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工作计划

时间:2022-01-23 07:05:00

导语:卫生局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卫生局工作计划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体寄生虫和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总称。我市主要有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丝虫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其中,重病区大多集中在偏远、贫困地区,我市曾是有名的疟疫地区,疟疾发病率曾近50%。地方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病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病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长期以来,各地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制定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大力开展普查普治运动,我市地方病大幅度下降。全市自**年以来,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1%以下,**年已全部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丝虫病自**年达到基本消除后,20*年实现全部消除;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全市已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

由于受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截至20*年底,仍有6个县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验收,非碘盐冲销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从1982年至今,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织了4次全市地氟病的查治工作,目前全市饮水型氟中毒涉及9个县、16个病区。全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总感染率达40.43%。此外,地方性砷中毒、布鲁氏菌病的分布状况尚未调查清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流行,加强重点地方病的防治,维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江西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领导、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调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快地方病防治进程。

二、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科学防治。通过改善病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减少并消除各种致病因素;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让群众了解地方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养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主动参与防治工作。加强地方病防治应用性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水平。

(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病流行特点和分布情况以及病区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对群众危害比较大、防治效果比较好的地方病作为防治重点,从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摸清地方病流行情况,采取“先重病区后轻病区、先人群密度大病区后人群密度小病区”的办法,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分阶段安排综合防治项目。

(四)政府领导,齐抓共管。各级政府要将地方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安排经费,确保地方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扎实有效进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合作,发挥作用,推动地方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三、目标

(一)总目标

到2010年,全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地方性氟中毒、疟疾及其它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等疾病的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开展地方性砷中毒、布鲁氏菌病等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具体目标

1、碘缺乏病

(1)20*年,上犹、安远、定南三个已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县,要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2)20*年,于都、石城县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3)2008年,会昌县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4)到2010年,碘缺乏病区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应分别达到90%和85%。

(5)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县(市、区),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保持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地方性氟中毒

(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20*年,全市50%的病区村完成降氟改水工程的新建、修复或改建。到2010年,全市所有病区村完成降氟改水工程的新建、修复或改建。建立起维护改水工程正常运行的机制,保持改水工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到2010年,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

3、地方性砷中毒

20*年,开展地方性砷中毒线索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市的调查方案。

20*年,完成全市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掌握全市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情况,开展改水和改灶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4、丝虫病

做好消除后的监测工作。每1—2年有选择性地在流动人口中或原高发区开展病原学监测。

5、人体重点寄生虫病

(1)疟疾

到2010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继续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做好龙南县国家疟疾监测的工作。

(2)其它人体重点寄生虫病

20*年,开展人体重点寄生虫防治试点工作,制订防治方案。

20*年,全面开展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到2010年,全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感染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6、布鲁氏菌病

20*~20*年,组织开展全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病情监测,强化法制管理

20*年,初步建立起全市地方病病情信息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地方病病情监测系统,加强地方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强化碘缺乏病病情及碘盐监测工作,加大鼠疫、疟疾监测工作力度,开展地方性氟中毒改水改灶防治效果的监测,准确、及时地分析和预测全市地方病病情和流行趋势,为调整防治策略、制订防治规划、开展防治工作、评估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盐业管理条例》、《江西省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等有关防治地方病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使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加强健康教育,加大干预力度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病区群众普遍掌握地方病防治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自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地方病的危害。

根据各县(市、区)地方病病种和防治工作所处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地实施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未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地区,要加强碘盐普及力度,提高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地区,要坚持对碘盐生产、销售和居民用户进行监督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保证消除碘缺乏病工作可持续发展。

地方性氟中毒的地区,要多方筹集资金,认真落实以改水、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并结合农村实际,大力实施改水降氟工程,定期开展病区的病情和环境监测,建立切实可行的改水管理制度。

加强疟疾监测,防止传染源输入,控制疫情的扩散和暴发,降低发病水平。

(三)明确分工负责,实施齐抓共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认真做好防治工作。

卫生部门要及时制订防治工作策略和规划,组织开展防治、监测、健康教育、技术培训和考核评估等工作;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病区范围、病情资料和相关技术支持。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防治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建议,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安排改水工程。

财政部门要安排落实地方病防治所需经费,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市财政要对贫困地区地方病防治项目给予补助,县级财政应予以配套。

盐务部门要加大对碘盐生产、销售网络建设和质量监管,提高缺碘地区合格碘盐的普及率。

水利部门要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改水工作纳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并组织实施。

农业部门要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改炉改灶纳入农业沼气池建设项目。

教育、广电、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做好特需人群补碘的教育工作,预防智力残疾的发生。

工商、质检部门要负责对碘盐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及地方性氟中毒改水、改灶工程的质量监督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要加强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方病防治专业队伍。要进一步开展与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加强研究,提高我市防治工作水平。

五、考核评估

各地每年要进行一次自查,市政府将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每年进行一次抽查,对规划的制订、执行和落实情况以及防治工作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规划目标和各项策略、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