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时间:2022-04-27 09:13:00

导语:全市农业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市农业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三个年、奋力开好局”活动为主抓手,按照“发展保供给、增收惠民生、转型上水平”的要求,全力抓好“两区”建设、结构优化、主体培育、农业安全等重点工作,保持了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预计今年全市农牧渔业总产值可达176.6亿元,比上年增1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00元,同比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5%。

一、2011年农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0.96万亩,总产89.53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播种面积163万亩、总产量77万吨的生产任务。经济作物持续发展。启动建设中心城市“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全市新增蔬菜面积1.34万亩,达到56.70万亩,同比增2.4%,预计总产量86.80万吨,同比略增。茶叶面积、产量分别为26.50万亩、1.25万吨,同比分别增3.2%、4.2%,水果面积、产量分别为24.15万亩、12.20万吨,同比分别增2.8%、7.2%。蚕桑生产恢复增长。全年家蚕总饲养量32万张,总产量1.50万吨,总产值5.50亿元,同比分别增6.7%、8.7%、21.7%。畜牧养殖效益明显。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基本稳定,生猪存、出栏分别为103.47万头、153.0万头,同比分别增10.9%、3.9%;家禽存、出栏分别1711.52万羽、4952.43万羽,预计肉类、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8.68万吨、6.18万吨,同比分别增1.55%、2.5%;总产值达到40.92亿元,同比增长26.0%。渔业生产量价齐增。养殖面积达到68.5万亩,预计总产量为26.20万吨,同比增4.9%;总产值52.0亿元,同比增11.5%。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4231”产业培育计划有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着力改造提升老鱼塘、老茶园、老果园,优化发展蔬菜生产基地及畜禽生态规模养殖,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96万亩。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种养面积、产值达到153.85万亩、94.20亿元,同比分别增3.9%、9.0%。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达到135.12亿元,占农牧渔业总产值的76.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加工流通业健康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农产品销售能力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预计年销售收入达416亿元,同比增加15.2%,实现利税39.6亿元,同比增8.7%。农产品供沪、杭等城市预计达65亿元以上,比去年增长8.3%。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增7个休闲观光农业创建点,中南百草园、移沿山生态农庄被列入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全市休闲观光旅游人数达680万人次以上,收入达7.3亿元。

(三)“两区”建设扎实推进。扎实开展“两区”建设推进年活动,着力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召开全市农业“两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两区”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建设投入持续增加。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建设,各类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两区”建设,建设投入不断增加。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已投入资金1.03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投入资金10.2亿元。建设机制不断创新。坚持创新土地流转、院校合作、主体培育等建设机制,认真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建立良制的“五良”要求,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综合区内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4.8万亩,占规划总面积73.5%。引进主体10个,计划投资1.59亿元,已完成投资4850万元。按照两区建设推进到哪里,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两区”内“1+1+n”产业联盟已实现全覆盖。建设成效日益显现。全市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2.99万亩。新增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6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省级创建点,累计分别达到11个、40个、84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区块21.36万亩,已经通过验收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市级12个、省级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市级24个、省级10个。特别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通过引进粮食加工企业,加快土地流转,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经营,从而大大推进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和产业化,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种粮效益的提升。

(四)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围绕增强主体竞争力,着力在引进、扶持、提升上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抓招商选资。坚持引资与选资相结合,大力引进外资和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完善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了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编制《农业招商项目指南》,征集了农业园区招商项目,加强现代农业与央企对接,积极争取央企、国企和大型型民营企业的“大好高”项目投资现代农业建设。预计全年到位外资1亿美元以上,内资22亿元。抓培育扶持。选择了20家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实行跟踪服务,努力做大做强。积极引导企业上市融资,上跃龟鳖特种养殖有限公司、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完成上市股份制改造,进入上市辅导备案。大力推进金融担保服务,市农信担保公司、誉华担保公司等农业担保金融机构为农业企业担保贷款金额1.25亿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当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累计达到1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306家,累计达到1153家,入社社员4万余户。抓规范提升。规范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上跃龟鳖特种养殖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吴兴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基地,安吉县溪龙乡和南浔区菱湖镇陈邑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按照“五化”要求,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新认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86家,累计达到195家。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省级20家,累计达到130家,其中省级79家。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市组织农民培训11.1万人次,其中新型农民1.26万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274名。

(五)农业科技不断创新。紧紧抓住市校合作契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建设,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平台建设全方位推进。充分发挥大学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中科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市蚕桑区域创新平台、市渔业创新平台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用,着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今年全市新创建农业科技企业25家,总数已达123家;科技研发中心15家,总数已达58家。产业联盟全方位运行。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4231”培育计划及十大主导产业,组建十大新型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每个主导产业,分别由一个高校专家团队、一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的紧密型技术联盟,形成“1+1+n”的农推联盟体系),健全完善工作联系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十大农业产业联盟共聘请以大学为主的大专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56名专家作为专家团队成员,选配75名市、县区农技人员作为本地农技推广小组成员;共有558个经营主体加入了各产业联盟,其中:农业企业1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种养大户293户。农业科技全方位推广。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全市引进新品种226只,推广应用主导品种96只、新技术126项,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方318个,实施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20.7万亩,主要农业实用新技术覆盖率90%以上。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全市新增农机购置补贴机具16514台(套),水稻机插面积13.53万亩。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累计建成市级农村信息化示范村226个,农民信箱正式启用用户为19.89万户,启用率达到96%以上。

(六)安全生产保持平稳。高度重视农业安全工作,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动植物疫情、农业生产等安全管理。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放松。“三品”认证不断加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5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51只、绿色食品45只。突出监管检测,全面开展农产品“打非”专项整治工作,认真开展瘦肉精类药物残留检测。今年农畜产品在省级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合格率达到99.12%,农产品质量安全无事故。确保动植物疫情不发生。认真贯彻“内疫不发生,外疫不传入”要求,积极开展季节性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全程管理。全市规模畜禽场免疫率达到了100%,免疫密度达到99.8%以上;加拿大一枝黄花春、秋两季防控面积分别为5400亩次,防除面积达到100%。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无重大事故。坚持以农机、渔船安全生产为重点,积极探索安全监管新举措,切实加强安全日常监管工作。渔船安全生产无事故,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市指标内,没有发生重大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推进农业生态循环无害化。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分别有2个、4个、3个、8个被列为首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创建点。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工作,完成老虎潭库区29家生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猪场治理和8个养鸭场关闭停养工作,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完成规模养殖场沼气池2030m3、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6300m3。新增污水治理能力85.0万吨,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47万平方,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8.3%。

(七)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的管理。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登记完善试点,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全面落实。大胆创新土地流转的模式,在鼓励连片集中流转和整村流转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先股后转,全市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38家,累计达到104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34万亩,累计达到94.9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3.17%。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认真组织开展村经济合作社换届,并按照“三年一轮审”、离任必审的要求,认真开展村级审计工作。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在全省率先实行市、县(区)、乡镇和村四级联网。通过发展物业经济项目的途径,加强对市本级36个集体经济边缘村的扶持,各级财政扶持达到1620万元。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积极落实村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政策。今年共申报并实施省财政奖补项目148个,争取省财政奖补资金4000多万元。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积极整改、加强考核,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全市未发生涉农负担恶性案(事)件。

(八)队伍建设保障有力。坚持依法行政、依规办事,坚持便捷、高效、优质、利民的原则,始终把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以及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带动全体机关干部的自学,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全市农业系统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演讲比赛、各级各类专业培训、技能比武,有效地提升了大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积极行动,优化服务。深入开展“为三农服务、为党旗增辉”行动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开展农技人员“五送”服务活动、党支部“四联”活动的基础上,开展调研破难和项目助推活动。开展了《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等8个课题的调研,形成了10多篇有一定价值的课题调研报告。深化领导、专家项目助推活动,重点联系20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对象及14个农业重大项目,主动上门服务指导,梳理解决相关问题。今年全市有1015名农技人员结对联系服务444个农业生产基地、574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10063户种养大户;组织各类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405次,接受农民现场咨询9.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7.08万份。防范风险,提升效能。按照“全面覆盖、有序推进、创新求实”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出台了《市农业局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完成廉政风险点排查。初步形成覆盖机关各处室、全局各单位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一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被省政府推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地级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增加。现代农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新的挑战。从机遇看:一是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党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已连续8年下发一号文件,不断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力度。明年中央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且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1号文件的重点内容,这对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经济形势有利于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经济运行速度开始放缓,房地产价格开始回落,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由于原材料涨价、工资提高和财务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因此大量工商资本开始把农业作为投资的重要选择,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明显加快,要求承包土地兴办生态农场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主体不断增加,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消费市场的变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消费出现了新变化,安全化、高端化的消费趋势愈来愈明显。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优质农产品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并且又处在长三角中心位置,为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所包围,所以发展生态、高效、优质、安全和特色农产品前景广阔。四是各种试验示范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我市是全省唯一的新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今年又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创新专项改革试验区,最近又被省政府推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些省以上的试验示范在我市实施,为我们争取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供了先决条件,必将大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挑战看:一是农业队伍变化较大,新人上岗有一个适应过程。今明两年是市、县区、乡镇集中换届年,从最近县区人事变动情况来看,转岗交流比较多,一批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调离农业领导岗位,一批新人将进入农业领导岗位,一方面它有利于拓宽农业工作的思路,激发农业干部队伍的活力。但另一方面农业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而且季节性较强,如果新进入干部不熟悉农业、工作不能及时到位的话,就会影响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受结构调整的影响,稳定粮食生产压力加大。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我市经济作物和水田养殖面积快速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我市葡萄等蔬菜瓜果、河蟹等特种水产大面积发展,大大挤压了粮食播种面积,今年我市单季晚稻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了5.28万亩,这个趋势还将继续。这两年我市稳定粮食面积的重点已经转到扩种春粮上,如果春粮面积没有较多增加的话,要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就难上加难。三是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业要素保障不足。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异常天气常有出现,像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今年六月初的连续阴雨天气等不仅影响了当季,还影响了下季。除了自然风险外,市场、技术、质量安全等一系列风险明显增多。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的设施装备、队伍素质、监管手段等还都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四是生产成本明显上升,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随着整个社会物价的上涨,农业生产要素如人工、农资、土地租金等价格也普遍上涨,今年农业用工工资增幅普遍在20%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亩增200元以上,主要农资价格提高15%以上,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农产品涨价带来的收益,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二、2012年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2012年是实施“三化同步”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年。现代农业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统筹强基、科技提升、保供增收、走在前列”的总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建设,努力把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

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劳均产值增长10%。

粮食播种面积170万亩,总产量80万吨。

新建粮食功能区12万亩,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其中省级10个)。

农业利用外资1亿美元,内资15亿元,新增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

按照上述要求,2012年现代农业发展要围绕一个目标、四个重点、四大安全、四项改革来展开。

(一)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这一目标抓谋划

2012年是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的起步年,凡事开头难,能否开好局、起好步,事关今后的建设和发展。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重点是推进四体系建设、一氛围营造。

1.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从规划设计、政策扶持、建设推进、主体参与到技术保障等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2.健全完善规划体系。紧密结合实际,坚持以“国字号”标准来审视、谋划和推进“示范区”建设。在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修改完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分阶段工作计划和建设任务,排定主要建设项目,并尽快实施,科学指导示范区建设。

3.制定政策支撑体系。围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从土地、财政、金融、科技、项目、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支持扶持力度。并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与沟通,强化项目对接,争取更多支持。

4.建立考核监督体系。按照“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考核管理机制,把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新农村考核以及市级机关、县区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任务层层下达,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承担,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和目标全面完成。

5.着力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的宣传报道,重点宣传建设示范市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工作推进中的典型和亮点,努力营造全社会全力支持、合力推进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四个重点,即突出抓好农业“两区”建设、产业体系构建、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四个重点

1.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着力提升农业基础保障。农业“两区”建设是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主抓手,必须按照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园区121工程,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合力推进“两区”建设。以两区建设新成效迎接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一是整合资源抓建设。“两区”建设基础投入是重点,主体培育是关键。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两区”建设的财政投入。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省定的1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各类农村建设资金,集中统筹用于农业“两区”建设。确保明年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万亩,11个综合区内道路、机埠、渠道、低压线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新建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其中省级10个)。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两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两区”建设,特别是投资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基地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场建设,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形成合力抓推进。进一步健全“两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的作用,借鉴八里店南片的做法和经验,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协调推进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基础建设、项目推进、纠纷化解、管理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金融等部门的职能,明确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建设,形成“两区”建设的推进合力。三是创新机制抓示范。创新“两区”建设机制,既是“两区”建设动力和活力之所在,更是“两区”建设长期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创新“两区”管理机制。在健全完善管委会领导体制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管理模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两区”经营管理,加快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桥梁、大户为基础,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两区”服务机制。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健全完善乡镇“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并按农业主产乡镇或一定区域,在“两区”内建设8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延伸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积极开展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服务,努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机、植保、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等方面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着力提高“两区”内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农技推广新机制。深化“两区”农推联盟建设,健全完善“1+1+n”的产业联盟体系。深化市校合作、院地合作,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科技成果“三科入园”,推动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两区”农业科技水平。

2.大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按照“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三带六区十园”的产业区域布局,继续深入实施“4231”产业培育计划,着力推进“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建设,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不折不扣地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加强耕地地力培育。稳定单季晚稻播种面积,扩大春粮播种面积,鼓励引导种粮大户发展早稻生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大力推广“五改”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创新种植模式、开展高产攻关,着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菜篮子”基地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来培育。认真抓好中心城市“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的实施,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等风险小、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和品种,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园、精品园建设,新增中心城市“菜篮子”蔬菜基地面积500亩。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养殖,继续推进老鱼塘改造,改造新建标准鱼塘1万亩,进一步优化渔业养殖结构,大力推广五新技术,新增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加快茶园良种化改造,积极实施现代茶产业项目,建设生态茶园,新改造提升现代茶园1万亩,提高茶叶优质化率和品牌占有率。积极稳妥地发展葡萄等优势特色果品,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扩大优质特早熟和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优化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延长水果上市季节,避开水果上市高峰,提升水果品质,提高产出效益。推进畜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健康养殖,稳定发展生猪产业、大力发展湖羊产业,加快培育优质家禽业,不断优化畜牧肉类结构。稳定提升蚕桑产业,加快蚕桑综合利用步伐,千方百计提高蚕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农业二三产业。围绕粮油、蚕桑、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水产、畜牧深加工、茶叶精加工、蔬菜保鲜、水果分级包装等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要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鼓励经营主体到城市建立农产品销售中心等营销服务平台,鼓励开展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厂对接、农校对接等农产品直销新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等新型业态,继续办好农民巴巴网、组织好农产品推介、订货、展示展销等活动,不断扩大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契机,以适应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趋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渔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蚕丝文化、稻作文化等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山水清丽、环境优美的生态优势和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优质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发展城市微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增效的空间。新建和提升休闲农业园区5个,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各1个。

3.大力推进经营主体培育,着力增强主体竞争能力。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来抓。一是全力抓好农业招商选资。加大宣传力度,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着力包装和推出一批项目,开展对外招商。尤其要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主体参与农业“两区”建设,重点引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项目、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和农产品现代物流项目等我市有优势、发展有潜力的项目,确保全年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在1亿美元以上,实到内资15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围绕建基地、上规模、创品牌、深加工、带农户,加大对以鲜活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在贷款贴息、信贷及担保、税收减免、企业用地、科技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企业,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带农增收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做好上跃、中味、香飘飘、永裕等企业的上市准备工作,争取有一批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三是着力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组织。坚持“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重点按照“五化”标准,通过培训、规范管理、健全运行机制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并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标准品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新增规范化专业合作社80家、市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5家。四是致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回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创办现代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努力培育一批新型现代职业农民,不断提升现代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紧紧抓住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创新专项改革试验区地级市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的投入达到三分之一以上。按照“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市校、院地合作,加快推进浙大长兴科技园、中科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高科技园区,蚕桑科技区域创新平台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选育、生态高效种养技术集成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农业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项。不断提高农业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服务中心服务条件为重点,以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为根本,积极探索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覆盖面,三是加强农技推广产业联盟建设。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来推动市级主导产业联盟与县区分联盟发展,通过完善“1+1+N”三个环节间的紧密联系与对接,推动产业联盟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促进产业联盟在新品种引进、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新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强化产业联盟着力点建设,扩大作为“N”的经营主体联结市场和辐射带动农民的能力。各联盟首席专家团队成员达到80名,本地农技推广小组成员达到150名,结对经营主体达到800个。四是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依托浙大、浙农林大、农民学院等,进一步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项目等新型农民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民学院学科、师资、实训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切实提高农民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农民5万人,其中新型农民1万人,新增农业领军人才600人。五是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加强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育,着力开发和培育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土著品种。重点发展特种水产、家禽、桑苗、茶苗、湖羊等具有特色优势的苗种基地,建立卓旺苗禽集团,不断提升苗种生产能力。以瓜果、蔬菜新品种引进为重点,加强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结合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建设一批以生产种子种苗为重点的科技型现代农业园区。六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按照“产名品、创名牌”的思路,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商标建设和品牌培育,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巩固“安吉白茶”等品牌建设成果,着力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0只。

(三)强化四大安全,即强化农产品质量、畜禽防疫、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四大安全

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创建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加强“三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年内新增“三品”基地10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0只、绿色食品15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产品要普及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禁违规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畜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标志标识、基地准出等制度,加快农产品源头追溯制度的实施。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和监测,坚持例行监测与平时抽检相结合,加大检测的频次和密度,确保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2.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全力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按照“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的目标要求,切实抓好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和流通环节监管。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防疫队伍的责任性和业务能力,全面落实基层防疫人员工资报酬,确保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到位。创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确保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启动运行。切实加强动物检疫,积极开展水生动物检疫工作。抓好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切实抓好梨树病害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

3.强化农业生产安全。积极推进“平安渔业”、“平安农机”建设,全面落实农机、渔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深化警农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农机监管新模式,突出外籍农机这个重点、难点,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机手、舵手的安全生产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抓好源头管理。加强渔业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农机安全法规、标准和规范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确保农机、渔船安全。

4.强化农业生态安全。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来抓。创新农作制度和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资源循环利用、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立体种养等多种模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积极推进物品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巩固规模畜禽场污染治理成果,扩大水产温室养殖污染治理试点,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年内新增1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5个示范企业(合作社)、10个示范项目。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5.5万平方,新增农村污水沼气示范村15个,新增各类沼气池容6500立方,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提高到69%。

(四)深化四项改革,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三资”管理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创新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发展现代规模农场为目标,积极推广实物计价、先股后转、整村流转等土地流转形式,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断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土地流转率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现代农业综合区土地流转率力争达到75%。大力推广标准鱼塘招标承包、积极探索桑地加快流转新机制,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2.深化农村“三资”管理创新。整合乡镇村级财务指导服务中心、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力量,合并建立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全面实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深化“三资”管理公开和监督。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基本完成村级经营性资产在50万元以上村的股份制改革任务。积极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鼓励引导村级组织参与现代农业开发,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村级留用地和盘活村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商贸用房、民工公寓、标准厂房等物业经济,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为民办实事能力。

3.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加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权证的农房抵押贷款等,创新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的资金互助;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信、授信和用信。鼓励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有效解决单笔贷款规模小、成本高的问题。创新政银合作机制,加大政府成立的农业发展投资公司融资力度,着力解决农业发展贷款难问题。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探索推进政府补贴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保险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4.深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创新。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监管,加大对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性行为、社区共建、报刊征订等重点领域的治理。加强对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的监管,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宣传、行政监管力度,完善农村基层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检查责任考核机制。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做好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逐步建立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三、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2012年是换届之年,各级政府要换届不换心,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农业发展,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两区”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全力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督查考核,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二)完善政策、增加投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扶农政策及时足额到位。各级政府要完善支农政策,切实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符合法定增长要求。要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继续健全政银合作支农机制,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支持,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三)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两区”建设是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全局工程,各级涉农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大局意识和中心意识,结合部门实际,自觉履行职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统筹城乡资源、统筹各方资金、统筹部门力量,集聚生产要素,合心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现代农业建设事关经济持续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宣传橱窗、各种会议、培训等宣传阵地,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中央、省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宣传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典型,宣传各级涉农部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好作风、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关心现代农业发展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