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纲要

时间:2022-05-15 10:20:00

导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纲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纲要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区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我区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文明强区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规划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回顾和形势展望

(一)回顾

计划执行五年来,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两大机遇,按照“工业立区、农业富区、商旅旺区、民营强区、科教兴区”五大战略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计划执行比较顺利。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又一个最快最好的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8.86亿元,年均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亿元,是“九五”末的13倍多。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5倍。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比“九五”末增收3500万元。

区域经济功能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期间,规划建设了高新区医药基地、现代纺织工业基地、空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中心城区积极实施“退二进三”、“旧城改造”,大力发展商贸、饮食等服务业,初步形成了规划区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和以塬上为重点的非规划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工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期间,秦宇集团、秦建集团、鑫隆集团等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取得新进展。工业平台建设步伐加快,纺织工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基地道路建设全面拉开,进展顺利。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了清华科技园()园区、海天制药、东泰制药、伟达星光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使我区形成了电子、医药、纺织三大工业产业。末,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7亿元,年均增长6.3%。

第三产业发展活跃。期间,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人民路、渭阳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后,第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先后引进了正大国际、北京国美、深圳人人乐等一大批商贸企业入驻,建成运营;国贸大酒店、皇都酒店等一批餐饮业和嘉年华、女皇洗浴中心等一批健身娱乐项目的建成,使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帝都花园、阳光小区、中宏时代广场、中华苑等一批精品房地产项目也相继建成使用。末,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9亿元,年均增长8.1%,是“九五”末的2倍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围绕建立现代农业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期间,我区农业发展到以蔬菜、畜牧、苗木花卉和果品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向高效、优势方向调整。蔬菜向精细种植发展,末,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5万亩,总产37.5万吨,设施栽培面积8万亩。畜牧业向规模化发展,引进并建成了绿源牧业公司、永安堡奶牛基地等一批规模化养殖企业,末,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000吨、4200吨、6100吨。苗木花卉种植发展势头迅猛,冠杰园艺、华荣花卉等一批苗木花卉产业项目先后建成,末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农业由生产型向流通型发展,建成的新阳光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现已成为西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期间,湖一期生态工程、世纪大道等一批辖区内市级市政工程相继建成,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升等改造区道和乡道35.1公里,硬化村级水泥路(油路)118公里,对咸户、过双、五陵塬旅游路等三条区道进行了二级油路改造,基本实现了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末全区公路里程达到195公里。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投入增加,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实现“普九”达标和复验。先后建成育才中学实验楼、新教学楼和职教中心新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教育类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危改项目13个,撤并农村小学20所,新建中小学8所;大学城初具规模,服装艺术职业学院、中医学院新校区、国际商贸学院相继建成。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始终控制在4‰以内。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也都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21元。

从计划实施情况来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五大矛盾和困难。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工业发展相对偏慢,难以支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国企改革任务艰巨,发展活力不足;三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和低效益问题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加重;五是“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二)形势展望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全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我区经济也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全面实施,有利于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二是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使国际、国内资本、技术和产业加速向资源密集的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流动,我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将会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三是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我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大,有可能获得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四是省上提出了加快西咸经济一体化步伐,做大做强西安都市圈,我区处于西咸共建区核心部位,为我区优先接受西安和发达地区的辐射,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城市品位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五是部分省属企业下划市级管理,为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效益好的企业对地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辐射、带动的可能,困难企业通过改革、改造可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面临的挑战。一是随着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将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区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增大;二是随着国家采取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执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资金短缺和用地紧张的制约;三是我区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到位,产业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内在动力;四是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必定会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统筹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五是受特殊区位条件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受市总体规划制约,一些项目落实困难。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期间,是我区建设西部文明强区和全面小康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西部文明强区为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工业立区、农业富区、商旅旺区、民营强区、科教兴区),抓好六大工程(工业基地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第三产业战略布局工程、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城镇化建设工程、人才强区工程),构建和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转变。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区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立足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真正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坚持重点突破、彰显特色。坚持“五大”战略工业为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率先在工业发展上实现突破;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坚持以创建平安为重点,构建和谐。发挥区位优势,构筑产业特色。

4、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机制。加快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新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我区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5、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创造平等发展、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期间,预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末降低20%,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辖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牢固树立五大战略工业为先的思想,坚持实施“工业立区”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围绕电子、医药、纺织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四大产业集聚平台。期间,辖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做强电子产业。充分发挥彩虹集团、偏转集团、康佳集团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打造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加快引进等离子、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重点抓好康佳等离子电视机生产线、偏转集团液晶配件、稀土永磁体生产线、年产5亿只电感器和片式变压器生产线、年产350万平方米特殊基覆铜板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的技改和扩建,增强发展后劲。

振兴纺织工业。以纺织工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我区纺织工业优势,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产业链条形成并向高附加值转化,振兴纺织工业。抓好华润技改项目、西北二棉集团公司年产5万锭高档服饰面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加快方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入驻纺织工业基地。

壮大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现代中成药,加快药品多样化、生产现代化和经营规模化。重点围绕已通过GMP认证的18户企业,发展和壮大医药产业。抓好脑心通系列产品等产品的研制生产,扶持壮大步长制药、海天制药等医药企业。抓好东泰制药有限公司二期扩建、505药业生产线扩能改造等技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加快中小医药企业的发展,使其快速成长,形成产业集群。

(二)培育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辖区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机械、专用汽车、医疗机械等,抓好长庆油田专用车生产线、西安蓝港公司数字医疗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抓好西电集团工业园、台湾玻璃工业公司年产18万箱玻璃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实工作,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三)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园区是工业发展的平台,要加大投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围绕现代纺织工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基地,以现有的道路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搞好产业基地环境建设,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以“西咸经济一体化”和我市城市建设西进北上为契机,在沣东和双照分别着手规划和开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平陵工业走廊等新的产业发展平台。

(四)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大力开发新型工艺和产品。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推行标准认证工作,加快质量兴企建设。鼓励企业实行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进行管理创新。扶持地方名优企业,培育一批国优、省优名牌产品带动和支撑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末,使辖区内省名牌产品增加到25个,力争创建1—2个中国名牌产品。

(五)努力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任务。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按照“深改、快改、真改”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实施“双置换”,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抓好秦宇集团、秦建集团、鑫隆集团的企业改制工作。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实施“民营强区”战略,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在投资核准、财税政策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与监管,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实施“商旅旺区”战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西咸经济一体化为契机,以创建有特色的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打造新商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坚持实施“商旅旺区”战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

(一)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新商区。以区政府旧址开发和嘉惠商场改造为重点,依托银泰、茂源、宝安、东嘉、金义和中宏时代广场打造市商业中心区;依托福园国际时代广场、秦隆商业步行街、新市场和思源南北路,打造商贸副中心。利用两河综合治理工程和陈杨办区域即将建成的契机,搞好湖两岸沿街开发,培育集娱乐、休闲、观光、健身、餐饮于一体的新商区。以市场化、专业化、时尚化、人性化为目标,围绕玉泉东路、人民西路、团结路、西兰路等城区路段打造特色专业街。

(二)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以发展旅游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旅游业的发展,打造渭河—湖、沣河—休闲度假景观两大旅游发展平台,把建设成为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主体,集历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于一体的休闲保健养生名城。重点抓好渭河—湖景区、沣河—休闲度假景区、沙河古桥风情园景区、平陵—帝王生态旅游景区四个A级景区建设。到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三)大力发展和提升房地产业。突出“西咸一体化,安居在”这一主题,大力发展和提升房地产业。加大对辖区主要街道两侧的重新改造,加快沣河新区建设,开发一批个性化、精品化的住宅小区和高档商住楼。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重点抓好沣河新区上林苑、荣华地产、金泰花园等一批高档住宅区建设。不断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四)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托国际机场、陇海铁路和配套完善的公路网络,围绕西咸共建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配送、零售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工业品批发市场等四大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加大对物流企业和物流资源的整合,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西咸机电产品物流中心和西北综合交易市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支持新阳光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逐步把我区建成区域物流基地。加快发展法律、会计、公证、咨询和家政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和社区服务业。在服务业领域推广信息应用技术,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水平。

(五)积极培育养生保健产业。充分挖掘我市深厚的传统养生保健文化和饮食文化资源,加快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已形成的团结路和中华路等饮食足疗一条龙服务街,规划和建设渭河南岸洗浴一条街,积极培育以地热利用为主的温泉洗浴、温泉疗养、游泳健身、足疗,以及餐饮、保健休闲等具有我区地方特色的养生保健产业,把我区建设成为养生保健名城。

五、实施“农业富区”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制定我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村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坚持实施“农业富区”战略,大力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畜牧和果品四大产业,积极吸引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区镇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和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村镇规划,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对产业、人口的承载能力,吸纳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加速推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重点加快马泉、双照、马庄等小城镇建设。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工程的管理,开展建设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提高农村居民的抗震设防能力。着力治理农村脏乱差,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和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期间,每年在全区新建沼气池100口,“四改”后的农户沼气使用率达到80%以上,逐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两个《决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用设施种养代替露地种养,用现代农业代替传统农业,引导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一镇一色,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大力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畜牧和杂果四大产业。实施基地带动战略,加快马庄空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南菜北移”战略,加快设施蔬菜、精细蔬菜和绿色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和效益,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时令鲜菜和名优特蔬菜。以新阳光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为龙头,建设西北蔬菜集散地,带动蔬菜产业发展。以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扩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扶持壮大绿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渭兴养殖厂、永安堡奶牛厂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苗木花卉,推进苗木花卉生产科学化、品种多样化、基地规模化,重点抓好冠杰园艺、华荣园林等龙头企业的建设。高质量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宣传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帮助马庄、双照红薯、八里庄蔬菜、酥梨、渭兴公司生猪等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加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商业附加值。力争到2010年,有5—8个在市场上拿得出、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新增高标准农田1.2万亩,修复改造基本农田3万亩。建立健全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预警预报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期间,镇镇建设文化站,村村建设文化活动室。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用三年时间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投入力度。加强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镇村道路建设,到末,镇级公路达到120公里,村级公路达到沥青路面以上标准里程100公里。逐步解决我区部分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到2010年,解决4.8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破解“三农”问题新体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区镇财政体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0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0个,入会农户占全区总农户的40%以上,60%以上的农副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五)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定向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规范和扶持劳务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区、乡、村、组四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劳务信息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期间,在城区和渭河南建成两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务工搭建平台。积极拓宽输出渠道,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围绕交通、水利和信息网络等几个方面,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建立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以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新建玉泉西路西延段、双坡战备公路、南北四号路3条道路,改建过双公路、五陵塬旅游公路、咸北路、东西一号路、东西四号路5条公路,建成城区二级客运站和马庄、钓台、双照三个五级客运站。末,全区公路路网里程达到300公里,实现区级公路二级化,镇级公路三级化,村级公路四级化。完善公路管理网络,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坚持开源节流、城乡统筹、建管结合的原则,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我区4.2公里渭河防洪工程和沣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到2010年解决4.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推动“五小”水利工程改制工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到2010年,争取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万亩。

(三)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加强网络宽带化、高水平信息平台和网络的互连互通建设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区政府网站平台为基础,以开发地理位置、法人机构、人口信息和社会宏观经济四大综合信息数据库为重点,加大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化。

七、以开发沣河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全力推进沣河新区开发。充分发挥沣河新区位于“一线两带”核心地带和西咸经济圈承接地的区位优势,全力加快沣河新区开发步伐。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超前考虑,精心谋划,高点定位,做好沣河新区的规划。加快沣河新区道路、桥梁、给排水、污水、供电、供气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沣河综合治理工程和“两河四岸”景观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纺织服装业和民办教育为方向,积极推进西咸共建区、纺织工业园区和大学城等的开发建设。利用新区地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温泉洗浴、地热农业和休闲度假产业,重点抓好国际商贸学院国际温泉旅游度假会议中心和华北地热御泉苑温泉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中国地热城”。把沣河新区建设成为集工业、商贸、居住、教育、休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路桥、城市供水、天然气化、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中华路西延段、渭阳西路西延段、北环路等道路;建成彩虹北路立交桥等城市路桥;建设集中供热管网工程、西郊热电厂,全面实现集中供热。着力推进市区园林、郊区林带、高干渠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抓好陈阳寨、北安村、西阳村、吴家堡、河头堡村等城中村改造和人民路、渭阳路、西兰路、乐育路和世纪大道沿街25个商业开发改造项目的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突出抓好马庄、双照、马泉小城镇道路、给排水、供气、供热、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我区城镇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到2010年,力争新设3个街道办事处,市区建成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以上,初步建成人居环境佳的现代化城市。

(三)加强三创工作,提高城市品位。继续加强“三创”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抓好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大市容街景整治和拆墙透绿力度,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重点抓好人民路、渭阳路、西兰路、乐育路和世纪大道等沿街51个街景整治项目。进一步加大“六小”整治和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区域的整治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大气质量和水质,优化、美化和净化城市。

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

继续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战略方针,创新招商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强化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导地位,全力推进企业招商,形成政府与企业、中介组织互动的多元化招商引资新格局。依托现代纺织工业基地、科技产业基地、空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西咸共建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平陵工业走廊等,实施科学招商、理性招商、重点招商,招商选资。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大、产出高、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动态储备制度,强化项目策划包装,逐步形成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优化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保障投资者权益,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浓厚氛围。

九、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走新兴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招商引资理念,走科学招商,理性招商之路,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的少污染、无污染、低投入、低消耗的高科技企业。严格国家产业政策,遏制违反产业政策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纺织工业园和科技产业基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力争建成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中心,切实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质量。加大对严重影响沣、渭河水质的企业的监管力度,逐步取缔技术落后、规模小、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有效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期间,在沣河新区建成一个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规划烟尘控制区,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提倡使用清洁燃料,到2010年,对集中供热到达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全部取缔。加强城市建筑施工场所扬尘、粉尘和噪声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夜间噪声污染的监管。积极开展创建绿色文明示范村庄活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重点抓好高干渠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沣、渭河交汇处9.6平方公里湿地保护区建设。

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人才强区工程

(一)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坚持“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科技进步在全区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到2010年,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0项。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使其成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增长点。到2010年,力争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00户。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星火科技培训人数达到3万人(次)以上,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点20个,力争科技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65%以上。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成果、产权等有机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辖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信息、科技项目的交流与合作,整合辖区科技资源。

(二)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以建设西部教育强区为目标,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实施“两免一补”工程,逐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工作,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到2010年,使小学、初中和残疾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5%以上。加快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期间,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0所,每年消除5—6所农村薄弱学校。以市上下划部分中小学管理权为契机,推进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期间,新建高中两所、小学3所,新建扩建九年制学校2所。继续推进高中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和规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期间,把区职教中心建成国家级教育实训基地。实施“职教富民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推动成人教育发展,每年完成3.6万人次的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领域,加快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南郊大学城建设,期间,继续支持国际商贸学院等现有民办职业中高等院校扩大规模,重点抓好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信息化校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三)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创新用人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环境,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制定中长期人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划。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潜力。区、镇(办)两级财政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奖金,对有重大贡献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科技产品研发与推广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加强与辖区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开展实质性的务实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适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到2010年,力争我区自有人才数量达到10000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0%以上。

十一、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一)积极扩大就业。结合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的竞争的就业制度,形成市场导向的、灵活多样的就业机制。期间,全区新增就业人员2.1万人次,实现下岗工人再就业1.1万人,安置“4050”人员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以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在职职业培训、失业人员就业培训体系。期间,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率力争达到60%左右,获得中高级以上技能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持证人员的20%以上。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失地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期间全区职业技能培训达到6.5万人次。进一步发挥就业网络作用,加大劳务输出,特别是失地农民和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输出工作。期间,劳务输出达到14.5万人次。初步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协商、政府依法调整和监察的劳动关系调整新机制,形成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参加的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和多种形式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制度。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强化基金征缴工作,多渠道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来源,期间,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和补充医疗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险体系,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医疗保险覆盖计划,到末,力争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待遇与缴费适当挂钩的机制;按照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全区统一的制度模式,到2010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00人;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合理控制生育保障水平,规范生育保险项目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到2010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00人。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济为补充,专项救助相配合,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的社会救济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继续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参与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医疗求助制度。

进一步完善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

(三)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基本文化体育阵地和设施建设,期间,重点建设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多功能的区文化活动中心。使每个社区、村建有一个面向群众开放的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户外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各镇、办辖区有1—2个规模型的文体活动广场。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节。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到2010年全区体育人口比例增至60%以上。以市场为导向吸纳民间资本大力兴办文化体育产业,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加大档案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快数字电视发展步伐。

(四)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和整合全区卫生资源,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继续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卫生设施水平,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规范和降低各种医疗收费价格,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期间,新建、扩建、改建区级卫生机构3个、镇级卫生院7所和全区各村卫生室。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进“9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计划”。

(五)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从严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出生率平均控制在8.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5‰以内。不断加大治理性别比力度,提升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水平。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新建、改建、扩建区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各镇(办)计生服务站和全区各村国策室。着重抓好农村基层和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

(六)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要加强信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严打整治长效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点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管理,切实解决突出治安问题,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及安全事故。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期间,创建平安镇办10个,使辖区平安镇(办)、社区、村、单位和平安小区的覆盖率达到95%。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和制度。重点加强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和领域以及公共场所的监管和专项整治,减少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十万分之六以内。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制作的源头长效监管机制,严格实施国家制定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十二、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快推进各项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实行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减少行政层次,理顺职能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各种预警、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理等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镇办财政体制。加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定额,完善部门预算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探索和完善农业“两税”直征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三)深入推进其他各项改革。深化价格、就业、分配、农村经济、城乡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十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筹措建设资金

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是实施规划的落脚点和关键措施。把规划纲要的实施落实到具体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上,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建立健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增强部门服务意识,切实为重大项目实施保驾护航。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用活西部开发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外资利用力度,积极争取境外投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中长期贷款等。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大力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创新融资机制,积极组建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激活民间资本。加强统筹配置,充分发挥自有资金作用。

十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规划实施

充分保障人大、政协及代表、委员行使、参与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全面提升依法治区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的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区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重点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行为养成,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和诚信建设新突破,力争2012年跻身于全国文明城市。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努力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区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为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西部文明强区和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