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2-13 04:49:00

导语: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背景

“**”期间*区卫生事业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爱国卫生创建等举措,全区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医疗、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网络,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全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了提升,为我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居民健康水平逐年提高。20*年我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8.14岁,其中男75.18岁,女81.37岁;孕产妇死亡率为28.41/十万,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29‰;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86.9%,农村卫生厕所率达到92.53%;20*年我区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城区”。已累计创建各类卫生镇20个(其中国家卫生镇1个),卫生村115个(其中省级卫生村21个)。

(二)卫生事业投入逐年提高。切实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事业经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共投入1.6亿元。

(三)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全区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成立了区、镇两级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和村均设立了公共卫生管理员和村级联络员;镇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置了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在临平、塘栖、瓶窑、*设立了四个监督分所,同时在区一院建立了杭州市急救中心*分中心,在*、塘栖、瓶窑设立了三个急救站;制定*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各专项业务的应急防控预案,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急救药品储备中心;建立区、镇两级传染病网报专用系统,对法定传染病实施网络直报。我区已建成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公共卫生各项工作指标顺利完成,重点传染病防治各项指标均达到省、市有关要求,20*—20*年,我区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272.78/十万,总体平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成效明显,区卫生监督所被授予全国卫生监督先进集体称号;全面完成了*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的妇幼保健指标。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年全区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年实行全区统筹,统一结算,筹资比例为人均50元(区财政20元,镇乡财政10元,农民缴纳20元)。全区60万农民参保,参合率达到97.25%。保障力度逐年加强,20*年报销比例达到24%。已建立新农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覆盖所有区级医院、镇乡卫生院和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五)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完善。至20*年底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354家,其中区属综合性医院4家(二甲医院1家,二乙医院2家),中医医院1家(二甲中医院),妇幼保健院1家,疾控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区卫生进修学校1家,卫生院29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造基本完成,改造313家村卫生室,建立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年底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4.25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85人,每千人注册护士1.09人;每千人床位数3.29张;全区20*年诊疗数达3571813人次,住院病人46802人次,医院床位周转次数为19.96次,平均住院日10.19天,床位使用率为70.42%。

(六)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全员聘用、评聘分离、综合考评制、档案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举措,理顺内部运行机制。实施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实践并适度开放医疗市场,完成*区第二人民医院和29家镇乡、街道卫生院的产权制度改革,经过几年运行已取得较好效果。

虽然我区卫生事业在“**”期间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尚存差距,突出表现在卫生事业整体推进力度不够,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目前我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基层网络虽已改造,但技术水平和人员结构仍显薄弱;城乡卫生面貌大为改善,但与都市化、现代化新区要求仍有差距;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但农民医疗保障力度仍然不够大。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重视和职责的落实,城乡居民卫生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各级财政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各医疗卫生单位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可以预见,“***”期间将是我区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期。

二、发展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根据卫生强省(市)规划要求,加快卫生强区建设步伐,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努力构筑起“对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保障有力,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可及有效,公共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的保障机制健全,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全面落实”的“大卫生”服务新体系。最终实现卫生事业与全区各项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健康素质的有效提高。

三、卫生发展战略

“***”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发展将围绕《杭州卫生强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0年)》实施“四改联动”解决看病难及公卫优先等六大战略的要求,努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合作医疗保障三大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公共卫生中心大楼建设等六大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提高我区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爱国卫生、无偿献血、科研教育等综合水平,确保居民健康素质指标、社会公平与保障指标、卫生相关效率指标在杭州乃至全省处于领先行列。

四、主要发展指标

依据卫生强省(市)规划指标,结合我区实际实现主要发展指标。

(一)健康素质指标

1、平均期望寿命80岁;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十万以下;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

4、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99%;

5、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

6、卫生监测合格综合指数达85%;

7、农村卫生厕所率达到96%以上。

(二)资源配置与利用指标

8、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达2.0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1.2人以上,千人床位数达4.0张;

9、卫生信息化率达85%,居民15分钟内可达医疗机构比例达95%;

10、政府确保经费的农村公共卫生人员,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区妇保院妇儿保工作人员,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等公共卫生人员数达5/万以上(服务人口);

11、卫技人员高、中、初技术职称结构比例达到1:5:9,拥有硕士以上研究生100名以上,本科800名以上,引进培养中医药人才100名以上;

12、建成区医疗中心、区公共卫生中心、区妇幼保健中心、区中医中药中心和区中医中药陈列馆;

13、做强做大省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疾病预防控制教学与研究基地、省级中医骨伤专科,积极争创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

14、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00项以上,创建1-2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市级重点专科;

15、建成1个以上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杭州市急救中心*分中心,1个省级200强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

16、争创各级文明单位(省级4家、市级15家、区级39家)。

(三)保障指标

17、卫生事业费(含中医事业费)逐年增加,力争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的5.0%,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18、“***”期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额达到200元,可报医药费报销比例达50%;

19、全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经费逐年增加,期末每万居民达到25万元以上;

20、政府确保的公共卫生人员经费到位并逐年增加。

五、卫生发展具体规划

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重点推进农村卫生工作,以项目带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镇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

(一)三大体系建设

1、公共卫生体系

规划目标:按照“强化龙头,充实中间,夯实基础”建设目标,完善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与经济强区相适应、与我区“三大跨越”目标相一致、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要、资源配置合理、反应快速灵敏、运作协调高效、保障严密有力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规划重点:包括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医疗急诊急救等六大部分。

(1)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建立区、镇乡公共卫生委员会,健全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公共卫生职能落实,目标管理到位,考核体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处置实行“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事业单位依法实施”的工作体制。

(2)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网络。构建联结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各区属医院、镇乡(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网络,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和个案管理,建立我区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网络系统。

(3)疾病预防控制。构筑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层次分明、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上下联动。区公共卫生中心大楼项目建设完成,各区属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健全,镇乡、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公共卫生科,人员统一配备。

重点加强对霍乱、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布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区疾控中心建设成为我区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中心,除具体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等公共卫生职能研究、落实和指导外,还要加强国家认可实验室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机制建设,提供全区有效的卫生相关检验和评价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4)卫生监督执法。以区卫生监督所为主体,按“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构建区、镇乡(街道)卫生监督网络。除在“一副三组团”中心镇建立卫生监督分所外,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镇乡另建若干个卫生监督分所。

(5)妇幼保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区妇幼保健院建设成为我区妇幼保健技术中心,各区属医院、镇乡(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妇幼保健人员到位,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的妇幼各项保健指标全面完成。

(6)医疗急诊急救。建立与杭州市急救中心(接入杭州市GPS定位系统)接轨的急诊急救网络,以杭州市急救中心*分中心为依托(区一院内),*、塘栖、瓶窑三个急救站为基础,辐射博陆、乔司、崇贤、獐山、仓前、闲林、良渚、潘板、黄湖等9家急救点的急诊急救体系。同步加强制度、队伍、硬件建设,提高院前、院内急救水平。至2010年,我区急救分中心建筑用房达到1200平方米(区一院内),按照有关规定配备急救车、高档急救设备和区级药品贮备及工作人员,力争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与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优先保障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需求,适度发展特需医疗服务等设置原则,通过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等方法,建立布局合理、覆盖有效、资源优化、主体多元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按“一副三组团”配置,构建区属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医疗网,在经济发展快、人口密集的区域及时新设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我区兴办中医、护理、老年病、康复保健、精神病、临终关怀、美容整形等特色专科医疗机构。

(1)建设区内医疗中心,区一院建设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综合技术处区内领先、心血管等几个专科在杭州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床位数达700张。

(2)区二院、区中医院、区三院发展为组团区域内综合实力最强,能够辐射本区域内所有镇乡的综合性医院,并发挥技术指导和保障作用。区中医院争创三级乙等中医院;区二院、区三院争创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区二院实施病房楼建设;区中医院实施整体迁建工程,在专科方面加强中医中药研究,加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骨伤科)等建设,确保通过周期评估,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扩建中医药陈列馆;区三院在红线规划范围内作进一步的调整。

(3)区五院作为省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专科,争创二级乙等医院,并成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完成行政综合实验楼建设。

(4)区妇保院建设为我区妇幼保健服务功能完善的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床位扩大到200张,承担全区妇幼保健技术服务指导,同时,重点发展妇幼专科医疗技术。

(5)区卫校作为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承担系统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并同步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全面完成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的各项培训任务。

(6)区一院、区二院、区三院、区中医院建立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房),加强全区传染病病区建设,床位数达40张以上,区一院为全区重大传染病收治定点医院,其他区属医院建立感染性疾病科。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精神卫生心理科。

(7)规划建设临平工业区医院、*镇新区医院,对星桥、博陆、勾庄、*、闲林、獐山等卫生院进行新建或扩建。

(8)到2010年,建立健全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阵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各项基本服务有机融合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全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每万人达到25万元以上,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需求。建成省内一流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分别在临平片、塘栖片、瓶窑片、*片建成至少1家*区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7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规范化标准,形成布局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区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率达80%。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

(9)完善特困人群救助,在区五院惠民医院试点基础上,在所有区属医院实行惠民医院政策,对特困家庭实行“十免十减半”的惠民医疗救助,并逐步增加优惠力度。同时,各区属医院、镇乡卫生院开设“爱心门诊”,按不低于5%的比例设置“惠民病床”,努力为外来民工和其他困难群众提供低价、便捷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整合救助资源,区财政按人均3元的标准建立医疗救助资金。通过财政、民政、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解决医院因特殊情况发生的交通事故、集体抢救、绿色通道等原因欠费。对一部分看不起病、进不了救助程序的特困人群发放医疗救助券。

3、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加强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参合意识,将城镇人员未参加城镇医保者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范围,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以农民保障为主,承担大社保职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区、镇乡两级财政继续加大投入,逐步增加参合人员个人年缴费额,“***”期末人均筹资额达到200元,同时,提高报销比例,“***”期末报销比例达到50%。

(2)切实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和结报中心管理,逐步完成与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其他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结报,实现信息管理的全覆盖。

(3)做好每二年一次的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工作。

(二)重点建设项目

“***”期间卫生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共十二项,规划用地555亩左右,建筑面积25.55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以下六项重点项目,其中临平工业区医院项目和*镇金星地块医院项目计划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1、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项目。规划用地50亩,建筑面积9470平方米,2007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2、区一院主体搬迁项目。建设标准为三级综合性医院,座落地点位于南苑街道迎宾路旁,医疗服务范围人口约40万人,规划用地120亩,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

3、区二院病房大楼建设项目。结合*镇旧城改造进度,原地拆建,规划用地10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4、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建设标准为三级中医医院,座落地点在钱江经济开发区(省级)塘栖地块,医疗服务范围人口约30万人,规划用地8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

5、临平工业区医院项目。建设标准为二级综合性医院,医疗服务范围人口约25万人,座落地点在临平经济开发区内,规划用地12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

6、*镇金星地块医院建设项目。建设标准为二级综合性医院,座落地点位于*镇金星地块,医疗服务范围人口约20万人,规划用地80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实施“***”卫生规划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按要求成立各重点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协调“***”卫生规划的全面、高标准落实,确保与我区“***”规划建设的有机结合。

2、明确计划任务。“***”卫生规划是我区今后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任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为确保卫生专项规划顺利实施,有关部门须制订卫生资源配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卫生人力和科教事业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等若干个卫生专项子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根据本规划,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订操作性更强、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多样、运行周期更灵活的年度计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以点及面、以项目带规划,确保总规划的全面完成。

3、落实财政保障。切实加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卫生事业经费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加,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5%以上。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等三项资金足额到位。

4、推进卫生改革。为推进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确保该规划顺利实施,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要努力完善内部人事、分配的运行制度,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业绩、一流的报酬;要进一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等联合举办医院的新路子。

5、健全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和末期,区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新要求,对规划实施和调整提出修订意见,并按规定程序审批。

6、加强规划宣传。卫生专项规划一经批准公布,即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广泛宣传,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同时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形成共同关心和促进卫生规划实施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