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环境污染防治进展计划
时间:2022-07-09 03:54:00
导语:环保局环境污染防治进展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任务、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特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回顾
“*”以来,*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以市区空气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全面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建设生态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制度保障到位,环保规划得到较好落实。
为提高环境保护“*”规划运行质量,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按照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法定职责,结合环保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各部门在环保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任务,进一步完善了环境规划“*”的协调管理机制,形成了各职能部门协作,共同承担环境保护任务的新局面,为提高规划实施质量奠定了基础。规划落实过程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好与有关政策、制度的整体结合。一是结合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把“*”环境规划相关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督促规划任务按时完成。二是发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用气普及率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已达到“*”环境规划指标要求。
(二)综合整治有力,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
1.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较大幅度下降。推行和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有计划地控制和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能耗高、污染重、工艺设备落后、布局不合理的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审查、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921个,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98%以上,验收各类建设项目513个,三同时合格执行率100%,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10490吨炖日,废气处理能力487万标立方米炖时,削减COD排放量6504吨炖年,削减二氧化硫10866吨炖年,削减粉尘排放量59378吨炖年,削减烟尘排放量25746吨炖年,实现了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全市工业污染源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20*年,全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分别为9.72万吨、3.33万吨、2.95万吨、5.92万吨和0.02万吨,五项指标分别比“*”末下降了0.9%、20.1%、41.8%、11.1%和98%,基本完成总量控制计划。
2.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通过开展“蓝天工程”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全面推广使用低硫煤;对露天烧烤和沿街饮食摊点不合格炉具进行了集中取缔整治;淘汰污染严重的10吨以下燃煤锅炉933台;实施烟气脱硫除尘工程,对超标排放的锅炉进行限期治理,全市99台20吨以上燃煤锅炉实现了脱硫除尘(包括炉内固硫),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5万吨。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实施在用机动车排气年度检测和监督抽测制度,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到20*年底,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9.90%。
加大了水泥粉尘污染防治和小石灰窑、小石子加工点的综合整治力度,关停了规模小、污染重的水泥立窑生产线16条;加强施工工地管理;减轻了扬尘污染。
20*年市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0.*9毫克炖立方米、0.127毫克炖立方米和0.024毫克炖立方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分别比“*”末下降10.6%和2%,可吸入颗粒物与“*”末基本持平。
3.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加强对“三河”(黄河、小清河、徒骇河)、“四库”(玉清湖水库、鹊山水库、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两湖”(大明湖、白云湖)等重点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严查水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专项行动,对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饮食服务单位和超标排放废水的医疗单位提出了限期达标要求,并按计划督促落实;工业污染源实施再提高工程和全面达标工程,对全市70家重点废水污染源实施了限期治理。关停了平阴子顺造纸厂草浆生产线和章丘造纸厂。全市水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地下水水质保持良好,地表水部分水体水质有明显好转。20*年小清河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比“*”末下降57.9%、17.3%和62.5%。
4.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辐射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通过固定噪声源限期治理和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得到有效控制。20*年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3.5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44.4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9.4分贝,分别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1类、4类标准。通过开展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放射源的普查和申报登记工作,查清了辐射污染源使用及处置现状,为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建立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专门机构,实现全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加强了全市医疗废物的环境管理,组织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4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实现了178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开展了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摸清了全市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处置及利用现状,并对30家危险废物重点产生单位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了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重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93%,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量削减至0.02万吨;严格进口废物的预审,加强了进口废物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有效的防止了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三)部门积极配合,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着。
通过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平原绿化、道路绿化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绿化工程,建立了山区、平原、城镇等高标准的绿化体系,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6%、33.8%和9平方米。
开展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建设了南部山区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白云湖湿地功能保护区;开展了“两区一园”创建工作,已建成“两区一园”50处,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5.*%。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创建活动促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生态系统的建设。目前,章丘市已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平阴县、济阳县和商河县正在大力开展创建工作。
以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基础,积极推进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四)加大环保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善。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投入。2001至20*年累计环保投资153.*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5%。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完善,*水质净化一、二厂设计处理能力为42万立方米炖天,20*年度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1.92%。*无害化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2200吨炖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6%。*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日处理能力24吨,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9.54%;市区河道整治工作成效显着,玉绣河一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4.5千米河段整治;不断改善城市燃料结构,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工程。20*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量分别达到5910万立方米、50000吨和10000万立方米,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97.5%。集中供热面积3255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46%。
(五)强化能力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完善自身监测、监督管理职能,市环境监测站、章丘市环境监测站、天桥区环境监测站相继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实现环境监测与国际接轨。
环境监控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了集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在线监控为一体的市环境监控中心;新建了三个大气自动监测子站,建成了小清河水质自动监测站,进一步完善了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对占市区燃煤总量90%的31家重点大气污染源安装了34套烟气在线监测装置,对占市区污水排放总量60%的9家单位安装了10套水污染在线监测装置,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出台了《*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办法》,通过了省环保局和省法制办组织的执法规范化验收,环保执法逐步走向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加强环境信访,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六)深入宣传教育,全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以“蓝天工程”、“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面向决策层、面向青少年、面向企业界、面向全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建成1个国家级绿色社区,8个省级绿色社区,73个市级绿色社区,建成省级安静居住小区2个,市级安静居住小区32个,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绿色学校8所、市级绿色学校204所;围绕环保工作重点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积极做好新闻报道与宣传;建立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针对环境与发展的决策性问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推进了社区环境建设,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文明,全社会环保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
扬尘和燃煤造成的环境空气污染仍较为严重,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地表水大部分水体距功能区达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及危险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部分危险废物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安全处置,固体废物的排放和堆存引起的大气、水、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未得到完全控制。
(二)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恢复比较缓慢;森林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低,自然保护区建设尚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市区绿地的生态补偿能力较低;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重复低水平演替或被完全破坏状态;对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未得到遏制;生态农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残留地膜、畜禽粪便和污水灌溉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造成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工业结构中传统优势产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占较大比重,且大都分布在城市的主导风向和小清河流域内,给城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二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消费量仍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清洁能源消费比例相对较低,燃煤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采暖期污染尤为严重。三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城市大型燃煤锅炉脱硫设施、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境保护基础配套设施尚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污染治理的需求。四是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相对滞后。多年来*市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集中在污染防治,城区生态绿地建设、“两区一园”建设、生态功能区建设、优美乡镇建设及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相对滞后,同时生态脆弱区保护管理力度不够,自然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三、环境形势分析
(一)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期间,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市在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遗留的历史欠账、降低能耗水耗以及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维持生态环境的基本稳定等方面还将面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继续加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难以改变,能源消费与环境的矛盾将日渐突出;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加大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难度;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面临危机,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炖6;工业生产高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大,工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牧养殖业发展,造成农村面源污染呈加重趋势;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河流断流、湿地减少等生态问题将日益突出,生态破坏成为发生自然灾害的重要隐患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国际及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使环境保护面临空前机遇。
1.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将有效促进城市环境质量好转。总体规划提出“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确定为“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总体规划布局调整有效地拓宽了城市的发展空间,通过在“东拓、西进、北跨”区域提出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要求,保障了这些区域的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中疏”降低了城市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压力,为老城区的环境质量改善创造了条件。通过“南控”保障了主城区新鲜空气和地下水的补充,有利于主城区的环境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
2.生态市发展战略的确定及稳步实施将有力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将得到全面改善。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市的重大决策,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政府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齐抓共管、公众积极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编制完成的《*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为*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将有效改变*市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污染。*市提出在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家用电器、机械制造、生物工程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同时,在企业、行业和产业各个领域逐步推行循环经济,形成循环经济工业园和产业链,将有效促进污染全过程控制。
四、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总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泉城”特色,抓住生态建设、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利用等关键环节,强化环境执法监督,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市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具体规划指标如下:
1.环境质量指标。
水环境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8%。
——地表水按功能区达标,市内无劣Ⅴ类水体。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控制单元控制断面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要求。
环境空气
——市区和各县(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11天(占全年的85%以上)。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50%。
声环境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值小于55分贝。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噪声小于70分贝。
辐射环境
——辐射环境质量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2.污染控制指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二氧化硫8.56万吨炖年,化学耗氧量4.86万吨炖年,氨氮0.57万吨炖年。
污染治理——重点工业企业排放稳定达标率100%,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5%以上。
——废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
——市区及县(市)城区污水处理率大于80%,回用率达到3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20吨炖小时及以上锅炉脱硫项目建设普及率达到100%。
——城市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80%。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0%,污水排放达标率大于85%。
循环经济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0千克炖万元。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3.10千克炖万元。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3%以上。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
4.环境管理能力指标。
——环保投资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3.0%以上。——环境监察、环境监测能力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
五、环境功能区划
(一)环境空气功能区划。
1.一类区:包括八个区域,属于特殊保护区,总面积656.5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3%。第一个位于历城柳埠镇,其东边界到石桥,西到张家,北到贤堂峪南,南到柳埠镇边界,面积249.2平方千米。第二个位于平阴县大寨山,其范围包括云翠山、大寨山、油篓寨等山峦,龙池、东流泉、扈泉、书院泉等泉系和汇泉水库等区域,面积147.2平方千米。第三个位于长清区,包括灵岩山、五峰山、六峰山、孝堂山汉墓、齐长城遗址等风景区,面积171.6平方千米。第四个位于长清区,边界北到毛家庄,南到笼山,东到大沙河,西到杜家庄,面积2.4平方千米。第五个位于历城龙洞,位于历城城区东南方向15千米处,面积27平方千米。第六个位于章丘翠屏山,东到白云峪、张庄、野场、双塔,西到花石崖、北直沟、苗海、候庄,北到夏沟、南到沟坝、东沟流,面积15平方千米。第七个位于章丘胡山森林公园,面积12.9平方千米。第八个位于章丘白云湖,位于章丘市西部和历城东北部,北临小清河,东连绣江河,面积31.2平方千米。
一类区内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
2.二类区:重点保护区域,面积7520.5平方千米。除了一类区外,*市其余区域均为二类区。二类区内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具体地域见附图一。
(二)水环境功能区划。
1.岩溶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
*泉域岩溶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西到马山断裂,东至东梧断裂,北到南外环至经十东路、经十西路延长线,南边界大致在大水井、涝坡、大涧沟、范庄、池子一线。岩溶地下水源保护区面积235.3平方千米。
保护区水质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炖T14848—93)Ⅱ类标准,并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的要求。
*泉域岩溶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具体地域见附图二。
2.饮用水地表水源功能区。
(1)一级保护区。
①黄河:田山、大王庙、北店子三处引黄闸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范围的黄河干流水域,总面积9平方千米。
②鹊山水库:引黄条渠、沉沙池、库区水面及截渗沟共计11.27平方千米。
③玉清湖水库:引黄条渠、沉沙池、库区水面及截渗沟共计8.41平方千米。
④卧虎山水库:库区环库公路范围内3.81平方千米水域和1.45平方千米陆域,总面积5.26平方千米。
⑤锦绣川水库:库区环库公路及土路范围内2.*平方千米水域和1.13平方千米陆域,总面积3.18平方千米。
⑥狼猫山水库:库区环库路和高速路范围内0.81平方千米水域和0.99平方千米陆域,总面积1.80平方千米。
⑦垛庄水库:库区环库公路范围内0.82平方千米水域和0.36平方千米陆域,总面积1.18平方千米。
上述7个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2)二级保护区。
①黄河:干流河道除一级保护区外的180.5千米河段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总面积361平方千米。
②卧虎山水库:水库周边小分水岭山脊线向水坡内去除一级保护区后13.26平方千米区域和水库上游泉泸河、锦绣川、锦阳川和锦云川河道以及沿岸小分水岭山脊线内77.53平方千米区域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总面积90.79平方千米。
③锦绣川水库:水库周边小分水岭山脊线向水坡内除一级保护区面积13.22平方千米区域和水库上游石岭河、锦绣川河道及两岸小分水岭山脚线外水平或垂直50米距离内16.37平方千米区域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总面积29.59平方千米。
④狼猫山水库:周边小分水岭山脊线向水坡内除去一级保护区后4.*平方千米区域和水库上游河道及两岸山脚线外水平或垂直50米距离内2.51平方千米区域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总面积6.57平方千米。
⑤垛庄水库:库区周边小分水岭山脊线向水坡内除去一级保护区外后3.72平方千米区域和水库上游河道及两岸山脚线外水平或垂直50米距离内3.60平方千米区域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总面积7.32平方千米。
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3.非饮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
(1)渔业用水功能区。
白云湖:环湖大坝内水面及周边湿地为渔业用水功能区,水质满足《渔业水质标准》(GB116*—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2)景观用水功能区。
①黄河流域。
浪溪河:汇泉水库至东阿入黄河河口河段。
玉带河:西南山峪至外山入黄河河口河段。
城西洼:城西洼及周边水域湿地。
北沙河:武家水库大坝至老王府入黄河河口河段。
南沙河:钓鱼台水库大坝与崮头水库大坝至董庄入黄河河口河段。
玉符河:卧虎山水库放水闸至北店子入黄河河段。崮头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钓鱼台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武家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石店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崮云湖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浪溪河、玉符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玉带河、城西洼、北沙河、南沙河、崮头水库、钓鱼台水库、武家水库、石店水库、崮云湖水库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②小清河流域。
小清河:干流京福高速桥至洪家园桥河段。
腊山河:腊山至入吴家堡西小清河河口河段。
兴济河:东方红桥至黄岗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工商河:金牛闸经成丰桥到凤凰闸河段。
西泺河:大明湖至入五柳闸小清河河口河段。
玉绣河:广场东沟和广场西沟到大明湖河段。
护城河:环城公园河道。
东泺河:坦桥(羊头峪西沟)至板桥西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柳行河:利农庄(羊头峪东沟)至板桥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全福河:浆水泉水库至入全福庄小清河河口河段。
大辛河:圹村至大辛庄西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巨野河:狼猫山水库至杜张水库河段。绣江河:垛庄水库大坝至朱各务水库河段。漯河:杏林水库大坝至相公庄河段。大站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大明湖:全部水域面积。护城河、巨野河(狼猫山水库大坝至杜张水库段)、绣江河(垛庄水库大坝至朱各务水库段)、漯河(杏林水库大坝至相公庄段)、大站水库和大明湖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小清河(京福高速桥至洪家园桥河段)、腊山河、兴济河、工商河、西泺河、玉绣河、东泺河、柳行河、全福河、大辛河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
(3)工业用水功能区。
徒骇河:干流夏口桥至展家桥河段。
杜张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
朱各务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
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
(4)农业用水功能区。
汇河:陈屯村至展小庄河段。
小清河:干流洪家园桥至辛丰庄河段。
石河:经十东路至曲家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巨野河:杜张水库大坝至入小清河河口河段。绣江河:朱各务水库大坝至辛丰入小清河河口河段。漯河:相公庄至芽庄湖河段。杏林水库:环库大坝内全部水域与陆域。齐济河:丁杨家至徒骇河河段。牧马河:大寺河至垛石镇老杨沟河段。垛石河:盐场村至入徒骇河河口河段。大寺河:大安村至入徒骇河河口河段。土马河:济阳李会野至商河王新庄河段。德惠新河:*境内全部河段。临商河:牛王店至黄集村河段。商中河:南河头至入德惠新河河口河段。商东河:徒骇河至聂家营河段。改貌河:毛清支沟至入德惠新河河口河段。以上水体为农灌用水功能区,水质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
(5)其它用水功能区。
①小清河源头:干流睦里庄至京福高速桥河段为源头水质保护区,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②济平干渠饮用水源地,由青龙闸起至睦里庄河段止,总长度89.56千米。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具体地域见附图三。
(三)声环境功能区划。
1.一类标准适用区:15个,面积410.61平方千米,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一类标准。
2.二类标准适用区:17个,面积455.17平方千米,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二类标准。
3.三类标准适用区:6个,面积156.22平方千米,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三类标准。
4.四类标准适用区:包括8条快速路、31条一级干路、59条二级干路、130条次干线及2条铁路两侧一定区域。四类区内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四类标准。
声环境功能区划具体地域见附图四。
(四)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市的生态环境特点,将*市域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20个亚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范围的若干生态环境单元。
1.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Ⅰ)。该区域面积约3600平方千米,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林木覆盖率相对较高,是市域生态屏障,中心城区的水源涵养地;要贯彻“南控”方针,严格控制城镇建成区面积,以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为首要保护目标,引导和规范驻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活动,杜绝城市建设空间南侵。
2.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功能区(Ⅱ)。该区域东面与章丘市接壤,北面跨黄河至天桥区靳家乡、桑梓店和济阳县崔寨乡,南面和西面压缩在南控“红线”和长清区规划建成区边沿。总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是未来的城市发展区。山、泉、湖、河景观层层展开,形成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城市景观格局,疏散中心区人口,调整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和泉城特色的恢复与健康发展。
3.山前平原生态环境功能区(Ⅲ)。该区域面积约900平方千米,是仅次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集区域。先期要治理大生态环境,消除污染,进行土地恢复、湿地生态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调整产业结构等,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市域未来的城市次中心区作为长远任务。
4.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功能区(Ⅳ)。规划黄河两岸1-10千米宽度范围,面积约580平方千米,区域内东段人口密度较大,西段较小。是保证地表饮用水安全的重点区域,也是城区北部的生态屏障。主要进行湿地自然生态恢复、标准化堤防建设和黄河绿色风景带建设。
5.北部平原生态环境功能区(Ⅴ)。该区域为除天桥区靳家乡、桑梓店乡和济阳县崔寨乡以外的市域黄河以北地区。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现有人口约110万,是全市主要的农作区。要建设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承接中心城区产业的能力,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区和人口聚集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具体地域见附图五。
六、主要任务
(一)发展循环经济。
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及实施计划,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3个层面,按生产、消费、分解和再生产4个环节逐步推进循环经济。
建设循环型企业,在51家企业大力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在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中,开展中水回用,实现废水资源化,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在大型联合企业中,引入联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实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建设循环经济试点,进一步创新政策和建立环境标准,引导企业自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小循环模式。
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提升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档次和竞争力,引导老工业区的改造。在冶金、电力、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建设王舍人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并将示范区建设扩大到整个东部产业带,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中循环模式。
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生态型产业系统,信息系统,初步建设起循环型社会,使区域内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协调、优化的关系,努力构建循环经济社会的区域大循环模式。(二)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分流域核定水环境容量,分区域核定大气环境容量,开展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将污染物削减任务以排污许可证形式发放到重点企业,按照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分阶段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削减任务,逐步实现污染物排放由目标总量控制向环境容量总量控制转变,建立一套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管理手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污染防治管理体制。
(三)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市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监测队伍专业化、监测装备现代化、应急监测响应快速化、质量保证数字化的保障体系,提高在线监测、数据传输现代化监测能力,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放监测数据库,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满足环境管理需求。
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危险废物监管机构得到完善,制定辐射环境污染防治监管制度,环境执法队伍和标准化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信息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得到加强。
(四)水污染防治。
1.加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加大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玉清湖水库、鹊山水库、狼猫山水库、垛庄水库以及黄河干流等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拆除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项目;建设平阴城西洼生态湿地,将平阴污水处理厂出水用作湿地景观生态用水。
建立健全与供水生产相适应的水质检测制度,定期检测水源水和出厂水水质。2010年前具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全部109项指标的检测能力,其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定的重金属、农药、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为重点检测内容。定期饮用水源地水质信息,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制度。
2.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2008年底前,对兴济河、护城河、工商河、西泺河、东泺河、柳行头河、窑头大沟、大辛河、汉峪沟和韩仓河等中心城区十条河流及大明湖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拦截进入河道、湖泊的各类排污口;实行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和河道清淤疏浚;引锦绣川水库水和城市中水入城市河道,保持和恢复城市水系的生态功能。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对小清河主河道进行彻底清淤和疏浚;对废水排放不达标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搬迁*裕兴化工总厂等污染严重企业;在重点流域出入境断面和重点废水污染源安装第二批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在清洁生产审核基础上,选择炼油制品、化工、冶金作为清洁生产示范行业,进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在工业相对集中的王舍人镇及其附近区域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区。
3.完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系统及配套管网建设。完善旧城区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系统。结合旧城改造和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在*市水质净化一厂、二厂现有污水管网的基础上,实施以河道截污为重点的管网建设工程,将进入河道的污水截流至已建的污水干管,对道路、河道交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整治,新建、改造分支连接管,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
建设新开发区域污水管网系统。在东部新城、东部产业带、西部长清片区、仲宫镇等污水管网尚未覆盖区域建设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系统。
西部城区建设长清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形成9万立方米炖天废水处理规模。
主城区扩建*水质净化一厂处理规模至27万立方米炖天,同时对一期工程进行除磷脱氮工艺设施改造,增加二级污水处理消毒杀菌设施,并形成10万立方米炖天规模的污水深度处理供黄台电厂冷却用水;*水质净化二厂增加二级污水消毒杀菌设施,同时增加污泥资源化利用处理系统;新建处理规模5万立方米炖天的大金污水处理厂。
东部城区建设滩头污水处理厂、孙村污水处理厂和高新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炖天。建设章丘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增处理能力2.5万立方米炖天。
完成历城区仲宫镇、章丘市刁镇和绣惠镇3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处理能力5.5万立方米炖天。
按照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原则,在较大型居住区、工业排水大户、大型公共建筑及部分河道上游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污水分散处理站,处理后的水全部回用,其中主城区建设15座,处理规模达7.15万立方米炖天,东部城区建设2座,处理规模达0.25万立方米炖天,西部城区建设3座,处理规模达0.6万立方米炖天。
4.面源污染防治。实行生态农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生态经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改革耕作方式和施肥技术,推广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严禁使用剧毒农药;杜绝污水灌溉、禁止利用含有毒污染物的污泥作肥料。
加强畜禽规模化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的2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期分批列入限期治理计划,确保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废水达标排放,实现粪便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减轻地表径流对水体的污染。
(五)大气污染防治。
1.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充分利用环境空气容量。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发展方向定位,结合区域控制性规划的编制,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倡导“适度扩展东部空间、谨慎对待西部开发,抓紧实施中部疏导,严格控制南部建设,鼓励北部跨黄河发展”的发展思路。
利用城市东部至章丘市之间剩余环境空气容量大的特点,向东移扩东部产业带,进一步拓展东部发展空间;西部长清片区鼓励优先发展大学园区和高级研发基地以及旅游、度假、休闲娱乐、高档居住设施等产业,严格控制经济开发区污染产业和企业入区建设;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周边的可利用环境空气容量,逐步实施中部老城区内污染较重且布局不合理的污染企业搬迁、置换,鼓励工业企业跨黄河向北发展,缓解老城区环境压力,分阶段调整位于中心城区主导风向上存在电力、钢铁、水泥与化工等重污染企业的不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有效保护城市绿肺。
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主导风向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在主导风向上建设高层建筑形成“风障”而降低空气扩散能力,影响环境质量。
2.调整工业结构,控制大气污染。逐步调整黄台火力发电厂主业发展方向,由以发电为主、供热为辅,逐步调整为以供热为主、调峰电厂为辅;市区范围内限制冶金行业企业主业发展规模,严格控制新建炼焦生产线,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各种污染物排放治理,削减排放量;水泥工业发展应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改小”的产业政策,禁止新上立窑水泥项目;对化工工业进行调整和搬迁。
3.推广清洁能源,控制燃煤污染。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速度,建设东部和西部两大天然气供气工程,2010年天然气最大可供能力达到4亿立方米,燃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比例将由0.6%上升到3.6%,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的比重由74%下降到66%;大力发展洗煤、煤炭深加工等洁净煤技术和先进的燃烧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严格控制燃煤品质,推广使用低硫煤;实施20吨炖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脱硫、除尘工程建设与改造,并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取缔烟尘控制区内小于10吨炖小时的燃煤锅炉;完成绕城高速内工业炉窑烟气除尘脱硫设施建设与改造。
4.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控制扬尘污染。按照国家、省和市扬尘污染防治的有关规定,加强建筑施工、房屋拆迁、道路建设等各类施工工地的管理,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保洁水平,提高密闭运输能力,加强公共裸露地面和煤堆、灰堆、渣堆、料堆的防尘覆盖,实现对城市扬尘污染的有效控制。
5.加强机动车管理,控制尾气污染。加强机动车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把新车挂牌关,新增机动车尾气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严把外地车辆转入关,外地车辆申请转入本地落户的,要进行严格审核,杜绝尾气不合格车辆流入*市;加强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报废制度,加大在用机动车监测力度,建立在用机动车检查维护制度,健全机动车污染检测网络,严格查处超标车辆;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适度限制私人轿车,合理控制机动车总量,严格控制出租车数量,有效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绿色公交、绿色出租创建活动,加强公交车、出租车行业管理,淘汰污染严重的公交车;加强燃油销售的监督管理,保证油品质量,推广使用燃油清净剂,同时加强车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建设,满足燃气汽车发展的需要;增加市区内摩托车限行路线,减轻摩托车排气污染。
6.加强城区绿化建设,增强城区空气自净能力。中心城区北部建设沿黄河两岸生态防护林带,城区内部沿巨野河、东绕城高速、大辛河和玉符河南北向建设四条树木绿化带,城区南沿与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相连接的区域建设中心城区生态缓冲带,形成“一横四纵一区”的城区绿色屏障,生态缓冲带中以树木绿化和发展种植业为主,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强城区公共绿地建设,绿化新扩建道路行道,实施泉城景观风貌带开放式园林绿地、商埠区绿地、东部丘陵山体公园改造建设,增强城区空气自净能力。
(六)声环境和辐射环境污染防治。
1.噪声污染防治。加快城市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在高架路部分路段、市内铁路两侧建设隔声屏障;增加二环路为禁鸣路段,限制拖拉机和大吨位车辆进入市区,控制二环路以内交通噪声源;控制建筑施工噪声,严格夜间施工管理;继续加强固定噪声源治理和社会噪声管理,加快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并做好已建达标区复查工作,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积极开展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活动,新建安静小区130个。
2.辐射环境污染防治。继续开展辐射污染源申报登记工作和新建项目审批工作;建立放射性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放射源使用环境管理规定、使用程序、台帐登记和事故应急办法,确保放射源安全监管;加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计划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掌握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加强辐射环境管理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加强辐射环境科研工作,为辐射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七)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1)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贮存、综合利用及处置体系。建设1处危险废物收集转运站,建立、完善收集网络,收集转运*市需转运的危险废物。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及处置单位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和要求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
建设1至2处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中心,对产生源分散的废矿物油、感光材料废物等可利用的危险废物,进行集中综合利用。鼓励危险废物年产生量大于1万吨的单位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设施。无处置或综合利用条件单位产生的危险废物,按照“集中处置”和“就近处置”原则,交*市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进行集中处置或综合利用。*市不能处置或综合利用的,经危险废物收集转运站收集后,转运至其他省、市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集中处置。
(2)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重点控制,以点带面”原则,通过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危险废物行政代处置制度,加强工业企业、社会服务业、实验室等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危险废物处置、综合利用单位的环境监管,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逐步提高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促进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实现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强化重点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建设含铬废物综合处置项目,实现含铬废物无害化。引导*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和其他可利用单位对含铬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稳步提高含铬废物综合利用率,逐步实现含铬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
做好一级规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和规范管理,开展全市门诊部、诊所等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危险废物行政代处置和现场检查制度,推进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
2.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继续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工艺调整和技术改造,大力促进粉煤灰、炉渣、煤矸石、脱硫石膏等重点工业固体废物在产生过程中的利用水平,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2)继续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利用力度,大力开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建设建筑材料工程、回填生态工程、回收资源工程等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促进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重点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快新型建材推广步伐,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逐步提高粉煤灰排放标准,加大粉煤灰建材资源化程度。
(3)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对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和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实施总量控制并强化监督管理。
(4)严格做好限制进口可用作原料废物进口许可证的预审,强化对已获批准的企业进口废物加工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3.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新建两个垃圾处理厂和两个粪便处理厂,每个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00吨、粪便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00吨。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提高分类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八)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建设。规范建设柳埠、大寨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张夏-崮山华北寒武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02平方千米;建设*景区16个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95.33平方千米;扩建龙洞风景名胜区和千佛山风景名胜区,面积达到32.2平方千米。新建*等9个风景名胜区,面积达到126.2平方千米。
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建立监管队伍,增加监控设施,设立界标、宣传牌,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实施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两区一园”建设规划见图六。
2.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1)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1513平方千米。通过调整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并使之逐步恢复,提高地表水涵养量,增强地下水补给量。
落实优惠政策,吸引保护区人口向中心城区和乡镇驻地集中。
(2)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落实白云湖湿地规划内容并初步建立起适应于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编制平阴城西洼、章丘芽庄湖等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开展全市湿地生态恢复工作。
(3)建设沿黄生态功能保护区。
3.中心城区生态缓冲带建设。形成“一横四纵一区”的城区绿色屏障。“一横”指城区北沿黄河两岸的生态防护林带,“一区”是指城区南沿与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相连接的生态缓冲区域。“四纵”指沿巨野河、东绕城高速、大辛河和玉符河南北向的四条树木绿化带。生态缓冲带中以树木绿化和发展种植业为主,可以适度建设,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以保证其生态功能。
4.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建设重点为新扩建道路行道绿化、泉城景观风貌带开放式园林绿地、商埠区绿地改造、东部丘陵山体公园,使具有泉城特色的城区绿地体系初具规模。
5.生态县(市)建设。章丘市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基础,继续完成生态市(县)建设的各项任务;平阴、济阳和商河3县陆续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生态县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主,兼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逐步落实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资金,切实落实建设规划。
6.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到20*年,建成刁镇、普集、枣园、绣惠、埠村、济阳、商河、平阴、孝直、武家庄、柳埠11个环境优美乡镇;到2010年,再建成白云湖等24个环境优美乡镇。
按照区域生态功能和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要求,编制环境规划,建设和完善城镇环境保护设施,加强建成区生态景观建设和整个乡(镇)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
7.“绿色社区”、“安静居住小区”和“绿色学校”创建。加强环境警示教育,普及绿色理念,推动绿色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消费,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市民环境意识。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安静居住小区”和“绿色社区”活动,建成市级“绿色社区”130个,市级“安静居住小区”130个,创建市级“绿色学校”350所。
8.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契机,通过生态文明村建设带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在中心村和有条件的其他行政村建设生态文明村,保证全市25%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生态文明村考核标准。
七、主要工程项目
“*”期间,规划实施一批环境保护重点项目(见附表)。
八、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措施。
1.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对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体制、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费、张庄机场迁址等重大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建立信息互通、统一行动、联合督察的跨县市协作机制。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建立并完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机制。要形成行政管理与社会舆论监控并举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向市民公布规划的实施情况。
(二)法规政策保障措施。
1.严格执法。强化执法监督,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审批机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察工作,逐步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属地负责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建立完善环评后评估机制,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实施竣工验收公示制度。
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依据环境容量对污染源排污量进行分配核定和动态管理,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同时继续开展各项专项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2.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积极促进政策创新,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南部山区产业和人口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经营,促进城市工业组团工业园区建设;提高水价,利用价格杠杆提高中水回用率。为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提供优惠政策。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促进社区循环型消费。
(三)经济保障措施。
1.积极开拓资金筹措渠道。通过机制创新,有效增加环保投入,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发挥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的核心作用,把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作为投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增加环境质量监测投入。
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实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出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众利益。
2.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加快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环境保护建设。将污水收集处理及回用系统、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系统、垃圾收集及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逐步全面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某项设施最终建设者和运营者,达到以最少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获得最大环境效益。建立适应污水处理产业化的成本补偿和价格激励机制,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相关收费标准及配套法规,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对医疗废物实行统一收集、付费处置。并逐步建立其它危险废物收集、处置收费制度。对城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城区绿化和郊区片林建设、有机复合肥生产以及生态农业开发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在投资、税收、征地、就业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有选择地进行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开展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补偿的试点工作,确定*市区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包括补偿主体、对象及方式)和补偿费的计算及使用。推动生态补偿工作在法制、市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突破。
(四)技术保障措施。
1.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鼓励科技创新,开展环境管理政策研究以及为环境管理服务的监测、监控技术研究。加大重大环境政策的研究力度,重点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经济政策、水源保护、小流域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标准、规划环评技术方法、自然资源和绿色GDP核算、新型环境问题等环境战略与理论研究。提高参与综合决策能力,提高环境保护科技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大力推进环境科研成果转化。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动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应用。加强数字化环境管理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地下水环境保护、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流域非点源污染监控与防治、水质污染与人体健康、污染源排放总量自动监测技术、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预报预警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危险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控制技术、烟气脱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水污染控制技术等环境高新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制定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市环保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装备和产品国产化,提高设备成套水平。培育组建适应环保需求和功能完备的大型环保工程集团公司,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尽快将环保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的各项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环保市场运作规范,大力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保执法技术水平。建设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优化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执法监察能力;强化污染源监督监管,推进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响应应急机制;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完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推进环境管理业务应用,整合服务资源,提高信息技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
5.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对外合作。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现有合作项目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协作。鼓励外商积极开展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拓展与兄弟市特别是周边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五)社会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建立市级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环境文化。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普及环境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加强环境道德意识教育,使“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环境道德观深入人心,提高公众自觉保护环境、自觉监督各种环境破坏行为的意识。倡导节能式生活方式,改变各种不道德环境行为和不合理消费模式。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经费投入。
加大市级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开展环境警示教育、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工作。进行绿色学校与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高校环保专业设置,培养21世纪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加强公职人员环境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环境管理意识和水平。
2.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开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渠道,建立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通过不定期地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信息,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开展社会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扩大和保护社会公众享有的环境权益。
各级环保部门要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要为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则。
- 上一篇:镇内参观学习活动会议上的讲话
-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交流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