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建设行动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21 02:45:00

导语:环境建设行动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环境建设行动工作计划

一、前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回顾

年以来,镇按照闵行区政府的总体要求,本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并举的发展理念,以巩固国家环境优美镇和国家卫生镇为抓手,通过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全镇合力推进环境保护的格局基本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推进,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镇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基本消除黑臭;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稳定在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3.3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5.86平方米,名列全区第一。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连续多年取得闵行区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当前形势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污染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上海市当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今后三年,是“”和“”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是全力配合上海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举办年世博会,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关键阶段,也是我镇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城市再造力度,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的攻坚阶段。巩固国家环境优美镇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迫切需要。

三、环境保护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年,是闵行区落实节能减排节点任务、实现“”规划目标的攻坚期,也是我镇建镇以来面临最严峻形势、面对最艰巨任务的特殊期,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上市、区许多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将相继在我镇范围内开工建设,在这期间,镇域环境的压力将随之增大。

1、污染物排放的总量一时难降低。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本镇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继续增加。人口的增长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使水环境COD排放总量有所增加;加上工业、交通和能源的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粉尘和SO2的大量排放,将对我镇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影响。

2、镇域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一是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扬尘污染控制任务越来越重;二是人口的大量导入,将引起区域生活污染,特别是生活污水总量排放加剧,生活垃圾总量上升;三是随着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周边地区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将给本镇带来繁重的交通压力以及交通噪声问题;四是随着机动车总量的增多,汽车尾气排放也将对镇域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这些直接关系百姓生活的环境热点问题有待妥善解决。

第一部分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污染减排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充分体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建设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继续改善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巩固和提升“国家环境优美镇”建设成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实现“三个效益”共赢,即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2、注重“三性统一”,即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市民对环保工作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施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分析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落实各项指标任务。

3、坚持“三重三评”,即全面治理重治本、综合治理重机制、资金投入重实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科学数据评定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效。

三、总体目标

在前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提升,以巩固国家环境优美镇为抓手,全面完成污染减排等“”规划明确的各项环保目标任务,使我镇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环保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到年,实现如下目标与指标:

1、巩固已有创建成果,推进新一轮创建工作。巩固“国家环境优美镇”、“扬尘污染控制镇”、“环境噪声达标镇”及“无燃煤镇”的创建成果,进一步优化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做好各类环保创建工作,争取创建成功率达90%以上。

2、进一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城市安全。全镇污水收集管网实现全覆盖,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继续保持100%,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妥善地处置;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规范化、专业化运行管理。

3、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左右;加强工业废水的治理,严格执行“一控双达标”;巩固河道整治成果,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措施;开展河道生态生物链修复工作,完善河岸绿化;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有所扩大和提高。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镇污染减排目标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企业、社区等不同层面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点面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态势。同时,大力引导企业进行ISO14001系列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争创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第二部分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一)实施原则

以污染减排和改善水质为核心,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继续深化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善和延伸污水收集系统,提高纳管处理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加大黑臭河道整治力度,树立生态调水理念,加强水系沟通和城郊结合部生活污染治理,改善镇区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污染排放,保护水源地供水安全。

(二)行动目标

全面完成区下达的“”COD减排目标;全镇污水收集管网实现全覆盖,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污水纳管,纳管率达到99%;巩固河道整治成果,全镇河道水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镇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质改善率20%,初步达到景观水质标准;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三)主要任务

1、截污纳管。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工商企业生产废水的截污纳管和集中处理;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污水纳管工作。

2、河道整治。以截污、疏浚和水系沟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河道整治力度,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措施,落实水景观建设,修复水生生态,基本建成沿河绿带和生态护岸,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同时,在非汛期期间要以生态调水为重点,结合河道水系的沟通清淤,优化泵闸调度和运行,提高河道水动力条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二、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

(一)实施原则

以污染减排为主线,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监管,确保达标排放;继续推进中小型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巩固“无燃煤镇”创建成果;以完善长效机制为重点,继续抓好扬尘污染控制,确保大气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行动目标

完成区下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巩固“无燃煤镇”创建成果,扬尘污染控制基本实现长效、常态管理。本辖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PI)达到和优于二级的天数约占全年的90%以上;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排放全面稳定达标。

(三)主要任务

1、加强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继续实施高污染燃料清洁能源替代;有序开展大中型燃煤及重油锅炉设备的洁净燃烧技术改造;对大气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治理;巩固“无燃煤镇”创建成果,杜绝烟囱冒黑烟现象。

2、强化扬尘污染控制。根据《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文明工地创建,加强建筑工地、道路等各类扬尘污染控制,加强全过程监管,全面达到扬尘控制规范要求。

3、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治理。对大气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开展整治工作,并实施重点在线监控,确保大气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4、餐饮业油烟气综合整治。继续开展城镇化地区饮食服务业整治,严格审批新建项目,加强综合执法,限期进行规范化整治,重点解决餐饮油烟气扰民问题。

三、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置和噪声污染控制

(一)实施原则

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的管理,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安全处置;探索一般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新途径,引导、鼓励向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软硬结合,全面推进噪声污染控制工作。以加强机动车、非机动车禁鸣执法与宣传为重点,加强交通噪声污染管理;以整治交通干线敏感点为重点,解决居民投诉集中、扰民现象严重的噪声污染问题。

(二)行动目标

继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全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继续完善工业废物利用处置体系,到年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加大交通干线噪声敏感点整治力度,到年,使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dB(A);加强机动车、非机机动车禁鸣执法与宣传力度,将机动车、非机动车鸣号率控制在3%以下,形成比较完善的噪声污染控制体系。

(三)主要任务

1、生活垃圾处置。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大力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焚烧和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置工作,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2、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管理。健全、完善并全面实施危险废物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对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管。对处置不符合规范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限期整改。

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全面核实工业废物产生情况,实施工业废物特性检测,避免将危险废物作为一般废物处理。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基本实现工业固废的安全处置。

4、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加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禁鸣执法与宣传,将机动车、非机动车鸣号率控制在3%以下。

四、工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

(一)实施原则

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为重点,加快淘汰环保劣势企业,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以规范工业区环境管理为核心,继续完善保留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推动工业区落实各项环保措施;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加强企业环境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到年,所有保留工业区形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解决一批工业“三废”污染问题,确保单位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降低;清洁生产从试点逐步转向推广。

(三)重点任务

1、工业区污染控制。加快推进污染源截污纳管工程,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园区内95%以上的水污染源处理后纳管排放。

2、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以建材、化工、制药、食品、印染等重污染行业为主,以“双有双超”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扩大清洁生产试点面,以绿色设计、工艺改造、物料循环、污染治理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大清洁生产推进力度。

3、加强企业环境管理。继续推进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每年完成2家;创建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继续深化培育区级循环经济试点。

五、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实施原则

按照巩固国家环境优美镇及国家卫生镇建设成果的目标和要求,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按照“完善布局、增强功能,注重民生、提升服务”的工作思路,推进绿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行动目标

优化城镇生态格局,提高绿化生态效益,逐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到年底,全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4%。

(三)主要任务

1、生态建设。按照《闵行生态区建设规划》制定的目标,配合闵行区开展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2、绿地建设。进一步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同时,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做好绿化养护,进一步提升现有公共绿地的功能。

六、环保文明行动

(一)实施原则

广泛开展各类绿色创建活动,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行动目标

深入推进各类绿色创建活动。到年,绿色小区比例达到55%,全镇各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节约型机关,全面推行绿色采购和绿色招商制度。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生态文明观,提高全民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和能力。

(三)主要任务

1、深化绿色创建系列活动。在全镇广泛深入开展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环保卫士等系列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成果,完善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的长效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各单位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改善周围环境。

2、节约型机关建设。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绿色办公,加大各企事业单位绿色采购和绿色招商力度,机关和事业单位内部广泛开展节水、节电、节能和节约资源活动,不断提高绿色办公水平。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一、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进一步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环保管理体制,完善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综合协作机制,重在落实责任和形成合力。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完善镇环境保护机构,充实环保队伍,加强环境管理。

二、完善环保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综合评估考核机制,重在责任追究。把环保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情况、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保护指标切实纳入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依据之一。建立环境问责制,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完善建立项目进展完成情况定期跟踪评估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强化环境法治建设

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战略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从宏观决策上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源头上预防污染产生。完善环境准入机制,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建立劣势企业退出机制,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企业。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通过区域限批、行业限批、限期治理和联合执法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的强制力和威慑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四、强化环境经济政策

进一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机制和手段,每年环保投入不低于GDP的3%,完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办法,重点用于环境质量改善、污染减排、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探索污染排放总量有偿使用、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信贷、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等机制,着力完善“污染者付费,生产者回收,开发者保护,得益者补偿”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五、强化企业环保责任

推进企业环保诚信体系建设,重在强化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建立环保违法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将企业环保违法等信息纳入上海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营造“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氛围。根据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和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等对企业划分环保诚信等级,实行分级管理。持续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建立企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指标信息公示制度,更好地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