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上年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2 04:49:42

导语:农业农村局上年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农村局上年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农业农村系统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聚焦聚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提升,统筹推进农业转型、乡村美化、农村改革等各项工作再上台阶,保障了全县农业农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2021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农业农村生产实现逐年稳定增长

1.粮食产业稳中有升。2021年,我县小麦播种面积达175万亩,同比增幅1.7%。预测单产515.86公斤,总产达90.3万吨,夏粮生产取得“十八连丰”;蔬菜种植面积12.2万亩,总产25.5万吨,产值4.9亿元,建成市级以上标准园10个(其中省级标准园5个,市级标准园5个),占地面积近2万亩。

2.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以“2410”产业布局为引领,大力实施“百果园、花世界、绿泗州”工程,优质山芋、金丝绞瓜、优质草莓等10大特色基地规模及产量稳步增加。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特色镇,“一县一业”山芋产业种植40万亩,产值超30亿元。

3.园区建设初显成效。规划建设了占地1万亩的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投资6.8亿元的配套工程已开工建设,目前6家入驻企业正在施工建设。泗州薯业公司的粉丝、虹城公司的金丝绞瓜、海岱绿洲公司的花卉、泗州面粉公司的面粉被认定为省级长三角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上半年,全县销往沪苏浙地区农产品销售额近20亿元。

4.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我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088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二)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平稳转型发展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优。按照“2410”现代产业发展布局,编制《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展规划(2020-2025)》《粮食产业发展规划》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优质粮油、优质山芋、生态畜禽、绿色果蔬、苗木花卉等名特优新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创建。已完成泗州薯业(山芋加工)、泗州面粉(优质小麦加工)、虹城航天科技(金丝绞瓜)、海岱绿洲(特色花卉)4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省级示范创建,推进牧原生态生猪、墩集绿色草莓、长沟绿色蔬菜、大庄毛豆、草庙干杂果、薄壳山核桃等6大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2.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向好。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树立“高端规划、顶层设计、引领未来”的理念,坚持“行政主导、专家论证”的原则,高标准编制产业规划。围绕“五个一”工程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编制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南北两条产业扶贫示范带,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加快推进“优质粮油生产”、“优质畜禽水产养殖”、“优质山芋生产”、“优质金丝绞瓜生产”、“优质果蔬生产”、“精品花卉苗木生产”等6大产业基地,以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山芋加工产业园”2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在空间上形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的“6+2”总体空间布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完成投资1.1亿元,新建和恢复电站3座,衬砌渠道7.12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128座;新打机井113眼,新建高效节水灌区0.05万亩;整治塘坝43座,疏浚排水沟140.09公里,新建桥、涵1227座;新建水泥路56.29公里;平整土地1000亩,新增耕地4.69亩;购置无人机4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610人次;植树29680株。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4万亩,涉及大庄、大杨、屏山、丁湖4个乡镇20个行政村,计划投资3.15亿元;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项目治理面积2万亩,计划投资184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计划》,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常态化,每月定期、不定期进行巡查,重点对农资经营网点、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农产品安全检查,加强源头监管,确保食品安全。试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要求生产主体携带农产品合格证上市,增强消费者信心。上半年,全县种植业农残快检数据上传5820条,合格率超过99%;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注册企业69家,在省追溯平台成注册70家;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计划纳入36家,已实施19家,开具纸质和电子合格证620多个批次,涉及农产品390多吨;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0个,累计认证92个。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力,重点检查企业有无超范围无证生产经营、种子经营档案、经营品种来源以及农药、肥料标签、农药肥料登记情况。上半年,共检查集镇48个,检查经营门店297个,出动执法人员312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2台次,立案15起,结案15起,查处标签不规范种子203公斤、假劣农药101斤、没收各类渔具9套。

3.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向强。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产业强龙头、龙头带产业,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排查、摸底,把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即时申报、随时进入,晋升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落实项目倾斜、资金奖补政策。目前,全县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9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118家;培育龙头企业1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加工型企业759家,加工总产值52亿元,其中规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36家,产值21.3亿元;认证家庭农场1851家,合作社2019个。

4.农村产业融合欣欣向荣。乡村休闲农业方兴未艾,以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初步形成了以慧佳休闲农庄、大庄镇小宋梨园、泗城镇彭铺村等为代表的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企业或园区。目前,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饭店、垂钓园及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园36家,上半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到5亿元。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线下产品展示、线上产品交易”为一体的电子商务集群,成立特色农产品协会,建立品牌农产品运营管理中心,吸纳全县90多家协会会员,创建优质农产品线上购销平台,利用各种展会、媒体,大力推介我县优质农产品;打造加工物流冷链电商,建立了山芋产业园、粮食产业园、农机农资物流大市场、电商产业园、主要冷冻保鲜库5处、主要面粉加工厂6个。

(三)精准扶贫攻坚实现提前高效完成

1.制定农业特色产业相关政策。紧跟省市部署安排,及时出台了《2021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2021年“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修订完善《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奖补实施办法》、制定了《创业致富带头人及自种自养脱贫户培训实施方案》,形成了覆盖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推进等较为完整的政策设计。

2.落实各级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及时召开整改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贫困村产业带贫增收不强扶贫产业有隐患问题整改方案的通知》,就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进行学习研究。同时,对《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清单》进行讨论分析,结合我局产业发展工作实际,对标对表,梳理出牵头整改问题1个,配合整改问题3个,进一步明确整改问题、举措、时限,压实了整改责任。持续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和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及时更新措施及成效,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目前,我局牵头整改问题已取得实质性成效。

3.加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力度。2021年,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大产业、大园区、大基地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支持乡村依托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烘干晾晒、分级包装、冷链物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依据《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严格实行“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程序,对2021年产业扶贫项目及早谋划,建立完善项目库;开展实地评估、座谈交流,确保项目科学合理;强化督查调度,完善档案资料,保证实施规范。我局牵头实施三批产业扶贫到村项目52个,财政投入8392.74万元,第四批产业项目正在积极谋划中,其中已完工或基本完工项目14个、正在施工项目17个、正在招标项目10个、正在设计图纸项目7个、标前准备项目4个,资金拨付1218万元;发放特色种养业奖补资金583.3万元,惠及自种自养脱贫户2108户。我局联合乡村振兴局、财政局开展项目实地评估4次;联合大督查办督查调度2次;产业扶贫办定期下乡实地查看项目进展并每周与乡镇开展对接,及时掌握项目最新进展。

4.做好产业扶贫资产处置。我局高度重视设施大棚、特色种养基地等扶贫资产处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小组,对全县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全面核查,针对核查发现问题,制定了《产业扶贫资产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同时结合县《扶贫资产管理办法(暂行)》,制定了《产业扶贫项目资产分类处置方案》。对5个乡镇申请报损的7个扶贫资产进行了实地核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时间、内容、收益情况并提出相关处置建议。

5.培育加强主体带动能力。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逐年递增,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好的主体在示范评定、项目安排、奖补支持、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脱贫户3611户。

(四)农村环境整治实现快速较大改变

1.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基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燃料化为主。基料化利用项目由福玲食用菌培育有限公司、宏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广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汪夫利家庭农场4个企业承担实施,已完成投资1300万元;肥料化利用建设项目由鹏飞生物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台肥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2个企业承担,已完成投资880万元;能源化利用示范企业改造提升项目由新耀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承担,完成投资200万元;燃料化利用项目由腾辉生物燃料有限公司、大庄镇吉勇秸秆收储中心等8个主体承担,目前项目正在编制设计方案。完成5个标准化收储中心建设,7个收储中心正在施工,秸秆产业化利用量9万吨。黄圩镇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已完成12个厌氧罐基础工程和3个厌氧罐制作,第4个厌氧罐及粪污收集池正在施工,已投资4600万元。

2.农村厕所改造稳慎推进。沿国、省、县主要干道和国考河道断面的主要村庄率先开展户厕改造,在14个乡镇街道建成区,污水处理厂管网覆盖范围内,对具备改厕基础条件农户实行户厕接入管网改造;在原有改厕基础上补缺补差,重点开展刘圩村、西马村、治岗村、樊集村、钓台村、杨桥村、草沟村、街西村、李庙村9个行政村改厕整村推进;引导各乡镇在有序批准农户建房的同时,同步规划好户用无害化厕所建设,对于没有规划的农户,乡镇原则上不予批准建房;结合“小三格+大三格+生态沉淀池”污水处理处理模式进行改厕。同时,建立厕所管护长效机制,利用公益性岗位,打造环境保洁队伍,在县级公益岗位不足的村,利用光伏收益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安排部分村级公益岗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倾斜。经“村民议事会”讨论通过,每人每年收取12元环境整治费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20%—30%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设完善常态化、科学化长效管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厕后的管理、维修及粪污处理问题。2021年,全县计划改造户用旱厕12716户,目前已改造4556户。

3.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管理模式上推行“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夏收秸秆禁烧工作期间,突击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清理和转运工作,进一步增加运输车辆、增加转运频次,及时清运农村生活垃圾,发现一处清理一处,切实做到日产日清,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上半年,清运农村生活垃圾4.9万吨;清理转运清理村内塘沟1149个,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8158吨,清理乱搭乱建2349户,清理废旧广告牌1205个,清理无功能建筑34715平方米。

4.“五小园”建设初显成效。把“五小园”建设作为积极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优先选择领导班子强、基础条件好的部分乡村示范推广,并依托农业农村局社会化服务项目予以奖补。广泛动员农户充分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空地、闲置沟塘等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鱼塘、小藕塘。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试点,选择路肩较宽的路段发包给农户,种植矮秆、无蔓经济作物,如牡丹、芍药、矮秆油葵等,经济收益归承包农户,努力实现“一庄一景、一路一色”,推动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上半年,各镇“五小园”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刘圩镇潼南村栽植玫瑰花110亩、大路口镇龙沟村栽植红叶石楠130亩、墩集镇和大杨镇沿主要干道种植黄花菜400万株、瓦访镇和黑塔镇80多面水塘莲藕种植初见成效、黄圩镇栽植苗木50余亩、屏山镇和泗城镇与企业签订协议,开展“五小园”建设工作。

(五)农村综合改革实现示范推广效应

1.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有所突破。成立了高规格试点领导小组,以县委书记和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抽调18名同志组成宅改办,集中办公。省、市委改革办安排专人指导改革试点,形成了“市委负责抓、县委主责抓,省市改革办参与抓、相关部门协同抓、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镇、村具体抓”的“六抓”工作格局。建立了高效率推进机制,把宅改工作纳入全县中心工作进行统筹调度,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工作机制。县四大班子成员采取“1+3”的包保方式,分别包保1个全面推进镇和其他3个试点村,实现全县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包保全覆盖。制定了高标准制度保障,制定“1+7+6+N”政策体系,出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农民宅基地审批流程》《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等7项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编制《农村宅基地退出实施办法》《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办法》等6项配套文件,为农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制度遵循。目前,167个村排查摸底宅基地面积20.9万亩,农用地223.5万亩,耕地面积196.2万亩,宅基地宗数234159宗,户均占用宅基地面积639.07平方米;完成村庄规划86个,规划率达到51.5%;完成167个村完成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外业调查工作223516宗,完成权属上图203837宗,发放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证书211972宗,登记发证率达到87.44%;盘活废旧房屋和闲置宅基地51宗,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2万元,带动93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有偿退出81户,宅基地48.6亩;农村宅基地建房申请736户,完成审批621户,及时制止农民违法占地建房121起。

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力推进。2018年农业农村部正式确定为第三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县,目前全面完成改革试点。核实资产总额23.7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59亿元;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256.1万亩;界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74212人;折股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8568.6万元;186个村(社区)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村书记兼任法人并开设了银行帐户;颁发股权证218192本,占总户数的100%;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村120个、超50万元的经济强村23个、超百万元的村6个。

3.农村“三变”改革有序开展。通过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盘活“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惠及“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创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为全县精准扶贫探索新途径,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改革发展培育示范样板。目前,全县186个村全面完成农村“三变”试点任务,共盘活闲置资产3.1亿元,发展产业项目431项,村集体资产2549万元入股经营主体,分红收益1016万元,农户参与“三变”改革农户数95078户,资产入股收益399万元,人均增收140元。

4.“一户一块田”试点有效创新。近年来,耕地“零碎化”现状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为解决农民盼望解决而无法解决的承包地“零碎化”和生产管理“南征北战”难题,在农民依法自愿的基础上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目前,完成“一户一块田”试点村53个,试点村农田地块由2756块减少到827块,涉及土地面积6266亩、农户827户;我局撰写的《合并农村承包小地块书写农民增收大文章》一文被省农业农村厅收入农民增收典型案例,同时被日报客户端报道。

二、存在主要突出问题

一是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劳力严重不足,对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

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农产品销售渠道还需拓宽的问题。

三是基层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认识不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还存在垃圾清不够彻底,特别是有的偏远村庄环境整治还有死角死面问题。

三、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实施产业振兴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1.以农业园区创建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山芋种植加工、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建设现代养殖、特色农产品、花卉苗木、绿色瓜果蔬菜、生态农业旅游及新能源等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在着力扶持泗州面粉、新联禽业、牧原股份、金丰面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进知名农企到泗投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辐射带动力。培育1-2个有区域特色,产品销售达2亿元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1-2个有一定影响力和产业支撑力、销售过亿元的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完成8个“三品一标”产品认证。

2.以坚持绿化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完成2021年度耕地质量监测、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及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建设。继续推广新型可降解生态地膜,完成全年推广可降解51450亩目标。继续开展墒情监测,上报墒情监测报告,新建墒情自动监测站2个;开展蔬菜品牌建设,申报绿色食品2家4个产品;加强蔬菜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障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开展技术培训5场次,培训农民300人次以上;做好墩集草莓产业发展规划,激发三产融合,加快水果产业升级。开展果果蔬标准园创建,新创建市级标准园1家,积极推动省级水果标准园创建工作。

3.以新型主体培养为纽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10家以上生产加工和流通型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20家以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200人,专业生产型50人,技能服务型50人。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作用,壮大以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的农民讲师团队伍,搭建服务平台,发挥讲师团在农村建设、农业生产、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全县“三农”工作队伍助力献智。

(二)实施宜居环境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乡村环境

1.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完成户用厕所改造12716户;完成刘圩村、西马村、治岗村、樊集村、钓台村、杨桥村、草沟村、街西村、李庙村9个行政村整村改厕工作;加强对各镇公厕管护以及户厕管护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确保厕所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清;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省市下达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将人居环境整治和“五小园”建设相结合,建立“观摩评比、督查通报”的工作机制,实行一周一报“五小园”建设机制,对建设成效明显的镇村给予奖补。

2.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建立农业投入品追溯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和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开展循环农业推广应用,指导畜禽养殖场(户)利用沼气综合技术处理养殖污染物,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种养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创业环境。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休闲农业活动,以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涉农展会,开发农业创意产品,做大做强粉丝、山芋、金丝绞瓜等品牌;引导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

(三)实施农民增收工程,深化改革创新保障农民权益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做好确权颁证后续工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扶持和引导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充分维护农户承包权,积极放活经营权,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健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国有农场改革,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

2.提升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落实特色种养保险同,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试点,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影响力;注重农业贷款风险把控制,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考察农业主体资信水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还款能力等,为农村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3.提高农民就业创业守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产业发展,统筹培训资源,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职业培训补贴;以创业为导向,支持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以守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集体商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四)实施乡村治理工程,加强农业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激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让每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都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2.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3.加大农村法治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权威地位。开展农村法治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扩大法律援助在农村的知晓率,引导涉农群体遇事寻求法律援助帮助。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向基层倾斜,建设群众身边的法治文化阵地。进一步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断提高农村地区社会治安掌控能力和水平。

4.弘扬文明乡风。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开展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强化督导检查,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到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内容,切实将移风易俗与文明创建进行实质挂钩,以文明创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争一流、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