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时间:2022-04-09 05:06:00

导语: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20*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区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要求,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突破难点为带动,以提升工作品质为主线,重点抓好四个着力,深化三项改革,实施三个推动,实现劳动保障事业新发展,为成功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新贡献。

20*年劳动保障工作预期指标是:开发就业岗位1.3万个,促进1.1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达到动态“脱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额增长10%以上,征缴率达到98%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仲裁按期结案率达到100%。

一、抓好四个着力,积极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

促进就业必须发挥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实施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促进公平就业和体面劳动。

一是着力贯彻《就业促进法》,调整落实各项就业政策

进一步落实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强化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调整落实职业培训政策。对失业人员实施持续性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失业人员自身特点和岗位要求,及时提供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研究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补助,调动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落实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奖励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在职职工培训,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全面提升。完善社会保险补助政策。对于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弹性就业、灵活就业,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整充实社会保险补助的范围、标准以及期限,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稳定性。整合区域就业政策。实现区域就业政策与低保政策、残疾人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区域促进就业政策的集成化和高效化。对就业特困人员和家庭,实行低保渐退制度。制定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和吸纳残疾人就业的鼓励政策,促进残疾人自谋职业和企业安置就业。

二是着力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服务,形成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帮扶机制

以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为着力点,完善包括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失业人员、低保失业人员、残疾失业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长效帮扶机制。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以困难群体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要加快社区就业平台建设,提高社区就业管理服务能力,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资源和调动社区就业服务资源,提高困难群体就业率。全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达到60个以上,充分就业社区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90%以上实现就业,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对象80%以上实现就业。以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为主渠道,对就业特困群体实行托底就业。对于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和政府出资开发的各类公共服务岗位,要预留一部分,作为安置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托底保障。以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职业技能为切入点,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力度,提高就业的主动性和匹配效率。要发挥社区职业指导员的作用,广泛开展社区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困难群体提高职业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抓住就业机会,早日实现就业。

三是着力就业资源和环境秩序的优化,形成促进就业的社会工程

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区域就业资源,增强区域促进就业的合力。完善区域就业岗位统筹管理机制,优化区域就业岗位资源配置。要结合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居民生活需求,特别是根据奥运安保、平安建设和文明城区建设需要,开发区域公益性就业岗位,同时对公益性就业岗位进行整合,提高岗位的科学配置率。完善空岗服务制度,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及时用工信息。完善集团化运作模式,优化区域就业环境。要完善政府调控社会资源的方式,改进*区职业技能开发集团、职业介绍服务集团的集团化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行为,推进诚信服务和优质服务,为劳动者市场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深化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模式,畅通农民工跨区域转移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民工在我区就业。完善区域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创业资源。要整合创业项目征集、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政策,发挥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落实税费减免、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用失业人员,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劳动部门要与团区委等部门联合,开展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扶持;与发改委联合,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形成区域创业的集成化服务。完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推进职业准入的规范化。要推进职业培训的社会化,让更多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对困难群体的职业培训,同时严把质量关,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要对就业准入职业进行梳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行就业准入。

四是着力基础和能力建设,推动就业管理服务效能的提升

促进就业,必须不断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效能。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就业搭建服务平台。按照功能齐备、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的要求,加快建设*区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集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创业服务于一体的就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劳动者就业实训基地,在全市率先建立区域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市、区、街、居连通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根据区域特点,在目前形成市、区、街就业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实现向社区的延伸,使失业人员在社区就能够了解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并进行求职匹配,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方便。加强就业资金的管理,提高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市就业资金审批权下放到区县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资金的监管。完善区域就业资金专户、就业资金审批工作流程、就业资金审批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就业资金及时审批、下拨,确保就业资金的安全,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就业数据会商机制,夯实就业管理服务基础。要做到动态掌握区域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底数,以及就业岗位和就业资源底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进一步落实就业三同时制度,在分析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及时捕捉就业增长点,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在去年培训的基础上,利用二至三年时间,完成全区职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并组织统一考试,取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同时,扩大职业指导师的数量,提高职业指导的技术含量和服务效果。

二、深化三项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效能,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20*年重点在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以及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确保基金安全上下工夫。

一是深化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今年,要建立完善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并形成不同政策的相互衔接。建立无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养老保障政策全人群覆盖。从20*年1月起,实施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对年满60周岁无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按月发放福利性养老金,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的目标。做好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工作,确保符合政策的人员及时参加养老保险。要以实施《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督导和检查,发挥劳动监察、社会保险稽核、劳动争议仲裁的合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各类用工单位依法及时为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做好各项政策的衔接工作,畅通劳动者参保渠道。要做好各项养老保险政策的衔接工作,落实好延期缴费政策,让有愿望又符合政策要求的人员,能够通过延期缴费,享受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待遇。

二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今年,要实现医疗保障的全人群覆盖,并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劳动年龄内残疾人员和无业人员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全覆盖。要将残疾人和劳动年龄内无业人员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对困难人员个人缴费由财政予以支持,其他无业人员参保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继续巩固“一老一小”参加大病医疗保险成果,使符合政策的人员及时参加大病医疗保险。要形成“一老一小”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长效机制,确保困难人员能够按期持续参加大病医疗保险。扩大“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医疗费报销范围,逐步解决老年人门诊医疗费报销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解决更多困难。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将自谋职业、自由职业人员门诊医疗费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同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逐步降低在职职工门诊医疗费的报销起付线,提高人工器官和贵重材料的报销比例,减轻群众的负担。推进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工作,扩大慢性病综合管理范围。要把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由3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到全区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推行双向转诊和家庭病床,使更多的退休人员在社区得到优质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三是深化社会保险经办模式改革,提高服务效能,保障基金安全

今年,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高效安全运行。推进门诊医疗费用数据上传,加快门诊医疗费结算方式改革。要加大对定点医院的指导和培训,力争上半年辖区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门诊医疗费数据上传,年底以前启动门诊医疗费刷卡结算,解决门诊医疗费报销周期长的问题。做好社会保险基数核定工作,提高核定效率。要改进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核定方式,实现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五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统一核定,减少参保单位重复工作,提高核定效率。完善五项社会保险“一窗式”征缴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服务程序。要进一步简化相关表格,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配合市劳动保障局对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提高信息网络的运行速度,缩短办理时间。要争取市局的支持,早日启动社会保险业务网上办理试点,为全市推广探路。加强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的监管,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要继续做好退休人员领取养老保险金资格认证工作,杜绝和预防冒领养老金的现象。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指导监督,促进医疗机构因病施治,科学检查,合理用药。加强失业保险金申请、发放的管理,严格失业保险监管。加强对社会保险代办机构的管理,防止社会保险基金滞留和违规操作,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安全。

三、实施三个推动,积极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构建和谐稳定的区域劳动关系

20*年,我们要从劳动争议纠纷预防、排查和快速化解入手,确保区域劳动关系稳定。

一是以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重点,推动规范劳动关系

从今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劳动关系调整将面临新的要求。同时,从今年5月1日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开始施行,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大《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指导力度,使之长效化。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劳动合同法》,帮助用工单位正确理解和运用《劳动合同法》,减少和避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对法律的误读和曲解。要加大对用工单位的指导力度,使之制度化。指导用工单位健全管理制度。同时,督促用工单位与职工依法签订、续订劳动合同,并履行劳动合同,规范用工行为。要加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的引导力度,形成机制化。通过鼓励用工单位积极争创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带动更多的单位依法规范用工。同时,督促机关事业单位与合同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要完善仲裁工作流程,落实案件半期介入制度。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要求,结合*区实际,不断完善仲裁工作流程,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力度,力求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二是以建筑施工企业为重点,推动规范工资支付行为

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的规范,推动包括建筑施工企业、物业、餐饮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的规范,努力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无工资拖欠”的目标。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管理和检查,做到“两个全面”、“四个分类”。“两个全面”即要全面了解辖区建筑施工工地及其建设方、总包方和分包方情况;全面掌握发生过拖欠工资问题的建筑施工工地及用工单位情况。“四个分类”即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于拖欠工程款的问题,重点督促建设方解决;对于拖欠劳务费的问题,重点督促总包方和劳务公司解决;对于拖欠工资的问题,重点督促分包方和劳务公司解决;对于恶意讨薪的问题,依法进行查处。同时,继续推进建筑施工企业设立农民工工资预留账户、工资保障金制度,从源头上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加强对餐饮、物业和出租柜台支付工资的管理,防止拖欠工资问题的发生。目前,除了在建筑施工工地发生拖欠工资的问题,在餐饮、物业和出租柜台中,也容易发生拖欠工资的问题。要通过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规范餐饮、物业和出租柜台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大维权力度,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签合同、上保险、发工资”为重点,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未签合同、未上保险、拖欠工资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畅通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对于涉及拖欠工资的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结案,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以劳动者权益全面保护为重点,推动劳动争议的预防排查和调处

劳动者权益不仅涉及工资、社会保险,还包括休息休假和劳动合同等诸多内容。调处劳动争议要标本兼治,重在预防,要把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在初期,解决在基层。完善劳动争议预防排查工作机制,力求使劳动争议早发现、早调处。要发挥服务窗口的作用,在日常接待服务中,发现劳动争议苗头;要畅通信访渠道,在群众来信来访中,排查劳动纠纷。完善立体化劳动争议快速调处机制,使劳动争议快速化解。要完善劳动争议行政调解、劳动监察、社会保险稽核、劳动争议仲裁等功能于一体的劳动争议快速调处机制,使群众利益得到有效维护。要继续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街道的积极作用,实现劳动争议早发现、早解决,不激化、不上访。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快速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要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以及一些特定时期的特点,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日常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处理。对于因工资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赶赴现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加以处理,确保矛盾不激化。完善企业裁员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因企业裁员引发群体性事件。对于一次裁员较多的单位,要对裁员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避免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要加强企业集体合同签订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扩大企业内部协商渠道,力争劳动争议解决在单位内部。完善疑难案件会商制度,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对于疑难问题,要强化情理法的结合,全面保障劳动者权益。通过依法规情,以情圆法,积极稳妥解决群众的困难。对于因政策缺失或者客观条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延伸服务、真诚服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帮助,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