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26 11:09:00
导语: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主要保障措施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十五”环境保护回顾、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宏观经济政策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是我市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受人口、环境、资源约束最强的时期。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环境保护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全市总体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提高,“十五”环保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基本完成。
1、环境保护国策地位明显加强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合作,企业治理,群众参与”的环保新机制,成立了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环保工作各级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环保工作会议,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综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全市工业企业“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取缔关停了家96家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开展了“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使企业排污行为得到规范。全市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小型建设项目、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和乡镇企业项目环保把关率也不断提高,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沧州市环保局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十五”期间,全市工业企业COD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2200吨,下降到2004年的2000吨;通过开展以治理烟囱冒黑烟为主的环保形象工程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4年市区空气污染指数为95,较2000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
3、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全市乡级以上公路绿化率100%,河渠绿化率达到60%,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达45.7万亩,植树造林16.5万亩,退耕还林(草)13.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1.4%。
4、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配合省政府组织的“燕赵环保世纪行”活动,促进了环保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利用“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办了“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绿色机关”、“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饭店”评选活动。在环保普法中,对各级领导、企业法人、特别是农村干部进行了培训。宣传、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和环保部门大力合作,加大了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全民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在个别地方仍很严重,生态恶化加剧的总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十五”期间,虽然我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得到了控制,但绝对量仍很大,且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的要求,2004年,全市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为0.18万吨、0.15万吨、0.02万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0.2万吨,排在全沧州市第4位。特别是造纸、印染、化工企业治理难度大,达标水平低,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市区冬春两季空气质量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市区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均未建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污水四溢、垃圾围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市区和周边绿化覆盖率低,造成二次扬尘污染较重。城市噪声扰民现象十分普遍。
3、农村生态恶化的趋势仍在加重
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白色”污染、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带来的土壤退化有加剧趋势。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加重,饮用水源保护亟待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21.4%,远低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所要求的30%的最低水平,生态环境的恶化诱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发展和建设决策中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差;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落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污染物排放量大,给环境保护构成压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企业污染治理欠帐多,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缺乏科学性,加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的需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将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建设经济强市的目标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我市面临工业污染源在基本达标基础上实现全面达标、稳定达标的艰巨任务;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过程加快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增加了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水污染加剧和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入WTO给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1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加40%以上。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利于全面实行“污染者负担”和“受益者补偿”的原则,有利于建立起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将加速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技术,降低产品的物耗和能耗,促进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全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将有更多的财力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将更加热心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合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从说服教育向依法强制、从未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从污染治理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大环保”转变,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把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全市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坚决淘汰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物耗高、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坚持与城市规划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的原则。紧紧抓住加快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契机,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城镇性质、发展方向、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明确城镇环境功能分区。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树立大环保观念,在继续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摆到突出位置,努力维护生态平衡。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中的基础作用,拓宽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推动环保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依法治理、全民参与的原则。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基本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全面推进和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巩固、提高工业污染源达标成果。到2010年,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和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造纸、化工、印染、保温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继续加大以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集中供热设施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公共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达到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50%,城市气化率达9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60%以上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开展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绿色城市”创建活动。*市要按照省局要求2010年前建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保模范城。
——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确改善。全市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古洋河基本消灭劣V类标准水质,地下水污染加重趋势开始缓解。
——完善环保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落实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监督经常化,完善环境监测、监理和信息网络系统,使环境保护统一监管能力普遍提高。
——大力发展环境保护科技产业,抢占绿色制高点。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使我市环保产业摆脱落后的局面,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继续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契机,改造壮大电线电缆、汽车配件和通讯器材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淘汰纸胎油毡、2万吨以下熟料造纸等落后生产能力,同时,调整优化能源工业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
工业污染防治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点源分散治理向区域集中治理转变;从单纯治理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合理化布局转变,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防止“十五小”和“新六小”反弹,结合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引导乡镇工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向农副产品加工转移,向工业区内集中,因地制宜地实施污染集中控制。
重点工程:
1、古洋河综合整治及沿线造纸企业废水控制工程。
2、米各庄镇汽车配件等工业企业全部进入汽车配件工业小区,实施污染集中控制。
3、束城镇保温材料企业全部进入保温材料小区,实施污染集中控制。
4、金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搬入市区新区。
(二)加快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一是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严格的能源管制政策,禁止销售、使用高硫份、高灰份煤,推广使用固硫型煤或其它清洁燃料。
二是大力调整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区划,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优先发展高新技术,限制发展工艺落后、浪费能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对有发展前途,但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专业化重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
着力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集中供热和天然气入市工程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要建成日处理5万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300吨的垃圾处理厂,推进陕京二线天然气入市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和桔杆生物燃烧发电厂建设,推广集中供热。重视城市种树种草绿化工程,加强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生态建设,在风沙危害大、水土流失严重及交通沿线加快森林生态圈建设,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步伐。建设一批不同程度和距离的环城森林绿化带,省道、国道两侧200米范围内建成生态速成林,增强城市新陈代谢能力和自我生态调节能力,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是对达标企业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企业达标再提高工程。在全市企业中逐步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五是加大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控制力度。尾气排放超标的机动车不允许上路行驶,对已到淘汰年限的机动车强制报废,不允许上市交易。
六是加强对建设施工场地的管理,控制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十一五期间,市区逐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七是彻底取缔露天烧烤,餐饮业必须对油烟进行收集处理。
八是逐步实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在有关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在污染严重的紧急情况下,及时向社会公告,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责令主要排污单位立即停止污染物排放。
九是加强对城市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的监督管理,为市民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十是积极开展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
在十一五期间,将我市建成环保模范城,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垃圾收集系统,逐步建立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防止垃圾对水质、土壤的污染。
重点工程:
1、建成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2、建成日处理垃圾300吨的无害化垃圾填埋厂
3、市区地热井开发
4、建设陕京二线天然气入市工程
5、建设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和热电联产项目
6、建设*市环境监测、监察综合楼
(三)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加强农业和农村生态保护,积极探索防治农药、化肥、和农用塑料薄膜污染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田化学品的合理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管,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大力推广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引导群众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大力开发生产经济效益高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立2-3个生态示范乡(镇)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生态破坏。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严禁在铁路、公路两边建设建材、化工等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
重点工程:
1、渔庄水库建设工程
2、市区坑塘改造工程
3、*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市区绿化工程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继续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企业治理,群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市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要制定工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把环境与资源指标纳入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研究制定我市实现宽裕型小康和初步现代化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力争将*市建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继续实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把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态环境水平作为评价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落实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度的意见》和《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强化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职能,严肃查处环保违法违纪案件,确保环境保护“五统一”和“第一审批”、“一票否决权”等制度的落实,实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加快监测站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测和污染监测能力;健全环境监察体系,各乡镇设立环境监察中队;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环保部门公务员、监理、监测等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严厉打击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宏观经济政策机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与资源的产权,如土地、水、矿产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避免因产权不明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是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促进企业用最小的污染治理投入取得最大的环境效益。
三是制定市区重污染企业转产、搬迁、改造和推广使用清洁燃料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
四是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三废”综合利用和开发环保治理技术的优惠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五是进一步理顺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城镇垃圾处理费和危险废物处置费,推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有偿使用,保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六是制定投资、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
七是实行排污总量收费,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
(四)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把环保投资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住国家实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的有利时机,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支持。坚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化动作,盘活城市环境资产存量,增强绿色附加值,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投入良性循环。推行BOT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快污染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
(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发挥政府各部门、新闻媒体、中小学、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方面的积极性,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把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做为环境宣传的重点,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提高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环保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重点企业的环境表现,鼓励环保先进企业,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形成压力,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监督,使广大群众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否决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倡绿色文明生产方式,开展“绿色文明单位”评选活动,建立绿色消费新时尚。
- 上一篇:挖掘广告符号象征性满足符号化消费论文
- 下一篇:良好沟通发展企业网络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