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加快全市教育发展意见
时间:2022-05-08 10:58:00
导语:市政府加快全市教育发展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教育改革步伐,实现教育发展新跨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教育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和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促发展,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进一步加快全市教育发展,构建教育和人才高地,是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教育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学校规范化建设、师资力量合理分配等方面与先进市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实际,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市教育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结合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办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严格落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
2.坚持教育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统筹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推进全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坚持教育公平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教育规模的需求。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
4.坚持教育和谐发展。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目标任务。今后五年,全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在全市基本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适应,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的现代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和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保持在99.5%、99%、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
———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市内高等学校年招生达到1万人,在校生达到3万人,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师资队伍的年龄、知识、学科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补充机制基本建立。
———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三个增长”:
一是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拨款有所增长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有所增长,
三是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有所增长;
“两个提高”:
一是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
二是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有所提高。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基本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三、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一)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以提高普及率为重点,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校舍和资源优先用于举办学前教育,鼓励在乡镇中心小学附近举办幼儿园。每个县区至少有1所公办省级实验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所有村办幼儿园(班)均达到《省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基本条件,形成以县区实验幼儿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办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基本满足农村3-6周岁适龄幼儿入园需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完善幼儿园(所)审批程序,强化年检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坚决取缔非法办园。加快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99%以上,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加强学前教育教学指导,充分发挥示范园和中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学前教育整体质量。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以“天将保安”、“天香园艺”、“天巧焊接”、“天使家政”为重点,加快职教资源优化重组,努力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品牌。完善县区职教中心基础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每校建成两个以上有特色的、水平较高的骨干示范专业,基本满足本地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市建设10个左右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提高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采取春季招生、市外招生、注册入学等形式,加强职教招生工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合理配置。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订单培训,完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互通”办法,促进广泛就业。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规模和办学层次。
四、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首,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为重点,积极探索青少年德育工作新途径,提高德育工作成效。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沟通结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工作格局。
(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程、课时和难度。农村中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开齐开全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科学安排中小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管理,抓好课程方案的贯彻落实,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积极开展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配齐体育、艺术课程师资和设施,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做好学校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校、幼儿园要设立卫生保健室,配备卫生专业人员或保健教师,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
(四)加强中小学实践基地建设。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课程实施、专题教育、校外教育、勤工俭学、军训等相结合,建立中小学生专项教育实践基地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根据中小学校日常教育、学科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科学、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五)改革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础教育以提高合格率为主要目标,实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职业教育以提高就业率为主要目标,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高等教育以提高成材率为主要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推进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稳步扩大招生指标分配比例。建立科学、全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办法,引导学校按照教学规律实施教育教学。改变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考核奖惩机制。
五、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一)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预警制度和校舍安全定期普查制度,强化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险情隐患。加大危改资金筹集力度,县区财政每年用于校舍维修改造的专项资金不得少于100万元,教育费附加要主要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科学编制校舍危房改造计划,严格工程质量监管,加快校舍维修改造进度,2009年全面消除现有校舍危房,2009年后做到中小学校舍危房当年出现当年消除,逐步建立以县区政府投入为主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二)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市95%以上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城区中小学基本实现“班班通”,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提高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水平。科学使用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专项资金,合理安排地方配套资金,到2010年基本完成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工作,全市中小学教学仪器基本达到部颁标准。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器材室等功能用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学教学条件。
(四)加快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及时调整城区学校建设规划,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城区三年建设10所中小学,各县区三年内在县区城区建设3-5所中小学校,改造一批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基本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择校现象。
(五)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建设总体规划,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分区明确,校舍用房设置齐全,建设标准、使用面积达到规定标准。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文体器材、电教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信息技术设备、卫生保健等配置符合标准,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规范有序、民主科学,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生入学率、毕业率、辍学率均达到或控制在规定比例。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各县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区管,人事部门对教职工人事管理进行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交流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考试考核、人事档案等管理职能。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实行按需设岗、资格准入、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
(二)加强教师队伍编制管理。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政府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有关规定,对教职工编制实行实名制、信息化、动态管理,严格按核定编制足额配备教师。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对长期在编不在岗或私自外出代课人员,要按规定办理辞职、辞退手续。
(三)建立教师队伍正常补充机制。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每年根据教师编制情况、结合自然减员和学科需求,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新招聘教师到农村学校锻炼制度,新招聘教师优先补充农村学校,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和结构性缺编问题。重视教师队伍人员流失问题,采取全面落实教师待遇等有效措施防止优秀教师资源外流。
(四)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农村支教服务制度,选拔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对口支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和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建立完善县级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改革教师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以师范教育为主、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校长队伍。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网络,扩大培训能力,提高培训实效。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六)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推动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总量控制、内部搞活、激励有效、公平合理和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10年底各县区教师工资要统一城乡标准,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标准并逐年增长。
七、完善学校管理机制,规范办学行为
(一)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完善学校民主管理体制,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校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全面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行为。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实行划片、就近、免试入学,逐步取消初中到高中阶段的升学考试。严禁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上课、集体补课、利用学校资源举办各类辅导班或强制学生购买教辅资料。任何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严格规范学校招生,禁止提前招生、超计划招生或采取非正当手段招生等行为。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教学、收费、财务等方面工作的监督,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二)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自我防护能力和学校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定期开展学校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坚决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校内及学校周边的非法音像制品摊点、流动饮食摊点以及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严厉打击针对学校和师生的不法侵害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八、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严格教育经费管理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完善政府投入办学、财政分级负担、各级责任明确、经费稳定增长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
(二)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要用足用活国家、省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争取资金支持,努力提高全市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税费的征收和管理,确保全部用于教育。坚持改革投资体制与推进多元化办学有机结合,完善教育培养分担机制,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逐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教育投入新格局。
(三)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财经制度,强化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各级财政应保障教育经费及各类专项配套资金按时足额拨付教育部门,避免少拨、缓拨,严禁空转教育经费。对中央和省财政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乱用。中小学校财务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校财局管”制度。规范教育收费政策,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
(四)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体系。落实好各项贫困生救助政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办法,保障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建立健全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普通高中不少于8%、中等职业学校不少于90%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勤工助学、特困学生补助、学费减免等政策措施为辅助的资助机制,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设立奖学金或直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教育救助体系,广泛开展扶困助学活动。
九、加强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职责。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学校、联系重点教育项目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
(二)建立健全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考核和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建立教育工作情况年度考核体系,分年度对各县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和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考核。每年对各县区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 上一篇:法治办普法工作总结
- 下一篇:金融暖企工程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