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促旅游业发展意见
时间:2022-06-07 04:18:00
导语:市委办促旅游业发展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增加就业、促进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政策》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立足世界眼光,着眼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温泉旅游度假目的地、打造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等目标,全力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精心培育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开拓海内外旅游市场,努力推动旅游业跨越式、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以度假、温泉养生为特色的高端旅游,加快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商贸工业旅游、会展节庆旅游,引导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以度假、温泉养生、乡村民俗、历史文化、商贸工业、会展节庆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到年,全市新增5处国家3A级以上景区、5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3处省级以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到年,力争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1.6%。
二、主要措施
(一)在旅游产业规划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立科学规划体系。积极对接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紧紧抓住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的重要机遇,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实施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好东部以湾旅游会展为中心、东北部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为中心、西部以河流域生态农业为中心的片区详规,编制温泉度假、度假、乡村民俗、历史文化以及海上旅游、旅游交通体系等一批专项旅游规划,规范管理沙滩、湿地、山林等旅游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旅游片区和景区(点)详规及专业规划相衔接的旅游规划体系,促进旅游大项目和旅游业态合理布局,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
二是建立旅游规划会审和监督机制。对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市旅游主管部门要会同城建、发改等部门实施监督和管理,保障旅游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编制全市其他各类专业规划时,要统筹兼顾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征求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要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和调整要与旅游规划相衔接。
(二)在旅游开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理顺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支持有条件的景区(点)加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发展旅游产业。
二是加快旅游项目引进建设。由发改部门会同旅游部门建立旅游重点项目库,协调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项目立项、审批、建设时应书面征求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并按照有关建设程序报批。加快推进在建旅游大项目建成运营。策划包装推介现有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旅游大集团进行深度开发,完善旅游产业链条。
(三)在旅游产品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积极发展特色旅游。立足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度假、温泉养生、乡村民俗、历史文化、商贸工业、会展节庆六大特色旅游,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集群。度假旅游:按照度假旅游规范标准和市场准入政策,高标准规划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度假酒店群,着力培育休闲度假产品集群,挖掘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配套发展海上观光、海岛旅游、海上运动等项目,形成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温泉养生旅游:深入挖掘温泉养生文化,发挥老酒益寿、山海颐养、福地宜居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多样性的温泉养生体验产品,打造以保健养生、休闲度假、大型演艺为主的温泉养生高端度假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依托东部湾和西部河,科学有序开发山、山、山等山林自然风光、景观和河沿岸农业风光,引导发展“开心农场”、休闲渔业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以乡村休闲、生态观光、民俗体验、运动健身、道教文化为主的多元化乡村民俗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做好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挖掘古县衙、古卫、古城、庄园、文化、古村、港、七级武探花府等历史文化内涵,整合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开发建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商贸工业旅游:依托中国服装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按照国家标准打造旅游购物景区,建设老酒博物馆、妙府老酒文化长廊等工业旅游示范点,发展汽车、造船、即发针织等新的工业旅游示范点,规划建设购物街、老酒街等一批特色街区,发展以旅游购物、工业旅游产品展示为主的商贸工业旅游。会展节庆旅游:加快推进温泉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尽快完成港中旅海泉湾演艺项目,承接国际大型高端会议,筹划举办大型会展活动和祭海节、山柿子节等节庆活动,打造以商务会议、展览展销、节庆活动为主要功能的会展节庆旅游。
二是开发旅游商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积极支持和鼓励开发具有特色、方便游客携带的旅游商品,鼓励参加省内外旅游商品设计和评选活动。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商品专卖店,支持旅游商品进景区、进酒店。鼓励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培育地方优势品牌和国家级品牌。三是培育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温泉等优势资源,面向省内外市场,精心组织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旅游线路。
(四)在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旅游交通、旅游集散、公共服务、旅游导识等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
一是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旅游景区连接路网的规划建设,对连接旅游景区的道路,做到优先立项、优先开工和优先升级。要规划设立旅游交通专线,逐步改善通往景区点的公路、景区间的节点公路和景区内道路,城乡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在星级饭店、购物市场等旅游场所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停车站(点),停车站(点)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发展海上交通,科学规划海上旅游航线,进一步完善岛等海上旅游交通设施,在有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游艇码头。
二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旅游信息、消费、咨询、投诉、营销、指挥调度等服务,提高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东部规划建设一处综合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各主要景区(点)建设统一标识、统一规范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实行全市联网、信息共享,完善旅游咨讯、投诉等服务功能。整合相关资源,研究增加景区(点)票务、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支付功能的旅游一卡通。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移动多媒体等多种渠道,建设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实时便利的旅游在线服务系统。各电信运营企业开通旅游咨询、投诉、散客公益短信服务业务。
三是完善旅游导识体系。整体规划建设旅游景区、交通道路、旅游酒店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交通指示牌、地图牌、导游地图灯箱、旅游公益广告牌等综合性旅游标识系统,在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星级宾馆、A级以上景区、博物馆、主要乡村旅游点、旅游公共场所和城市道路及跨海大桥,设置中、英、日、韩四种文字标识和中英文双语道路指示牌,在全市城区出租车配备中英文导向图。
四是加快旅游公厕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公厕。全市主要景区点和游客集散地的旅游公厕达到三星级以上旅游厕所标准。3-5年内,完成城市建成区公厕规划建设任务。新建公厕要达到住房城乡建设部一类公厕标准。年,升级改造不达标公厕,景区(点)、广场等重点区域旅游公厕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其他区域公厕要达到住房城乡建设部二类以上公厕标准。五是加快旅游停车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重点旅游区域的旅游停车场,加强旅游交通疏导和管理。新建、扩建全市主要景区(点)停车场,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社会停车场。在符合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
(五)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以优质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是健全旅游业标准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行业旅游服务相关标准,开展服务标准化和质量认证。积极开展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点)等级评定和旅游强镇、特色村等创建工作,强化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要素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
二是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研究引入社会化培训模式。依托各旅游院校、旅游中等职业教育和专门培训机构,培养引进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特别重视对导游员、讲解员以及景区、酒店等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训,打造一支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建立旅游安全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建立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海上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应急处理体系,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旅游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制订实施旅游旺季和重点区域交通调流办法,确保顺畅、安全的旅游交通环境。
四是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部门联合执法,重点整治和规范住宿、餐饮、交通、旅游景区(点)、购物、娱乐等涉旅市场,切实做好旅游安全、卫生监督和防疫、价格监督检查、紧急救援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和旅游投诉机制。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
五是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旅游业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旅行社、旅游购物商店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六)在旅游市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立有效的市场促销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形成旅游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将旅游形象品牌纳入公益宣传。旅游、宣传、文化、教育、外事、商务等部门要把旅游宣传内容融入各项活动中,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宣传主管部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主动宣传旅游,开辟旅游形象宣传专版、专栏,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并积极向中央、省等上级媒体输送旅游宣传节目。引导、支持旅游企业加大宣传投入,建立有效的旅游促销机制。
二是创新市场促销方式。强化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建立一整套形象标识统一、主题口号明确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聘请旅游规划策划专家对城市旅游品牌进行营销策划,组织好以百家旅行社、百名新闻记者和艺术家为主体的“双百”采风活动,制作旅游宣传品和旅游“一卡通”,通过参与微博、团购等方式强化互联网宣传,开拓高速列车、航空、城市公交等交通宣传营销渠道,每年组织参加2-3次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博览会,积极组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效应。
三是开拓海内外客源市场。坚持立足半岛、面向、逐步走向全国的市场开拓战略,加强与省、市旅游的捆绑促销,做活半岛旅游市场,拓展省内旅游市场,向省外主要旅游市场延伸和发展。探索与旅游城市“结对子”、与旅行社合作“新路子”等新型促销方式。加大对日韩、港澳台、俄罗斯等海外市场促销力度,逐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七)在旅游节能环保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市推进旅游节能环保的有关要求,支持宾馆饭店、景区(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鼓励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从年起,力争全市星级酒店、A级景区节水节电量每年同比下降5%,四年内实现国务院提出的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的目标。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搞好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相关准入政策和环保要求,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水源地保护。大力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进一步规范来即旅游客车管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景区(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要引导游客绿色旅游、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三、扶持政策
(一)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从年起,每年安排市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设施完善、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促销、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招商引资、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旅游奖励等方面。
(二)扶持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积极扶持旅游企业争创品牌,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一批海内外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市旅游发展,培育一批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品牌工业企业孵化名牌旅游企业,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扶持本市旅行社争创全国百强、全省二十强和市十强旅行社,并给予一定奖励。积极推进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创建,对新创建的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经审核挂牌后,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和15万元;对新评定的五星级、四星级旅游饭店,经审核挂牌后,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和5万元;对新评定的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经审核挂牌后,分别一次性奖励6万元、4万元;对新评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新评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评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8万元。
(三)实施旅游项目建设扶持政策。
1、对重点旅游项目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加强指导。
2、保障旅游项目土地供应。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投资规模大、特色鲜明、拉动作用大的旅游项目,优先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列入省、市重点旅游项目。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依法流转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
3、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市开展的免费信用评级和信用征集活动。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利用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作为质押开展贷款及担保贷款业务。推进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4、扶持企业投资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和旅游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项目。扶持镇(村)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市、镇两级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5、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重点旅游骨干企业纳入市重点项目。
6、年起,经市旅游主管部门审核验收,免收企业投资新建旅游标识系统的公路占用补偿费。
(四)实施委托旅行社代办公务差旅服务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差旅、会议、考察等公务活动可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旅行社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五)鼓励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宣传推介旅游产品。参加由市级以上(含市级)政府组织的展示、展销活动,经有关部门审定后,每个摊位给予一定比例摊位费补贴。对组织引进以外旅游团队游、开拓以外客源市场的旅行社给予一定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指导全市风景区、度假区、旅游重点项目等规划编制的审核、协调实施和检查;协调旅游交通、会展、商贸、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各类旅游资源整合与规划编制;加强对高档饭店、旅游景区(点)、旅行社等监管和整治。加强市旅游发展管理部门机构建设,适当充实机构,引进人才,加强力量。各相关镇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旅游产业发展领导体制,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和管理力度。
(二)加强对旅游工作的考核。将旅游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由市考核办会同市旅游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市委、市政府每年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建立投诉转办机制。对发生的投诉事件,市旅游局根据情况提出处理建议,并转交有关职能部门办理,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处理。
(四)增强发展合力。统筹协调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交通、供电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发改部门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建设。文化部门要推进游客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指导重点旅游景区建立旅游表演队伍,组织创作一批以历史文化、地域为背景的影视、文学、歌舞等文艺作品。文化、规划和旅游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老城区保护性规划,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林业部门要将重点景区点和旅游重点线路的绿化列入全市绿化规划。交通、城建、通信、供水、电力部门对旅游景区(点)的配套设施应优先予以考虑。“十二五”期间,各镇要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做出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其他各相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形成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五、其他规定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凡以前有关文件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 上一篇:广播电视台工作要点
- 下一篇:专利创造资源配置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