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基础管理发展计划
时间:2022-02-14 03:51:00
导语:人保基础管理发展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民生导向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上启下时期;是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发展时期;是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缩小“地区、城乡、贫富”三大差距战略部署,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负重前行时期;也是我县实施“四大战略”,建设“五个”,强力推进“扩城、强业、富民”方略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认真实施我县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确保我县统筹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提速、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劳动人事关系更加和谐,力争在渝东北翼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十二五”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1.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时期,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和“民心”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政策资金、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四大体系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城乡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累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28.7万人,劳务收入累计达77.78亿元,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58个,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目标顺利完成。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市首批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切实解决了困扰我县多年的国有和城镇集体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基本建立。实施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工作,启动实施了征地农转非人员、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农转非人员等群体的养老保险。率先在全市整体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纳入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2285人,其中享受基本养老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20765人;全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33.88万人,其中已有11.18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5386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80.2万人;全县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5688人、30927人和7083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进一步规范,确保了基金安全完整。实施社会保险费缓降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1135万元,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经济波动“减震器”作用。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五年调整增加,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了1274元/人·月,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的倍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际报销比例由年的57.59%提高到71.85%;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开展期初的每人每月40元提高到120元。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支付标准翻了一番。
3.人才资源开发体系进一步完善。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行动”,“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强县战略得到更好实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吸引、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各类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到改善、总量稳步增长。“十一五”期末,我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0.1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625人(含参公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616人、专业技术人才20792人、职业技能人才1.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57983人、社会工作人才1686人,一个引进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初步形成。
4.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市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实施细则(试行)》、《市贯彻落实〈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暂行办法》等规定,推进无领导小组面试、“阳光面试”、考官统一调配等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公务员法》为核心,符合公务员管理特点的配套制度,依法对2600余名公务员实施了有效管理。以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和合同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初步建立,对10006名各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了管理服务。军转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共安置军队转业干部54名,其中自主择业安置21名,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政策全面落实。
5.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了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全面清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初步建立收入分配宏观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并及时兑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公共卫生与基层卫生事业单位职工绩效工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节制度进一步健全,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十一五”期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期末,全县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8979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2倍。
6.劳动人事关系调整新格局基本建立。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取得新进展,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力实施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度,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签订人事聘用合同的督促指导工作。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劳动人事仲裁实体化机构,强化调解网络向基层延伸,及时有效地调解仲裁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能力显著提升。大力推动劳动人事监察监督“两网化”建设,劳动人事监察监督执法机制不断完善,依法及时查处了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使用童工等重大违法案件,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二)基本经验
倾听民生,反映民意,一切工作以民生为导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永无止境的发展动力。
1.坚持民生导向是必须牢固确立的指导思想。始终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摆到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的高度上去思考、去谋划和去践行,把改善民生质量和提高民众幸福指数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导向指导思想不动摇,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了自我跨跃式前进。
2.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实民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始终把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我们一切工作的首位,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我们强力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开发、收入分配、劳动者权益维护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坚持改革创新是推进事业发展强大的内在动力。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促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激发生机与活力,用改革创新的实践切实把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每项工作在改革创新中走在全市的前列。
4.坚持立足县情是践行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始终坚持以努力缩小“地区、城乡、贫富”三大差距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统筹考虑不同区域、领域和行业实际,兼顾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承受能力,在统筹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险、人才开发、收入分配、构建和谐劳动人事关系等各项工作中,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实践中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
5.坚持夯实基础是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工作基点。始终坚持围绕提升能力、效率和公信度,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基层平台建设、法制环境建设、优质服务窗口建设等工作,切实夯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基础建设,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的行政能力、优质服务效率和社会公信度有了极大地提高。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县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有“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指航,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我县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有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构建起的制度机制和服务体系,有已积累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落实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就业总量和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十二五”期间,新生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转非人员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等,每年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约1500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总量矛盾仍将存在。随着产业梯次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劳动者整体素质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的需要,技术熟练工人大量缺乏,高技能技术工人尤为紧缺,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人才匮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科技和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资源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而我县由于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和发展环境先天不足等原因,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提升我县人才竞争优势存在巨大挑战。由于我县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偏少,创新能力和创业动力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培养造就一支与“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面临严峻考验。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面临挑战。由于我县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数量较大,人口红利的损失导致我县社会保障负担相对较重,加上人口老龄化比例逐步增大和广大劳动者对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需求日益强烈,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风险将逐步显现,如何平衡好用人单位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和公共财产政承受能力三者间的关系,推动我县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各类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呈现。用人单位企业内部之间、社会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资本在分配中的比重过高,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集体劳动合同覆盖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突出,一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不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较为普遍,劳动关系不能保持相对稳定;劳动标准执行不严,超时用工现象普遍,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时有发生,劳动争议案件逐年攀升;以劳务派遣用工取代劳动合同用工的现象有扩大趋势,造成用人单位内部劳动用工形式混乱,工资福利待遇双重化,使劳动者的被歧视感和不公平感增加。这些矛盾的存在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不容忽视和必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迅速扩大,广大劳动者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对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队伍人员编制严重偏少,人员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人员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统一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需加快推进,各类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建设还较薄弱,劳动人事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些情况如不及时改变,很难适应广大服务对象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优质高效服务的需要。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精神,以民生导向、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本,以实施“四大战略”、建设“五个”、强力推进“扩城、强业、富民”方略为动力,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城乡劳动者统筹就业、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为主线,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力促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公平,在全民参与“做大城市、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活商贸、做靓文旅、做优环境、做实民生、做牢根基”的建设中,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统筹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局势基本稳定,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十二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新增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4.5万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达到80%,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失业、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以上,参保退休人员100%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将分别达到75%、65%,社会保障持卡人数达86万人。
(三)人才队伍建设更加给力。统筹推进城乡人才资源开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以提升创新创业为核心,以一般层次人才和一般技能人才培训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城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造就一支不同层次、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发展均衡的人才队伍,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到“十二五”期末,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职业技能人才3万人,高层次人才比例提高10%以上。
(四)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公务员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积极性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规模和特点的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军转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贯彻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
(五)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认真贯彻落实工资收入分配政策措施,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为健全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献计献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促进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公平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新格局基本形成。
(六)劳动人事关系更加和谐。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健全,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更加完善,人事关系更加和谐,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调处,监察监督执法机制更加有效,各类用人单位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到“十二五”期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以上,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继续保持10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按期结案率达到98%以上。
(七)公共服务能力更加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更加健全,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时期,完成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灵活、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巩固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市里统一部署的“金保工程”建设任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五、“十二五”工作重点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城乡就业。
1.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继续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和“民生”工程,建立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责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推动就业、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拉动就业的全方位就业机制,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与财政投入、税收减免、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等政策相协调,完善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在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2.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整合打造城乡统一、功能完善、方便快捷、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构建管理服务规范、功能设施完善、信息互联互通、工作优质高效、队伍分布合理的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统计监测制度和动态管理监测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县人力资源的就业、失业状况。
3.大力实施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健全完善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和帮扶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自主创业,以劳动者的成功创业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微型企业加快发展。以GBO创业培训为重点,全面实施创业培训推进计划,对有创业培训需求的创业者组织开展一次创业轮训,对有意愿创业者开展一次创业培训。建立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有意愿创业的劳动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研发和跟踪扶持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贯彻落实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返乡创业园区建设;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树立一批创业先进典型,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社会舆论环境,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新局面。
4.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服务,建立实施高校毕业生“双证”制度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就业服务政策扶持,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转户居民就业,让转户居民在城市实现“安居乐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落实完善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深入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实施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机制,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
5.努力做好信息产业和工业园区用人保障。从明确责任、政策引导、强化服务入手,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县级部门、职业培训机构等各方面积极性,建立以奖代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乡镇(街道)和县级有关部门的责任,分解落实保障信息产业和工业园区用人目标任务。建立一批信息产业和工业园区用人培训基地,使我县中职毕业生绝大多数到市信息产业基地企业和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落实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介绍劳动者到信息产业基地企业的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劳动力“回引”工程,引导鼓励已转移市外就业的优质劳动力回流到本市、本县企业就业和返乡创业。
6.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加快建设目标统一、制度规范、形式灵活、发展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市内外周边区县优质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和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加快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免费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服务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全面提升市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预测和监测机制,完善市场信息统计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中介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切实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巩固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建设步伐。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加快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围绕提高低收入群体承受能力和参保积极性,推进制度整合和城乡衔接,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认真做好征地农转非人员、户籍制度改革转户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扩大覆盖面,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准备。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并在2012年前纳入市级统筹。注重强化风险防范功能,加快建立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三位一体”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生育保险。
2.加快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以完善城乡社会保险政策制度为基础,以加强宣传引导和行政执法为手段,将符合《社会保险法》规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和应参保人群基本纳入制度体系。做好城镇从业人员,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从业人员的参保工作。按照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认真抓好转户居民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努力实现转户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应保尽保。逐步将生育保险扩大到机关事业单位。基本解决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将符合条件的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管理。加大社会保险专项稽核和行政执法监督监察力度,完善扩面征缴目标考核办法,形成部门间扩面征缴联动工作机制,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应收尽收。认真贯彻实施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加强基金监管,规范基金收支,确保基金安全。
3.稳步提高并逐步均衡保障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各方面承受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缩小城乡、群体之间社会保险待遇差距。按照国家、市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随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的正常增长制度。巩固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全市安排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并向高龄老人倾斜。强力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依法规范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落实好失业保险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巩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改革成果,深入推进以职业康复为重点的工伤康复工作,努力提高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的比例。认真贯彻落实生育保险待遇支出项目,逐步提高生育保障水平。
4.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为核心,以推进基金监管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构建部门协调监管新机制,切实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能力,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情况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构建行政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基金监管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完整。
5.改进和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加快社会保险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逐步构建统一的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逐步与全市实施的社会保障“一卡通”接轨。积极推行社会保险费“一票征收制”和网上申报、缴费、结算,方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参保缴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公民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实现登记管理模式从以单位为依托向以社区为依托、以个人为对象的转变。探索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健全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探索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机制,参与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制订,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努力降低医疗保险服务成本。加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服务项目管理。积极落实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参与医疗卫生行业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用药指南等的制订。健全完善并努力推进实施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按照城乡医疗保险转移衔接办法,切实方便参保人员就诊及待遇享受。根据完善后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待遇水平,调整农民工失业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位一体的功能。
六、“十二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依法行政能力。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的学习培训,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行为。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等执法监督制度建设,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财政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正常投入机制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担机制。按照相关法律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推进服务民生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大实施重大工程的推进力度。重点实施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金保二期”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建设、创业服务一体化项目、县级及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项目实施责任主体,认真做好立项审批、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各项工作,确保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加强重大改革政策的深入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影响工作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加强对统筹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人事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规范编制和实施的科学性、前瞻性,切实发挥规划的政策引导作用。
(五)加强统计调查和分析应用。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统计调查管理体制,建立常规调查、抽样调查、快速调查、统计监测等多元统计调查体系。建立统计数据采集应急体系,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实行动态统计监测,提高统计快速反应能力。搭建统计分析交流平台,完善统计分析和决策咨询机制。结合金保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实现统计工作信息化。
(六)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宣传。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大服务对象的理解,引导广大服务对象更新就业观念,强化广大人民群众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七)大力培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队伍团队精神。科学合理配置工作人员,优化人员结构。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大规模开展系统干部培训,提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团结、勤政、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为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 上一篇:敬老孝星评选工作实行方案
- 下一篇:领导在通航表彰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