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保办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16 04:02:12

导语:劳保办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劳保办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一、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全市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

2011年,全市劳动就业服务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扩大就业这一中心任务,按照“三抓一加强”和“321”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团结一致,奋力拚搏,扎实工作,各项工作有创新、有突破、有提高、有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工作被评为“感动10件大事”之一,市职业介绍中心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劳动保障系统2004-2011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单位,槐荫区振兴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继2003年被评选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后,2011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促进了全市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截止到12月底,全市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城镇就业12.7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1%,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1.16万人,“4050”人员8780人。

劳务输出16万人次,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的106.67%。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6%,控制在了4.1%以内。

全市共有各类职业介绍、人力资源机构231家,其中公益性12家。

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万人。

全年税费减免金额共计2022.42万元,免收各种证照类、管理类、登记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共845.26万元。公益性岗位两项补贴支付资金2056.9万元。累计向189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378万元。

截止12月底,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76万户,参保人员64.9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2.48亿元。全年支付失业保险待遇1.51亿元。

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劳动就业服务战线上的干部职工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努力做到“两个落实”、“三个强化”、“四个注重”:认真落实全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强化岗位开发,强化就业服务,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注重基础性建设,注重就业再就业质量的提高,注重城乡统筹就业,注重再就业长效机制的建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重点,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逐级签订了责任状,形成了市、县(区)、办(镇)、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体系,并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工作中,坚持把抓好就业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作为重要战略机遇,认真做好调度、督促、通报等工作,对2011年考核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成绩评定等有关项目进行了明确,并于去年12月对全市责任单位(部门)进行了就业再就业目标考核,做好了迎接省厅检查的准备工作。全年及时向省、市有关部门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做到了数字真实可靠、分析严谨透彻,有情况、有措施、有典型、有经验,促进了全市就业再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力度,有效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

1、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各项补贴资金和小额贷款政策。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去年全年,全市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费减免金额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金额共计2867.68万元。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对提出申请的87户企业吸纳安置的562名下岗失业人员落实了2004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市级财政支付补贴资金50万元,县(市)区财政拨付资金2.76万元。

2、创新工作思路,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多方的努力下,去年,全市担保基金规模有较大增长,经办银行有所增加,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建立信用社区工作全面启动,小额担保基金达到1600万元。截止2011年底全市41个社区共推荐小额担保贷款153人,走出了一条落实小额贷款的新路子。

3、认真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年审工作。一是加快发放速度。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加快发放进度,使有申领愿望和符合条件的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领到《优惠证》。截止去年底,全市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77万本,基本做到了应发尽发。二是认真做好审验工作。按照国家劳动部和省劳动厅的要求,认真对已发的《再就业优惠证》进行年度审验,并加强了对全市发证人员的基础材料建卡立册,分类归档。全年审验《再就业优惠证》5.29万本,占总数的91.68%。三是对持证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坚持与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制度,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坚决查处冒领、转借、涂改等各种违规行为,有效维护了政策执行的严肃性。

4、进一步加强基础台帐和就业统计工作。对已经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下而上建档立卡,逐步完善了相关台帐;对已经享受到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的数据统计工作也有了明显提高。全市就业统计工作呈现出台帐清、人员精、手段先进等鲜明特点。

(三)立足实际,不断推出促进工作发展的新措施。

1、探索建立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新三化”。一是不断提高就业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组织了全市就业服务系统的121名人员参加了职业指导职业资格培训,12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了全省高级职业指导职业资格培训。60个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在岗工作人员统一参加了全国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培训鉴定,381人参加培训,356入参加资格鉴定,合格率为86%,大大提高了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打破城乡壁垒,挖掘各类资源,实现就业市场体系的社会化。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就业服务网络。开展了“春风行动”和“扬帆行动”专场招聘会。历城区、天桥区结合本地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中央、省级重点媒体都进行了专门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济阳、平阴、章丘、长清、商河等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县,也都利用农民工返乡的时机大力开展劳动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活动,拓宽了服务的路子,扩大了就业,稳定了就业。历城、章丘、济阳等区县劳动力市场的兴建改造,将劳动力市场延伸到乡镇,实现了“三赢”,探索了一条城乡统筹就业的新路子。三是加强管理,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就业服务的制度化。全年在加强就业培训、就业目标考核、失业保险管理、再就业优惠证管理、基层平台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多条管理规定,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证。职业介绍协会的成立是在新的形式下加强行业自律的有效措施,为行业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放心民办职介服务单位评选活动也进一步推进了职业中介服务的规范化。

2、积极探索做好失业保险工作的新措施。失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开发完成了“市五保合一电子政务失业保险待遇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了我市失业保险管理水平,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为进一步拓宽为失业人员服务的工作渠道,本着“重心下移、职能下延、服务到位”的原则,积极做好失业保险向社区延伸工作的试点工作,为及时跟踪、掌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就业等情况,实现失业人员的社区动态管理奠定了工作基础。

3、探索进一步提高就业总量和质量的新措施。把加强劳动者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积极探索解决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发展、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的新办法。全年不断强化培训机构管理,逐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再就业率,全年组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万人。同时,全面推进创业培训工作,并积极探索创业服务进社区的路子。全市10个县(市)、区(除长清)都已建立了区县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创业工作领导小组,7个县区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并开展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工作。创业服务进社区工作已经在槐荫、历下区开展了试点活动。2011年第二届创业项目暨特许经营、加盟连锁展览会的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劳动者的创业愿望和创业热情。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工作逐渐成为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新亮点。

(四)完善措施,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继续做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工作,初步实现了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由“两手抓”,向推进“新三化”建设的转变。去年年初,全省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机构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进一步激励了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市政府政策调研室对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的调研也有力推进了基层平台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国家劳动保障部将我市列入全国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工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试点城市体现了对我市基层平台建设工作的肯定。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逐步由基础建设阶段走向成熟发展阶段。

2、进一步完善服务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新发展。主要表现在转移区域和行业范围进一步拓宽,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半径越来越大。去年向省内转移的劳动力达到10.72万人次,出省劳动力达到5.28万人次,境外就业人员已达到4000人。从行业范围来看,由过去从事农业多种经营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商饮等二、三产业领域集中。有组织输出6.43万人次,占输出总数的40.19%,组织化程度创历史最好水平。

3、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促进业务工作的开展效果明显。去年全年市本级劳动就业工作被中央级媒体采用稿件15篇(条),在省级媒体则超过200篇(条),各县(市)、区也结合当地业务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稿件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全市就业服务系统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就业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征求意见,深刻剖析问题,制定落实整改方案,并探索形成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教育目的,推动了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1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为顺利实现“十五”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这五年,特别是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以来的近三年,全市劳动就业服务系统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迈出三大步,实现了劳动就业服务工作跨越式发展。

就业再就业工作局势持续保持稳定。五年间,全市共实现就业再就业40.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7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严格控制在4.1%以内。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77万本,其中4.23万人享受到政策扶持实现再就业。累计为14.22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7.05亿元。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中,有效地保障了各类人员的就业再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逐步形成。贯彻落实中央、省文件精神,市、县(市)、区出台100余件配套文件,形成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

再就业资金得到有效保障。我市用于再就业的资金逐年增加,市本级三年投入5300万元,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制度性安排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各项基础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工作网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有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就业培训质量和数量稳步提高,培训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职业介绍工作更趋于人本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劳动就业的管理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完成了信息系统一、二、三期工程建设,业务应用不断扩大。行政效能建设、干部廉政建设、系统行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

“十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局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就业服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大家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就业办党总支向在座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有很多经验体会值得总结。

第一,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明书记、鲍市长和王副市长数次对劳动就业服务工作作出批示、指示,提出具体要求;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多次听取汇报,研究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有关部门督导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商河县副书记亲自为劳务输出工作出谋划策,历城区政府把2011年确定为“劳务经济年”,章丘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正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才更加得心应手,成效才更加显着。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想问题、作决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提出要重点帮助弱势群体,突出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在春节前后集中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春风行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各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劳动者的拥护和支持,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事业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第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原则。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全局中去思考,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把握。近年来,我们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提出要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工作的着重点调整到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服务和提高就业总量与质量上来等新要求,明确了工作的长期发展方向。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经济工作,研究建立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抓住发展民营经济,开拓新的就业空间;抓住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配合推进城市化战略,深入研究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正是由于把握了大局,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从而带动了全局工作,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就业服务机构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是做好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建立了高标准的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到人,用创新的方法改进各项工作。如在落实促进再就业政策时,适当扩大了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并将医疗保险补贴纳入补贴范围,在公益型岗位合同期满的解决问题上,提出了合同展期的办法,解决和缓解了改革发展中的诸多突出矛盾。思路的突破、方法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二、准确把握形势,进一步明确明年工作的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明年工作对于“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明年形势,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我市劳动就业服务工作来讲,有利条件较多,发展环境总体宽松,但新形势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重而道远。

明年劳动就业服务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委、政府把就业工作摆在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支柱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市委八届六次全委会上将就业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地位的高度,其重视程度、认识深度和工作力度前所未有,这是就业工作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进一步扩大就业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有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撑。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36号),还将出台《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些都将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同时,也应看到我市劳动就业服务工作还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旧体制遗留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新的矛盾不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要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长期性。我市仍处在劳动力高峰期,巨大的就业压力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一是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没有完全解决,新成长劳动力还在不断增加,而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劳动者技能水平整体偏低,许多行业技能劳动者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会对扩大就业带来一定难度。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工作思路,其根本要求是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集约化程度,相应的必将带来就业弹性的下降,在这种形势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四是就业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收入不稳定、岗位不固定、劳动关系不确定等方面,因此而导致的二次就业的人数也相当大。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深入分析,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012年劳动就业服务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工作全局,准确把握中央、省、市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扩大就业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探索完善就业长效机制的措施,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充分就业。201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万人,安置7600名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

三、勇于探索,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2012年劳动就业服务工作,要在考虑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要在缓解突出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要在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就业。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住工作要点,不断完善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把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作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全面发挥再就业联席会议的作用。认真落实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职能,将省里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和工作调度、督促、通报等工作,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促进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发展,确保全市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二)突出工作重点,制定并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通知》精神,准确把握《通知》的内容实质,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通知》、省领导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就业工作的要求上来。积极会同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本着有突破、可操作、办得到的原则,制订资金管理、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失业保险试点等具体操作办法,等国家和省的政策出台后,马上出台我市配套文件。在用好用足省里的政策的基础上,方便地方和基层的操作,为政策的落实创造更宽松环境。同时,组织好舆论宣传,使新就业政策深入人心,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突破工作难点,全面发挥再就业政策效应。

重点突破小额担保贷款、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政策落实工作。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适当降低反担保条件,促进担保基金承担起担保责任;积极协调银行,增加小额担保贷款承办银行,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效率;扩大信用社区,对经信用社区评估推荐个人信用和经营项目较好的申请贷款人员,逐步取消反担保。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工作,加快主辅分离工作的进程。尽快制定出今年再就业资金使用预案。

(四)打造工作亮点,积极推进具有特色的就业服务工作。

一是巩固老典型,继续做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强化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规范推进各项就业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全面发挥基层平台的功能;二是探索新经验,强化技能培训在促进就业总量和质量提高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强化培训与岗位开发、培训与就业服务的衔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针对县(市)、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

(五)把握工作特点,完善各项就业服务措施。

失业保险工作方面,结合我市失业保险工作现状,建立失业保险预警机制,争取列入扩大失业保险使用范围试点城市,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作用,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工作重心向社区延伸新思路,同时,强化网络化管理,重点抓好系统业务功能的完善和应用。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方面,要把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当作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常规性的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制度,进一步深入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提升就业服务手段方面,进一步加大全市就业服务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力度。宣传工作方面,进一步强化宣传意识,增强做好就业宣传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在宣传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六)找准工作结合点,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

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城镇新成长劳动者的就业工作,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就业的有关政策,加强相关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和完善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大环境,推进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七)针对工作薄弱点,积极探索促进就业工作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针对就业服务系统人手少工作量大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立一支作风硬、业务强,真抓实干,恪尽职守的干部队伍来弥补人员偏少的不足。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就业服务场所和劳动力市场面积偏小的现状,紧密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开拓,通过采取富有当地特色的就业服务工作新措施来弥补服务场所偏小的不足。三是加强工作调研,积极探索适应就业新形势的新办法。针对就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提高服务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弥补财力和岗位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