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优势区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25 08:38:00

导语:竞技体育优势区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竞技体育优势区工作计划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由封闭走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的开放格局,我国的竞技体育体制的弊端已日渐凸现,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主体是青少年,因此发展竞技体育,寻求文化教育的支持,探索运用“体教结合”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模式,是势在必行。如何迎接即将在我国举办的年会,促进体育事业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争创全民健身示范区与竞技体育优势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因此,区人大常委会把对体教结合工作的调研列入年工作重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和《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订具体调研方案,深入开展调研,切实推进我区体教结合工作。

一、调研过程的基本情况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多次与区体育局、教育局进行沟通,明确调研重点,并就调研方案和内容进行探讨。为便于代表们依法监督,教科文卫工委为参加调研的代表摘录国家和市关于青少年体教结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重点条款。为提高监督实效,本次调研尝试变一次视察为全程跟踪监督,采用分散和集中、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为代表们提供了关于我区运动队、体育特色学校的介绍和61处随访点,部分代表在工作之余进行了随访,并及时向我们作了反馈。在此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区人大代表实地视察了我区位育体校和零陵中学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情况。区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听取了区政府作的题为《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我区争创竞技体育优势区而努力奋斗》的汇报。事后,区人大常委会还召开了部分学校分管体育工作校长座谈会,组织区体育局、教育局等单位有关领导赴黄浦学校学习,还走访了位育中学、徐汇中学等学校,整个调研过程历时两个月。

综合调研情况,代表们认为,我区贯彻执行《体育法》、《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情况总体是良好的,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新模式,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体教结合工作,分管副区长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体教结合工作双赢的、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区体育局和教育局互相支持、配合,形成共识,建立制度,积极探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的体教结合工作,使我区的学校体育普及工作层层开展,建立了由体校、试办二线运动队学校、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组成的四级网络;我区向上级训练基地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成绩逐年进步,参加市级以上比赛的成绩也呈现出逐步回升的趋势;具有鲜明的竞技体育特色,集训练资源、教育资源为一体的位育体校也运营得有声有色。

同时,代表们也指出,目前体教结合工作的现状与我区新一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建设竞技体育优势区的功能定位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代表们认为,根据《体育法》和《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开设体育课,开展广播操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间不少于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时间。但在视察中,除部分比较成功的体育特色学校是靠校领导的重视和觉悟来开展体教结合工作外,大部分学校编重应试教育、升学率,学生“两课两操两活动”的时间和体校学生的训练时间无法保证。

《体育法》规定“体育工作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但是,目前学生体育工作没有正常、有序开展。对学校的考评还是以对文化学习的考评为主,学校对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都不太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一般都认为,唯有读书才会有好的出路,很多家长都不太愿意让孩子当运动员。所以,代表们认为没有普及,何以谈提高;没有塔基,何来塔尖。

通过与部分学校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长的座谈,我们感到大部分学校都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体育特色项目,把体育特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学校的品牌,但是缺乏专业指导和教练员。由于学校之间没有衔接,导致了初中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和高中体育人才的断层现象比较严重。经费少,训练开展困难;带运动队的体育教师待遇低,积极性差,也使部分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难为无米之炊。此外,借体育特长生名义进入好学校的学生停训现象较普遍。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增强对体教结合工作意义的认识

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区政府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在常规的学校体育普及工作的基础上,依照《体育法》规定,真正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全社会一贯的“运动员学生”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学生运动员”。要站在体教结合实现的是双赢,体教结合的成功是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的高度来认识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内在意义。要认识到体教结合的试验在于探索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形式,是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途径。

(二)秉承传统,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体教结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区政府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总结如零陵中学等体育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加以宣传和发扬。要围绕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目标,在继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一要创新训练管理体制,做到科学训练、科学管理。要研究建立德育、教学、训练三结合的模式,逐步形成德育引路、文化奠基、训练争先的格局。训练亦可采用多种方式,或者以位育体校为训练基地,运动员实行“三集中”管理;或者运动员训练、生活、管理在体育系统,文化学习在普通学校;或者以普通学校为依托,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生活、管理在学校,由学校自聘教练或体育系统派教练员到学校组织训练和参加管理等等,从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运动员。二要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科学选才,保证体育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对于运动员要“因材施教”,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相衔接的培养方式,保证“体教结合”途径更为畅通。对于教练员队伍,一方面通过内部挖潜,启用和培养在运动训练上有特点的校内体育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和外聘高水平教练,拓展运动项目,提升训练水平。三要创新良性激励机制,要注重调动体育教师、教练员的积极性。实行优胜劣汰、竞聘上岗制度,使他们意识到他们肩负着既培养体育尖子,又普及课余体育活动;既输送优秀人才,又储备后备力量;既发展少数学生的特长,又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等多项艰巨任务。

(三)合理分工,形成合力,促使体教结合工作有序开展

区政府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可以尝试建立体教结合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政策聚焦力度,勇于跨越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界限。同时,要科学分工,在本区体育项目的规划与布局、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全区学生整体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分管的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等方面,体育、教育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体教结合各项工作。

(四)加大投入,寻求支持,保障体教结合工作的正常运转

区政府要在政策、教练、训练条件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经费、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创造较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区政府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可以通过俱乐部等多渠道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保障体教结合工作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