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疾病防治规划

时间:2022-01-20 01:59:00

导语:县疾病防治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疾病防治规划

我县是全省地方病多发区、重病区之一。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大地方病防治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通过“十五”期间的集中攻坚,地方病防治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全县地方病的危害程度极大减轻。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县地方病防治工作,消除其危害,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2010年)的通知》和《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延安市20*-2010年地方病防治规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地方病防治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病区群众的积极性,继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新病例的发生,满足病区群众最基本的健康需要,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建立稳定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经费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本底清楚、网络健全、宣教到位、措施落实”的防治模式,以地方性氟中毒为重点,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巩固和扩大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防治成果,杜绝人间鼠疫发生。到“十一五”末,使我县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布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发病得到稳定控制,达到消除危害目标。

二、任务和工作目标

(一)地方性氟中毒

抓住“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防治饮水型氟砷中毒项目”实施的机遇,对全县饮用水进行水氟监测。到2010年,完成现饮水含氟量在1.5mg/L以上尚未落实改水措施的病区村改水任务。对已建改水工程但水氟含量仍然超标(1.5mg/L以上)的要更换水源,对运行不正常,停用、报废的改水工程要进行修复、重建或改建,使历年改水工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碘缺乏病

1、全县碘盐供应、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碘盐合格率和城乡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保持在90%以上。

2、免费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每年不少于1000例,有效率达到80%以上,治愈率达到50%以上。

3、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三)大骨节病和克山病

l、继续坚持在全县范围内实现硒碘盐防治,覆盖率达到100%,硒碘盐含硒合格率稳定在80%以上。

2、继续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成果。

(四)布病

畜间阳性检出率和重点人群感染率力争降到3.0%以下。

(五)鼠疫

对建华及镰刀湾两乡镇历史鼠疫区进行每年两次的鼠密度监测,野鼠密度单公顷样方盗洞率控制在5%左右。

三、预防控制措施

(一)积极推进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地方病预防控制要坚持因地制宜和综合防治的原则,重点预防控制措施是:实施病区改水,改水措施已落实的村、户,要封闭原高氟、高砷水源。

继续推行硒碘盐配售制,严禁非碘(硒)盐、不合格碘(硒)盐流入市场。为保护胎儿脑发育和智力发育不受缺碘的损害,在保证坚持食用合格碘盐后碘营养水平仍然偏低的孕妇,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一定时期内辅助性补碘措施。认真落实病区换粮、国家安全饮水项目、异地搬迁等有效措施,预防控制新发大骨节病和克山病。

(二)加强病情监测。结合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地方病病情及防治信息网络,加强地方病病情和防治效果监测、碘(硒)盐和室内空气及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检测,准确、及时地分析和预测全县地方病病情和流行趋势、碘(硒)盐质量和氟对空气及水的污染程度,为制订防治计划,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大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把地方病特别是氟中毒、碘缺乏病、布病危害及防治科学知识的传播,作为“十一五”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使地方病的危害和科学防治知识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增强病区群众的健康防病意识,自觉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卫生习惯和传统生活方式。要提高病区中小学校地方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通过学生向家长和社会进行宣传,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四、治疗措施

在已改水病区,对氟中毒病人实施治疗,以缓解临床症,减轻病痛,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人继续采用碘化治疗,辅以其它药品;对大骨节病人适合手术治疗的以实施清理关节游离体为主的手术治疗,还可探索其他有效治疗方法,以缓解病人症状,改善体征,提高劳动能力;对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人,要予以紧急抢救,降低病死率;对部分慢型克山病病人实施治疗管理,改善心脏功能,延长生存时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全县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经费保障”的地方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将地方病防治纳入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全县地方病防治规划和工作项目,将任务指标和工作职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多部门协同工作,共同完成规划任务;落实同级财政预算,保证防治经费按时、足额到位;研究制订促进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政策和措施,督导、检查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对规划的执行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规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指标实现情况,定期组织评估。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和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部门协作,明确工作职责。全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依据规划要求,加强协作,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主动完成属于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任务。

卫生部门要开展病情调查、预防、治疗、监测、环境因素与水质检测、技术培训,实施宣传和健康教育、质量评估、科学研究等,制订防治策略,提出防治措施,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病区范围、病情资料和相关技术支持。

经济发展部门要将地方病防治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规划,安排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计划,并落实相应配套资金;优先安排病区扶贫开发项目。

财政部门要将地方病防治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财政监督,掌握防病效益;对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划拨给贫困地区重大地方病防治项目的补助,要及时予以审批下达,并尽可能简化资金拨付手续。

水利部门要依据卫生部门筛查的高氟、高砷病区村资料,认真进行工程方案论证,编制防氟防砷改水科研报告,并按照先重后轻的原则抓好组织实施。同时,要加强改水工程的建后管理,保证长期受益。

扶贫部门要把扶贫工作与地方病防治相结合,将生存条件差的大骨节病区和无低氟水源的饮水型氟中毒中、重病区的贫困户列为扶贫搬迁对象,优先组织实施;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中,按照当地的实际需要,将地方病防治作为工作内容予以实施。

林业、粮食部门实施的退耕还林项目,要向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区倾斜,使继续实行粮食补助的病区群众利用改变生态环境和食用从异地调入粮食的办法得到防治。

盐业、工商、质监、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碘(硒)盐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管理、质量监督以及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保证全县范围合格硒碘盐的供应,并做好职责范围其它相关工作。

教育、广电、残联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在地方病区中小学健康教育课中要增加地方病防治基本知识教学内容,做好特需人群补碘的教育工作,预防智力残疾的发生。

民政、环保、科技等部门要做好地方病致残和致贫特困户救助、水和空气及土壤等环境因素导致地方病发生的治理及重点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

(三)坚持监督检查,实施依法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督查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验收评估,及时向政府和牵头单位报告工作进度和结果。要严格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审计制度,对截留、挤占、挪用者严肃查处。要加强法制宣传,实施依法治理,保障地方病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四)改善工作条件,提高防治水平。各级政府和经济发展、财政、卫生部门,在安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建设、配备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安排外援合作项目时,要将地方病防治机构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十一五”期间,在各级财政列支的地方病防治专款中,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改善地方病防治管理和专业单位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治水平。要加强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地方病防治专业队伍。要妥善解决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待遇问题,落实好相关政策。

(五)拓宽投资渠道,落实防治资金。县级财政用于地方病防治的经费要根据财政收入增加情况逐年适当增加,在保证地方病防治所必需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提高防治专项经费标准。

根据省市要求,地方病防治经费在原有基础上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辖区人口年人均0.6元、2008年人均0.7元、2009年人均0.8元,到2010年达到辖区人口年人均1元,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专项用于地方病防治工作。同时,要认真落实中、省、市下达的重大地方病防治项目配套经费。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规划要求和各自承担的防治任务,安排相应的防治资金。要按照“渠道不变、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农村沼气建设等资金,实施防氟防砷改水改灶(炉)、病区换粮、异地搬迁等地方病综合防治,集中力量努力消除我县主要地方病的危害。

(六)建立防治效果科学评价体系。要切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由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地方病业务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定期对防治工作经费落实与使用情况、防治措施落实与防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建立防治效果、防治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给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同时,通过这一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对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好的部门、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对未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部门、单位及个人进行批评、通报,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2008年,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将对各地乡镇部门执行规划情况进行中期考核评估,2011年进行终期考核验收。具体考核评估标准由县地病办会同县经济发展局、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另行制订。

各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本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乡镇地方病防治工作具体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