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民增收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5 11:09:00

导语:市农民增收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农民增收工作计划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农民收入现状

多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增收渠道,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基本情况

1、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经历了三次突破,呈现增幅逐步加快的良好势头。(1)突破1000元用了18年时间,由1978年的61元增加到1996年的1060元;(2)突破2000元用了9年时间,2005年达到2010元;(3)突破3000元将用3年时间。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较上年增长18.3%,增速创历史新高。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3000元。

2、农民收入结构趋于合理。1998年到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呈现“-一降三升”的态势,改变了经营性收入一枝独大的局面,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受益国家政策调整,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收入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1)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年农民人均经营性收1391元,虽然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较1998年下降了31.4个百分点,但仍然是农民纯收入的主体,占53.1%。

(2)劳务输出带动工资性收入比重快速上升。20*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6.71万人,占总数的27.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08元,占纯收入的38.5%,较1998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

(3)强农惠农政策推动转移性收入高速增长。20*年全市落实农业综合补贴6764万元,占农民纯收入的5.8%,较1998年增长25倍。2008年将兑观资金11854万元,人均266元,净增114元。

(4)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69元,占纯收入的2.6%,较上年增长81.6%。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全国差距拉大。2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7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2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3%,差距由1998年的820元扩大到1520元。二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1998年的1620元扩大到554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8年的2.21:1扩大到3.12:1。四是农民收入增速滞后于经济增长。1998—2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7%,滞后于生产总值13.9%的递增速度。

二、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按照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全市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是:从20*年到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两番,由2620元提高到1.2万元,年均增长l3.5%。规划分两步走,第一步,从20*年到2012年,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由2620元提高到6000元,年均增长18%,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第二步,从2012年到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再翻一番,从6000元提高到1.2万元,年均增长9%,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今后五年是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实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第一步规划目标,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农民增收第二步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狠抓当前,扎实工作,锐意改革,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今后五年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是: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做大做强果牧产业,扩大经营性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工资性收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落实转移性收入;以深化改革为保障,创新完善机制,增加财产性收入,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20*年,全市农业人口43.4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预计每年有4000人转为城镇人口,2012年全市农业人口为41.4万。以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为基数,5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需要增加3380元,增加总量约为14亿元。为了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考虑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和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力争通过五年努力,粮食生产实现增收0.15亿元,果品实现增收7.25亿元,畜牧业实现增收1.5亿元,药、莱、烟叶、花卉、渔业实现增收2亿元,非农产业实现增收2.5亿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4亿元,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力0.6亿元。到2012年,全市农民收入比20*年增收18亿元。

三、扩大经营性收入

(一)粮食生产。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6万亩,总产26.7万吨。今后五年,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优化结构,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奋斗目标,认真落实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实用技术组装配套,进一步挖掘潜力,到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总产达到27.1万吨,粮食生产收入由1.68亿元增加到1.83亿元。

进一步优化农作物布局,在后塬山区、川道,重点发展春玉米;在南部台塬及中部塬区,重点发展夏玉米;在前塬及中东部塬区,重点发展以小麦、油莱为主的夏季粮油作物;到2012年建成10万亩青贮玉米基地、3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基地、20万亩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基地。

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粮油品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地膜覆盖、统测统配和病虫害统防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粮油作物增产。

(二)果业生产。到2012年,全市新增40万亩水果,果园面积达到200万亩,鲜干果各100万亩。水果总产达到100万吨,其中苹果90万吨,优果率达到80%,水果产量增加66.5万吨、实现增收6亿元。干杂果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严量达到2.25万吨、增加1.25万吨,实现增收1.25亿元。

因地制宜,调整区域布局。积极扶持发展山地苹果和反季节水果。南部台塬区重点发展大樱桃、鲜桃、葡萄等时令水果和早中熟苹果、加工专用苹果,中部、东北部残塬区重点发展中晚熟苹果;西北部土石山区以核桃为主,中部、南部沟壑区以花椒为主,南部川塬区以柿子为主。依托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和省内科研院所,引进生产优质无毒种苗,每个区县建立1—2个百亩水果苗木扩繁基地,带动老园更新。

建立果品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推进绿色食品苹果基地、有机果晶基地.出口认证基地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基地建设。推行“果一沼—畜”循环联动模式,到2012年,建设示范“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20万亩,建成生态果园示范村20个。

全面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到2012年,全市亩产4000斤、优果率80%、亩收入超过4000元的苹果示范园达到40万亩,亩产量100斤、亩收入1000元以上的干杂果示范园达到20万亩,鲜干果示范园建设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

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果品深加工,提高果品的转化率和贮藏率;建成渭北现代果品物流中心;实施品牌战略,推动果业创收。

(三)畜牧业生产。到2012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奶山羊存栏达到4万只,肉牛、肉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0.6万头、30.3万只、64.4万头、315万只;奶类总产量达到10.9万吨,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4万吨、1.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1.4亿元,增加8.4亿元;畜牧业增收1.5亿元。

以生猪、奶牛、肉牛为重点,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集中力量建设奶牛、瘦肉型猪、秦川牛、肉羊,绿色蛋品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区、*区、*区为重点,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小区,形成五条放射状的奶牛产业带;建设5个奶山羊养殖小区,到2012年,奶类产量10.9万吨,奶产业实现增收0.5亿元。

以*区、*县为重点,大力实施秦川牛基地县养殖项目建设。到2012年增收0.4亿元。

以城郊和公路沿线为重点,加快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和4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建设项目,每个区县至少建成1个年出栏万头生猪示范村。到2012年增收0.6亿元。

以印台区、*县为重点,建设蛋鸡生产基地。到2012年绿色蛋品产量达到2000吨以上。

(四)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城郊型设施农业,加快反季节蔬菜、花卉生产,促进药、莱、渔、烟叶、花卉等产业发展,到2012年特色产业增收2亿元。

突出抓好*区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县中药材产业大县建设,到2012年人工种植药材10万亩,野生护改20万亩,农民从中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到2亿元。

加快*区、王益区、*县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到2012年新建蔬菜、食用菌设施种植面积4万亩,蔬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产量27万吨,增收1.5亿元。

推进水产养殖集约化和品种特色化,建成20公顷的宜渔荒滩荒水综合渔业项目。到2012年,水产品产量1427吨,实现产值3206万元,增收0.28亿元。

以*县为重点,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烟叶种植面积,到2012年。烟叶发展到4万亩,产量达到5000吨,增收0.2亿元。

以新区、*区、印台区为重点,推进花卉、绿化观赏苗木规模化生产,到2012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增收200万元。

(五)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到2012年,农民从非农产业中实现增收2.5亿元。

支持鼓励农民脱离土地,发挥专长,创办经济实体,从事个体经营。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和陶瓷、建材等产业。在城郊结合部利用地域和产业优势,把观光农业、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