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公共财政工作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29 09:17:00

导语:十一五公共财政工作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一五公共财政工作发展规划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十五”时期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内容和措施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收入体系、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基本转变,经济建设获得快速稳定发展、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健康发展、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用公共财政的思想配置财政资源、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财政决策在科学化、民主化管理上迈出了重大步伐、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收入稳定增长原则、收支平衡原则、壮大财政收入规模,增强财政发展实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支出投入、支持经济发展,做大做强财政、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大力推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努力建设法治财政、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源建设,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创新城市建设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支持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重点事业发展、加大城市公共安全资金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制,规范财政执行行为,维护财经秩序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市公共财政“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划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指导,结合当前*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编制,是未来五年*市公共财政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时期*市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时期,*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围绕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新机制,使*财政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时期,*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256亿元,年均递增25.3%。20*年*财政收入达到389亿元,比*年的126亿元增加263亿元,增长2倍多。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71亿元,年均递增19.6%。2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0.4亿元,比*年的69.8亿元增加100.6亿元,增长1.44倍。*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由*年的10.45%上升到20*年的17.38%,初步扭转了财力分散的格局,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十五”时期,*市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740亿元,年均递增18.1%,20*年达到2*.9亿元,比*年的96亿元增长1倍多。

(二)财政收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初步构建了*市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调整和完善市对区的分税制财政体制。20*年国家实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省级财政也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对市州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中央、省的改革精神,*市对区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应调整。总的原则是,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税收属地征管,统一分享比例,保护和调动各区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同时,逐步加大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和对困难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困难区的财政保障能力。

——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顿乱收费,规范税费关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对现行的收费制度进行了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规的收费和基金项目179条,暂停征收25项;对22项不能体现政府职能的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从20*年农村税费改革开始,清理清退涉农部门多收税费和违规收费,健全新的农业税征管体系,全面落实农业税财政征收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对现行合理合规的收费收入,实行收缴分离,纳入财政预算或实行财政专户管理,规范政府执收执罚行为,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在税收制度上,突破过于单一的税制结构,不断拓宽税收调节环节,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完善所得税制度,增强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

通过改革基本理顺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市区两级财政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基本转变,经济建设获得快速稳定发展

——发挥财政在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加大对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项目的投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十五期间,从各类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中,集中10多亿元用于推进*制造业发展,包括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汽车、光电子、烟草等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支持汉正街等都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和发展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逐步减轻国有企业负担,为企业自我发展、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公平、开放、宽松和更具激励性的财税环境。

——调整财政对企业的支持方式,引导和吸收社会资金,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财政先后出资1.2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5300万元,支持设立了4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制定了担保公司业务操作规程、风险防范办法等指导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促进了担保业务正常开展。*财政还投放贴息资金3000多万元,重点支持以放心食品和无公害蔬菜为特色的便民、仓储连锁超市和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升*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水平。

——认真落实国家的财税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财政针对“非典”对经济的影响,贯彻执行中央对民航、出租车、餐饮、旅店等行业“非典”期间的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1.5亿元,支持企业渡过难关;认真落实对企业的出口创汇政策,安排出口专项资金3亿多元,缓解企业经营资金困难,支持企业扩大出口;认真办理改制企业财务事项,加强协调服务,按政策规定减免改制企业契税、土地收益金等2.8亿元。税务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出口退税以及针对高科技、民政福利等行业的企业减免税政策,仅20*年减免各税33亿元。

——通过使用中央国债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等手段,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有效地改善了投资环境。

(四)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健康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压缩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支出,重点保证教育、科技、农业、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的需要。

——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工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

——夯实农业基础。“十五”期间,*财政对农业总投入27亿多元,重点支持了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战略的实施。20*年,*财政将中央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全面免征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近2亿元;认真落实中央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20*年、20*年共发放粮食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1.2亿元,相应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施“科技兴市”。“十五”期间,*财政对科技投入13亿元,扶持了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对教育事业费支出103亿元,确保了教师工资发放,改善了办学条件,支持了“普九”达标及成人教育工作。

——支持城市建设。“十五”期间,*财政对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投入80多亿元,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环境整治等建设,推动了城市环境创新和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

——加大医疗和社会保障投入。“十五”期间,*财政多渠道筹措资金74亿多元用于支持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程,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十五”期间,*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5.6亿元,努力提高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水平,重点支持了爱国卫生、血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非典”后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五)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用公共财政的思想配置财政资源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从*年开始,部门预算改革由原市教委、市科委、市农林局、市劳动社保局4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起步,到20*年部门预算编制已扩大到市直所有一级预算部门及所属单位,支出按部门单位细化到类、款、项,编制上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切实加强了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硬化了预算约束。

——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从20*年起,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改革工作思路,*财政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改革,对资金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均实现实时监控,预算单位原则上只在银行开设一个账户,扭转了过去资金由主管部门层层转拨的做法,有效遏制了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现象。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十五”期间,*财政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使征管环节得到规范,实现了收支脱钩。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用“阳光工程”防止腐败。1999年政府采购工作开始以来,*财政由点到面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在建立政府采购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六)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意见,大力支持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政策和措施。重点扶持了钢铁、纺织、医药等行业解困,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的职能;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积极消化新老粮食挂帐,建立粮食企业新的运行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摸清了*市国有资产的“家底”;通过加强企业国有产权(股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管理,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积极参与制订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方案,抓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培育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七)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

——认真贯彻执行新的会计法、规范会计行为。开展新《会计法》执法检查工作,对部分企业进行重点检查,对查出的违纪问题按规定进行严处,加大打击各种会计违法行为力度,建立健全了会计监督机制。

——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对国债、社保、粮食、房改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了检查和跟踪问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文件。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对1979年以来*市财政局制定和转发的文件进行了清理。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认真审查,取消审批事项35项,精减率为58%。

——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和《*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十五”期间,*财政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监督,维护正常的财政经济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八)财政决策在科学化、民主化管理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十五”期间,*财政对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程序、预算管理方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等进行了改革,在推进财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财政预算逐步完整。财政预算将政府所有的收支都纳入预算,防止漏掉、“隐匿”,将部门所有的收费及预算外收入都纳入预算编制范围。

——加强政府预算管理。严格以立法程序来保证和实现政府预算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政府预算要经人大审议、修订、批准通过,才能成为政府行为以及财政收支安排的合法依据。政府预决算报告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财政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财政预算编制的细化使政府财力分配走向公开、透明,使政府收支程序公开化、规范化、法治化。

“十五”期间,*市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行财政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权划分比较清晰,但事权划分相对模糊;财政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有待解决,一些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没有及时分离出去,应由财政管理的事项如社会保障,因财力紧张,出现缺口。二是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可使用财力不足。三是财政支出管理上存在一定缺陷。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加重了财政支出负担;财政支出标准仍需科学界定,特别是由于工作职能的不同,部门之间对公用经费的实际支出要求差异很大。四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乏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和体系。五是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力度还须进一步加大。六是地方财政监督的广度、深度需不断扩展,在管理上存在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重事后监督,轻事前事中监督,重突击性监督,轻日常性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等问题。

二、“十一五”时期*市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显期,*财政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继续加快,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尽管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布局调整中变数增加,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将保持持续增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促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以及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3、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龙头作用,制定出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政策,整合周边城市资源,推进*城市经济圈建设,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内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预计“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12%以上,期末总量可达到4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为政府财力增长提供坚实的保证。

5、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预计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增加值比重达到3.3:46:51;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有力地促进税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不仅可提高单位GDP税收含量,还可为政府财力增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6、*市公共财政经过“十五”时期的改革和发展,收入制度逐步完善,支出结构逐步规范,财政监督逐步加强,财政决策在民主化、科学化管理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一五”*市公共财政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财政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将增加财政投入的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也将令各级财政的投入增加。同时,财政供给范围“越位”和“缺位”并存,财政承担了许多本应由市场承担的职能,财政供养负担过重。因此,财政保改革、保发展、保稳定的任务很重。

2、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财源结构不够合理,依靠武钢、武烟等少数大型企业支撑,财源建设缺乏厚度和深度,新增财源和后续财源明显不足。

3、推进财政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一五”时期,中国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税收体系。这些改革包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加强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保障能力;改革预算制度和方法,完善预算管理;改革和调整分税制,完善税收体系等。这将对*财政体制和财力分配带来直接影响。

4、分税制财政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上级出台增支政策较多,影响地方财政收支平衡。作为分税制核心内容之一的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健全,转移支付补助测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5、财政监管不够到位。财政收入的流失,偷税、漏税、逃税现象常有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亟待解决,财经纪律较松弛、秩序较混乱的状况尚未根本性好转。

面对机遇与挑战,各级财政部门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建设走在中西部城市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

三、“十一五”时期*市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市公共财政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眼于“五个统筹”,立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努力加强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创新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规范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加强公共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监督机制;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全面推进“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原则。财政分配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公共领域,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构建公共财政制度的根本前提和最终目的。

(二)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原则。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和程序编制预算草案;严格依法批复和执行预算,依法接受人大和审计监督,依法执行财政、财务、会计等监督管理职能;执行、监督管理模式,细化预算编制,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三)收入稳定增长原则。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不断提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努力做大做强*财政。

(四)收支平衡原则。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以综合平衡为原则编制财政预算,将预算内外财政性资金纳入统一平衡的框架内,增强财政平衡的能力。

四、“十一五”时期*市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目标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增强财政发展实力

20*年,*财政收入达到389亿元。到2010年,预计财政收入规模将达到87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7.5%。“十一五”期间,财政将扩展收入的涵盖范围。壮大税源,增加税收,增强政府可用财力,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支出投入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和减少一般性财政支出,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集中财力确保工资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财政支出还将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业科技推广、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再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公共领域,大力支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社会公共需求的投入力度,保证公共支出稳步增长,促进实现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支持经济发展,做大做强*财政

——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项目的投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促进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自我发展、技术创新,营造增产增收的条件。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为他们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和更具激励性的财税环境。

——突出扶持重点,公共财政将对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和重大关键技术加以重点扶持。

(四)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力争做到预算编制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编制行为更加规范,预算执行更加严肃,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提高,财政监督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出基本纳入国库集中收付,规范零余额账户管理,建立规范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并积极实施“金财工程”,努力提高财政资金收缴效率。

——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市各部门所有的收入都在部门预算中反映;市直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全额缴入金库或财政专户,体现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行政机关的非税收入不与支出预算挂钩,收支脱钩。

——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健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制,依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应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严格执行国家的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以统一税制、公平负担为目标,按“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建立起完善的收入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

(五)大力推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努力建设法治财政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完善*财政依法理财制度体系,加强理财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依法理财行为;建立民主理财机制,优化财政法制环境,建设法治财政。

(六)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市级财政收入监督、财政支出监督、内部监督和会计监督等机制。

——注重深化监督层次,坚持事前、事中和事后有机结合,坚持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

——充实监督内容,加强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性”监督。

——强化监督手段,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引入财政监督管理之中。

——细化监督规程,优化监管成效,清理、修改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职责,强化督办考核,实现财政工作授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监管互动的良性循环工作机制。

五、“十一五”时期*市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内容和措施

(一)强化财源建设,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1、扶持振兴制造业。

根据“项目兴市”发展战略,围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环保、烟草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和造纸包装印刷等六大优势产业,采取“整合资源、统筹配置”的方式,将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企业发展资金、鼓励制造业企业出口专项资金等集中起来,实行统一调度,促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2、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认真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鼓励创建国家级科技品牌,对列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和服务、技术创新、专业化发展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

——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的安排上,对中小企业一视同仁,择优扶持。

——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项目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都市工业园区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管理,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和网上公示项目制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

——积极探索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促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进一步做大做强担保公司,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股投资,完善担保公司治理结构,增强担保公司实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加强对包括政府出资在内的担保机构财务管理,督促担保机构建立严格的担保评估制度,按规定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稳步发展融资担保业务。

——积极研究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办法,促进担保公司健康发展。

5、支持都市工业园区建设。

——认真落实财政对工业园区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对工业园区内企业上缴税收新增部分,市级所得的金额,返还给各区专项用于园区建设和发展。

——支持组建都市产业投资开发公司,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

——继续支持工业园区国有企业改制,利用现有的工业存量发展园区特色经济。

——支持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对纳入城建计划的道路、绿化、排水等工程项目,积极筹措资金,以保证工业园区建设需要。

6、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改制、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搬迁改造和产权多元化改造,促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7、大力支持商贸市场流通业的发展。围绕把*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中心目标,重点支持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全面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领域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培养和发展百亿元商业集团,培植税源大户,提高对财政收入贡献率;按照规范商品市场的要求,大力支持生鲜食品超市发展,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步伐,建立食品流通安全体系;加强消费品市场监测和分析,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制度,健全粮食、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的财政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异常波动,保障商品市场平稳运行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8、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帮助外贸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实力;鼓励外贸企业调整出口产品货源结构,努力提高地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9、促进区级经济协调发展。区级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区级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作了重要贡献。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市对区财政体制和政策,充分利用好中央和省对县市财政的支持政策,加大区级经济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区级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放权、放活等政策,给区级经济发展以更大的空间,推进各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努力提高区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二)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1、积极创新税收征管手段,完善征管机制,形成征管合力,促进应收尽收。

2、坚持依法治税方针,强化税收征管,规范征管秩序,坚决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堵塞税收征管中的“跑、冒、滴、漏”。

3、切实加强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健全和完善重点税源跟踪服务制度,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搞好服务;进一步完善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预测,及时了解和掌握收入完成情况,研究加强征管的对策,提高征管效率和服务水平。

4、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对政府非税收入实行分类分项,规范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继续完善现行市区统一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确保政府非税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政府非税收入;强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全面实行“收支脱钩”;建立非税收入等政府预算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加大查处力度,确保收入应收尽收,防止收入流失。

(三)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创新城市建设机制

1、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广泛吸纳民间资本。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对一些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以BOT、TOT、PPP等方式投入资金,对于盈利性的公共工程,也可采取BOO方式,由投资商自建自营。同时,还需进一步探索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引导民间资本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垃圾处理等微利或无利润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二环线、三环线和城市主次干道及天兴洲大桥、长江隧道、轨道交通等工程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九峰森林保护区、东湖生态风景区、后湖等地区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城市路灯亮化、社区排水改造、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加大对重点乡镇道路、城镇及示范村内道路建设的扶持力度,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探索以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引导民间资本对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保障*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盘活城市公共资源。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和加快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调整要求。对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国有存量基础设施,采取拍卖、合资、合作等产权出让方式,既能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又可体现收益分享,并逐步建立国有资产退出机制。

——将路桥收费资源出让,可予以收回原路桥建设资金,再用于新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将已经建成的供水、污水处理等投资收益较好的资产,面向市场招投标,将获得的收益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新的资金来源。

3、充分利用政府信用,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按照政府债务管理办法,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政府信用,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除利用开发银行贷款等商业银行贷款外,还可考虑其他方式融资。

——积极争取利用银团贷款。充分利用银团贷款可分散放贷风险及发挥贷款额度较大的优势,也可化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积极探索利用信托、发行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利用城投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融资,并将优良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4、创新城市建设机制,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所有权、经营权和养护管理的有效分离。加快城市广告资源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实行特许经营工作的步伐,大力开发城市公共资源,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提升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四)统筹城乡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区乡经济。

——支持推进“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投入,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道路、水利工程、农村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

——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强化适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支持力度,基本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危房改造资金到位,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贫困生不因贫困失学。

——继续扶持农村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网络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增加免费电影放映,积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2、规范和加强支农资金管理。

——重点抓好财政支农制度建设,规范农、林、水专项资金等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形成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

——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支农专项资金的申报、评估论证、审批使用和监督检查全过程的管理,形成市区乡上下一线、部门协调、纵横联动、慎密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体系。组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专项检查,做到资金有拨有查,追踪问效。

——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管理信息体系和资金绩效考评体系。结合农村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转变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手段,强化基础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结合项目库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管理信息体系,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探索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体系,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考核评价,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率。

3、建立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法规制度建设。根据新时期农民负担的特点,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研究制定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的监管体系,从制度和管理上有效控制农民负担反弹。

——明确农民负担监管责任。继续实行减轻农民负担党政“一把手”和各涉农收费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涉农收费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违反、查处谁”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涉农收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收费“公示制”及“统一收费票据”,实行收支两条线,杜绝违规收费现象。

——强化纪律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和“笼子管理”,对违反农民负担政策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遏制农民负担反弹的行为发生。

4、深化和完善三项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目前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做好机构精简和分流人员的善后工作,另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和起点,推进和实行“乡财区管乡用”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调整完善村级账目和资金由乡级代管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乡、村两级财务管理正常运行。

——继续推进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在目前已经取得的化解村级债务成效的基础上,除少数贫困村外,力争化解现有村级债务,并努力防止出现新的村级债务。

5、进一步规范农村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对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做到严格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确保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的范围和用途使用;针对少数经济落后的乡镇和村级组织在保障资金运转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如何保障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途径、措施和办法,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努力提高区、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

6、深化和完善*国有农场的农业税费改革工作。研究和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国有农场新型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场一级机构的正常运转。

7、积极探索和构建科学完备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储备粮补贴政策。遵循有利于粮食安全存储、有利于粮食推陈出新、有利于粮食迅捷调动以及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原则,按照中央储备粮和省储备粮补贴管理的政策,结合*市特点,科学制定储备粮补贴政策。对于难度较大的粮食轮换补贴管理,要从有利于解决粮食储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粮食更新和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竞价拍卖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特点,认真研究储备粮管理办法,做到易于操作,便于监管。

——科学规划和使用粮食简易建筑费专项资金。对地粮仓储设施的改造、改建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分年维修改造项目计划,逐步完善地粮仓储设施的功能,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粮食简易建筑费专项资金管理。

——切实加强粮食实物监管。进一步研究改进现有微机实物管理系统,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将所有地储粮存储库点都纳入微机管理系统,不断加强实物监管;另一方面,加强粮食实物清点检查,特别是要增加省内产区库点粮食实物清点检查次数,确保地储粮存数和财政补贴有关基础数据真实、准确。

8、完善粮食直补政策,规范直补资金管理。根据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市粮食直补政策,重点放在规范补贴管理和提高补贴政策方面,力求形成一种成熟、规范、有效的粮食直补资金管理模式。

9、积极支持“放心粮油”创建工程。努力筹措资金,支持企业逐步更新粮食质检设备,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监控体系。

(五)支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

积极应对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保障及公共卫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加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1、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支持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按照有效控制失业率,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积极筹措资金,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再就业问题,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就业政策体系。

——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财政对就业的扶持政策,一是由特定企业和人群向产业扶持转变;二是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三是支持职业技能开发,鼓励吸纳更多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做大做强。

——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政策扶持工作。并在其参加社会保险、培训等方面给予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

——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积极开辟各种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机会。

——支持劳动力市场开发,促进劳动力市场向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2、支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筹资力度,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险筹资机制。

——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国家对养老金水平提政策,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根据财力可能和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积极支持市属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完善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力求把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切实做好生育保险的启动工作。

——积极支持社会保险征缴政策,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做到依率计征,应收尽收,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0%以上;努力提高养老保险基金自给率,形成稳定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按照上级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部署,加大财政投入,启动实施养老保险,做实个人帐户的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切实在预算中安排落实参保缴费资金,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支持社会保险“金保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五险合一”,实行社会保险征缴、拨付、核算、管理、监督及劳动就业网络信息化管理,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效率。

3、健全完善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继续巩固以城镇低保为主体的城镇救济制度,强化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性地位。加大投入,适当提高低保救济水平;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就业政策与低保救济政策协调配合机制,以就业促脱贫;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廉租房建设,努力缓解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城镇低保救济工作健康发展。

——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有关专项配套救助体系。完善以医疗、教育、廉租房、法律援助、殡仪等为重点的配套救助体系,积极探索以慈善医院、慈善超市等为特色的新型救助措施,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

——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改善其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

——支持社会优抚、退伍士兵安置、自然灾害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社会福利工作,合理提高我市优抚救助对象水平,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城市社会福利院建设,搞好孤寡老人及儿童的救助工作。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以农村低保、福星工程、医疗救助、救灾救济为主体的农村救助体系。

4、加大对卫生的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对卫生的投入继续保持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提高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水平。

——支持建立完备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继续加强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卫生信息网络建设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增强对各种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大对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继续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

——加强对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的投入,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落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的财政补助政策,促进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

——支持城镇基层社区卫生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完善财政对社区卫生建设的补助政策,促进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发展,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医药流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实行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政策,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实行全额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确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负担比例,加强对医疗机构运营的监管,健全监督机制,努力降低群众就医费用。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

——创新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积极开辟筹资渠道,使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

——创新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方式,逐步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方式现代化、透明化、公开化。对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障补助资金,实行直接支付、社会化发放的管理办法。

——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切实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切实加强社会保障资金信息网络监督控制和支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享受资格、享受水平的稽核检查,杜绝各种虚报冒领行为。

(六)支持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重点事业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费支出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

2、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支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着力建立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加快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努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支持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采取学校自筹、银行贷款、财政补助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中小学教育条件,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争取到2010年,*市80%以上的中小学建有校园信息网,50%以上的中小学10名学生拥有一台“微机”。

——支持实施“治薄扩优工程”,全面消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达标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每年确定一部分学校,集中投入,集中治理的办法,争取城区用3年时间,郊区城镇用5年左右时间,使进行义务教育的所有学校(特别是单设初中)的教育“硬件”、“软件”都达到标准化学校的办学目标。

——支持实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在保证普通高等教育正常增长供给的同时,采取资源整合、强强联合和财政重点扶持等办法,着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职业教育的规模化、特色化。

——支持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制度,确保6-14周岁的适龄儿童和少年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市、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把“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贫困生;同时,采取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交“借读费”的政策得到顺利实施。

3、支持科学事业发展。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科技园区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壮大、科技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发展循环绿色经济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市科技有效供给能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市属科研院所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投入力度,改善科研环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努力提高*市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财政的调节职能,通过政府资金注入和提供有关优惠政策等方式,积极支持*市“两区多园”的孵化器建设,以大幅度地提升高新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孵化器产业发展能力,培育发展新兴高科技企业。

——大力支持科普事业的发展,重点解决市科技馆改扩建工程,积极支持新科技馆有关展品及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为*市民提供高起点的科学知识普及平台。

4、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

综合运用财政投入和贴息、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服务等调控手段,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财政贴息以及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广播电视中心、*琴台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楚文化旅游区、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等一批具有综合文化功能的标志性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为“十一五”期间在*举行的“八艺节”和“六城会”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继续支持基层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力争在2010年前形成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馆网络和市、区、街、社区四级图书馆网络。

——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改制的财政配套改革政策实施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

——支持构建面向大众的全面健身服务系统,提高城市竞技体育实力。

——综合运用贴息、税收、政府采购服务等财政调控手段,加大对扩建*体育中心、新建塔子湖、盘龙湖体育中心等一批大型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

——投入资金加大对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

6、加大对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等重点事业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重点是实现“四保一化解”目标。财政对涉农区教育事业费按法定比例保持增长,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危房改造资金到位、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贫困生不因贫困失学,力争在20*年以前消除“普九”债务。市级财政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涉农区进行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支持重点是继续扶持涉农区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网络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增加免费电影放映,为繁荣农村文化创造条件。

7、支持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积极支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医药流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支持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支持城镇基层社区卫生建设,完善财政对社区卫生建设的补助政策。

8、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七)加大城市公共安全资金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加大财政投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重点加强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建设,增强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传输、处理能力;切实加强消防站点和消防设施的建设,支持完善消防安全基础体系。

——保障应急机制建设的投入,加强公共安全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健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确保群众生活和食品安全。支持建立公安交通、安全生产等监控系统,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测,确保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支持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八)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1、按照“适度从紧、量力而行,支持重点、讲究效益,明确责任、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推进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2、对政府债务进行总量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应当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可支配财力相适应。政府债务资金重点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建设,严格控制用于非基础性和非公益性项目建设,政府债务资金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3、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分析体系。建立政府债务风险的总量控制和结构控制系统,定期汇总本级政府债务情况,分析政府债务的状况、构成及新债务产生的原因、趋势。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分析体系;建立政府偿债资金预算制度;建立政府债务项目执行情况监测制度,对政府债务项目进行全面监测;建立政府债务项目审计制度,对一些项目进行委托审计,加强在建项目的监督管理。

4、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清偿机制。按“谁借款、谁偿还,谁担保、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受益单位“责权利”与“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对债务的使用和偿还签订责任状,明确权利、义务、责任,努力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5、建立政府债务监控、管理信息网络体系。通过信息网络如实反映债务主体、举债、担保、资金使用等债务情况,科学评估举债是否适度,偿还能力是否具备,偿债高峰期的时间是否及时等情况。

(九)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部门预算改革。

——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模式、制度体系与规范标准体系,为深化财政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进一步加大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统管力度,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凡有财政拨款的市直预算部门都要编制部门预算,逐步做到市本级支出按部门编制预算,提高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支出占市本级预算支出的比重。进一步规范基本支出预算编制,建立健全定员定额与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人员经费严格按预算编制内实有人数核定,公用经费全面实行分项定额管理,逐步使所有的财政性资金收支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加快建立项目支出和项目库管理进程,制定并实施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和办法。

——抓好部门预算编审的内部制度建设及各项基础性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中长期规划,全面整合教育、环保、农业、交通、信息、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依据*市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分别制定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三年或五年规划,有步骤地兴办一批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大事、实事。

2、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按照构建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巩固清理和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建立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年检、备案、检查制度和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形成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按照完善操作、简化手续、方便用款、提高效率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整合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信息资源系统,构建预算执行、信息反馈、财务管理技术平台;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科学界定财政供养范围,实现市级预算单位职工工资由财政全额统一发放;完善部门预算监控制度,硬化部门预算和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推行公务支出银行信用卡结算报销方式。从2006年7月1日起,在市直一级预算部门及单位和2006年10月1日起在市直二级和基层预算部门及单位推行公务支出银行信用卡结算报销方式。原来各预算单位使用现金支付的公务开支,逐步改由用公务支出银行信用卡进行结算,公务消费将逐步实现无现金支付、支付信息实现电子化同步监控。

3、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从2006年开始,按照公开透明、符合国情、便于操作的原则,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来源。政府收入分类在原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债务收入之外,新增加了财政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数收入,逐步形成完整、统一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

——确定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以便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支出总量、结构与方向,改变财政预算外资金长期游离于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之外的状况。

——确定新的政府支出经济分类,明确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4、全面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

——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项目和标准,都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以上财政、物价部门文件规定执行。严禁自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亮证、按程序收费或罚款。

——所有收费、罚款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或监制的票据,做到应收尽收;由部门单位按规定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各项政府非税收入,都必须全面实行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要求,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部门单位所有的财务收支活动由本单位财务部门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管理财务收支、统一管理银行账户、统一管理收罚项目、统一管理财政票据。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统筹安排及分配。在安排支出预算时,要对部门单位的支出与其收取的非税收入彻底脱钩,并切实保障部门单位履行职能必需的经费。

5、探索预算监督、审批机制。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及审批程序,完善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制衡机制。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审计部门相互制约的预算监督体系,重点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对重点单位和项目的专项审计、评估和检查,实现预算监督经常化、制度化。

6、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信息网络的建设。推广和应用部门预算编制的软件系统,实现财政对部门预算单位直接网上编报下达,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快国库集中收付网络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扩大财政、税务、国库、银行横向联网的覆盖范围,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逐步建立以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为主要支撑的财税库信息交换处理系统。

7、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为重点,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和数据库,引导和规范财政财务行为,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

8、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市、区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转移支付行为和转移支付办法,增强转移支付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9、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以完善对政府采购工程监管为重点,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促进政府采购规模的稳步增长。

——加大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管理力度,全面推行政府采购计划管理,加强政府采购方式审核,增强政府采购规模效益。

——深入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规范对政府采购当事人采购行为的监管力度。

——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网络管理系统,探索电子化政府采购新方式,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增强政府采购透明度。

——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保证国家有关节能、环保、促进高新技术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

(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制,规范财政执行行为,维护财经秩序

1、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监督机制

——实行对税收收入征管的再监督,推动税收征管、税务稽查的自律性监督,促进收入征管由“任务治税”向“依法治税”转变,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实现应收尽收和保证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的税收征管目标。加强财政收入与税收征收及国库集中支付工作联系制度,并充分运用财、税、银网互连等信息共享资源,探索新的征管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对非税性财政收入监督,摸清*市非税收入情况。建立以市级主管单位为主、执收或缴纳单位为辅的分户档案;建立以项目管理分类制度,弄清非税性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分布情况,加强联络与沟通,建立起正常的工作关系。要充分发挥市级主管单位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对非税性财政收入缴纳单位资金的票据管理和账户管理。

2、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监督机制。

“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资金以银行帐户审批为源头,以部门预算审核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初审为手段,以专项检查为保障,以绩效监督为目标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

——完善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银行账户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资料归集整理和分析利用,强化财政监督机制。

——逐步介入对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的审核工作,从专项资金的源头做起,切实履行财政监督职能,促进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制度。使用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部门单位应承担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义务,定期向财政管理部门和财政监督专门机构报送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的报告。

——认真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建立对市级财政资金从分配、使用到效益情况的跟踪检查,并建立对财政专项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机制。

——建立涵盖全市的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监控网络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网络系统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结存等动态情况,对资金管理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实地调查和追踪监控。

——建立财政资金支出效益评估监督体系,加强对投资绩效监督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绩效监督规章制度,规范投资绩效监督程序,探索建立绩效监督标准体系。

3、建立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内部财务监督检查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内部财务监督工作的重点由一般性财务检查向对内部制度、内控程序的监督上转变;

——内部财务监督的要求从单纯检查向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堵塞漏洞、帮助整改,促进科学管理方面深化;

——内外检查、上下检查相结合,加强上级对下级内部财务监督工作的督导,促进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4、建立会计监督机制。

——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纳入主要监督检查议程,充实和扩大会计信息检查队伍,加大对社会会计行业监管力度。

——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属地原则的作用,坚持财政监督与会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日常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跟踪问效、检查回访等财务会计检查工作的新方式方法,使财政财务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5、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立诚信财政。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优化财税法制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规章制度及贯彻执行的配套措施,完善财政工作管理制度,将财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制定实施行政许可项目的配套措施。

——完善财政贯彻《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配套制度,积极推进依法理财。

——加强财政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政听证、财政复议、财政应诉等工作程序。

——严格财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财政立法质量;完善财政执法责任制、目标体系及评议考核制度;健全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制度及完善过错追偿办法;继续加强税收政策法制调研工作,优化财税法制环境。

6、依法监督,严格执法。

——明确财政监督执法主体、职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监督手段和监督责任等,促进财政监督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严格财政监督程序,规范财政监督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财政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确保财政依法监督、依法行政取得实效。

——提高和强化财政监督检查的威慑力。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将处理人与处理事、内部通报和新闻曝光结合起来,加大对违法违规人的处罚。

7、规范财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理财水平。按照依法行政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财政审批、许可事项,简化财政审批、许可程序,制定科学的财政执法、监督、考核机制。加强财政执法监督,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切实追究财政执法过错责任,健全财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强化财政干部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加强财政执法行为,严格财政执法程序,提高财政执法水平;加强财政立法、规范财政执法责任制度,逐步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建立法治财政。

8、加强收费、罚没收入项目管理。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审批规定。继续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款项,将清理的项目,按年度编制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款项目录,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继续实施项目的“滚动管理”制度,依法监督项目执行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落实项目收费公布制度,及时取消不合法、不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款项,努力规范执收执罚行为。

9、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加大法制教育和宣传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不断更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拓展宣传教育的对象,建立全面宣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正面引导与警示教育相结合、阶段性宣传与长效性宣传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会计法规的基本精神深入人心,争取社会各界对会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为会计法规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着力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认真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加强会计工作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管,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鼓励、支持会计人员自觉抵制违法会计行为;督促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风险意识,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会计法规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形成行政监督指导、社会监督约束和单位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

——切实加强会计中介机构的行政监管,更好地规范会计中介机构行为。积极主动与财政监督、税政法规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部门密切配合,重点检查群众反映强烈、市场危害较大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做好会计中介机构审批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