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科学发展观实践工作计划

时间:2022-06-03 03:52:00

导语:审计局科学发展观实践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审计局科学发展观实践工作计划

*至2012年是全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职能作用,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今后5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提高水平、促进发展”的审计工作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和谐*的总体部署,围绕党政关心、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审计重点,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固定资产投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等审计工作,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和效益审计,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整体效能和服务大局水平,为促进公共财政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繁荣、公平、活力、绿色、安康”的和谐*服务。

二、今后5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强化审计宏观监测预警职能,积极推动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的创新,以文明审计为载体,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不断提升审计服务大局的效果和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继续强化“人、法、技”建设,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积极推进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和审计执法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和实践,进一步促进审计执法效能水平的提高,促进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建设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模式。

三、今后5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和执行审计法、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署制定的审计准则规范,全面履行审计职责,加强审计监督。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为基础,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犯罪,促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结合审计业务开展,认真治理商业贿赂;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和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理财观念和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增强服务意识,“审、帮、促”并举,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建议,促进问题整改,提升服务效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财政资金审计。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构建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以市级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注重整体性,对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作出评价;注重效益性,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宏观性,对一些涉及宏观政策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注重建设性,对关系财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对市直列入财政细化部门预算的一、二级预算单位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重点揭示财政部门编制预算是否准确、科学,预算单位执行情况,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情况,找出制约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因,提出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管理。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和分析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促进加强和改进管理,揭露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审计,使一级预算单位管理基本达到规范,二级预算单位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对纳入部门预算的单位,每年安排审计10至15个,力争在5年时间内轮审一次。

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按照《审计法》的规定,继续每年对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以支出审计为主,对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作出评价。配合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收支两条线”等财税改革,加强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通过审计,摸清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发现和披露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构建公共财政制度。

受市政府委托,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重点报告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

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乱开政策口子、擅自开征或者减免税费等问题,摸清县级政府债务,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资金管理,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强重点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审计,促进下级政府规范管理、提高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的使用效益。每年安排对一个县(区)财政决算审计。

税收审计。根据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和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和对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开展税收征管审计。采取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揭露和反映税收征管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等问题,促进依法治税。

金融审计。积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委托的金融审计任务。开展对市属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

五、专项资金与基金审计。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选择重点专项资金及基金,以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集中、宏观反映行业、系统存在的问题,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专项资金审计。对环保、交通、科学教育、土地盘整支出等重点财政专项资金或公共资金,采取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或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选择3至5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重点揭示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资金管理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等问题,分析资金使用效益;对农村饮水工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等涉农资金,从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入手,重点检查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揭露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推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基金审计。定期对医保、养老等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残疾人基金、林业、体育福利彩票发行收入等政府性基金,采取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的方式,重点保障其安全与完整,揭示政府性基金是否专款专用、基金管理是否存在漏洞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以真实性审计为主,加强全程跟踪审计,推进投资效益审计。在核减虚假造价、为政府节约投资的同时,着力从制度机制上揭露和反映工程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促进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完善制度机制为目标,提升投资审计层次水平、监督实效和服务效果。

工程前期审计。加强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标底)等前期工程管理事前事中审计监督力度,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发挥审计的事前事中监督和服务宏观大局的作用,发现披露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不规范行为、剖析原因、揭示引发的后果、向政府提出操作性建设性较强的审计建议,为政府宏观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政府规范出台相应制度机制。

工程结算审计。核减虚假工程造价,为政府节约投资、减少财政支出;加强对工程造价审核单位执业质量的检查和再监督,促进认真履行职责、规范行政行为和提高工作水平。每年选择部分重点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工程结算审计。

全程跟踪审计。同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促进财政性建设资金运行的安全完整、规范和完善项目管理,严肃查处建设领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治理工程贿赂,预防工程腐败,培育“阳光工程”,促进廉政建设。力争每年保持对1至2个重点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的全程跟踪审计。

投资效益审计。以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投资效益低下和国有建设流失问题为重点,以促进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2年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市实际的投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力争每年选择1至2个重点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实行投资效益审计。

BT等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选取BT等模式建设项目进行专项调研,探索对BT等模式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方法和路子,从控制项目实际投资、建设质量、合同履行、促进健全和完善有关BT模式相应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为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效益审计。对政府采购、财政重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效益审计调查,找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评价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从建立和完善制度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年安排2个独立的效益审计,以后每年逐步加大效益审计分量,至2012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八、企业审计。以加强改制企业资产处置监管为重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总目标。通过揭露企业重大违纪、重大决策失误、重大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问题,从企业管理环节和内控制度上入手,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提高效益,为企业发展服务。

改制企业审计。关注国有企业改制、关闭、破产资产处置情况,重点检查改制、关闭企业清产核资的完整性,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合法性,揭露违规处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重点查处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隐瞒国有资产进行私分的行为。每年对市国资委拟安排的重点改制企业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对已改制的国有控股或占控股地位企业,原则上五年内安排1-2次审计或审计调查。

公益性企业审计。摸清企业“家底”,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检查企业会计信息尤其是损益的真实性,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以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为目标,逐步探索公益性企业的效益审计方法。对市自来水总公司和市公共汽车总公司五年内拟安排两次审计,其他公益性企业五年内拟安排1次审计或审计调查。

九、经济责任审计。按照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计管理资金多、有资金分配权及反映问题较多的干部,对拟提拔使用、即将离任以及举报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优先安排审计。重点关注重大决策的程序、执行和效果,促使其依法行政。对重点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原则上实行“逢离必审”和“先审后离”,做到任中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积极推进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重大经营决策、对外投资、重大担保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增强管理意识、效益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重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原则上实行“逢离必审”和“先审后离”。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每年控制在20-30项左右。在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安排一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部分领导干部实行“逢离必审”和“先审后离”。对拟提拔交流的干部原则上做到组织考察和经济责任审计工同步进行。

十、以提高项目审计质量为目标,加强审计法制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修订后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各项审计准则等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每年组织一次财经审计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每年组织制订、修订一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力争五年内形成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并加强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的实时控制,进一步落实审计组长责任制、现场审计复核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和措施。每两年对县(区)审计机关组织一次审计质量检查,每年组织一次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促进审计业务质量不断提高。

十一、以促进政务公开为目标,完善审计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审计信息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的监督。逐步规范审计信息的形式、内容和程序,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到2012年,所有审计(专项)和审计调查项目结果和整改情况,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加强审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综合县级审计机关报送的审计报告,加强对县(区)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十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全面落实市纪委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责任分工,把审计工作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加强对审计检查权、处理处罚权的全程监督纳入到审计事业发展整体工作之中。加强对审计现场和审计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采取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检查追究等措施,完善公示、反馈、回访、报告、监督检查、重大审计事项集体审议等廉政监督制度,开展“家庭助廉”活动,保证审计人员廉洁从审,秉公执法,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从*年开始,所有项目审计实行审前公示。继续推行重大审计项目审计组设兼职廉政监督员制度和重大审计项目审计回访制度。

十三、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塑造审计队伍良好形象。以落实岗位职责为主线,以限时办结、首问责任、办事公开、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为具体措施,加强绩效考核和审计执法责任追究,提高审计人员的行政效率和审计服务质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理论指导实践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竞争上岗和双向交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力调整干部队伍年龄、专业、知识结构,到2012年底,45岁以下的审计业务干部一般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占全局总人数比例20%左右;计算机、法律、工程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不低于20%,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不低于60%;计算机、外语水平通过相关达标考试。大力倡导“文明审计”,约束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署制订的《审计机关文明礼仪规范》,督促审计人员依法按程序审计,遇事讲道理,善于听取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意见,遵守审计纪律,言行举止文明,如实反映审计情况,实事求是处理审计查出的问题,将“文明审计”落实到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塑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良好形象。

十四、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提高运用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金审”工程建设,推广审计管理和现场审计实施两大应用系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建立审计对象业务数据库,促进扩大审计覆盖面。归集、积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大力推广审计业务数据分析,提高审计信息化的深度。逐步归集和丰富计算机审计方法,探索建立计算机审计方法库,提高审计信息化层次。到2012年,完成全市审计信息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市局和省厅机关及市局和县(区)局机关网络互联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完成审计管理系统的学习培训,审计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已实行电算化的单位基本采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实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十五、整合审计资源,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加强审计项目前期论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政工作中心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增强审计工作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中长期规划之间的衔接,积极探索实行滚动项目计划,加强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加强审计业务经费管理,逐步推行项目经费自理和项目审计成本考核制度,提高审计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审计执法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和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有效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为改进审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十六、加强调查研究和业务培训,提高县(区)审计工作水平。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县(区)审计工作中好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计划分类指导,每年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和审计工作发展情况,为县(区)审计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县(区)审计机关参与市审计局统一组织的行业或专项审计。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审计专业培训和专题研讨等方式,研究解决县(区)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县(区)审计工作业务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