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改观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09 03:13:00

导语:城市面貌改观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面貌改观工作计划

“*”时期,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城市规划,是未来五年*市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引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公共政策,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城市规划,对于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省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建设回顾

(一)规划建设成就。

1997年6月15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做出了“*五年大变样”的重大决策,拉开了加快省会建设的序幕。20*年*月*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指明了省会*长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规划建设新区、改善提升老城的要求,启动了城市建设重大战略调整的进程。20*年6月26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了*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原则同意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发展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市规划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迈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期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奋斗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1.高起点规划。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加大规划编制力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系全局发展的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基础、控制性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力争形成一张统筹全市发展、引导各项建设、便于统一管理的电子规划蓝图。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遵循“政府组织领导、部门行业联动、专家咨询指导、社会公众参与、科学民主决策”的工作思路,按照8个编制步骤,历经几十轮修改完善,先后完成总体规划纲要和文本、23项专项规划、100余张规划图纸,总计400余万字的规划成果。已经市规委会、市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审查通过,正在履行报批程序。

重点地区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以及腊山新区、燕山新区、东部产业带、大学科技园区等10余项重点片区规划。

规划策划与城市设计——完成了经十路发展规划策划、小清河两岸地区规划、铁路沿线综合整治规划、北园大街整治规划、城市绿色隔离带规划等50余项规划成果,以及泉城路商业街环境设计、泉城广场周边、奥体政务中心规划设计等若干项城市设计。

控制性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完成了孙村产业区、出口加工区、唐冶新城、经济开发区、鹊山龙湖等10个片区的控制性规划;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完成泉城广场周边地区、解放阁-舜井街片区、大明湖周边地区、田园新城、柏石峪生态社区等300余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了综合交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供热规划等30余项专业专项规划。

2.高标准建设。实施交通建设、管网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康居建设、名城保护、蓝天保护、河道整治、容貌整治“十大工程”,“*”期间完成城建投资8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是历史上投入最多、成效最大的五年。到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6%,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95平方公里,中心城人口达到290万人,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50公里,城市人均道路达到15.8平方米,绕城高速公路、经十路、燕山立交、经一路、高架路北延、济泺路、工业南路、舜耕路、纬六路道桥、济王路等路桥工程相继竣工。主城区路网更加优化,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主干路网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绕城高速公路大北环线正在加紧建设。铺设各类管线2800公里,*国际机场8万平方米新候机楼及航站区投入使用,玉清湖水库、兴济河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相继建成。

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泉城广场、泉城路商业街、燕山健身广场、国际会展中心、*大厦等重点工程建成使用;城市住宅建设加快,新建住宅1254万平方米,一批高品质的住宅区相继建成;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临港开发区、高校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发展迅速,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绿化工程,加强城区及周边道路、荒山、平原、河渠绿化,新增绿地1479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实施蓝天保护工程,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率达到72%;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完成玉绣河一期、工商河等河道整治,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

城市面貌显着改观——完成2300余条背街小巷整治,实现了“路平、灯亮、水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施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植物园、环城公园、城市主干路和铁路沿线等一系列整治改造工程,加强泉群、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和景区建设,实现泉水连年喷涌,老城面貌发生显着变化,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3.高效能管理。坚持改革和创新,城市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步入健康发展、高效运营的新阶段。

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规划决策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了市规划委员会,完善了专家咨询制度和规划公示制度,初步建立了城乡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

探索“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城市运营体制——完善重点工程管理体制,坚持项目法人制、项目策划制、专家评审制、招标投标制等八项制度。完善城建投融资体系,建立10个投融资平台,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市场化融资支撑。

创新城区管理和城市综合执法体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城市综合执法。

大规模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道路街巷整治、重点区域整治、违规建设整治、城市村居整治、交通秩序整治、生态环保整治、交通沿线整治、村镇容貌整治等八项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了城乡整体环境。

(二)存在问题。

尽管*市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1.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分散,发展缓慢,中心城市极化发展,对周围县市、乡镇带动作用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影响了全市城镇化、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城乡建设和管理的统筹协调。

2.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明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形势严峻。*是资源较为紧张的城市,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资源制约因素将日益突出;加之城市建设的蔓延扩张、农村建设活动的自发无序发展以及城市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土地利用粗放等,使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3.旧城功能高度集聚,中心城布局亟待调整优化。城市功能高度集聚于旧城狭窄的空间内,省市级行政办公、商贸金融、体育文化设施、教育科研机构、火车站等均集中于旧城,造成城市空间不足、活动高度集中、住房紧张、基础设施不堪负重、交通拥挤混乱、环境质量不佳等一系列问题。

4.名城保护力度不够,城市特色风貌不突出。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老城负荷的日益加重以及一些不恰当的旧城改造和开发建设活动,都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造成一定破坏,对城市特色风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另外,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对商埠区的保护重视不足。

5.城市连片蔓延发展,边缘用地开发混乱。城市各片区间的绿化隔离未能有效控制,城市连片蔓延式发展,片区间呈现逐渐靠拢趋势;城中村和建成区边缘用地粗放、不集约,旧村改造开发失控;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仍有较大缺口,土地、建设、管理仍显混乱。

6.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和整体面貌有待改善。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透支;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历史上形成的重工业污染源位于城市上风向,许多污染较重、占地较大工业仍位于城市密集发展区;绿化用地仍明显不足,目前城市绿地达不到国标城市建设用地的低限,差距较大,且布局不合理,主要分布于南部地区,以山林绿化为主,不利于居民使用。

7.综合交通体系不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大。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发生变化,交通需求量激增,城市道路建设滞后显现,结构不甚合理,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公共交通有待改善和发展,尤其是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城市东西向交通压力日益加剧,交通紧张状况亟需解决。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实践“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切实抓好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增强发展后劲三大关键,着力实施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协调发展四大突破,努力推动产业实力更加雄厚、科技教育更加发达、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快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郁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20*年-2*0年)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原则和建设发展时序,编制“*”城市规划,明确近期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加快推进省会现代化进程,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规划原则。

1.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兼顾的原则。以不损害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为前提,尽量协调近、远期利益,要关注当前,又要考虑长远,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规划的实效性,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集约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原则。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并与其相互协调,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上加以落实。

3.发展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明确城市近期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突出重点产业、重要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重大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

4.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以新区开发为先导,疏解老城功能,带动旧城改造和老城提升,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建立起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框架和有机空间秩序。

5.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集约紧凑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努力挖潜存量和闲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优化调整空间结构,尽量使各发展区域空间布局集中紧凑。

6.各发展区域用地和功能相对集中和完整的原则。本着生产和生活、居住和就业相对就地平衡的原则,使各发展区域的用地和功能相对集中和完整,实现每一发展时段各发展区域的自*平衡发展,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三)发展目标。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按照“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总要求,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提升省会形象”的总体思路,以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三高”要求,努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实现城市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得以强化和提升。

(四)发展规模。

到2010年,中心城人口达到340万人左右,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主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40平方公里左右,东部城区建设用地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西部城区建设用地达到4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框架。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正常降水条件下,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完善,城镇化率提高到65%。

三、主要城乡规划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立足创新和服务,服从服务于省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大力推进科学规划、民主规划、依法规划,强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规划意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规划研究,加快规划编制,构建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城乡规划管理地方法规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规划机制,实施阳光规划,改革和创新规划管理体制,增强城乡规划工作的行政能力,依法加强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规划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步伐,完善规划编研体系。

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城乡规划编制,建立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基础、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形成一张统筹全市发展、引导各项建设、便于统一管理的电子规划蓝图。

以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20*年-2*0年)》为指导,加快深化编制各层次规划。深化和完善各专业专项规划;各县(市)、镇要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各层次的城市设计;加强规划研究工作;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各层次城乡规划编制提供基础和依据。

1.全力推进控制性规划编制。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工作步骤、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片区划分、统一征选编制单位、统一审查审批”的“六统一”原则,遵循“政府主导、市区联动,统筹策划、分片编制,先急后缓、突出重点,阳光运作、统一审批,依法修订、动态完善”的工作思路,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中心城控制性规划全覆盖,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法定依据。

2.完善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近期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和用地布局,强化近期建设规划对资源环境保护、用地增长管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明确城市建设发展的时序,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编制年度规划实施方案,促进城市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深化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各专业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延伸。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深化和完善编制各专业专项规划,各专业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充分协调衔接。

4.抓好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各项建设工程设计的直接依据,建立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重点抓好城市中心区、历史街区、城市新区、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沿河、环山等重要地区、重点地段和标志性建筑群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突出泉城风貌特色,力争以较低的造价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

5.加快各县(市)、镇总体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编制。各县(市)、镇要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年-2*0年)》,抓紧编制和完善各县(市)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城市、镇、村庄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强化脆弱资源保护和空间管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突出建设重点,加快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二)加强法制建设,实施阳光规划,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结合*实际,建立以地方性法规为保障,政府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规划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制定为契机,总结《*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实施情况,制定一系列配套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逐步把城乡规划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全面提高规划管理依法行政的水平。

坚持公开透明、依法行政、规范公正、强化监督、注重实效的原则,全方位向社会公开城乡规划的行政内容和行政依据、服务时限和服务程序,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规划决策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大力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继续完善规划公示制度,扩大公众参与度。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把城市规划区及其边缘地带的规划建设,纳入集中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加强对城镇和村庄的规划管理;建立科学、民主、规范、高效的决策机制;完善市、区两级规划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再造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流程;进一步加强县(市)、镇的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严肃查处违法建设。

四、主要城乡建设任务

(一)构建优势互补的城市圈。

加强区域协作,突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与周边城市的融合,构建以*为中心,与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6个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区域协调的发展框架。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资金密集制造业和高层次服务业,加快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高新技术研发扩散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落实*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强区域产业衔接,共享旅游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同力度,推进经济、生态、旅游功能互补发展,建立协作紧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把*城市圈建设成为衔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呼应*沿海经济带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二)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强化*中心城与各市县的联动,以中心城为核心,与章丘、济阳、商河、平阴等周边市县形成“一主多副”的空间发展格局,构建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有序的四级城镇网络体系。加快章丘城区和济阳、平阴、商河县城建设,分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科学确定开发建设时序,合理配置土地等各类资源,搞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特色产业集聚,提升经济实力,提高承载能力。到2010年,章丘市城区人口达到45万人;济阳县城区人口达到18万人;平阴县、商河县城区人口分别达到13万人。中心镇和一般镇。规划建设刁镇、普集、文祖、仲宫、柳埠、遥墙、桑梓店、万德、归德、东阿、孝直、孙耿、曲堤、垛石、郑路、怀仁等16个中心镇,加快发展一般镇。城镇空间组织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沿交通走廊向东、向北、向西南发展的三条城镇聚合轴,增强空间集聚性,带动周围城镇发展;以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中心,规划形成16个城镇组群。

建设南部山区和北部黄河保护发展带、中部城市产业与空间发展带,构建三带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和谐市区。南部山区保护发展带为以生态保护为主导、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生态功能区;中带是为城市空间和产业的主要发展区,是中心城发展的主体;北部黄河保护发展带为以防洪行洪、生态保护为主导,防洪与兴利相结合,积极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的综合性生态功能区。

(三)构建“一城两区”的中心城布局。

积极向东西两翼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建设城市新区;疏解旧城区,提升老城功能和环境;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向南部山区蔓延扩展,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建设主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以东建设东部新城区,依托长清城区发展西部新城区,初步形成“一城两区”东西两翼带状发展的中心城空间结构。

(四)实施“四沿”带动发展战略。

按照“大规划、大整合、大建设、大发展”的思路,实施沿经十路、沿铁路线、沿小清河、沿黄河“四沿”带动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明确载体功能定位,以线带点推动重点片区建设,形成连接东西、辐射南北、体现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都市景观特色的城市发展带、经济隆起带、社会发展带和生态景观带。

强化经十路发展主轴作用,沿经十路形成现代制造业两翼展开、服务业中部集聚、文体设施合理分布,融汇经济、社会、交通、景观、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主体发展带;围绕沿铁路线综合整治,加快京沪、胶济铁路城区路段沿线开发,形成新的产业发展聚集区;结合“南水北调”*段建设和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沿小清河形成集防洪灌溉、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和服务业发展带;加快跨黄河交通设施和防洪兴利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鹊山龙湖,构筑城市北跨的桥头堡,沿黄河建成集防洪防汛、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生态风貌带、自然景观带和旅游产业带。

(五)加快建设重点片区。

1.主城区建设重点。主城区以向东发展为主,以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为契机,以奥体中心、政务中心、金融商务区规划建设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主导,加快建设燕山新区,整合建成区,加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王舍人、贤文片区,初步形成燕山新区城市公共中心、王舍人和贤文片区地区公共中心。

主城区西部腊山新区以京沪客运专线建设为契机,以建设新*站交通换乘枢纽及其配套设施为重点,发挥邻近铁路、公铁联运的综合优势,建设担山物流园区;沿经十中路西段建设商务、居住、公共服务配套等。

旧城区以调整优化为重点,搬迁污染工业,改造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疏解教育、办公等部分功能至外围新区,提升强化城市商业、文化、旅游等中心功能,加强城市公共中心区建设,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强化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建设,加强以古城和商埠区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恢复和强化泉城特色风貌,改善和提升老城整体环境。

主城区内重点片区:

奥体-政务中心区——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建设成为新的标志性公共空间,大力推动燕山新区建设,拉动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汉峪商务居住区——在贤文片区建设高效现代的东部金融商务区,着力提升城市集聚功能,促进城市金融和商务的集群发展。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在王舍人片区建设田园新城中低价居住社区,促进王舍人片区的整合发展。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

担山物流园区——在腊山新区建设以发展仓储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担山物流园区,将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

党家地区——在腊山新区南部建设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兼备旅游休闲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新型片区,将成为*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生态休闲目的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

小清河两岸地区——沿小清河及两岸地区建设以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生活居住为主导功能的滨河景观带和复合型的城市功能区,将成为城市新的空间增长点和重要的战略发展地区。全长25公里,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

旧城区——实施旧城连片改造,加强古城和泉水保护,整治泉城广场和大明湖周边地区;改造魏家庄地区,建设综合商务区;加强商埠区保护和整治,促进商埠区的复兴和繁荣;实施北园大街快速交通建设,带动两侧开发改造;建设完善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全面改善老城整体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2.东部城区建设重点。东部城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孙村工业区建设,启动建设唐冶新城、郭店物流园区、邢村物流中心,完善彩石高教集中区建设,同步配建生活服务设施,在孙村片区西部初步形成东部城区公共中心。

东部城区内重点片区:

孙村产业区——在东部城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是城市“东拓”和产业“中疏”的主要载体。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唐冶新城——在东部城区启动建设以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功能为核心、以商贸、金融和综合产业配套为支撑的城市中心区,是带动东部发展的增长极。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

3.西部城区建设重点。西部城区以发展高等教育、高科技产业、生活居住为重点,以大学科技园为带动,加快崮山片区建设,完善相应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在崮山片区北部形成西部城区公共中心;逐步实施长清旧城区改造,沿经十西路两侧逐步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西部城区内重点片区:

大学科技园区——在西部城区建设高等教育基地,集教学、科研、居住为一体,是城市实施“西进”主要承载地和知识产业发展的孵化器。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经济开发区——建设以高新技术孵化和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业基地,是西部产业发展的发动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

4.南部山区建设重点。加快实施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矿山开采区恢复治理、水资源调控等专项工程,改善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涵养能力。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人文景观特色,按照地域相近、交通便利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规划旅游线路,形成山野风光与文物古迹相结合,集娱乐性、观赏性、休闲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建设九龙涧生态旅游区、五峰山旅游度假区、柳埠国家森林公园,促进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旅游发展。以林果业、种植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南部山区生态特色农业。

5.黄河沿岸建设重点。在黄河北地区,以黄河北展宽区为主体,融合鹊山水库及黄河沉沙池,建设集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生态保护、都市农业、防洪防汛于一体的鹊山龙湖旅游区,将成为城市北跨的桥头堡,带动城市向北发展。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加快整合鹊山龙湖和沿黄旅游资源,沿市域66公里标准化堤防带状展开,搞好体现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景观设施建设,形成与险工石坝、黄河河道、绿色堤防浑然一体的黄河观光旅游带。在高速绕城北环线以内,以*化工园为载体,承接市区传统产业转移,规划建设桑梓店物流中心,促进黄河北地区发展。

(六)实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

1.工业园区建设。以*市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和保留的十个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六大产业为主线,形成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对*市工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六大产业体系,实现*市工业的集聚效应。

加快园区工业项目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发展和优化高新技术开发区、王舍人工业区、党家工业园、腊山工业园、药山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和章锦工业园,开辟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孙村工业区,有条件地发展和建设郭店工业区和担山工业园。

(1)主城区加强环境建设,逐步治理和搬迁重污染企业;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王舍人工业区的充实提高,推进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的形成,积极调整优化钢铁、石化产品结构;培育无污染、占地少的都市工业和新兴工业。

(2)东部城区加强产业导向,打造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游产品企业的有效积聚;加快孙村工业区和章锦工业园的建设,积极承接现有市区优势产业转移。

(3)西部城区加强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理布局发展空间;积极引导和推进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

2.居住社区与住宅建设。到2010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住宅保障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规划建设住宅2400万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87%,新建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强居住社区建设,随着社区管理体制的建立,初步构建起居住社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组织体系,近期发展的居住社区初步形成相应的居住社区公共中心。

(1)旧城区内结合工业企业外迁和道路整治改造,加快棚户区、低洼区和旧村居改造。旧城区建设七贤和十六里河居住社区,燕山新区建设鳌角山、奥体中心居住社区,王舍人片区建设田园新城、张马居住社区,贤文片区建设贤文、莲花山、凤凰山居住社区,并同步建设居住社区公共中心。

(2)东部城区内,结合孙村工业区、彩石高教集中区建设和唐冶新城开发,建设唐冶南、孙村、彩石等居住社区,作为生活居住配套开发,并同步建设居住社区公共中心。

(3)西部城区内,改造长清旧城区,结合大学科技园建设,配套开发建设崮山居住社区,同步建设居住社区公共中心。

3.公共设施建设

(1)商业金融设施。商业设施—加强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建设改造,突出泉城特色和传统商业文化底蕴,为建设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提升现有各级商业中心的功能,增强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新建商业中心结合各片区特点建设,应基本形成雏形。搞好已开工项目的建设,重点搞好大型商业设施以及居住区内的连锁店、连锁超市、便民工程的建设。

金融业设施—提升传统金融中心区的功能,同时初步建设东部汉峪金融中心区,形成以传统金融办公中心为基础,东部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区。合理优化金融设施布局,对*市各大金融机构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善营业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建设配建金融机构及设施。

市场群—合理规划布局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形成张庄路、堤口路、经十西路等11处带动*、面向*、辐射黄河中下游及环渤海地区、服务全国的大型市场集群。按照“四沿”布局框架,经十路沿线发展带重点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基地、*海鲜大市场等;铁路沿线发展带重点做大做强七里堡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郭店物流园区等;沿小清河发展带重点做大做强*匡山汽车大世界、*建材市场、盖世物流农贸大市场、*粮食批发市场、*泺口服装市场等;沿黄河发展带重点做大做强*泉盛国际物流大市场等。

商务设施—提升改造旧城区商务功能,初步形成开发区、燕山新区、大学科技园商务集中区的雏形,着力打造东部汉峪商务集中区。

(2)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从*市实际出发,按照提高现有的文化娱乐设施水平,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快建设影响力强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适应现代精神文化的要求,制定近期建设总体框架由省级、市级和区级三级建设项目组成。

省级建设项目主要有:齐鲁文博中心、*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和*书城等。

市级建设项目主要有:*市图书馆新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新馆、*大剧院等。

区级建设项目主要有: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六个行政区,各建设一座区级图书馆和一座区级群众文化艺术馆。

(3)体育设施建设。有效整合现状各类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以行政区域、街道(镇)及社区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体系建设。在龙洞地区建设*奥体中心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建设省级体育竞技训练中心;在西部城关片区和东部唐冶地区分别启动建设区级体育中心。加强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基地项目建设。

(4)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引导主城区医疗资源向新区扩展和转移;医疗设施体系逐步向城市级和社区级两级转化;在完善城市级医院的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和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

(5)教育科研设施建设。完善旧城区文东教育科研中心区功能,整合现有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以研究生、科研、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主调整现状旧城区教育用地职能;在西部崮山片区强化建设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育科研中心区;逐步建设二环南路东、二环南路西、贤文和彩石等高等教育集中区;结合近期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孙村工业区的建设发展,安排为产业发展和配套的科研用地。配合近期居住用地建设,配套中小学建设用地。

(6)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新建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殡仪馆、公墓、社区服务中心等福利设施,初步建立城市养老服务、城市救助、城市捐助及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现有城市殡仪馆及公墓体系。

4.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1)生态环境保护。2010年*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实施绿色通道、平原防护林、山区生态林、沿黄绿化带、城区绿化斑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园林、风景名胜区生态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加强农田林网和村庄绿化建设,强化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到2010年,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重点防治工业污染。

(2)绿化建设。在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建设9个市级综合公园,1个文化体育公园。

城区北部建设小清河沿河绿化景观带和黄河北岸防护林带,初步完成药山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完成美里湖、鹊山和华山风景区、鸭旺口旅游度假区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百里黄河公园,搞好万亩荷塘风景区的开发工作。城区南部完成千佛山风景区的齐鲁园、佛慧山景区、千佛山公园中心景区的建设,完成英雄山风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实施龙洞风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做好兴隆山、围子山郊野公园的开发准备。

完成大明湖、中山、五龙潭、百花等公园的改建、扩建任务,提高绿化质量,增加游憩设施;完成牧牛山公园、郎茂山公园、腊山公园、丁字山公园、鹊山公园、小唐冶山公园、文昌山公园等建设;继续完善匡山公园、鲍山公园、张公坟公园等。

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再建30处以上绿地、广场,总面积40公顷。其中市属广场4个,规划面积9.7公顷。

完善道路绿化体系。在对现有道路绿带进行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完成历山北路、无影山北段、建辛街等道路的绿化建设;建设腊山、纬六路、解放桥等立交桥绿地;城区内防洪沟(兴济河、工商河、东泺河、西泺河、围子壕、窑头大沟)两侧按照规划要求基本实现绿化。

全面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按照新建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30%、旧城改造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25%的标准改造3处以上未达标的已建成小区。每个街道办事处每年要负责绿化辖区内一条街巷,并建成一处开放式集中绿地。

加强生产绿地建设。加快中山公园的苗圃基地建设,形成生产规模;筹备建设大饮马苗圃。

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有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格局和自然景观,延续持续发展的城市传统文化,并与新时代*“诚信、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衔接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近期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按照“全面、系统、科学保护”和“应保尽保”、“特色保护”的原则,从名城保护整体出发,分区域按不同主题实施保护,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加强地方经济发展。

6.综合交通建设。完善区域交通设施,提高区域交通的可达性,加强*与周围地区的交通联系;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有效分离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建设城市快速路系统,加强主城区与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及主城区内各片区的交通联系,引导、支持城市空间的拓展;加强各片区内主干路系统和城市中心区微循环道路的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网络结构,提高路网的整体使用效率和通行能力。结合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初步建立以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1)城市对外交通。铁路:建设京沪客运专线和新*站,实施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和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建设黄河北铁路及站场、泰安至聊城铁路平阴段。

公路:新建绕城高速公路北环线、*至菏泽高速公路、*至莱芜高速公路和*至商河高速公路;改建国道220线*至滨州一级路*段;拓宽改造国道220担山屯至平阴段;建设二环西路黄河大桥、济阳黄河公路大桥以及洛口黄河隧道;新建公路主枢纽交通信息调度中心、于家庄综合客运枢纽和十六里河、开山客运站、经十东路客运站,对济泺路客运站、甸柳庄客运站、青龙山客运站进行改扩建。

航空:近期年客运能力达到8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1万吨;航线数量增至125条,通航城市达到60个,每周航班量达到1000个。建设8万平方米的航站楼。

(2)城市道路交通。

快速路:改造北园大街、二环东路、二环南路和济微路为城市快速路;新建大金路、二环路南路西向延长线城市快速路。

主干路:重点连接经一路和张庄路;改造和建设清河北路、黄岗路、南辛庄西路、贤文路、刘智远路、腊山北路、港西路和孙村西路等一级主干路,完善腊山片区、燕山片区、贤文片区、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主次干道系统,城市道路建设详见附表。

交通综合整治:实施旧城区、铁路沿线、小清河沿线等交通综合改善工程,打通道路微循环,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率。

公共交通:推进快速公交的建设,在北园大街、纬二路和经七路上实施快速公交系统,研究工业北路、工业南路等其它快速公交走廊,以推进*市快速公交网络规划建设;强化公交专用道的建设,近期新建或改建的一级主干路均设置公交专用道;加强综合性交通枢纽及公交枢纽规划;加强对城市客流集散中心、社会停车场、路侧停车带、港湾式停车站和交通管理控制等静态交通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公交停车、各级维修保养场站规划,加强改造和新建片区的公交场站设施规划。

7.市政基础设施建设(1)能源建设。合理安排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积极推进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经济和节能型社会,积极开发、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天然气、太阳能建设作为发展重点,扩大电力、油气消费,合理控制煤炭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能源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鼓励和扶持利用废气、废水、废物及余热、余压、余气等能源综合利用项目。

全市总用电量270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5000兆瓦。加强电源点和电网建设,逐步把*电网建成网架坚强、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区域性电网。

中心城燃气气化率98%。需要天然气6亿立方米,焦炉煤气6000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5万吨。大力发展管道燃气,建设天然气门站和调压站,配套建设汽车加气站。

*市集中供热率达50%。加快热源点建设,建设高温热水主管网,逐步对现有蒸汽管网进行改造,配套建设水—水换热站。逐步以大型多热源环状热水管网替代目前分散的蒸汽采暖管网,禁止建设任何用于采取方式的蒸汽管网。大热网未到达地区,可建设大型环保锅炉房。

(2)通信建设。基本建成设施先进、产业发达、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区域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60线炖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0部炖百人,数字电视普及率8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60%,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85%。

邮政局所建设和邮件的传递速度达到部颁标准,方便用户用邮,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邮政通信的需求为目标。

(3)给水设施建设。根据预测2010年中心城最高日需水量为150万吨炖日。为了满足近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供水的需求,利用长孝水源地建设8万吨炖日的长孝水厂,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30万吨炖日的东湖水厂。

为满足工业南路以南至经十东路高地形地区用水,在东外环与解放东路交叉口附近新建加压能力为10万吨炖日的东外环加压站。为满足经十东路沿线高地形地区用水,在龙洞路与经十东路交叉口新建加压能力为3万吨炖日的龙洞加压站。

为满足主城区东部地区高地形地区用水,在1号路与12号路交叉口新建加压能力为10万吨炖日的鲍山加压站。

为满足东部城区高地形地区用水,分别在武家水厂附近、经十东路与港西路交叉口以北、3号路和7号路交叉口附近新建加压能力为20万吨炖日、5万吨炖日、5万吨炖日的武家、港沟和东顿邱加压站。

为满足西部城区大学园区高地形地区用水,分别在2号路和济荷高速交叉口以西、1号路和3号路交叉口新建加压能力为8万吨炖日、3万吨炖日的务子西和3号路加压站。

根据近期建设进度,配套完善相应地区的输配水管网,满足相应地区的供水需求。

在水质净化一厂、二厂和长清污水处理厂分别建设规模为8万吨炖日、3万吨炖日、1万吨炖日的再生水厂。

结合滩头、董家、孙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配套建设规模分别为4万吨炖日、3万吨炖日、2万吨炖日的再生水厂。

结合区域和居住区中水系统的建设,建成合计规模不小于5万吨炖日的中水供水能力。

(4)排水设施建设。污水—完善旧城区污水管道系统,扩建水质净化一厂、二厂的中水处理工程;建设新区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搞好旧城区河道截污工程,逐步改变市区水体污染状况,初步实现污水资源化。雨水—结合近期道路建设,沿道路敷设雨水管沟,完善雨水排除系统。对排雨标准低的主要管沟进行扩建、拓宽和清淤。在北部排雨不畅的低洼地区设置雨水泵站,解决积水问题。

(5)环卫设施建设。根据预测2010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060吨炖日。为了满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在济阳县崔寨镇建设第二垃圾处理厂,以焚烧发电为主,规模为2000吨炖日;筹备日处理规模为1000吨的第三垃圾处理厂。积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配套建立垃圾分类运输及处置系统。

(6)防灾建设。按照区别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制定近期防灾对策,布置各项防灾设施,提高城市防御灾害的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城市防洪工程结合城市近期建设,对中心城主要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拆除侵占河道的建筑,清淤、疏浚下游沟段,综合治理河道环境;对南部山区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城市重要设施与人民生命财产防洪安全。

建立和不断完善防震减灾体系,努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市要建成3个测震台、建设2-3个强震台、改建8个数字化地震前兆骨干观测站点,建设1处GPS观测站,建成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基本形成市级小区域台网;建立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1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综合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完善消防指挥中心和东西两个战区的调度指挥系统。结合中心城近期用地发展,重点建设7个消防站。结合近期建设道路设置消火栓,沿城市主要道路补设消火栓。

优先发展“一城两区”的人防工程建设,提升已建工程的平战结合水平。结合城市建设修建各类防空地下室工程,以工程建设为主体,以完善工程配套为重点,重点建设经十一路道路改造及地下人防工程、槐荫广场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提升城市总体防护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政府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各部门有关计划中,逐步落实重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政府为主导的安康居住工程项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集中力量加快旧城更新和新区开发;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和支持措施,引导产业和人口向新区聚集。

(二)通过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近期建设规划。

围绕近期建设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做深做实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黑线、黄线等控制线的划定。在五年近期建设规划基础上,科学编制两年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近期建设规划按年度顺利实施。

(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城市建设的财政投资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调整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优先保障重点地区和重大设施的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为公益性设施建设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民资、外资引进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互相协调、衔接,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综合调控作用。

(五)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

由政府督查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分年度和中期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督导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