强区内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吸引域内外资本向开发区聚集,使开发区成为域外客商投资的“洼地”。二是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资源招商、项目招商、企业招商和市场招商,全方位拓宽招商渠道。选择一批有潜力、有市场,对开辟和拓展我县生态特色工业有重大作用的产业,通过定产品、定企业、定市场、定目标,努力与知名企业联姻合作,培育一批我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龙头产业和骨干企业。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采取行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方式,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把吸引投资同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落实好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要敢奖、重奖,在全县上下形成举县大招商、人人图发展的新局面。
(五)搞好环境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硬环境建设,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打通靖宇大街西出口,扩大城区面积;二是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改造建设青龙河堤北岸,使其成为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三是加快县城东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完成引泉入城三期工程和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五是加快城区集中供热进程,减少城区空气污染。同时,加快龙泉镇和花园口镇等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小城镇带动和幅射功能。下大气力解决靖宇交通的“瓶颈”问题,到2005年,实现宇辉地方铁路竣工通车,利用三年时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努力建成四通八达、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络。加强软环境建设,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整顿市场秩序,改善市场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政府应对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诚信有序的发展环境。做到政策环境宽松、服务环境优化、信誉环境优良、法制环境规范,切实形成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六)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靖宇是一个资源富集地区,又是省政府确定的中等生态城市和吉林靖宇省级自然保护区。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生态特色工业至关重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发展与建设并重,重点实施矿泉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保护工程,严格执行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关条例。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建设薪炭林和加大资源林政管理等多项措施恢复保护区森林系统生物多样性,建设多功能、高效益的人工生态系统。要制定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起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同时,对城市垃圾、工业“三废”和各种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七)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就业、完善保障体系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特色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优先目标。立足创造有利于就业的体制和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和政策,大力推行内抓就业,外抓劳务输出。坚持以资源优势转换开发就业岗位为重点,努力开发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者竞争能力。做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和“金保工程”建设。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扶持,增加保障资金,确保失业人员、低保对象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八)发展科教事业,大力推进人才兴业
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增强科教竞争优势,为建设新型产业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撑。重视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重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