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领导工作回顾与筹划
时间:2022-05-30 06:25:00
导语:民政领导工作回顾与筹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连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及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各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顽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全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圆满完成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八个“新跨越”:
一、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全市生产总值173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8%,比年翻一番,五年(下同)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4.34万元,年均增长13.5%,进入中等收入地区和经济增速最快城市行列。
财税金融大幅增长。全市财税总收入597.9亿元,增长32.9%,年均增长2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亿元,增长29.2%,年均增长30.5%,分别是年的3.4倍和3.8倍,财政实力与经济总量同居全省第6位。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87.5亿元,贷款余额1224亿元,分别是年末的2.5倍和3倍,存贷比达到58.6%。
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4亿元,增长17.8%,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037.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5亿元,增长19%,年均增长18.3%;外贸出口202.3亿美元,增长18%,年均增长13.7%。“惠货全国行”取得明显成效,签订销售合同金额超千亿元。产品内外销比例调整为59.7︰40.3,形成了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新跨越
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9.3︰56.7︰34调整为6︰59︰35,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显,五大基地建设呈现迅猛发展的强劲态势。
炼化一体石化产业链形成。中海壳牌南海石化、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两大龙头项目建成投产,并带动60个石化中下游项目落户大亚湾,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石化产业集群,大亚湾石化区成为中国石化工业示范园区,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快速推进。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3.1亿元,增长41.2%,实现年均62.5%的高速增长,石化产业成长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TCL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科锐LED芯片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等16个项目入选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TCL、德赛、华阳、侨兴、光弘5家企业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18.7%。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光电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市29家企业37个项目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总投资1000亿元,其中已有32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6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快速扩张,LNG电厂一期、平海电厂一期、国华热电联供、抽水蓄能电站5台机组建成投产,新增装机容量532万千瓦。
现代服务业向优质发展。旅游业发展“3510”工程深入实施,西湖、罗浮山等旅游景区建设和环大亚湾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全面推进,五年新增五星级酒店4家、4A级旅游景区7个。龙门县成为全国首批“中国温泉之乡”。全年接待游客25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0.8亿元,分别增长15.2%、22.3%。金融业蓬勃发展,五年引进银行10家、证券保险机构42家,扶持企业上市4家,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市”称号。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商贸、物流、会展、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园区经济强力推进。大亚湾石化区规划面积由27.8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全区经济年均增长38.3%,石化产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强化。仲恺高新区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范围由12.5平方公里扩展到320平方公里,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讯产业基地、激光头产业基地和视听产品产业园,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推进,引进项目20多个,总投资超过12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五年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4家、重点实验室3家,建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5个,国家石油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我市。获专利授权499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4项,连续三届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4倍。
三、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现代城市发展实现新跨越
以建设广东最优美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围绕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三条城市发展主轴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乡规划科学有序。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市区综合交通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等100多项城乡建设规划。结合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县区、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全市50户以上村庄建设规划完成71.4%,形成了多层级、广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
城市设施全面升级。大道、惠南大道、金山大道、合生大桥、惠博快速通道、金龙大道等一大批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江北核心区、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市区建成面积扩大近一倍,形成现代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格局。科技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省运会体育场馆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和挂榜阁、合江楼、丰渚园、东坡园、叶挺纪念园、邓演达纪念园等一大批文化新景点建成,丰湖书院改建、红花湖景区建设等西湖美化工程和水东街改造工程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和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城市生态更加优美。“833”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15.2平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荣获省林业生态市称号。红花湖环湖绿道、大亚湾绿道全面竣工,省立绿道段全线贯通,建成绿道网305公里。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累计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1003宗,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88万吨、钢铁产能11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25万千瓦,建成污水处理厂24座,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保责任考核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茅。
四、《规划纲要》深入实施,融入珠三角实现新跨越
以对接珠三角“五个一体化”为重点,在深入实施《规划纲要》中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积极落实深莞惠各项合作协议和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
交通对接取得重大成果。惠深沿海高速、潮莞高速段建成通车,五年新增高速公路97.4公里,完成改扩建50.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全省第二;改造国道省道189.3公里、县道232.8公里,边界“断头路”基本打通,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42公里。惠大铁路二期建成通车,厦深铁路段、莞惠城际轨道建设顺利推进。港首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开通,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9200万吨,是“十五”期末的2.5倍。
产业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以实施“双转移”战略为契机,莞惠联手共建惠东、龙门两大产业转移园,签约入园项目128个,建成项目71个,总投资192.6亿元。TCL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共建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深惠两市合建的服装生产加工及物流仓储园区、谟岭新型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旅游业联动发展,实现旅行社导游异地带团、旅游投诉异地受理。金融合作发展迅速,招商、民生、光大、东莞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
公共服务合作务实推进。大力推进深莞惠“十大对接”,共同编制《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联手实施跨界河流域综合整治,完成淡澳河惠阳段综合整治工程。推行车辆通行费年票制,境内普通公路收费站全部取消。深莞惠三市的警务协作、工商管理、人才交流、住房公积金互贷、养老保险关系接转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作更加紧密。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活力增强实现新跨越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35个调整为32个。启动并稳步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五年累计缩减行政审批事项350项,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许可“零收费”。投融资改革扎实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全面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五年完成国有企业改制46户,171家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完成德赛集团收购西门子外方股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运用鼓励出口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扩大出口,五年累计完成出口822.5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由年的6.2%、41.4%提升到14.4%和50.9%。2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型。连续四年举办高规格的招商引资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1300多宗,签约金额超过5500亿元。五年累计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867户,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4.7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大胆探索“走出去”,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15家,投资额1.2亿美元,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惠港台合作迈上新台阶。积极参与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广东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重点城市。香港和记黄埔参与港建设,汇丰银行、东亚银行进驻,粤港惠选定仲恺高新区为试点,联合推进科技创新合作,50多家企业获得香港研发基金支持。组团参加“台湾·广东周”活动,签订采购合同金额6.3亿美元,惠台经贸、农业、文化、科技交流进一步加强。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五年累计新增私营企业2.4万家、个体工商户10.3万户,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6家。侨兴、纳伟仕、源东、富绅4家民企入选省百强民营企业,亿纬锂能、雷士照明等一批科技型民企迅速崛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14.2亿元,增长16%,创税135.1亿元,增长59.6%。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六、“三农”工作成效显著,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跨越
按照“十个一”路线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全市财政五年投入“三农”资金累计达到150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产业化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农业“5511”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95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5.5%。五年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8个,建成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1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5%。成功举办两届农博会,合同销售金额115.4亿元,特色农业品牌效应进一步突显。
农村宜居宜业环境逐步形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客运服务均等化实现“三个100%”。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9宗,惠及农村人口36.7万人。农村“三清三化”、“五改五建”系列工程有序推进,新建或改建村卫生站1052间、镇卫生院73间,行政村全部实现“一村一卫生站一医生”。改造农村危房10655户,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基本解决。完成182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0公里主要江海堤围加固工程,大堤达标加固工程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全面完善,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扶贫“双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扶贫开发模式不断创新,实施“双项目”扶贫方法,集中资金建设扶贫项目,帮扶单位开发致富项目,形成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双保险”机制。落实帮扶资金9500多万元,帮扶贫困村脱贫项目274个、贫困户脱贫项目5000多个,创造了扶贫开发“横河速度”的成功经验,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率先全部脱贫。
七、惠民力度持续加大,民生质量改善实现新跨越
五年累计投入超过300亿元,完成民心工程项目101个,办成了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获评“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人民满意城市”,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幸福感居全省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565元,增长10.7%,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8872元,增长17%,年均增长13.5%,实现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7︰1缩小到2.66︰1。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由410元提高到810元。五年新增就业岗位31.6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三网合一”,全面实现全民医保。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农村养老保险快速推进。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人员生活补贴与物价指数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等各项保险参保范围逐年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五年建成保障性住房5153套。
和谐平安建设成效突出。以迎奥运、迎亚运、迎省运为契机,持续开展声势浩大的“东江亮剑”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建成市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和非法传销活动,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市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安全小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1774个,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信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援建三江乡任务出色完成。投入援建资金2.1亿元,提前完成社会事业、产业恢复、农房重建、基础设施等46个援建项目,创造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速度”。三江乡成为汶川地震灾区第一个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竣工的乡镇,被国家和省作为典型示范,展示高效高质的灾后重建成果。
八、两大盛事圆满完成,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圆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第六届省残运会,推动城市文明的升级提前十年、城市发展的进程提前十年。本届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三件大事”已完成两件,五年经济总量再造一个的目标胜券在握。
文明形象显著提升。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新起点,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文明成果向县城、社区、农村持续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广泛开展,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老客家,新客家,来到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工作就是人”成为的城市品格,“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新时代精神深入人心。在支援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迎接奥运、亚运火炬传递等一系重大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高尚情怀和文明素质。
省运盛会精彩圆满。以精彩绝伦的开闭幕式、科学周密的竞赛组织、顺畅高效的场馆运行、热情周到的赛事服务、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和第六届省残运会,实现“四个一流”办赛目标,赢得全省人民的高度好评,被誉为“广东空前、全国一流”的一届体育盛会,全面展示文明和谐的新形象、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和宜居宜业的新魅力。
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城乡教育优先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教师待遇“两持平”,全面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城乡全面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华罗庚中学等一批新校建成招生,学院新校区建设完成,技师学院、中职新城等新校建设加快推进。五年新增中小学学位6.6万个、中职学位3.8万个,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6%,提前两年高分通过“普高”验收,提前一年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被确定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城市。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建成市级文化场馆13个、县级文化场馆70个、镇级文化站68个、“农家书屋”730家,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快乐时光”等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成立市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组建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惠东渔歌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门县以农民画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惠阳秋长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创作《悠悠东江情》等一批文艺精品,在全省“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数量连续四届名列全省地级市首位。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建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妇幼保健院,市中心人民医院改造和中医医院新院建设进展顺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5年获评全省先进,荣获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顺利完成经济和人口普查。第三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物价、气象、地震、移民、口岸、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友好城市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国防教育、人防、消防、应急、民兵、档案、方志、仲裁、老龄、残疾人、红十字、老区建设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8件、建议635件,政协提案841件,办复率100%。全面完成“五五”普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廉政建设、政务公开全面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力度加大。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万众评公务、网络问政、“行风热线”、“惠民在线”形成常态化机制。学习型、服务型政府全面建立,市行政服务中心高效运作,机关服务质量、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时,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攻坚克难,在奋力拼搏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大气魄、大动作、大手笔的发展格局,围绕《规划纲要》实施,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的未来发展,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在珠三角的城市地位。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把谋划建设重大项目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为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决消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强力推进招商选资,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集聚发展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六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以民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用发展的成果促进民生的改善、提升民生的质量,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些认识和体会,是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
五年来,全市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科学发展的辉煌篇章。今天的,已经成为世人瞩目、充满活力的生态丽城、宜居名城、工业新城、文明城市。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全市干部群众、外来务工人员、海内外投资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建设的驻惠部队、武警官兵、中央和省驻惠单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区域、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山区、贫困地区的发展较为缓慢,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形势、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瞄准先进科技、加快转型升级的全面攻坚期。“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在逐步走向复苏的同时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对外向度较高的经济影响将更为深刻。从全国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从全省来看,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从我市来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大批重大项目动工建设和建成投产,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强劲势能和后劲。尤其是《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综合判断,“十二五”期间,我市既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和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更具备了加快发展的雄厚实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转型升级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建设惠民之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全面开创我市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创造“十二五”发展的新辉煌。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精神,积极实施《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为率先建成幸福的惠民之州奠定雄厚的基础。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生产总值的36%、8.5%,建成现代产业100强。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2.5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金牌。
做好“十二五”工作,实现“十二五”目标,重点是推动“六个提升”:
一是提升发展主题,创新幸福成果。把“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作为贯穿“十二五”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头号工程”,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优的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幸福成果。
二是提升“八大基地”,夯实惠民基础。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全力提升“八大基地”建设水平,推动现代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实力进一步增强,以产业的升级促进经济的升级,以经济的升级保障民生的升级。
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品牌,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文化惠民先行区、文化产业新兴区和粤港澳地区重要的文化城市。
四是提升民生质量,增加幸福指数。坚持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大力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保障、教育、文化等各项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推动民生事业从低标准的普惠型向高标准的福利型升级发展,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共进,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
五是提升社会管理,增加和谐指数。进一步健全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丰富和拓展文明城市创建内涵和外延。完善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全面建设平安,让发展的环境更加优越、文明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是提升生态环保,增创环境优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大力推进“833”生态工程和区域绿道网建设,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长久保持山清水秀的生态竞争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在环境优美城市居住的幸福。
年工作安排
年,既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对于圆满完成本届政府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十二五”规划高起点开局至关重要。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的总体安排,突出抓好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推动发展方式率先转变;突出抓好扩大内需和招商引资,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突出抓好《规划纲要》实施和“双转移”,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突出抓好城市轴线和区域绿道建设,打造现代化“双宜”城市;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和扶贫“双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上新台阶;突出抓好惠民工程和社会事业,推进民生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力确保“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努力争当加快转型升级的排头兵,迈出建设幸福更加坚实的步伐。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9%;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5%;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完成省下达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
实现上述目标,要努力在调结构中促转型,在促转型中稳增长,在稳增长中惠民生,以更大力度推进八项重点工作:
一、以更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进一步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中海油二期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中海油ABS项目、深圳彩虹精细化工项目等一批石化重点项目。积极引进“隔墙供应”项目和石化中下游项目、精细化工项目,延伸石化产业链,推进大亚湾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加快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的石化产业集群。认真抓好大亚湾石化区填海扩区工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加快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加快TCL液晶产业园三期、LG伊诺特LED封装等项目建设,推动TCL8.5代液晶面板扩大产能,打造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生产基地。全力推进清华同方现代信息服务基地、龙旗通信手机研发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数字装备制造等高端电子产业。
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国华热电联供二期等项目建设,启动LNG电厂二期和丰达电厂扩建工程,做好中广核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完成省天然气管道工程段、西气东输二线段、市区燃气管道建设。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出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科锐光电LED芯片项目,做大做强LED产业,打造LED产业基地和LED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大力扶持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的37个项目和市现代产业100强项目,促进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继续深入实施旅游业发展“3510”工程,大力推进环大亚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大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抓好西湖、罗浮山景区创5A、龙门天然温泉景区创4A工作,加快发展高端旅游业,力争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2750万人次、160亿元。
积极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推进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石化区公用货运码头、荃湾港区主航道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大力培育3G信息、会展经济、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总部经济等产业。加快推进入选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3个项目和仲恺高新区总部经济大楼建设。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力争引进3家银行,引导5家企业上市。
二、以更大力度扩大内外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促进投资增长。全力推进一批关系长远、带动全局的基础设施、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全年安排重点项目建设144项,总投资31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7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37项,续建项目85项,投产项目22项。做好重点项目储备,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接替、梯次滚动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断拓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总结提升“惠货全国行”经验,举办南宁、郑州、重庆三场大型展销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品牌店、专卖店、商贸城,建设“产品网上展销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扩大内销市场。
强化招商选资。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集团、大型央企省企、国内100强企业和成长型、技术型新兴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打造承接产业强势载体。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和重大项目招商,做到引进项目与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同步推进,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做好对现有企业的服务,促进企业增资扩产、延伸发展。
优化出口结构。坚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大力帮扶出口大户扩大外贸出口。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系列经贸活动,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商品出口,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推进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壮大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百十亿”民营企业培育工程和民营企业家培训工程,培育一批博士民营企业家。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自营出口,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三、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实施“双提升”战略,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认真执行科技投入政策规定,切实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力争科技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建设,抓好仲恺电子信息研究院、大亚湾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创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对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大力实施惠港联合推进高新区发展合作项目,支持TCL集团与中山大学共同组建工程中心,力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新增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农创中心)12家。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大亚湾科技创新园建设。大力引进高新科技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高端产业区域。支持TCL、德赛、华阳、侨兴等企业进入广东“自主创新100强”。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新培育民营科技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0%以上。
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重点加快省级以上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科技园等孵化器建设,完善孵化功能,加快形成孵化集群,为创业企业打造孵化平台。深入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技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专利申报工作,力争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0%。
四、以更大力度落实《规划纲要》,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
提升“五个一体化”档次和水平。加快编制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交通一体化规划,着力抓好仁深、从莞、深惠等高速公路段建设,确保广河高速段通车。积极推进厦深铁路、莞惠城际轨道建设,认真做好轨道交通深惠线、广州至汕尾铁路段前期工作,着力构建与珠三角无缝对接的和谐交通大体系,加速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合作,力争在公交一卡通、医保一卡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积极参与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全面加强产业合作,大力推进惠东、龙门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启动“大亚湾-坪山”新能源产业合作示范区和“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化水利、环保合作,协调推进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促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三市医保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劳动用工联动招聘、异地养老服务,加快实现三地通信资费统一、图书馆资源共享等,进一步深化三市公共事务合作。
大力拓展惠港合作领域。积极推进国际集装箱码头、城轨交通一号线等惠港合作项目的建设和筹备,力争恢复港与香港的海上直航。推动惠港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力争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惠设立机构。全面加强惠港服务业合作,大力引进香港金融服务、港口物流、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港资兴办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构建惠港两地农产品长期供给关系。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会计、律师、社会管理和民政事业等领域的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
五、以更大力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现代农业“5511”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一批连片面积5万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带,力争全市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全面实现现代农业“八大目标”。培育一批农业品牌产品,新增省市名优产品5个。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提高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3%。推动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旅游项目。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道路、通信、公交等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大堤(南堤)堤路贯通工程,推进马安围平马围合围安全加固工程、东江水利枢纽库区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完成38宗病险水库和4宗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市90%以上行政村实现“七通八有”。
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完善县、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抓好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组织保障能力。
高标准完成扶贫“双到”任务。落实扶贫责任,加大扶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扶贫“双到”工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提高贫困户种养能力,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稳定脱贫。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推进扶贫开发“户户有就业”工程。大力实施扶贫项目,确保扶贫“双到”任务高标准提前完成。
六、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打造珠三角城市群明珠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以打造广东最优美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区规划,优化市域城镇和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全市人口、产业、生态、交通和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继续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江北核心区、南部新城、东部新城、中职新城、惠博新城等城市组团建设,加快形成以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三条城市主轴线为架构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实施一批市区交通顺畅工程,启动云山东江大桥建设,加快推进四环路建设、三环路改造、仲恺大道改扩建等工程,完成大道东段改造、西枝江大桥改造,全面推进城市主干道延伸和升级。大力推进市民乐园地下商城建设,整合华贸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形成珠三角核心商务区。以更有效的手段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加快水东街、丰湖书院等改造工程和“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绿道建设,完善省立绿道的路标、驿站等配套设施和绿化植被,建设中职新城至三环路等城市和社区绿道,启动县区级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
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扩大文明创建覆盖面,推动文明创建向县镇、农村、社区延伸,评选一批文明示范村镇和文明社区标兵。组织开展“百字系列”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认真做好各项“迎检”准备,确保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实现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目标。
优化城乡生态环境。继续推进“833”生态工程,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59.8%。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和碳汇林业项目建设,实施西湖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修复潼湖万亩湿地、范和港湿地,加快海洋生态园建设,打造红树林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新增城市公共绿地8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5平方米。推进龙门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全市创建4个生态乡镇、22个生态示范村、7个宜居城镇、14个宜居村庄、50个宜居社区。
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强化节能监察,狠抓工业、交通、建筑、商贸酒店、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关停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任务。大力推进中心镇、淡水河流域、西枝江流域和潼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9座,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制订推广低碳生活消费计划,努力争当低碳发展的先行区。
七、以更大力度建设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全面巩固教育“创强”成果,推动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均衡、快速发展。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加快镇、村幼儿园建设。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完善城乡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加快县(区)标准化特殊学校建设。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快推进中职新城建设,确保技师学院、卫生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一期建成。支持学院、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设立扶持民办教育专项基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新建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改造建设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3个、村(社区)文化室115个,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文化下乡、送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进农村(社区)、进企业。挖掘优秀岭南文化、客家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艺术,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积极发展新闻传媒、文化创意、数码出版、会展博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加快推进粤港澳影视拍摄基地、报业全媒体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迪可可国际儿童城、天后宫岭南民俗文化街等文化旅游项目,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加快发展卫生等各项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年安排医改资金1.28亿元。继续推进“健康”工程,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市中心人民医院改扩建和市中医医院新院等工程建设,全市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镇卫生院、60%以上村卫生站达到标准化。以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为新起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壮大人才队伍。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计生任务。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确保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深入持久开展“东江亮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全面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隐患排查、综合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管理,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信访维稳和人民调解工作力度,积极回应、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切实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决议。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不断提高办理质量。认真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加快建设法治。
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区)、镇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完善政务公开,深入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巩固和完善“行风热线”、“惠民在线”等问政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八、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办好十件惠民实事
启动新一轮惠民工程建设项目,全年安排惠民工程100项,年度投资134亿元。同时,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今年将办好十件惠民实事:
一是加大教育惠民力度。龙门县60%的乡镇、其他县(区)90%的镇(街道)均建成1所以上中心幼儿园。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各建成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1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市财政继续安排1600万元山区教师补助经费,设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政府奖励基金,设立100万元扶持民办学校发展专项基金。扶持经济薄弱乡镇“创强”,创建省教育强镇8个以上。
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连续第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每月增加145元。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确保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年底前实现全覆盖,惠东县、龙门县20%以上乡镇开展试点。
三是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医保限额从每年8万元提高到每年10万元。加快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制度。继续推进免费婚检工作,全市婚检率达到70%以上。
四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启动江北45号小区二期、古塘坳尖峰山、火车西站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全市筹建保障性住房4032套,进一步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计划筹集2.3亿元,启动移民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扩面工作,提高城镇职工基本住房保障水平和住房消费能力。
五是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5万个、就业人员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培训各类人员9万人。
六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产业扶贫,力争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确保2742户省级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实现稳定增收目标。实施转移就业扶贫,力争每一户贫困户至少转移1名劳动力,完成350名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在74个省级贫困村所在的20个乡镇举办20场扶贫招聘会。
七是加大福利惠民力度。把人均年收入低于255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扩大高龄老人政府津贴发放范围,提高津贴标准,对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10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推进综合福利院新院、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和市残疾人托养抚养服务基地建设。
八是加大惠农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规划内剩余的1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支持中国电信与TCL集团联手运用三网融合技术,实施“村村通光纤、户户通互联网数字电视”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建设通自然村公路800公里。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200户。
九是加大物价调控力度。大力推进稳定物价“三项建设”,全市安排价格调节基金2000万元,其中,500万元扶持生产基地蔬菜大棚建设,300万元支持农产品储备冷库建设,设立60家以上农产品平价门店。实施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价格指数、收入水平双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补贴及应急调控补贴。
十是加大公交惠民力度。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及站点,新增公交线路15条,更新LNG公共汽车100辆,新增公共汽车200辆,新增公交运力全部投放节能环保车型。推行“岭南通·通”智能卡,逐步应用于公交车、道路客运、出租车等运输行业,力争实现珠三角公交一卡通。
各位代表,承接“十一五”辉煌,开创“十二五”伟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奋发进取,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有关注释:
1.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五大基地: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粤港澳地区休闲度假基地和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
3.旅游业“3510”工程:围绕“生态休闲”、“文化休闲”和“会展商贸”3大旅游体系,着力打造滨海五星级酒店群、顶级森林度假胜地、顶级温泉度假之都、顶级商务休闲基地、顶级旅游区域5大旅游顶级品牌,努力培育森林度假休闲游、温泉养生健康游、滨海生态悠闲游、历史文化寻根游、绿色农业观光游、运动健身休闲游、客家饮食文化游、城市观光会展游、名山秀水探胜游、水上运动探险游等10条精品线路。
4.“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建设山水优美生态和谐现代化城市的总体要求,围绕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三条主轴线,加快从“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的推进步伐,基本搭建起城市未来发展的框架,城市面积扩大100平方公里。
5.“833”生态工程:即八大生态工程(100万亩阔叶林造林示范工程,东江、西枝江流域100平方公里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100公里路树改造工程,100万亩桉树、残次林改造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三大产业工程(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珍贵树种产业,特色水果产业);三大生态文化工程(植物园建设工程,潼湖湿地建设工程,野生动物标本馆建设工程)。
6.五个一体化:珠三角要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
7.统筹城乡发展“十个一”路线图:闯出一条适合当地科学发展的路子,制定一个环境友好型的村镇规划,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村庄面貌,形成一张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网,形成一批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形成一张教育、卫生、文化、科技资源共享的城乡均等网,开辟一条农民长期稳定致富的门路,形成一张城乡共创文明的上下联动网,制定一套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坚强的领导班子。
8.现代农业“5511”工程:即围绕“五大目标”,建设“五个一批”,推进“一项改革”,注重“一个提升”。“五大目标”指在农业产值、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农业科技贡献率、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5个方面名列全省前列;“五个一批”包括建设一批万亩连片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节水节地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标准化企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有著名品牌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农业休闲旅游基地;“一项改革”是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改革;“一个提升”是指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努力提升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建设。
9.八大特色农产品:即梅菜、甜玉米、马铃薯、荔枝、龙门年桔、韭黄、特色蔬菜和花卉。
10.农村客运服务均等化实现“三个100%”:即100%的乡镇有客运站(包括招呼站),有通客运班车条件的行政村100%有候车亭和具备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100%。
11.“三清三化”:即清污水、清淤泥、清路障,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绿化。
12.“五改五建”:即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建文化室、建卫生站、建风景林、建客运点、建垃圾收集点。
13.“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即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14.八大基地:在五大基地的基础上增加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粤港澳地区现代农业基地。
15.三件大事:5年经济总量再造一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承办好第13届省运会。
16.“四个一流”办赛目标:即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组织服务、一流的竞赛成绩、一流的城市形象。
17.教师待遇“两持平”:即县(区)域内教师待遇与公务员待遇基本持平,城市教师待遇与乡村教师待遇基本持平。
18.“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19.“百十亿”民营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12年,民营企业产值超亿元100户以上、超10亿元10户以上;到“十二五”期末,民营企业产值超亿元150户以上、超10亿元15户以上、产值超100亿元5户以上。
20.现代农业“八大目标”:到年,建立100个大型农业示范基地;建立200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八大特色农产品总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创50个省、市级名优农产品;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0万~100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培育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
21.“七通八有”:即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通宽带,有村民活动中心、有村卫生所、有农家书屋、有文体活动广场、有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资金合作社、有连锁农家店、有农民培训学校。
22.“三旧”: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
23.“百字系列”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包括百场演出进村入厂进社区、百部优秀影视作品展播展映、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大传唱、百个爱国歌曲大家唱小舞台命名、百部经典图书全民阅读、百首经典诗歌诵读、百场“快乐时光”广场演出、百场高雅艺术欣赏、百万册图书捐赠、百场书画作品展览、百万小时志愿服务、百万民众红段子大赛等活动。
24.“一岗双责”:“一岗”是指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对应的岗位;“双责”是指领导干部既要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25.稳定物价“三项建设”: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平价门店三项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价格的新思路。
26.现代产业500强:5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统计局联合公布了度“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企业名单。项目应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如龙头性原则———对支撑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集聚性原则———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性原则———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协调性原则———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包括现代服务业100强、先进制造业10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强、优势传统产业100强、现代农业100强,将成为广东引领、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
- 上一篇:国土局商业贿赂整治总汇
- 下一篇:市区人代会上的总结材料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