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中长期科技发展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5 11:06:00

导语:区中长期科技发展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中长期科技发展工作计划

一、序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世界性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速。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及其转化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农业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难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承担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科技创新、示范、辐射和带动的历史任务。自示范区成立以来,科技工作围绕经济建设,按照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及成果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层次安排部署,突出新产品研制和行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科教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初步形成,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生物医药、环保农资、农产品深加工、农牧良种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政府推动下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正式启动。整体上来看,科技在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各类科技和管理人员上万人,科技创新人才70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双聘院士6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9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3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659人。“十五”期间,累计取得科研成果805项,其中,获奖成果156项,获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42项。10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批如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重要成果。在西部地区16个省(市)建设了15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入区企业在全国16个省市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400个左右。对外示范辐射效益由每年20亿元左右增加到2006年的60多亿元。先后成立了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专业孵化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由1997年的32%提高到2006年的47%。为示范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示范区科学技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显著成绩,但由于受地方经济实力、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科技发展基础等条件限制,科技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科技资源的潜在优势。科技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二是科技资源集成和整合不够;三是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四是地方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五是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度不够;六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发展实际,我们必须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创新的新*。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发展”战略,发挥共建优势,整合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进示范、强化带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人才为根本、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优势学科基础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同时,加强区域性重点产业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强化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

2、重大集成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和单项关键技术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单项技术研究开发的同时,重点强化以重大产品和新兴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集成创新研究,加速产业化开发进程。

3、科研开发与节约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增产技术研发推广的同时,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约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视产业间的增环加链,促进示范区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4、科研开发与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践证明,必须通过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嫁接改造与自主研究开发的紧密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现跨跃式发展。

6、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强化政府宏观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7、增加人才总量和优化人才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提高示范区广大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技能型人才和兼具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尽快培植企业家队伍。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在动植物育种、动物疫病防治和人畜共患病防治、农业与资源环境、生态修复、食品精深加工、旱作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发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性成果。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掌握一大批重要的知识产权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技产业和产业群,培养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团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基地,成为干旱半干旱农业高新科技重要的辐射源,中国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熟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推广中心、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信息辐射中心。

四、重点任务

(一)积极推进十大领域的科技创新

紧密围绕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不断增强科学研究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重点支持的科技攻关领域为:

1、农作物遗传改良技术研究。以农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研究为突破口,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为目标,利用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农作物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价以及抗病虫、耐旱、优质亲本的创新,为农作物遗传改良、优异种质资源开发、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以粮油作物、园艺作物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强化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体系建设和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不断优化并规范制种及其中试技术体系。

2、主要农作物病害灾变规律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以农作物主要病害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植物病理学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在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系统研究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理、重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成灾机理、作物抗病性机制及抗病性合理利用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农作物主要病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建立病害预警体系和综合防治体系,为持续有效地控制农作物主要病害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

3、畜牧优良新品种选育及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以肉牛、奶牛、奶山羊等为重点,研究优良种质资源发掘与构建技术,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技术,动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定向杂交育种技术。研究主要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开展检疫诊断试剂盒、高效疫苗、新型兽药开发及预防技术研究。

4、高效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研究。重点进行设施结构优化与配套设备开发、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设施农产品无公害贮藏保鲜技术、日光温室低温危害防御技术研究与示范,筛选出新型优化的设施结构类型。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

5、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以粮、果、菜、肉、奶等农副产品为主,通过生物技术、膜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纳米技术和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加工领域的研究应用,重点开发农副产品及农业废弃物的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农产品产后保鲜减损和绿色储运技术。

6、环保型肥料、农药及生态农业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加强植物源农药的深层次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系列微生物菌剂、生物肥料制作技术及工艺,研制大田农作物以及经济植物专用肥料。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功能恢复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

7、旱作农业技术研究。以农业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研究大宗农作物生产保墒灌溉技术、果树高效灌溉技术、雨水高效利用调控技术,开发新型节水灌溉设备;在旱作农区,选育适宜品种,开发有效的集雨技术、保水技术和保水新材料,建立农作物现代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和富有旱区特色的高效种植模式,为农作物栽培技术精准化提供强有力的成果支持。以水土保持、节水、循环用水和防治污染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综合技术研究;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留住天降水、控制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和科学用水。

8、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荒漠化改造技术、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技术、新型生物资源的筛选与开发,突发性灾害预警及防治技术,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等。

9、中药新药创制及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名优中药材良种选育,开发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药物。开展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保健品、化妆品的研究开发。

10、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肥料、材料的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等生物质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干发酵及其配套技术、组装式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设备和工艺技术,生物基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等。

到2020年,力争建成1-2个国家实验室和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100项以上,获得关键性技术专利500项以上。力争旱作农业学科方向达到国际水平;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植物病理学、临床兽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7个学科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形成3-5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团队。

(二)强化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开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示范区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的基础和优势,结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重点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强化技术创新与开发。

1、良种繁育

(1)作物良种

以小麦、玉米、油菜、果树、经济树种、蔬菜等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产业化开发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强良种快速繁育技术开发,推动良种产业化。开发良种快速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农业发展需要的、丰富多样的良种。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综合生产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研究开发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建立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技术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2)畜牧良种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动畜牧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胚胎移植和克隆技术加快畜禽新品种(系)产业化,提高新品种选育及其快速扩繁技术水平,加速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开发规模化饲养疫病监测和控制技术,降低畜禽死亡率;加速高效疫苗、新型兽药、疫病诊断技术的产业化开发。

加速新型饲料技术及其加工设备产业化开发,加快饲料工业技术进步。广辟饲料来源,研究开发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精细化工等技术,加速研制开发安全、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研究开发大型加工设备及成套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水平;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安全标准体系。

加快建立新型畜牧业规模养殖技术体系,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开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效低耗畜牧业养殖模式、技术体系和设备设施,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良种科技行动,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良种技术研发、繁育和集散中心。促进陕西主要品种的良种采用率达到95%,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生物制药

重点开展现代中药、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医药及制品、基因工程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抓好中药标准提取物和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的产业化工作。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完善配套设施,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聚集发展;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区内技术优势,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繁育、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现代中医诊治技术研究,建立和健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栽培、制药技术和评价体系。支持企业建设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医药流通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3、食品加工

加大对农业资源的加工广度和深度开发,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由粗加工、原料型产品向精加工、终端产品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依托*农业科技优势,通过选育和引进加工型新品种,在果品优生区建设优质加工型品种基地,开发加工以苹果、猕猴桃、葡萄为主的果粉、果汁饮料、果酒等系列化产品。

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档次产品的规模生产。重点发展果品、乳制品、蜂产品、肉类、保健食品、蔬菜等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支持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食品交易中心,做大食品流通业。

4、环保农资

建设复合肥、饲料和农药的生产基地,加快新型生物农药、农药污染治理用制剂、有机、无公害环保农资新产品产业化进程;继续抓好植物高效液体肥料、有机生物复合肥料、无公害生物农药、节水灌溉装备的开发和产业化工程研究。建设*农资交易市场,带动农资流通业发展,把*建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物肥料、饲料和无公害农药科研、生产、集散基地。

在重点支持以上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支持和鼓励其它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

(三)推动农村六大产业发展

坚持“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促出口”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良种业、畜牧养殖业、无公害绿色瓜菜业、苗木花卉业、特色杂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等六大主导优势产业,建立六大基地,力争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1、高效良种繁育基地。充分发挥*农牧良种选育的科技和种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作物良种和畜禽良种繁育产业,将*建设成为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畜禽良种以及种子产业领域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展示中心。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保持在每年3万亩以上,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益。切实加强奶肉牛、奶山羊、猪、蛋鸡等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动物良种采用率达到95%。

2、高端畜牧养殖基地。通过推广品种改良,普及机械化技术,强化动物防疫,引导奶牛、生猪等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全面提升*在畜牧养殖产业化开发方面的独特地位和示范作用。奶牛入区率达到80%,机械化挤奶率达90%以上,商品猪标准化生产率达85%以上。开发新型乳制品5-6种,支持引进以乳制品、猪牛肉分割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5~10家,产品通过绿色认证或有机认证。

3、无公害绿色瓜菜基地。以调整和优化瓜菜业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瓜菜业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为目标,积极引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全面实施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绿色瓜菜品牌,带动周边地区无公害绿色瓜菜的优质安全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瓜菜基地1万亩,瓜菜总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95%以上的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部分产品达到绿色产品质量要求。

4、特色杂果基地。通过果树新品种的引进和实用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特色杂果面积1万亩,使*成为果树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展示中心。

5、优势苗木花卉基地。合理布局,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建成1万亩苗木花卉繁育示范基地,真正把苗木花卉业办成一项高效致富产业。

6、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游”、“农业生态产业游”、“*风情游”和“农高会”为代表的会展游,拓展农业功能,丰富产业内涵,展示科技魅力,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达到景观、生态、科技、产业运作上的和谐与统一,形成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到2020年,形成以农业科技游、农业生态产业游、农业休闲观光游、会展游等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业。

(四)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实现研究、开发、培训、推广和信息服务一体化,促进*科技优势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进一步推广跨区域合作模式,在不同生态区域,与当地政府结合,加快建设好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和推广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西部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成套生产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区域优势产业为切入点,逐步在我省和西北其他省区建立和完善100个左右的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示范推广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区辐射功能。实现年均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40项以上,年均实现推广示范效益100亿元以上。

持续办好一年一度的*农高会,扩大农高会的辐射效应。突出服务“三农”的特色,不断创新展会内容和形式,提高农高会的办会水平,扩大规模和效益;积极探索建立延伸农高会辐射效应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高会资金、成果、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作用,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农业产品技术交易。

(五)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培训

按照相互配套,各有侧重的原则,整合示范区科教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管理干部、技术员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管理干部和农民。基本建立一个能够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使“*农科”成为国内知名的劳务品牌。

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村干部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管理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国家星火培训基地、全国妇女培训基地、陕西省农业干部培训中心等培训资源,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面向西部地区农业科技管理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技员等不同培训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科技素质。年培训农业管理干部1000人、农技推广人员1000人。

切实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着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到2020年,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培养10000名农技员、6000名农技师、4000名高级农技师。

完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教学的农业科技培训师资队伍和一支行动快速、反应敏锐,有改革创新意识,有较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管理与服务队伍。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不同专业的理论培训基地、能满足不同技能要求的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和农民技术人员运用高新技术、从事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创业基地,为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改革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支持两所大学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发展,努力建成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大学与企业、大学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科技资源,努力形成各类科技资源紧密结合和有效互动机制。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科技创新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主体,逐步建立起机构布局合理,学科结构科学,团队精神高效,具有国内外比较优势的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体系,建立起目标明确、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大幅度提升示范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提升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

根据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要求,统筹规划,突出共享,建设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鲜明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围绕良种、医药、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等领域,建设和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依托两所大学和企业,培训和发展一批产业化的研究服务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运作高效、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提升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类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发展一批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服务、监督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业整体水平。

(三)强化政府投入,增强政府对科技资源配置的调控能力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投入方式,增强政府对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调控能力。从“十一五”开始,示范区和杨陵区财政每年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要着力构建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要强化对科技投入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使投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高示范区综合竞争力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示范区产业发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力争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示范区技术标准成为国家和国际标准。

(五)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机制

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制订激励创新的政策,建立奖励创新的制度,从政策、环境、创业条件诸多方面扶持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推进人才多元化战略,引进一批掌握前沿科技的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来*创业,鼓励大学科技人员携带成果进入市场创业,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鼓励企业实行将科技成果、管理智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重视吸引一批较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境外引智和人才培训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符合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人才引进新机制。逐步搭建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平台,营造人才发挥才智的氛围,加快高技术、新成果的产出。

(六)建立健全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1、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2、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科技执法监督检查,全面推动科技依法行政工作。加大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大学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七)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加速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创业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科技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工作制度,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科技活动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提高科技管理效能,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