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体局工作总结暨十四五工作谋划

时间:2022-07-13 11:56:17

导语:文旅体局工作总结暨十四五工作谋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旅体局工作总结暨十四五工作谋划

一、2020年工作及“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是各项事业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五年,2020年更是文化旅游体育系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冲击,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和“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市文旅体局的悉心指导下,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在坚定不移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力有序地推动了文化旅游体育系统各项工作开展。

(一)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臻完善。五年来,已建成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8个,其中新建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个,覆盖率达到96.75%;按照“一场一栏二室三器材”要求为各村综合文化中心配置必要户外健身器材和户外宣传的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基本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优化。五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双基工程稳步推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2020年疫情之下,坚持攻坚克难,推动“迎新春”社会指导员风采展示、“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线上培训、病毒防范线上宣传、民法典宣传展览、“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等各种主题图片展,以及“第三届城市社区广场舞大赛”“第八届农民广场舞大赛”“节庆期间非遗展演”等多项活动有序推进。2020年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500场、送戏进敬老院52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419场。为全区250个村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7750册;区图书馆办理借书证6000个(其中网上办理5700个,接待读者66000人次,图书借阅10万册次),与市看守所、区工商联等单位共建流动图书站,服务视力障碍贫困儿童的“点亮心灯、传续希望”无障碍电影播放公益活动社会反响良好。

3.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五年来,文艺院团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市场化举措激发了文艺创作热情。演艺公司成为全省知名文艺演出团体,其中,在2020年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比赛中,成为参赛剧团唯一获得三项大奖的院团;全省创作孵化扶贫题材剧目《雨燕衔春》在药都大剧院成功演出;《雨燕衔春》《药都女人》《一个遥控器》等优秀作品入选市2020年戏曲创作孵化计划;淮北梆子戏《谢瑶环》受邀参与文化和旅游部与江苏省政府主办的“戏曲百年(昆山)盛典展演。以乡镇、社区为载体的民间小剧社遍布城乡,文艺精品叠现,极大丰富了群众业务文化生活。

4.应急广播体系亮点突出。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投资870万,已建成区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镇(街道办事处)级平台24个,村级平台245个,终端喇叭3582对,音柱567个。纵向贯通省、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五级平台,横向打通应急、气象、公安、交通、商超、医院、学校等部门平台,全区已初步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分级负责、安全可靠的现代应急广播新体系。此项工作综合考评居全省第一,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广电局的充分肯定,并到区实地调研;区成为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全国四个省份建立的气象预警信息应急广播播发试点单位,是省仅有的6个试点单位之一。上周省委讲师团专项调研,本周长三角地区“学习强国”座谈会即将在我区召开,开展实地观摩。

(二)重点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品牌创建成效凸显

1.推进乡村旅游创建,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旅游村庄4个,3星级以上农家乐14家,省级百佳农家乐1个,5星级农家乐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9个,省级优秀旅游示范村13个,省级百佳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3个,省级研学旅游基地2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3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4个。区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胜地和美丽乡村旅游胜地”“中国最佳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名区”等荣誉称号。

2.开展旅游厕所革命,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高度重视“旅游厕所革命”工作,按照“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将“旅游厕所革命”列入“一把手”工程,制定了旅游厕所革命实施管理方案,目前全区已建成旅游厕所130余座,基本实现重点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点、旅游沿线等重点区域旅游厕所全覆盖。

3.大力推动旅游项目建设,补齐文化旅游发展短板。推动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镇村田园综合体、镇芍花养生特色小镇、五马镇桃花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小镇依托优美的乡村旅游环境,共举办全国五禽戏(气功)争霸赛、芍花文化旅游节、全省掼蛋邀请赛、荷花节等各类文旅活动50余次。2018年,十河镇大周村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万亩芍花景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十河镇每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拉动消费4.5亿元。

4.加强宣传营销推广,塑造旅游发展新形象。重点实施旅游宣传营销“五个一工程”,拍摄区乡村旅游、区文化旅游等宣传片,培育4条乡村旅游线路,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开辟《美在》专栏,每月在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日报、人民日报、电视台等省级以上知名媒体宣传报道文化旅游业发展成果。2019年,区被纳入“旅游百村营销行动计划”,对区观堂镇晨光村、十河镇大周村等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予以宣传,晨光村和大周村入选20条皖美乡村旅游线路。2019-2020年连续两年,区被纳入“春游江淮等您来”百家媒体旅游推介行动,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5.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激活旅游市场活力。自2017年以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每年策划主题活动、节庆活动和固定活动10余项,在芍花节、桃花节期间,日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全区旅游总收入稳步增长。

6.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大力推动旅游扶贫重点村创建A级旅游村庄,成功创建晨光村、小怀村药王村、桥口村为3A级旅游村庄。全面完成4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编制,拨付463万元用于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观堂晨光村、大杨丁固村、十八里小怀村、十河位李村和省旅发委重点帮扶村观堂孙庄村的旅游开发建设。先后组织4家旅游企业帮扶旅游扶贫重点村,举办了4期乡村旅游扶贫招聘会、7期旅游扶贫培训班,开展了20期乡村旅游扶贫新貌游活动,通过入股分红、参与经营、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带动脱贫人口132户。

(三)持续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工作强基固本

1.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完成公共体育设施区级“五个一”及乡镇级“三个一”、行政村“二个一”全覆盖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城区及21个乡镇体育场地共建设3214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7平方米,超过“十三五”计划人均1.8平方米的目标任务,县区级“五个一”建设全部完成,在街道社区建成16个3000平方米的社区文体中心及10个游泳馆,乡镇街道完成“三个一”建设15个,2020年全部行政村“二个一”建设完成100%。今年建设13块社会足球场并投入使用。

2.全民健身网络更加健全。城区范围已经形成“15分钟健身圈”,乡镇街道体育总会共设24个,实现全覆盖。五年来在民政部门注册并参加年审的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32个,会员2900人。城乡晨晚练点586个,各级社会指导员3566名,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2.4人,其中2020年培训各级社会指导员875名。全区以协会为龙头、以群众为基础,以各体育俱乐部和晨晚练点为骨架的体育社团初步形成,拓宽了体育社会化的路子。

3.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举办区级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12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400余场次。依托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举办2020年世界健身气功日市暨区健身气功百城千村交流展示活动、区第五届校园五禽戏网络视频交流比赛;取得全省第五届全面建设运动会门球大赛全省第一、美丽中国·全国门球大赛双打与团体两个亚军的好名次,被授予2020年全国门球最强县(区)称号;举办市健身气功二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活动。乡镇行政村每年都结合实际举办相当规模的体育活动,让跳绳、广场舞、篮球、乒乓球等走进美丽乡村大舞台。校园五禽戏交流比赛已连续开展五届,已形成区的品牌赛事。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74.72万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1.28万人,在校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4.青少年体育成绩斐然。一是组队参加市青少年武术散打、武术套路、跆拳道、乒乓球锦标赛总成绩名列前茅。二是运动项目布局完善。全区项目有武术套路、游泳、田径、足球、篮球、中国象棋等20个项目。其中市区共享重点项目有散打、跆拳道、轮滑、射箭、体操、马术、排球7个项目。三是青少年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我区根据体育实际情况,创造条件,找准方法,紧抓住“体教结合”,与区教育局密切配合,与武校、俱乐部、协会联合建立训练基地,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运动员。

(四)致力忠诚干净担当,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紧抓实抓好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坚定讲看齐,提振精气神,强化执行力。巩固拓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深做实了“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成果,全系统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

同志们!2020年极不平凡,但我们加倍努力,确保了“十三五”顺利收官,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等各项工作均得到充分发展,各项文旅体活动更有质感、更有温度,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促发展。从文化、旅游、体育、广播、新闻出版等系统资源整合,到市、区两级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持续提升,每一次改革我们都作为整理行装再出发,首当其冲当先锋的机遇期,全系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改到关键处,干出精气神,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能打硬仗的队伍。

五年来,我们坚持繁荣文艺提质量。立足“文化强区”发展目标,突出抓好文化产业扩容、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构建城乡联动、行业兼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培育了一批亳文化特色品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图书馆、文化馆、镇村农家书屋成为城乡居民精神文化乐园;演艺公司、国家级非遗二夹弦、淮北梆子戏等频获殊荣,戏曲人才储备初具规模。省、市级非遗厚度增加,文化惠民工程位居全市先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乡村旅游强产业。乡村旅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乡村文旅市场稳步增长,品牌创建成果丰硕,产业实力持续增强,创办承办了桃花节、梨花节、芍花节等一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不间断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强力推动乡村旅游景区创建和旅游厕所革命,“花田吾舍”花茶等文创产品荣获省百家文创旅游商品、省旅游商品研发设计铜奖。配合市局申报成功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全国药膳之都等国家级称号。旅游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到位,旅游扶贫走在全省前列,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力度和成效不断凸显。

五年来,我们坚持全民健身夯基础。全面实施《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五年来,新建完成20块社会足球场,财政资金包括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投入约1800余万元,城区15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具有特色、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体活动日常化、特色化、系列化的模式基本形成,“政府组织、社会支持、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运作机制逐步形成,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开展。开展区全民健身状况调查、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和全国体育场地调查工作。每年举办区级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12次以上,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000余场次,百人以上大型活动40余场次,参与市民累计超300万人次。区政府及区文旅体局荣获2014-2017年度全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捷报频传,国家级传统武术大赛代表队稳居前六,体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高。

五年来,我们坚持应急广播建网络。坚持先建先用、适度超前、平战结合、分级响应的原则,提高政治站位,统一规划布局,分布组织实施,确保应急广播建设区、镇、村、终端“四位一体”的网络建设做深做实,围绕《学习强国》宣传、秸秆禁烧、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发挥综合效用。

五年来,我们坚持市场督查保安全。坚决维护“同城一支队伍”文化市场执法改革成果,市区同频共振、联动发力,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狠抓基层工作“安全生产生命线”,把好关口,守好阵地,全区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安全生产管理连年受到区政府表彰。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文化旅游体育系统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尤其是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系统全体人员不退缩、不懈怠,以身作则、勇当先锋,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充分展示了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观念和担当精神。在此,我代表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系统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面对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亟待更新。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补短板与促升级任务仍然艰巨。文化馆作为老城区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和重要的非遗传承基地,老旧现象严重、馆舍面积不足,不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阵地需要;图书馆存在安全通道缺失、隐患整改难落实等窘境,急需迁移、新建适用的图、文馆舍。文艺创作精品尚不够多。

二是体育中心场馆建设进展缓慢。规划面积70亩的体育中心场馆,受制于建设资金的约束,目前只建设了标准化足球场一块,田径场和全民健身中心(综合馆)等建设仍未启动,业余训练场地和教练严重缺失,体教结合未形成合力,部分传统优势项目水平出现下滑,体育项目人才青黄不接,竞技体育软肋依然存在,区级体育设施面广点多,运行管理难度大;“全国武术之乡”品牌维护尚显不到位。

三是乡村旅游遇到发展瓶颈。乡村旅游项目支撑力度不够,老项目提升空间小、新项目落地少、周边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真正懂旅游、善经营的人才匮乏,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

二、“十四五”时期形势任务和重大举措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明确,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目标。区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等指示精神,我们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牢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使命,推动全区文化旅游体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全区“十四五”规划已经,根据要求,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上下齐动,积极建设文化强区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全面提升农村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公益电影放映、新春唱大戏、广场舞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大乡镇、村(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区、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人员文化素养,坚持推动文化艺术创作和对外交流,推陈出新,打造文化文学艺术精品。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应急广播等项目建设。传承和发扬道家文化、三国(建安)文化、中医药文化,保护并充分利用华佗五禽戏、二夹弦、剪纸、武术拳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发展文化产品。加快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塑造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三国(建安)文化、戏曲文化和白酒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长远方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扩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

(二)齐抓共管,实施体育强身工程

编制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群众体育提升行动,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健全基层全民健身设施,推进体育公园建设、乡镇场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和百姓身边的健身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保持挖掘优势全民健身项目,进一步普及华佗五禽戏,巩固好“全国武术之乡”成果;加快推动体育运动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鼓励举办体育职业联赛;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深化体教结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夯实组织人才基础,培育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服务提质增效,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市民开放,努力办好“科学健身大讲堂”,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行动。推进“互联网+健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到2025年,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三)外引内联,着力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十四五”时期,我区的战略定位,是要“紧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期,在体制机制上对标长三角一流,努力打造‘两城、三区、四基地’”,其中把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打造“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未来的战略重心。推进文旅强区,以形象驱动、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核心特色,重点打造“药都酒乡·颐养”。整合区乡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及优势产业,力争把区创建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长三角著名全域旅游目的地。推动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商业、医疗、教育、体育、农业、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积极挖掘文化资源,以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为支撑,强化文化创意设计,发展文化体验游;围绕提升市场需求,发展以中医药养生、白酒制造为特色的主题游;发展以特色小镇、白酒文化特色小镇、村田园综合体等为载体的特色产业游;支持华佗镇、观堂镇等依据本地资源加快规划布局,创建特色小镇,积极争创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提升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游玩休憩、商品购物、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开发养生花茶、保健茶、养生药膳、养生杂粮、特色糕点、特色蔬菜,特色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产品,持续开展乡村旅游系列活动。鼓励白酒制造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推动区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全域旅游目的地转变,将旅游打造成为全区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