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门年度卫生监管计划

时间:2022-01-06 11:46:00

导语:卫生部门年度卫生监管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卫生部门年度卫生监管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做好卫生“十二五”规划工作,认真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发展合作医疗,筹资10000万元,进一步拓展群众受益面,全面实施门诊统筹,提高群众受益度;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以项目带动发展;继续推进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抓好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卫生服务综合楼、精神病医院住院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实施第二轮卫生院三项建设项目,筹资100万元,创建4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强化村卫生室“三化”体系,创建100个“省级示范村卫生室”;办好居民健康档案全国试点工作,创建成省级居民健康工程先进市;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抓好血防“部省联动”规划的实施;深化医院管理,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开展医疗服务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扩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单位范围,在60%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二是进一步开展基层全科医生及住院医师培训,加大市级医院对口支持乡镇卫生院工作力度。三是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两类单位”全面实行绩效工资。五是探索研究完善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二)巩固发展合作医疗,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

做好门诊统筹,确保门诊统筹工作平稳运行。做好门诊慢性病补偿。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收费和服务行为监管机制,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新农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做好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及监测工作。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高效运转。

(三)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融入武汉“1+8”城市圈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惠互利,相互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格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与城市社区及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相适应、布局合理、直接面向群众,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科学设置、合理布局、调整撤并等方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服务半径和人口数量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划新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新型医疗模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精心打造社区卫生“15分钟服务圈”,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95%,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以上。

(四)加强医政管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抓规章制度落实,抓服务流程改进,抓服务公开透明,抓医药费用控制,提高医院建设与管理水平。二是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制订和完善医疗质量考评体系和绩效管理考评体系,督导各医疗机构建立院级、科级和医务人员自我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各项质控措施得到全面的落实,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减少或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意外的发生。三是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和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增强医务人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加强医患沟通,进一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四是继续组派15名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对口支援3所乡镇卫生院,认真贯彻落实医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积极指导公立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五是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调查、医疗服务信息公示、规范急诊、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评比、突击夜查房、医疗安全培训、医院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研讨、医疗质量点评等载体活动,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试点成果,对适龄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等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完成全市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身体合格的劳动力。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疾病预防工作规范化建设,开展疾控体系绩效评估,促进疾控机构职能转换。建设好市精神病医院,提高精神卫生防治能力。

完善应急工作预案,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相关预案,重点加强学校等高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管理。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深入调研建立独立的卫生应急机构是否可行,充实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开展卫生应急专业培训和演练,健全卫生应急储备机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预警预测,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医疗急救体系专业化建设,继续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

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继续做好艾滋病的检测和筛查工作,加大100%安全套的使用推广力度,推行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强制推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健全艾滋病医疗救治管理体系。继续加强以甲流感、手足口病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继续巩固和扩大地方病防治成果。全面做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积极应对麻风病防治体制改革,做好麻风病防治。开展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爱牙日等慢病防治日的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协调力度,强化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监管。大力开展卫生监督进社区、进农村行动,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实施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完善网上行政许可审批机制的运行和监管。全力加强食物中毒防范和处理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为重点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打击非法行医以及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非医学需要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做好血液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市场监督长效机制。加强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扩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职业病危害、重点人群的监督覆盖面。完善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强化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积极开展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实施育龄妇女增补补服叶酸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推进卫生镇、卫生村和卫生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除“四害”活动。

(六)以“部省联动”为契机,切实加强血吸虫病防治

以村为单位人畜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1%以下村数较上年有所增加、不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为工作目标,以传染源控制为重点,强化人畜同步查治,以182个人群感染率大于1%的流行村为重点,同步推进人畜查治工作,目标人群和耕牛受检率达到90%以上,化疗覆盖率达到98%以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改结合,整村推进血防改厕,确保建设一户、使用一户,保质保量的完成13000座血防改厕任务;加快以机代牛步伐,重点建设后湖、西大垸、高场等3-4个无耕牛乡镇,在部分地区建设一批“无牛村”,逐步从根本上控制耕牛这一主要传染源;进一步做好熊口镇吴家垸村、龙湾镇三合村、张金镇化家湖村和后湖管理区关庙办事处等1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监测工作;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集中投入,大力改善疫区环境,控制人畜感染;完善省部联动工作机制,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血防工作向疫情传播控制目标迈进。

(七)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为全市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筛选推广应用适宜的中医诊疗技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宣传力度。

(八)实施科教兴卫,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

一是将市中心医院、市卫生学校及油田总医院纳入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申报,在全市开展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二是继续实施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在岗医师全科知识脱产集中培训。三是组织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培训,使学员掌握内、外、儿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对基层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能力,提高乡镇卫生院内、外、儿科服务水平。四是继续开办村医业务培训班,组织村医参加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

(九)加强机关作风和卫生行风建设,提高卫生干部队伍形象

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工作。按照责任分工要求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卫生系统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中广泛开展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营造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医务工作者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格观和道德观,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侵蚀。继续抓好卫生系统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防止行业不正之风的“反弹”。大力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积极探索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抓源头、抓根本,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健全和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广泛的监督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把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变成干部的经常的、自觉的行为,形成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