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繁荣改革发展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2 06:10:00
导语:发改委繁荣改革发展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试验区发展基本概况
*试验区于1988年4月在原*地区建立,是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同志亲自指导下创建的,确定的主题是:“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国务院于2000年6月批准撤销*地区、设立地级*市后,现*试验区包括*市全市范围,辖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9267平方公里,人口265万,其中布依、苗、黎、仡佬、回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全市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2.2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23.74亿元,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上升到全省第5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上升到第3位,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50.5%。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试验区建立19年来,试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总结19年来实践、探索的经验,归结起来,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把贯彻上级精神与尊重实践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一直得到同志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指导,一直得到历届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同时,试验区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试验区不断把改革试验引向深入,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二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敢于突破固有的思想观念、框框套套的束缚,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敢于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失误,真正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是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把发展中遇到的难点,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发挥改革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四是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推进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遵循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打破封闭保守的所有制、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充分释放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活力。
五是坚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在注重战略把握的同时,对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并确保如期实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实践证明,同志当年亲自指导创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决策,高瞻远瞩,是完全正确的。所确定的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完全符合*实际,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市是贵州省除省会*市以外唯一不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壤的区域,矿产资源又相对缺乏,欠发达、欠开发的市情特点突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体制机制不活,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现阶段,全国各地仍在加快发展经济的步伐,竞争非常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奋力提速发展,才能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十一五”期间及今后实现加快发展,出路只能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我市在旅游业、制造业和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生产要素聚集,形成新的发展活力,促进多种经济共生繁荣。目前,国家决定实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千方百计争取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试验区为载体,建立新的发展平台,放手大胆探索实践,有利于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在科学发展上实现新跨越。
主要任务:围绕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这个主题,超前探索、先行试验、封闭运行、大胆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重塑国有经济新优势上取得新突破,在促进军地结合上取得新突破,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采取异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城市经济圈,使*成为我省特色经济中心。大力打造城市经济,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中国最具资源多样性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文化趣味的宜居城市和中国最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建设繁荣富裕秀美文明和谐新*的目标。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黔中崛起的总体要求以及“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定位,到2011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规模上一个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4%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7∶43.3∶45.0。人均GDP达到1400美元以上(按7.6:1的汇率测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城市规模扩大一倍。新增城市和工业园区网络道路200公里以上,中心城区(西秀区和开发区)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再造一个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到主要区(县)的城市道路主体框架基本形成,黄果树新城初具规模;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园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
——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率先取得突破。接待海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0%以上,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22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5亿元;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提高,全社会旅馆床位达到30000张以上,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旅游景区和高速、高等级公路沿线绿化率大幅提高;旅游产品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大幅提高;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交通运输、餐饮、批发等传统服务业和物流、金融保险、中介、市场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畜牧养殖业、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初见成效,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统筹城乡发展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前,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4%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城市燃气化率达到50%以上。
到2020年努力实现的目标: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60亿元,第二产业达到510亿元,第三产业达到5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5∶46.4∶48.1;人均GDP达到4825美元以上(按7.6:1的汇率测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再造一个新*;工业增加值达到320亿元,新型工业化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城市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现代物流、中介、金融保险、市场和信息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中国西部旅游中心和现代休闲商务中心;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社会旅馆床位达到50000张以上;各县城区之间的快速连接通道全部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0%左右,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区域吸引力明显提高。
第二章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整合行政资源,理顺行政部门管理体制,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彻底实现政事分开。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和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探索,全面提升保障和服务水平。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增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能力。
第二节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入推进和完善经济运行微观基础的市场取向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创造活力。加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共生繁荣。加快培育大型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构建有利于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活跃的空间,努力形成人才、资本、技术、物流、产权和信息等市场之间联动发展的机制。积极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的发展空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鼓励优强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金融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强监管,着力创造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三节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利益互动机制,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城市和工业园区管理和经营体制,加快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城乡规划,把城镇规划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资产运营新模式。适时开展撤县设区工作,逐步优化城市布局,构建规模合理、空间适度的黔中腹地城市群。深化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四节建立更加完善开放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创新区域经济合作和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建立健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体系,完善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主动与“五大区域”(泛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六省区市、川黔渝、北部湾)、“两大城市”(苏州、青岛)进行合作,积极发挥在*城市经济圈中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抓住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机遇,把招商与选商、亲商、安商、富商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对我市资源开发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战略投资主体。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健康发展平台,切实把*建成“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发挥区域经济中心作用,带动并促进周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全力打造城市经济
第一节扩大城市规模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和竞争力。围绕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尽快完成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为进一步扩大城区规模拓展空间。平坝、普定、黄果树要结合撤县设区切实搞好城区总体规划修规。加快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做好项目土地使用的政策服务,盘活土地存量,综合开发利用石山资源,积极探索土地资源利用新模式,向荒山要城市用地和工业用地。
切实搞好新城区开发建设。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见效果、十五年出规模”的发展步骤,遵循“东西拓展,南北贯通,完善功能,开发新区”的十六字方针,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以二环路为代表的道路网络,规划建设东到七眼桥、西到幺铺、南到宁谷、北到普定的城市道路主骨架,配套建设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和通信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和机制,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引导大规模的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开发建设,形成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全方位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突出产业协调配套,发展优势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协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到2011年,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新城区基本成形,中心城区规模扩大一倍。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模再扩大一倍。加快推进县域区划调整,积极开展撤县设区工作,尽快形成“五区三自治县”(西秀区、虹阳区、平坝区、普定区、黄果树区、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紫云自治县)的格局。
合理规划城市区域功能。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旅游、文化、物流中心和现代机械制造业示范基地,平坝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普定重点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能源、化工和建材工业,黄果树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镇宁重点发展旅游、旅游产品加工、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关岭重点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紫云重点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围绕中心城区与各县城连接线合理布局工业企业,迅速壮大工业经济。
规划建设*至*轻轨工程,配合做好*至昆明快速铁路的启动和建设工作,力争*火车站北移。切实搞好黄果树机场改造,完善黄果树机场配套设施,增加国内主要客源地城市和周边旅游支线机场直达*的旅游航线。配合做好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建设普定—紫云—望谟高等级公路和龙宫风景区经黄龙湖景区至黄果树景区公路,以及通往旅游景区的油路和乡村旅游公路。2009年实现全市100%的建制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5%的建制村通公路。2011年完成中心城区到各区(县)以及区(县)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
实施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战略,大力吸引外地人才到*投资兴业。到2011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80万人以上(届时全市总人口将增长到300万人左右),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0万人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为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提供可靠的人力和市场基础。
第二节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依托城镇、科学规划、产业集聚、辐射带动的要求和“分工合理、相对集中、控制污染、便于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秀工业园区(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普定循环工业基地和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达到整合资源,集中布局,节约土地,规模发展的效应,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不受破坏。
加快创建工业发展平台。切实搞好四个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引进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鼓励各县区根据各自特点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探索并建立工业园区有效的管理和开发模式,促进工业园区加快发展。
加快*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优先发展以通用飞机为主体,以航空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航空锻造、航空铸造、飞机检修、飞机零部件研制和天马虹山轴承等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生产能力,将*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平台,形成对区域经济和军工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集群。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将地方经济发展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工新体系相衔接、相融合,促进军地经济共同发展。支持军工企业发挥技术优势,重点发展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系统、飞机零部件转包等航空产品,建设航空技术学院、通用飞机培训基地和无人机系统操控培训基地,延长航空产业链;继续支持高级教练机、无人机系统、航空发动机等项目的发展;做大做强轿车、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等机械产品。
努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成立*旅游商品经销总公司,努力挖掘*民族民间工艺,加大扶持力度,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产业,提高各类旅游商品的研发和工艺、包装水平,把*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
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积极发展制药工业。鼓励制药企业发展以苗药为主、地道药材为特色、多种剂型的中成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支持民族药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制药企业,提升我市民族药业的竞争力。
适度发展能源工业。按照*市高度集聚的能源产业规划方案,科学规划以能源、化工和原材料为主的基础产业。降低高耗能企业比重,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计划,科学整合煤炭资源、火力发电、烟气脱硫及相关产业,使煤电化工业产生效益、环保、节能、持续的产业集群效应。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引导各类工业企业通过挖潜、改造、提高,促进增产增效。大力发展轻工业,提高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搞好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和入园工作,推进产业创新,培育形成特色产业群,将工业园区建设成现代工业聚集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
第三节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围绕实现旅游业率先突破的目标,加大旅游基础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加强旅游交通、宾馆酒店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接待设施条件。
加大中心城区、各县城宾馆酒店建设力度,重点加强星级宾馆酒店建设,在提高酒店硬件设施等级的同时努力提升服务水平,2011年全市旅游接待床位达到30000张以上,切实增强*服务接待能力。
加快游客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全市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建设,积极实施*市旅游服务信息化工程和自然生态监管信息工程,建立*市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实现旅游信息实时更新。在全市宾馆、酒店、大型商场、购物广场、大型公共场所、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地设立旅游信息服务网络触摸终端,全部旅游区实现有线和无线通信覆盖。
切实搞好旅游产品开发,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商品。高起点做好我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黄果树、龙宫等景区软硬件基础设施,切实增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加快开发建设格凸河、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屯堡文化、天台山—斯拉河景区、花江大峡谷、黄龙湖、黄鹤营、千峰山、夜郎湖等景区,加快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依托特色旅游区和生态环境,积极规划建设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探险旅游,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区、县或旅游区专题博物馆。积极开展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争取屯堡文化风景区和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区申报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依托品牌产品及骨干企业,以肉制品、辣椒制品、调味品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食品加工,开发以波波糖、牛肉干、山药、茶叶等特色食品系列;进一步挖掘*民族、民间工艺,开发石木雕工艺品、弘扬传统工艺;振兴白酒、蜡染、布依地毯、地戏脸谱、三刀等传统轻工业产品。继续办好“多彩贵州”*赛区“三赛一会”,充分挖掘我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内涵,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我市旅游商品的研发和工艺水平,搭建旅游商品产业化生产和销售平台。
大力扶持发展特色餐饮、文化娱乐、康体休闲、旅游购物等服务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促进旅游发展的巨大作用,加强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扶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进一步办好黄果树瀑布节和油菜花节,重点发展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艺创作与表演业、工艺美术品生产和销售业,推出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发展房地产经营、会展、物流、商务、中介、金融保险、市场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努力将*建设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节能力度。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鼓励生产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抓好节水工作,扩大再生水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采用轻型和再生材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坚持预防为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强化资源管理,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加快推进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天然气等环保型能源的推广和使用,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型能源,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每年新建沼气池2万口。配套搞好改厕、改圈、改灶工作,2—3年内全面改善重点旅游景区和周边农村卫生环境。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坚持生态文明之路、打造健康长寿之都的战略思路,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搞好水土保持、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工程,继续巩固天保、珠防、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全面推进黔中喀斯特地貌生态重建工作,重点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各县区和景区石漠化治理项目,进一步修复旅游区及周边区域生态。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的环境监管,规范旅游开发行为,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到201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5岁左右;到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探索建立地方经济与军工企业紧密联系的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引进吸收。进一步完善引才引智政策,吸引各类人才以多种形式建设和服务*。探索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加快发展各类社会事业
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快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改善和优化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引导和扶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网络文化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促进文化发展大繁荣。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积极推进改革和改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构筑公共气象保障体系。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突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继续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制定和实施切合实际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完善调控体系和目标管理。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全市统一、开放、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劳动力需求,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弹性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多种形式就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调整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推进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解决城乡特困群众住房、医疗、教育、司法、灾害救援等社会救助体系。抓好社区示范、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和儿童福利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作好社会福利工作。
第二节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开展面向城乡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完善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搞好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重点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商贸、餐饮、运输、乡村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强化劳务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搞好新村建设规划,抓好各级各类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深入开展文明村寨、“整脏治乱”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城郊型农业、观光农业和市场农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有序发展。重点加强农村的交通水利设施、基本农田、人畜饮水、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畜禽防疫体系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造和“烟水配套”等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米、薯类、油菜、山药、茶叶、烤烟、药材、蔬菜和香料种植,以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施以普及良种良法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切实加强对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支持。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率。
第五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落实
建立深化*试验区改革、加快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实现机构组织和职能的法定化,决策机制科学化,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认真搞好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考核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切实搞好规划实施的预警和协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基础上逐步增加政府投资规模,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综合运用规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切实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确保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完善规划支撑体系
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根据试验区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围绕扩大城市规模,切实搞好城市规划修规和土地规划修编;围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切实搞好工业改革发展规划、*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西秀工业园区(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普定循环工业基地规划、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规划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规划;围绕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切实搞好旅游发展规划和服务业等专项规划;围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切实搞好招商引资等专项发展规划。通过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落实具体发展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确保试验区改革发展总体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节建立政策措施保障体系
按照省委、省政府把*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的定位,围绕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主题,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和省赋予我市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和措施,超前探索、先行试验、封闭运行、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措施对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持作用,激发*试验区发展活力,奋力提速发展,实现黔中崛起,切实起到“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
- 上一篇:化学单元复习管理论文
- 下一篇:会计国际化论文