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工作总结及主要安排

时间:2022-07-16 06:30:03

导语:农业局工作总结及主要安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局工作总结及主要安排

一、2011年全市农业工作回顾

2011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计划指标,全市农业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2011年是我市农业工作力度最大、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年份之一。全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145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0元,增长13.9%。

(一)粮食生产持续增产丰收。全市坚持粮食生产“三条底线”不动摇,狠抓良种推广普及和品质结构优化,确保了粮食安全。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67.9万吨,平均单产402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3%和2%。其中夏粮单产创历史新高,总产为200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粮食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面积分别占到66%和35%。粮食总产和单产连续四年实现双增,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持续发展期。

(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全市坚持以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积极做大蔬菜业、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年瓜菜面积达到206万亩,实现总产832万吨、产值7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1%和6.5%。蔬菜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布局日趋合理,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面积占30%,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83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发展到780万平方米。渔业生产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高效化迈进,总产达到3.7万吨,实现产值4.7亿元,分别增长4%和6%,特色渔业、生态渔业占到水产养殖总面积的88.6%,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油料、优质棉花等其它高效经济作物稳定发展,质量效益同步增加。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着。进一步健全完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采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同步推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合力和活力,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2011年,全市累计投入产业化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首次对33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个名牌产品和59个优质农产品进行了表彰奖励。新认证市级龙头企业30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19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1家。全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达到4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5家,带动农产品基地178万亩,全市约45%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积极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狠抓农业投入品综合治理,农业标准化生产日益强化。全市基本完成产地环境普查工作,普查率达到91.5%。新完成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0项,建设了20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9个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示范带动各项标准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运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行强制性检测和定期定量例行监测。全市新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36处,累计达到100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160个,占全省认证总数的十分之一。在去年全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中,我市检测合格率居首位。

(五)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理念,把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全市涌现出像历城区艾家村、长清区李官村“一建三改”户用沼气池建设、佳宝公司沼气发电等多处典型,探索出“猪-沼-果”等多种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深受农民欢迎,走出了一条节本增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2011年全市新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户1.8万户,累计达到5万户,总池容65万立方米,年产沼气3728万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57处,总池容8000立方米,年产沼气730万立方米。户用沼气池建设,不仅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农业废弃物,也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良性发展,被群众誉为“填不满的垃圾坑、烧不完的燃气罐、用不尽的肥料库”。同时,在广大农村实施“阳光屋顶”行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余台。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单位”。

(六)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作为建设和谐农村的重点来抓,认真落实“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县负总责、乡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全年投入1.2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3个,实现156个村、9.4万贫困农民脱贫,脱贫人口人均增收900多元。全市三年累计实现532个村、26万余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9.4%降至2%左右,并会同市财政局成功举办了以“共创宽裕新生活”为主题的扶贫开发成果展示及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签订四荒开发、农产品加工、二三产业建设等扶贫开发意向41项,金额达2亿余元。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受到国家人事部和扶贫开发办的联合表彰。

(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采取集中连片、有机配套的措施,实施土地治理9.3万亩,改良土壤5.48万亩。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发展大型农业机械460多台,农机化水平达到72%。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达到35.5万亩和67.5万亩,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玉米收获机械化跨越式发展单位”。实施良种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工程,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基本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大力开展五大农民培训工程,共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阳光培训工程走在全国前列。将农业信息化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继续开展了“三免一赠”活动,全市已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贯通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八)农村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全年共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增支补贴1.28亿元,比上年增加6277万元。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农村财务等农村经济经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重点强化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组织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资双百扶优等一系列活动,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列入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内容。据统计,全市出动执法人员6800余人次,检查生产业户4000余家,立案检查各类案件300余起,查处违法货物800余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构建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

工作摆布上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创新工作理念,确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农业发展路子。2011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综合我市的区位、资源、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我们提出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构想,在实践上主要是紧紧抓住“四个关键环节”,扎实运用“八种有效实现形式”,着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为此,我局专门制定下发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的意见》,并与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召开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座谈会,明确了思路目标、发展重点及措施保障。我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提出及有益实践,受到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给予转载。二是突出抓好制度和队伍建设,确保工作落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学教成果,增强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实施大农业、大调研、大督查制度,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课题调研,形成了《根植群众、造福村民——章丘市向高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历城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关于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的调查》、《对济阳县曲堤蔬菜市场发展模式的调查》等调研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推行“一抓一”工作法,局属各单位分别确定一项在全国挂号、在全省全市有影响、能给基层和群众带来实惠的重点工作,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典型带动,抓点带面,保障了工作落实。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力探索新形势下为民服务的有效途径。我们始终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带着深厚的感情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2011年我市经受了建国以来50余年不遇连续干旱天气的考验,面对旱情和小麦旺长的严峻形势,我们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抗旱防冻控旺工作,有效防止了小麦灾情的发生。我局向社会承诺的“为民办好十二件实事”也得到全面兑现,产业扶贫实现预期目标,农民培训、新技术引进、沼气建设超额完成,产业化经营和产地、产品认证有新突破,四荒开发、土地治理、测土配方施肥按期完成,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时,针对全市农业农村现状和农民需求,建立了农民群众工作联络机制、“农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涉农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农民群众工作“集体会诊”机制以及组织领导机制,积极推进服务“三农”工作实现长效发展。2011年,我局被评为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先进单位。

二、2012年全市农业工作的主要打算

2012年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的思路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明确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突出高效农业、质量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建设四个重点,更加注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80元,增长10%,粮食产量稳定在210万吨以上,棉花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蔬菜产值80亿元、渔业产值5亿元、农机经营收入21亿元。

(一)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改善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思路,重点建设好四大粮食产业带,即北部1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0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产业带,沿黄15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近郊10万亩四鲜产业带,南部山区10万亩小杂粮产业带。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大力实施沃土工程、优质良种工程、科技增效工程,并积极推行粮棉、粮油、粮菜等间作套种,最大限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二)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原则,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高做精,尽快构筑起各种资源高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蔬菜产业以实施优势产业带构建行动、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为重点,着力抓好“2121”工程,即: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200万亩,设施栽培面积力争发展到10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发展到2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发展到1000万平方米。抓好50万亩棉田建设,着力推广优质抗虫棉,在改善棉花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上狠下功夫。渔业产业继续大力推动以中部平原区域为重点的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以沿黄“一线”及南水北调区域为重点的生态渔业基地、以近郊及南部山区为重点的休闲观光渔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渔业的整体素质。扶持发展农村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发展格局。

(三)以发展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强化引导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继续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和出口创汇等,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食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根据不同产业和产品特点,探索多样化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等多种形式,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建立紧密型、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与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劳动力要素入股,与多种经济成分联合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实现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的紧密联结。积极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把千家万户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起来,进而形成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

(四)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措施。一是加强农业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专业人员和农民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并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设施配置,不断扩大服务功能,提高检测能力。在大型蔬菜基地、重点生产企业、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立健全速测点,逐步建立起自检、委托检测与抽检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进而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二是规范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大力实施农产品包装和标识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规范“三品”包装和标识,引导“三品”认证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所有认证产品都要建立生产档案,条件较好的企业、协会等建立电子档案,完善农产品的档案管理。三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行农资专卖,逐步实行农业投入品统一购进、统一供应,从源头上严防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进入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四是加快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2012年全市“三品”认证数量要累计达到200个以上,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9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50%以上通过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为社会提供“质优、营养、安全”的农产品。

(五)以生态富民行动为重点,着力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富民行动已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十大行动之一,根据市政府的安排部署,重点实施以下内容。一是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根据农民的认识程度和可承受能力,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在全市适宜地区新建户用沼气35万户,总数达到40万户。计划今年发展7万户,以后三年分别发展8万户、10万户、10万户。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生态化”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扶持360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使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计划今年重点对污染较严重的50家畜禽养殖场进行治理,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三是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重点将由注重建池向建管并重转变,大力加强沼气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做到协会建在村上、技术员配在村里。重点抓好400个(每年100个)沼气服务组织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市、规范管理、功能齐全、市场运行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和运行质量。

(六)以农业科技富民工程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施农业科技富民工程,主要以技术推广项目为载体,引导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积极探索和利用新的组织形式,重点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生产技术的推广,计划“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技术推广项目20项,累计引进新品种100个以上,推广农业新技术100项以上,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000户。按照“市抓示范区、县抓示范园、乡镇抓示范田”的思路,加强农业精品园区发展,市里重点抓好农高区科技示范园区及生物技术孵化器建设。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优先发展农机的思路,积极落实农机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发展大型动力机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主要经济作物机械等,大幅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继续抓好机场和济青高速周边重点区域的秸秆综合利用,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程,计划全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思路,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平台,加快实施“三电合一”项目,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进企业、进基地、进市场,使信息走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

(七)以三大开发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抓好土地治理、三期世行和产业化经营三大任务,在项目实施上注重生产发展、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认真搞好13.6万亩的土地综合整治,努力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力争把项目区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农村扶贫开发,按照预定计划,进一步资金投入,2012年使全市33万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基本达到省定贫困线以上,全面完成市政府提出的“三个基本实现、四个明显变化”的目标。同时,编制好2013年后的扶贫开发规划。四荒开发,认真搞好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计划新开发四荒资源8万亩,再发展一批观光休闲农业项目,逐步构建全市南游山、中赏泉、北玩水的旅游大格局。

(八)以落实农村政策为重点,促进和谐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补贴,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重点强化对农业灌溉水费、农村宅基地、农村中小学收费、道路集资、水利集资、报刊征订等方面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一票否决”等制度措施,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继续抓好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纠纷,搞好农村土地维权。深入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化解乡村债务的意见,按照统一部署对全市乡村债务进行摸底、分类、化解、消债,促进乡村集体资产良性运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本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抓好种子、农药、肥料三大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农资制假窝点。实施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专项行动,将农产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继续强化渔政执法,深入推进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实施,逐步对市场销售的水产品开展质量抽检,切实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