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规划
时间:2022-01-22 05:54:00
导语:教育工作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小学教育,**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99.8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5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93%,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0.34%,全市各级各类在校生93.84万人。
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育,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运行机制,逐步加大教育的投入,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学校,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12平方米、8平方米。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66174台,人机比12:1,建成了市、区两级教育信息网。全市中等职业技术类国家级重点学校6所;省级重点学校10所,省一级普通中小学38所,省一级幼儿园3所;市一级中小学校192所,市一级幼儿园29所。
佛山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人民群众渴望延长接受教育的年限和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趋强烈,而部分地区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发展不够平衡;教育经费的投入,仍难以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佛山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必须按照“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以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宗旨,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按照“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新体制,大力发展优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发展为主题,高标准高水平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2、坚持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以及中外合作办校共同发展的格局;3、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发展;4、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根本目的,建立优质、高效、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5、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水平,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观念引导教育,体制激活教育,产业拉动教育,投入支撑教育,技术改造教育,队伍保障教育,法治规范教育,科研提升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佛山教育的新飞跃。
具体思路:创建一大园区,完善二个体系,实施三项工程,优化四支队伍,深化五项改革。
——创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佛山市大学园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以培养适应佛山经济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专业人才。
——结合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不同时期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教育,逐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以成熟的网络应用技术为基础,实施“数字化教育”工程;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实施“英语教学新跨越”工程;以设立科研机构为突破口,实施“科研促教”工程。
——为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干部管理队伍、教科研队伍和信息技术队伍。
——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影响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更符合教育规律。
三、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年基本建成开放的、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建成以“数字化教育”为标志,与广东第三大城市相配称的一大批优质学校和教育设施。学校教育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建成12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0所具有示范性的独立初中,200所具有示范性的优质小学。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系,提高教育的规模和效益。形成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干部队伍。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完成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结合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产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建设教育强镇、强区、强市,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居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0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预期正规教育年限14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1、加快发展优质基础教育
——形成开放的结构布局合理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小学规模不足500人和中学规模不足900人的学校,优质学校向城镇中心区域聚汇,适应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以社会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实施特色鲜明、发展均衡、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多模式、可选择的高中阶段教育;社会弱势群体中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关注和保护;基本保证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逐步满足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要求。
——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基础教育办学,发展教育产业,采取学前教育全面放开,义务教育适当引导,高中教育大力鼓励的方针,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科学文化教育为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育、艺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五个方面形成特色。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特色的中小学校。20*年,从小学一年级全面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建立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制度。小学毕业生英语要达到课标二级水平,初中毕业生要达到课标五级水平,高中毕业生要达到课标八级水平,示范性高中的毕业生要达到课标九级水平,高中毕业生基本能用英语会话。普通高校2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达到英语六级水平。
——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主要内容,突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0*年,全市要建设一个全国示范性的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和一个全省示范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
——积极开展新课程的试验,认真贯彻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推进试验区的课改工作。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赏识教育”、“创造教育”等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有条件的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可试行“小班制教学”、″双语教学”、九年一贯制的实验。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开展基础教育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主要指标:20*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0~3岁的婴幼儿能通过多种形式接受一定程度的早期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8%、99%;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适龄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5%以上。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分别达到60%、80%、100%。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确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
——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学校和专业布局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特色。构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交桥”。试办初中毕业后与高等职业学院相衔接、相沟通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
——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把职业教育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外来从业人员、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社会成员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和培训等创造条件。
——加大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引进外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
——实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企业举办或合办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专业教师,与职业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
——主要指标:重点建设在校生规模在1500到20*人以上的骨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年全市建设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所(含省级重点技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所(含国家级重点技校),建立5个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创建2~3所国家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
3、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大学园区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在办好现有各类高等院校的基础上,建立佛山市大学园区。争取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市、区两级政府紧密合作,依托南海软件科技园,以南海狮山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以目前建立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北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华师南海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仲(南海)信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为基础,在征地、税费和融资等方面提供特别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以多种形式进园办学,设立各类高校10所以上。实行居住饮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公共交通、医疗服务等后勤生活设施社会化。建立多功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园区。发展应用类研究生教育和本、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等,建立相应的技术成果转移、孵化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高校园区的建设,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与国际接轨,成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基地。高校的类型及学科专业设置,要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我市电子信息、工业及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和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为改造提高陶瓷建材、纺织服装、中药制造三大传统产业,为新兴的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为我市第三产业中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各类中介和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实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同时,结合科技园软件研发及加工产业的发展,培养数以十万计的“软件蓝领”人才,使大学园区成为我市创新人才的摇篮,企业蓬勃发展的动力。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基础,将佛山职工医学院(佛山卫生学校)、佛山教育学院等单科类院校并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力争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成为有人文社科、理工、农牧、经济、医学、教育、体育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在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基础上,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年,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达到10000人规模,并致力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若干专业和学科创出特色,力争办学水平居全省同类大学的前列。
——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重新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面向基层、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力争到20*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0000人以上规模。
理顺市、区两级电视大学的管理关系,整合现有电大教育资源,统筹各类专业的设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益。电视大学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为突破口,进一步开展办学模式的改革,加强现代远程设施设备和教学软件建设,推动电大教育向远距离、开放教育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与终身教育相应的各类成人高等教育与自学考试,重点是对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进行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岗位、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
充分利用国内著名普通高等院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方面的优势,以联合、共建的方式,与我市各类高校合作,通过网络教学等途径,大力开展远程教育。
——创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办学体制,大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层次举办高等教育。鼓励支持公办高校进行改制试验。学校的招生、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等主要面向社会需求,由市场进行调节。创新投资机制,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运用财政、金融和信贷等手段,搞好教育融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形成有效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元投入多渠道筹资的高教投资新体制。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让高校真正作为办学的主体进入市场竞争发展。创新促使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
——加大推进与国外合作办学,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力度,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与国外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国外高校对接、强化外语,培养适合国际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积极构建“学习型社区”
——争创全省一流的社区教育,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实现“学者有其校”。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和镇主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街道、镇普遍依托本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和科普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起集基层学校、市民学校、老年学校、周末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网络学校于一体的社区学校,有条件的居委(村)设立社区教育办学点。开展内容广泛的包括社会公德、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新科学、新知识、文化娱乐、家政理财、金融知识等各种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让全体市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全面提高社会的知识含量,增强城市竞争能力。
——主要指标:20*年,全市要建立起3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有30%的街道、镇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力争建立18所社区教育学校(学习中心)。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干部队伍
——大力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切实推行职级聘任制,高中等院校建立按岗定级定薪,按任务定薪的分配制度,激活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完善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试行校长年薪制。
——严格按省制定的教师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要合理配置。20*年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大专、本科以上学历要分别达到80%和60%;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要逐年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达到60%;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有50%以上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教师要逐年增加,学校行政管理干部也按要求提高学历层次。
——20*年,中小学教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50%以上的教师完成计算机高级培训;60%的教师普通话能力达到二乙水平;60%的中学教师、30%的小学教师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话和阅读;高等院校40岁以下教师英语基本达到大学6级以上水平。
实施“名师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0*年,要培养出一批省内知名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教学、管理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6、加速“数字化教育”工程的建设
——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全程管理,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天地网合一”的形式建设覆盖全市教育系统,面向社会开放的,具有网上行政、信息、远程教育、高速传输的网络系统。20*年,80%的学校以各种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100%学校实现“校校通”,70%的课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建立50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学校计算机拥有量达10万台,每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教师人机比达到21,成为教学应用的必备工具。改造、新建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终身教育等网络平台。实现校园教学现代化、办公自动化、通讯网络化、资源数字化。
——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按照“面向学习者,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佛山教育信息数据中心。采取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形式活泼、方便使用的各类信息资源,20*年,建成开放、动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大力促进信息资源的应用。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及教学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智能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学校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高中生学年度信息技术必修课不少于100学时,初中生、小学生不少于80学时,其中学生上机操作不少于总课时的70%。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分学科、分学段形成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实现从内容设计向过程设计的转变;实现从单学科教学向多学科整合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单向、封闭的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的转变;实现由封闭的教育到开放的教育的转变。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和制度的建设。分层分级加强教学应用队伍、资源开发队伍、网络管理队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实际出发,为教育教学服务,制订《佛山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评价标准》、《佛山数字化教室建设标准》、《佛山现代教育技术项目建设操作规范》、《佛山网络管理员管理办法》、《佛山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管理办法》、《佛山网上教研员管理办法》等。
7、积极实施″科研促教”工程
——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创造条件成立佛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各区成立教育科研所或相应的科研机构,规模较大的省一级中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加强教育科研制度建设。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立项、管理和指导,使教育科研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增加市级科研立项的数量。20*年,推出10项以上居省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出10项以上在全市范围内有重大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确保教育科研工作居全省前列。
——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科研为先导的观念,聘请高水平的专家作科研指导,通过课题实验,使广大教师从“经验型”上升到“科研型”,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奖励并推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加强对发展优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加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推动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已有高校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争取有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立项的教改、科研课题。建立高等院校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教育行为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教育纳入区域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要认真贯彻基础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要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领导深入调查、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民、全程、全方位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在确保按《教育法》规定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争做到全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实现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各区人民政府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确保中小学正常运作经费,确保基础教育基本建设和发展经费。各级财政每年安排的超收部分,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研究制订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教育投入的政策,盘活教育存量,利用资本市场多方面投资融资,广开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改革教育拨款办法,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要合理运用转移支付的手段,支持薄弱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设,促进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制定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要依法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三)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
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为动力,强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彻底改变各级各类学校仍存在的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布局分散、效益不高的状况。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20*年全市中小学必须全面完成“改薄工程”,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任务。按照“做大、做强、做活”的原则,采用合并、联办、共建、划转等方式,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加大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力度,提高办学层次,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化和社会需要。通过教育结构调整,使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在布局、规模、层次、比例等方面协调发展。
(四)加强以法治教,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认真执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政府有关部门贯彻教育法规的监督;落实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保证教育资源的优先投入和使用;制订配套的地区性政策、措施,逐步实现教育发展的法规化、制度化;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健全督导机构,强化督政职能,确保各级政府教育职责的落实,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要以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建设的督导评估为抓手,推动教育强市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对新课程实验区的督导评估,加强对学校德育、体卫艺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专项督导,加强中小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督导队伍的建设,提高督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督政、督学的能力。
(五)全社会共同参与,优化教育的大环境
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责、师以爱教为荣的良好局面,形成佛山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要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为青少年学生优惠开放各种展览馆、博物馆、科学馆等场所,并逐步增设一批相关的德育基础设施。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宣传等形式,引导家长及其它成年人以高尚文明的行为影响青少年;要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和周边环境的治理,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优良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